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基层医改为何能上《柳叶刀》?这8个人说出了“真相”

全科前沿 2021-12-15

坦率地说,深圳作为一个“年仅四十”出头的一线城市,整体的医疗水平离北上广这些“老大哥”还有差距,医学院校、三甲医院、顶尖专家的数量都比不上这些“百年老店”。



但是,这并不代表深圳的健康水平低。


比如说,深圳常住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岁,接近英国的水平。

 

2018年,深圳市常住孕产妇的死亡率仅为3.16/10万,远低于全国平均的18.3/10万。

 

这背后离不开全国知名的深圳医改,为了补上资源不足的短板,深圳不仅铆足了劲新建大医院、引进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更注重发扬深圳特有的改革精神,在追赶的同时,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的体系和结构,向改革要效率,以创新促发展。



其中,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代表的基层医改表现最为出色。


它最大的贡献是让每个区的区属医院重新回归“社区医院”的定位,与其开办的社康中心一起,组建基层医疗集团,再加上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医疗价格政策的调整,使得整个集团的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下沉,医务人员想尽办法让居民少得病、少得大病、及早治病,让大家越来越健康。

 

以前是“以治疗为中心”,现在是“以预防为中心”,正如古人所说的“上医治未病”。


2017年9月,深圳“基层医疗集团”模式被国家列为“医改典型”,向全国推广。

 

最近,这一模式又登上了国际顶尖的医学杂志《柳叶刀》。





6月5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聚焦基层医疗卫生的综述性文章——



最令深圳人关注的是,在“改进建议”的章节中,文章以独立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深圳从2015年起在各区探索建立的基层医疗集团模式,称之为建立医联体和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的“成功试点”。


深圳是南方的一座经济特区城市,以经济高速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闻名全球。其 1200万常住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 81岁,接近英国的水平。

 

深圳共有 704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 年共提供 3350 万次临床服务(约占全市总数的 32%)。2016 年以来,深圳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政策,建设了基层医疗集团,并将其打造成为管理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摘自《柳叶刀》原文


为什么是深圳?基层医改“深圳模式”的奥秘在哪里?

 

近日,深圳卫视记者深入一线,采访了8个人,包括患者、医生、院长、卫健委处长,既有这一医改模式的受益者,也有这一方案的具体操刀者和实践者,为大家生动还原这一“先行先试”的改革典范。





老母亲的“小确幸”

家门口来了“首席专家”


深圳市民詹先生的母亲患有慢性肾病,以往复诊都要到南山区人民医院排队挂号。如今,在家门口的麻岭社康中心,她就可以挂到医院的首席专家号了。

 

对此,长期要请假带母亲看病的詹先生就一个字:爽。



老胳膊老腿的母亲更是高兴:

 

“现在(社康)都配了专家,一周来个一次,就解决了很大问题。”



近年来,詹先生所在的南山区,以南山区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为龙头,整合各区属公立医院和各社康中心,成立了公立的南山区医疗集团。


医院和81家社康中心都隶属于同一个法人,资源和信息互通,“医社联动”,原本集中在医院里的优质医疗资源开始快速“下沉”到社区。


“专家下社区的时候,我们的全科医生会作为(专家)的助手,跟他一起看诊,这就起到了一个传帮带的作用。”

 

——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麻岭社康中心

主任 李兆强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肾内科主任祝胜郎就是其中一位“下社区”的专家,他认为这样的“上下联动”带来了“三赢”:


“第一个就是方便老百姓就诊,第二个是提高了社区医生对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第三是发现疾病以后方便把患者转诊到总医院去诊治。”



借助这种集团“传帮带”的模式,南山区打算在未来的三年内在各社康中心打造100个首席专家工作室,培养100名首席全科医生、100名首席全科护士,打造出30个区域学科联盟。



而这样的医疗集团改革,已经在深圳全市各个行政区铺开,原本“各自为政”,甚至是“互抢病人”的大医院和基层社康中心,成为了扭成一股绳的“管理共同体”,医院和基层互相支持,病人的奔波少了,看病越来越方便了。

 

把“深圳模式”写进《柳叶刀》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认为:


“深圳的基层医疗集团把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筛查疾病,然后到区医院去治疗疾病,最后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做康复。它把整个基层的卫生服务能力进行了一个有效的整合,那么就解决了现在我们国家普遍存在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之间完全脱节的问题。”




院长的“小算盘”

“病人越健康,我们剩的越多”


深圳第一个“吃螃蟹”的基层医疗集团,其实是2015年成立的罗湖医院集团。

 

他们也最先提出了那句在全国同行中闻名的口号:


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去罗湖的每一家区属公立医院或者社康中心看病,这句口号随处可见。


居民少生病、少住院,那医院靠什么“恰饭”、发工资?


