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幻作家得老年痴呆好像是一个很棒的新闻选题”

韩松 凤凰网读书 2022-09-21



“一分钟一分钟离人类社会越来越远。”

在科幻作家韩松的微博中,这句让人联想到《三体》中汪淼看到“幽灵倒计时”似的描述,兼具着科幻的意味,同时也充满了宿命感。

然而,这却是韩松在确诊“认知异常”“日常生活异常”后,每分每秒正在经历的、未来的时日甚至不用想象就能确定的现实。

韩松在微博上发的诊断单


韩松,与刘慈欣、王晋康、何夕被称为中国科幻界“四大天王”,著有《地铁》《高铁》《宇宙墓碑》《红色海洋》等等科幻作品。

刘慈欣曾评价韩松说:我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

他的科幻文学创作才华,正如诗人北岛评价的那样,“具有全面而奇异的才能,以科幻为体裁,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映照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怀”

《地铁》韩松 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 2020-7-30 

然而,生于1965年的韩松,在尚未满60岁的年纪,却已经开始在微博上细数自己的“倒计时”。

今年六月份,曾被诊断有“中风前兆”的韩松,又去看了老年痴呆的门诊,“医生问了好多问题,还做题,用了一个小时”,虽然韩松能拼出医生给的大部分拼图,然而睡眠质量指数都比较低。

一系列检查下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长谷川智能检查、日常生活能力、画钟测查,结果都是‘异常’”……当时,没有被确诊的韩松,依旧在微博上乐观地表示“下周还要继续检查和看病。好期待还有拼图做。”

一次次地就诊、测试后,结果却并不乐观,韩松在微博里还原这次诊断的过程,他甚至连动物都已经列举不出更多了——

“认知记忆衰退的一个症状是,列举困难。做测试时,医生让尽可能多地列举想到的动物,我说了猫咪、狗狗和兔兔后,便卡住了,怎么也想不起别的动物。后来练习日语造句,写得到了什么礼物,列举出书,其他的就写不出来了。我也常常记不得最近做过什么事或要做什么事,因此造成表达和作文的困难。”


韩松在微博上发的就诊记录

最初,韩松不肯承认自己认知能力衰退,甚至跟医生发生争执。一个科幻作家患“认知异常”,确实诡异得如同科幻。

如今,三个月过去了,韩松习惯了遗忘,会很认真地记录下“出门不要忘记的东西”,一点点地在微博上还原着自己的生活,以及那些可能永远无法再回忆起来的人与事物——

“实际上我要想起下一个句子是很费劲的。我现在连一起工作二十年的最密切的同事的名字也会忘记。”

韩松给自己写下的提醒:“出门不要忘记的东西”

遗忘的过程好像正在加速,仍然坚持上班的韩松,总是坐错车、坐错站,也逐渐忘记已经掌握的语言,他在微博中一次次还原着这些无力却不可阻挡的遗忘——

“最近的状况,是出行也发生困难,多次坐错车,坐错站,有次地铁反向坐了五站才发现,熟悉的车站里,常常走错出口。为了预防今后找不到胖妹面庄,今天特去体验。虽然在六号线和五号线换乘时再次出现失误,但最终抵达了……”

“今天想用日语说‘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菜’,但是发现不会说了。已经学会的最简单的表达也在快速遗忘。又吃惊地发现竟然也不会用英语说这两句话了。这是周末一早就很沮丧的事情。”


在科幻之外,韩松是一名媒体工作者。2019年,现代快报对他的一篇报道中这样写着:

科幻作家身份以外,韩松还是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管一个有320人的部门,忙的时候,早上5点就坐首班地铁去单位,审稿、开会、写报道方案,一直忙到夜里12点,签完最后一条稿子下班。留给写作的时间已然很少,他都是在4点到5点之间、上班之前的那一小片刻,或者在出差途中,飞机上、高铁里写作。

确诊后的韩松,却不得不放弃科幻写作,据他说,他已经退化到分不清什么是科幻什么是推理了,简单的字也打不出来,甚至忘了它们的形状,“这意味着我逐渐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写作了。”

