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混在三和的日子里,我真正认识了这群“底层”青年
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三和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在网络走红,给三和带来了巨大的曝光量,形形色色的人“慕名”而来,为一睹“三和大神”的真容,或捕捉三和更具迷幻色彩的角落。在这些身影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林凯玄正在导师田丰的支持和帮助下,在三和进行一场漫长的调研实践。他与三和青年朝夕相处了半年之久,吃便宜的快餐,住廉价小旅馆,打日结零工。他本以为这是一次对同类的洞察,直到发现那些相似的成长脉络偶然或必然地指向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而个体的经验还不足以诠释它。
2020年8月,田丰、林凯玄的社会学研究笔记《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终于出版。此时的林凯玄已经离开校园,在一家国企工作。我在北京三环内的一个格子间里见到他时,并不知道这个从来不用微信头像的年轻人,会与理想主义、专业精神、人文情怀等“典型”词语如此吻合:他细细地复原了两年前融入三和的全过程,从自己的学业和家庭,到“福建佬”“我是谁”“宋总”“眼镜哥”的社会处境,甚至疫情后的研究进展,不一而足。
目前,林凯玄还在准备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学位申请,以期继续关注和研究三和青年这样的群体。本文根据他的口述,整理、撰写而成。
采访/撰文:渡水崖
编辑:魏冰心
新版微信修改了公号推送规则,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在这种规则下,读书君和各位的见面会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数据大潮中,如果你还在追求个性,期待阅读真正有品味有内涵的内容,希望你能将读书君列入你的“星标”,以免我们在人海茫茫中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