一个关键的答案是结余下来的医保基金。



过去,医保部门和医院之间的关系是“实报实销”,参保的病人在医院花了多少,医保给医院付多少。

 

但在罗湖的区属公立医院和社康中心整合成为一个集团后,医保部门开始根据预估,先将下一年度大概要花费的医保总额预付给整个集团。这一年内,如果有剩下的,可以归医院留用。

 

这叫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


这个大招一出,医院集团的“盈利”模式来了个180度大拐弯:


  • 以前是“治病挣钱”,病人越多,医保给得越多;

  • 现在是“防病省钱”,病人花得越少,集团剩得越多。



一个立竿见影的行为变化是,罗湖医院集团开始把重心向基层倾斜,向社康中心倾斜,让社区的医护人员尽量在家门口把居民的身体问题解决好,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医保基金把资金总额给到我们集团以后,我们是希望老百姓少生病或者不生病,所以我们就开展了以预防为主的诊疗模式。从我们集团的发展来看,整个集团的社区诊疗量一直在上升。”

 

——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副院长 林锦春




政府的“大棋盘”

让基层托起一个“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


因为“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医院集团的病人越少,居民越健康,集团的收入就越多,医生薪酬也越高。

 

由此,政府、医院、医生和患者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是改革能成功的关键。


“从财政补助、医保的支付、医疗服务价格、医务人员薪酬待遇这几个方面,我们都是引导医院更加重视基层,更加注重健康。如果是把老百姓的健康管好了,小病都能够及时得到治疗,让老百姓少得病少得大病,这样医院的利益会最大化,医生的价值也会最大化。”

 

——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和基层处处长 李创



2015年罗湖开始,深圳大力在各区布局基层医疗集团,给予各种医改、医保、财政政策的支持,目的只有一个:强基层。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逐步强大起来的深圳基层医疗卫生,显示出巨大的“哨点”和“网底”作用。

 

深圳市中医院学苑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李天昊,因为一个60多岁阿姨家中有多位亲戚刚从武汉回来,且纷纷出现了感冒症状,率先向上报告了这一可疑情况。

 

很快,全国除武汉以外的首位“新冠”确诊者、首个聚集性发病家庭在深圳“浮出水面”。

 

一场抗“疫”大战就此在全市和全省打响。以李天昊为代表的深圳社区医护人员与公安民警、社区工作站人员组成了遍布全市的“三位一体”防控小组,大规模筛查、隔离、管理疑似患者、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为抗疫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但“强基层”仅仅是一个方面,深圳医改还在做的另一件事是补短板、建高地。


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快速增长的人口,大规模新建医院,并引入名校名院运营,把医院做大做强、做精做尖,加速向北上广等“老大哥”看齐。

 

自2009年深圳医改正式启动以来,深圳医疗资源总量已经“十年翻一番”。

 

截至2019年——


  • 医疗卫生机构从2597家增加到4390家

  • 医院从115家增加到158家

  • 三级医院从17家增加到42家

  • 三甲医院从5家增加到18家



率先建成的大部分新建医院都是市属医院,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

 

它们和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老牌的市属医院一起,要做另一件事:牵头组建区域医疗中心。

 

这些医院要成为区域性的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疑难复杂病例会诊中心和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

 

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一个“顶天”,一个“立地”,共同构成深圳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这是深圳医改要努力呈现的“大蓝图”。



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深圳要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其中就包括要实现“病有良医”。


为了这个目标,深圳在出台的相关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要在全市组建——

 

  • 23个区域医疗中心“建高地”

  • 20家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


它们将共同构建起深圳的国际一流“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实现“病有良医”,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

 

而不管是强基层还是建高地,最终都是为了促健康。这,才是每一个深圳人真正需要的。


“深圳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有个主线叫‘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在促健康方面,我们的重点是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实现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以及防控重大疾病。”

 

——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和基层处处长 李创



资料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和基层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仅供专业人士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如果您喜欢,分享给小伙伴们吧~

您的每一次分享,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源泉!

往期热文推荐

1.【教学规范】教学查房

2.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基层高血压宣教片

3.5分钟搞懂体检报告!

4.阿尔茨海默病的七个阶段

5.【世界卒中日】该如何预防中风,您得这么做!
6.免疫力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用9个简单的方法激活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