这样的状态下,韩松却依旧坚持着工作——

“每天吃药后,上午都昏沉无力,下午稍微集中精力工作,但头痛与焦虑开始,到晚上大脑亢奋,却无法思考。但想想别人,比我难多了。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们都要准备入苦海。”

焦虑、头疼、疲惫、沮丧、无法思考、常常记不得……成了韩松微博的常态,有时也只能靠着手机推送的猫咪获得一丝丝缓解:“手机智能不停给我看猫咪,每天靠这个活下去。”有时也会“科幻”地抱怨道:

“打针太痛了。人总有一天会抛弃血肉之躯的。”

“科幻作家得老年痴呆好像是一个很棒的新闻选题”,当媒体想要采访他时,韩松在微博里回应道,然而愿意分享自己患病经历的他却不得不拒绝:“主要是说话很累,也没有力气和情绪跟人见面和说话,吃饭都有很久没去食堂了,只想一个人待着。”


“作家得了老年痴呆”的讽刺与悲壮,每天都在韩松的微博里上演,就像他当时确诊时在微博里写下的——“世界是由构成它的事件和事物以及它们所对应的词汇组成的,如果这些内容不能呈现在脑海里,那么世界就结束了。”

他拍摄日常、琐碎记录,其实已经尽最大的可能,“让更多人知道并预防”,在昨天的微博里,他回应了大家突然的关注,并且为大家解释了老年痴呆、阿兹海默等各种看上去雷同的病症:

老年痴呆并不等于阿尔兹海默症,‘痴呆’、‘变傻’或‘老糊涂’只是对失智症或认知障碍的一个‘通俗’说法,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阿尔兹海默仅是其中一种。”

在这条微博的最后,他倡导到,“九月二十一号是世界阿尔兹海默病日,希望大家多多关de注广大失智症患者的境况,关注阿尔兹海默病,关注有关的医学进展和社会支持,因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每个家庭都有可能面对这方面的问题。”

这正回应了他给自己手机相机设置的tag,出现在他微博里每一张拍下的照片左下角:

“我们的目的就是活下去”

韩松相机自定义文字:“我们的目的就是活下去”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大会上,韩松发表了题为《生存在科幻的时代》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韩松条分缕析地为大家分享了科幻的逻辑,始终贯穿着他“忍不住的关怀”。

在他看来,现实正变得越来越科幻,而科幻时代的延迟性、不确定性、不完整性、脆弱性、短暂性,召唤着人类更大的善意,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

依照韩松对自己病情的描述,以后我们或许很少有机会听到他的公开演讲。于是我们选摘分享如下。

2022 年 1 月 11-14 日,腾讯研究院、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主办的“腾讯科技向善创新周”召开。科幻作家韩松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生存在科幻的时代》主题演讲。本文原刊于“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经授权推送。以下为演讲内容,有删减。

 生存在科幻的时代 

大家好,我是科幻作家韩松。 

我想从科幻角度谈谈对世界的看法。可能不正确,因为科幻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哄小孩睡觉的玩具。不过现在关注科幻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比如有房地产商说要把小区建成科幻样式,有人说要在城市交通卡上加入科幻元素,做石材生意的老板也找到科幻作家帮忙搞展览设计,中考试卷中也出现了科幻命题。一些企业家乃至政府干部都说自己是科幻迷,北京正在把钢铁厂改造成科幻产业园区,敦煌市刚刚在佛像下面举办了科幻节,南京也忙着为古都打造科幻电影的名片。

再比如,今天大家牺牲宝贵时间来听我讲科幻,这也是以前没有过的。当然在我看来,这些跟现实中找不到新的题材有一定关系,元宇宙就是如此。

不过也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现实正变得越来越科幻。很多科幻小说描写的,都在现实里发生。比如你回家喊一声就有机器人来为你扫地,到酒店就有机器人迎上来为你服务,它甚至还会安抚你的旅途情绪。你用手机就可以导航到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你的孩子坐在家里就能收看航天员在太空中上物理课。

