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其中,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
方案确定了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包括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等。
方案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防治知识宣教。要求试点地区加强部门协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防治知识科普宣传。二是开展筛查评估。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体检中心、高等院校等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抑郁症筛查。三是提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等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师的培训,提高抑郁症识别和诊疗能力。四是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针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分别提出心理健康服务措施。五是强化心理热线服务。要求将心理援助热线建设成为公众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疏导、危机干预、转介的便捷平台。六是及时开展心理干预。要求各地建立健全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以下为方案全文:
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趋势,鼓励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规范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20%。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防治知识宣教。在试点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卫生健康、宣传等部门加强协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影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科普知识宣传。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抑郁症防治科普宣教力度,拍摄制作专业权威且通俗易懂的抑郁防治科普宣传片,普遍提升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减少偏见与歧视。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深入学校、企业、社区、机关等,开展抑郁症相关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或播放抑郁症公益宣传广告,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向居民提供科普宣传资料。
(二)开展筛查评估。医疗卫生机构使用PHQ-9量表,开展抑郁症筛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抑郁症状况测评及评分说明和诊疗建议等。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评估。对发现疑似抑郁症患者,建议其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精神专科医院结合各类主题日、传统节日宣传活动等,组织开展抑郁症筛查。综合医院提供自助式抑郁症测评设备或公布测评微信公众号,供就诊患者开展自助式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三)提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持续开展抑郁症防治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其识别抑郁症的能力,并及时转诊。推动综合医院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联合门诊或远程会诊。妇幼保健院、中医院要开设精神(心理)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助医联体等服务形式,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将抑郁症防治知识纳入社区医生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使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有筛查识别抑郁症的能力。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依托医联体,将专家服务下沉至基层,为社区(村)抑郁症患者提供科学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辟疑难抑郁症患者诊疗绿色通道,及时收治疑难患者。对社工和护理人员开展抑郁症照护与家属辅导技能培训。
(四)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
1.青少年。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2.孕产妇。将抑郁症防治知识作为孕妇学校必备的科普宣教内容,提高孕产妇及家属防治意识。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或社工进行孕期和产后抑郁的筛查追踪。鼓励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与妇产科及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以联合门诊或远程会诊的形式,为孕产期妇女提供专业支持。
3.老年人群。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体检,每年为辖区老年人开展精神健康筛查,对于经心理测评有抑郁情绪的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及时转诊。
4.高压职业人群。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将干部和职工心理健康作为本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有益于干部和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聘用专兼职的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制定并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疏导与咨询、转诊转介等服务,提高职业人群抑郁症防治水平。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在易引发抑郁问题的特殊岗位工作的干部和职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心理援助。
(五)强化心理热线服务。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以市为单位至少建立1条24小时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的宣传,扩大热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将心理援助热线建设成为公众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疏导、危机干预、转介的便捷平台。定期组织对热线接线员的培训和检查,每名接线员每年至少接受2次培训,每月至少接受1次检查。
(六)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建立健全包括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在内的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年开展不少于2天的专项培训和演练。在重大传染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识别高危人群,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的发生。
试点地区卫生健康部门要牵头成立专家工作组,对特色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开展多层次的抑郁症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抑郁症防治水平。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仅供专业人士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如果您喜欢,分享给小伙伴们吧~
您的每一次分享,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源泉!
往期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