再比如一夜之间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由口罩组成的世界上,要不停做核酸,每个人都被当作潜在的病人。十年前我曾经在科幻小说《医院》中写道:“不止是我们的城市变成了医院,整个地球都变成了医院。”“如果有一天我们不管在做什么,都被当作病人看待,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一幕好像正在成为现实。

2020.2.14 摄影师邹雪平在家门口的玻璃上,写下了居家隔离的时间,盼望着疫情早点好转。

过去一年,还有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比如一个省会城市的地铁会发洪水淹死人,跑一场马拉松会冷死一群人。十几亿人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无人机直播大象进城,几百万人遇到平生第一次拉闸限电,还有人一个晚上的网络直播就卖出上百亿元商品。电竞则似乎在取代体育赛事和影视节目成为一个新物种。 

所以有时我会觉得好像是生活在未来世界,本来应该在明天发生的事情提前在今晚来临。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向科幻找答案。科幻 19 世纪诞生在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首发国英国。它被称作科技时代的神话,关注的正是人类的未来。它对应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就是“人类世”,人类成了影响地球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而不再是大自然。人类在改变未来的轨迹,未来不再是通过旧的路径渐次到来。人类正造成生态破坏和生物灭绝,而人类自身灭绝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基于对原子能、亚粒子结构、生物遗传密码的掌握,过去一百年人类第一次创造出了能毁灭自己也毁灭地球的技术手段。 

出于对未来的担忧,人类找到一种新手段就是科幻,来思考自己的命运。顾名思议,科幻包括了科学,代表逻辑理性;包括了幻想,代表了想象力;另外它是用艺术形式比如小说和电影来表现的,而不是公式和论文,代表了感性,但是搞艺术的人常常是疯子。因此科幻隐喻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理性和感性、正常和疯狂、现实与未来交织最激烈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科幻,科技成了第一现实,同时充满前所有未有的幻觉感,乃至幻灭感。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需要关注科幻的逻辑。这是因为,在科技和未来成为关键词时,仅仅关注武侠的逻辑已经不够,那是农耕时代的主题。

《攻壳机动队》

科幻有几个逻辑。

一是创造新概念。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发明创造最早都来自科幻概念。

二是创造新奇观。旧的奇观,可能是珠峰的云彩,北极的极光。但新奇观是人造的。比如比人脑快亿万倍的金属机器,在跟灰尘一样大的地方集成几十亿个晶体管,还有音速几十倍的空天飞行器,代替星空的星链,月球火星上的基地。

三是创造新世界。科幻创造了四个新世界:一个是时间自由的世界,在那里时间可以加速或者压缩,甚至可以进行时间旅行。二是空间自由的世界。我们有能力去到遥远的星际空间,也可以创造出纳米级别的新空间,或者改造传统的人类空间,比如设想把城市折叠起来,让不同阶层的人居住。 三是数字自由的世界,即人在虚拟空间里可以随意腾挪,人的数字化身无所不能,拥有新生命。 四是意志自由的世界,也就是技术使大脑的潜能得到释放,自我意识获得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

所有的科幻都在这四个新世界里发生,所有的创造发明也都是这四个新世界化出的碎片,本质是寻求四种自由,同时创造出新的审美。英国科幻作家克拉克说,去外太空干什么?并不仅仅是地外行星上挖几个矿,最根本还是去看看宇宙有多美,从而激发我们的生存欲望和潜能。

最好的产品是艺术的,比如乔布斯的苹果手机,然后才是技术。善的前提是美。所以拥有架空构建世界的能力很重要。据说有的企业已经有了一个新职业或新岗位叫做世界观构建师。但问题是,在这四个世界之外,我们有没有可能创造出第五个新世界?它到底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答案和线索。 

新概念、新奇观、新世界,是正在到来的乌托邦。资本、技术、产品、流量,都在涌向这三个方向。我们之所以每天寝食难安,就是希望拼命在现实中找到新概念、新奇观和新世界的蛛丝马迹,并把它们迅速抢先变现。

《星际穿越》

但科幻的时代还有另外的逻辑:

一是延迟性。凡是科幻预言的,大都会成为现实,这是科幻与魔幻的区别,但是出现的时间往往比预言的要晚。比如科幻预言 21 世纪初人类实现太阳系航行自由,但这一刻并没有到来。科幻预言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遍布智能机器人的世界,看上去也还有距离。普通人对基础必备物资而不是高精尖技术的需求还在增加。因此要对梦想保持谨慎,说得越热闹的就越要小心。有时候不做,或者慢做,同样是一种善意。 

二是不确定性。科幻描述的未来世界是不确定的,也是不稳定的,像《侏罗纪公园》那样,受制于混沌效应和非线性法则。科幻作家更喜欢保持一种思考习惯,就是设想如果这样,那会怎样,去考虑最极端情况。为什么科幻总是会描写一些科学怪人?因为新事物诞生时,首先会产生一批傻子、骗子和疯子。大部分疯子会破产,会被关起来,或者会自杀,少数疯子坚持到最后才会成赢家。 

三是不完整性。科幻描写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未来世界,同时暴露出巨大的匮乏。比如以为有了大数据就仿佛一切尽在掌握,这是低估了宇宙的复杂性。如同《银河系漫游指南》这个科幻小说里,超级计算机算出来的宇宙答案,是一个谁也理解不了的神秘的“四十二”。我们面对的未知远大于已知。我们将长期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下生存,同时有可能是谁拥有信息越多谁越危险,因为别人会把他当成威胁。这需要更大的善意,尽可能减少敌意。 

四是脆弱性。正如科幻小说《三体》描写的,没有什么是强大的,你随时会被替换、会被消失、会被蒸发。意想不到的东西可以攻破貌似强大的城堡。一个病毒就能改变所有习惯。今后所有智能机器相关领域都会遇到同样问题,从无人机到医疗设备。新的生存环境是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人越来越像机器。所谓善意,就是保持谦卑,处处小心。 

五是短暂性。一方面是长生不老看似到来,同时很多事物的生命周期好像越来越短,从完美人设的明星,到大型的科技或地产企业,从一项技术,到一个行业,乃至文明,无不如此。就像科幻作家何夕在《异域》里描写的,一切进入快进模式,在产生新事物的同时产生怪物,技术最需要对抗的是朝不保夕。料理好后事有时比创造新事物更要紧。元宇宙更像一个罗马,在那里永生是妄想。取代元宇宙的东西在元宇宙到来之际就已经在蕴酿中。 

《银河系漫游指南》

我觉得,延迟性、不确定性、不完整性、脆弱性、短暂性构成科幻时代的特征。所谓善意,就是对时代的剧变有所准备。《神经浪游者》也就是《黑客帝国》的鼻祖、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现在可以修改为,未来已经到来,正在风靡一时。 

几千年来,人们今天的生活是由昨天发生了什么决定的,考虑当下要做什么事,就要去读《史记》和《资治通鉴》。但情况变化了。今天是由明天决定的。洞察未来才能掌控现在。

但我同时觉得,这方面也在出现困难,因为最近以来现实变得更加科幻了,并且开始超出科幻的预言。这值得注意。新冠挑战的实际上是人类的想象力。我怀疑未来可能成了一种独立的生命,它不按人类的安排发生,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加速入侵现实,并从根本上修改乃至颠覆现实。同样科技也是一种独立的生命,它在摆脱人类的操控,获得了自主演化的能力。 

科技是用来改变未来的,但未来可能并不希望被改变。某种情况上讲,我们今后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科技与未来这两大力量之间能否彼此怀有善意。这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运气。 

编辑 | 仿生斯派克主编 | 魏冰心
新版微信修改了公号推送规则,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在这种规则下,读书君和各位的见面会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数据大潮中,如果你还在追求个性,期待阅读真正有品味有内涵的内容,希望你能将读书君列入你的“星标”,以免我们在人海茫茫中擦身而过。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