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产的一份情感生活经营指南
最近,复旦大学的教授梁永安火了,他在B站发了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说90后和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吸引了小一千万的人关注。
这个话题真的很戳年轻人。梁永安教授说,90后、00后这一代是最不适合结婚的,因为他们大概率碰不到对的人。
这里除了我们接受过的教育观念、社会经济、资源分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年轻人“躺平”了以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干扰:就是在重重压力下,年轻人结婚可能还得考虑房子、父母的意见。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
因为对于年轻人而言,不仅工作苦,生活和爱情也苦。
前两天跟一个30多岁的女性朋友聊天,我跟她说,你看你在北京房也买好了,工作也稳定,其实找不找对象真无所谓。
我是打心眼儿里觉得她没必要结婚,能养活自己,身体健康,精神富足,是手机不好玩儿了还是钱花不完了非得找个人一起过?
但她笑着说,还是得找个对象吧,老了有个伴儿,互相照顾。
虽然我身边没什么能与之匹配的优质单身男青年,但不难感知到,无论当下社会对婚姻制度如何的抨击,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我们仍然渴望亲密关系,与所爱的人结婚,这个朴素的愿望其实一直都存在。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既难得到又不懂如何经营一份舒适的亲密关系。
我表姐今年35岁,还记得头两年,因为我们俩都在北京,过节的时候会聚在一起,我舅妈还给我打过电话,让我劝劝我表姐赶紧找对象。而每逢过年大家聚到一起,她也是长辈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之一,当然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太不孝了,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还不是连个对象都找不到。”……
通常听到这些,我们年轻人都会愤然起身,因为争辩肯定是争辩不过的。
因此,我太能理解在一个传统家族里,适龄没有结婚生育所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那种感觉令人无比窒息。
当然,我不能武断地说我表姐找的对象就是迫于压力的选择,但我想一定会有人承受不住这种压力。
事实上,比起社会底层,因为受出身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婚姻没有太多的选择,中产和准中产的婚姻则因为有的选而变得更为艰难。
当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后,大家理所当然地想要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契合。
但又因为人是社会群体性动物,所以这个过程中很难摆脱他人的评价、社会的评价,那么如何在寻找和经营亲密关系中减少自身内耗,就显得尤为重要。
01不为父母的想法而买单
在中国的家庭里,为什么不允许早恋,但又急着结婚?
在《巨婴国》中,心理学者武志红引用了台湾学者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给出了答案:
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没成过家的单身汉、疯子,等等,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在传统的价值观体系中,结婚更像是一项任务,婚恋的目的也不在于恋爱,而在于组建一个家庭。
至于不婚主义、丁克主义、同性恋者,之所以会受到排斥,就在于他们根本没办法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如果在适婚年龄没有结婚,就会被视为是不正常的、失败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规劝;“你眼光别太高,其实找谁都差不多的,跟谁过都那样。”
为啥会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种价值观体系里,人与人之间是不具有差异性的,也没有明确的自我边界,有的就只是一个统一的标准。
而父母这种无意识的控制,把插手儿女婚恋的行为,被视作是为你好、对你尽责的表现。
我还发现另一个更可悲的现象,就是在结婚这件事上,中国父母对女儿的包容度远低于儿子,女孩的父母会“贬低”女儿,而男孩的父母通常会“抬高”自己的儿子。
有心理学家指出,这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替补,在母亲看来,自己都能接纳不幸福的婚姻,为啥女儿不可以?
有些母亲甚至会认为,女儿不结婚是对自己价值观的挑战。如果你跟她争吵,她会慢慢忘记初心,而一心放在逼你结婚上。
只有你结了婚,她心里才会平衡,认为人这一辈子本该如此啊,感情不顺也是必然要经历的事情。
02重新看待相亲这件事
客观来讲,结婚仍然是主流的选择,尤其之于一个合格的中产。
这里绝对没有劝婚劝生的意思,延续自己的基因,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很多价值观的形成,本质上都在于让基因能够得以延续。
一个想结婚的人,如果到了30岁左右还没有合适的对象,那基本上也把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都筛选排除过一遍了。
虽然现在恋爱的方式越来越多,但“相亲”仍然是走向婚姻的一个重要方式。
很多人拒绝相亲,其实也不是拒绝这种认识彼此的形式,而是不想被对方审视。
相亲的大多数人都是奔着结婚来的,这就显得目的性很强,颇有交易的意味,而很多问题既问不出口,又不想回答,让人生理上和心理上双重别扭。
其实,如果你把相亲当做一场面试,而自己就是那个面试官,换一种心态,也许会别有一番天地。
首先,你要自行去评估这个人是否合适,介绍你们认识的人说的话就像是简历一样,不用过分相信,亲自去考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要总是拘泥于在网上聊天,那种感觉是虚幻的,最好还是要多见面聊聊,因为说不定对方有一百个备胎,毕竟线上聊天没成本;
其次,不要怨怼介绍人给你介绍的相亲对象不够好,介绍人的本意大多还是好的,都是为了撮合一对恋人,所以难免会夸大一些长处,隐瞒一些不足;同时,还是要多动员身边的人帮忙介绍,因为面试嘛,肯定是见过的候选人越多越有机会找到那个最合适的;
再者,不必过分去在意门当户对,太多的条条框框,反倒把有缘人框在了门外。有些人,只是赶上了好时候,所以赚到了钱;也有些人,比如十年前高考600分报了新闻学,现在惨的一比,这只能说时运不济。
真正的门当户对,是做人的层次对等,不是财富、学历、原生家庭条件的对等。
最后,别过分依赖“眼缘”,我们总是很容易从外表去判定一个人,长得好的天然更容易获得高分,但实际上人很难通过一次见面,就把对方看透。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的阶段,人的一些认知也在改变。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都喜欢被人夸“聪明”,但是人到中年,可能还是“靠谱”的标签更有力量。
所以,还是要多接触、多沟通、了解对方的价值观,你会发现,社会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能够好好交往的。
当然,你才是自己人生战略合作伙伴的终极面试官,要能明断是非,要有自己的主张,关键时刻也要能全身而退。
03经营婚姻需要供求平衡
蔡康永说: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每次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些。不要一味地从当中提领,任性地觉得,你的钱永远挥霍不完,不是的,存款变成零的时候,就是对方离开的时候。
这也道出了当代很多婚姻出现问题的根源——供求不平衡。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婚姻的期待值也前所未有的提高了,却并没有为此做出相应的投入,婚姻承载了太高的情感理想。
一段婚姻的开始,往往是源于彼此欣赏、爱慕,愿意同甘共苦,于是决定共度余生。
但就像水不能一直在炉子上烧得滚开,那样会把壶底烧坏。生活的船也无法靠着浪漫主义色彩在人生的海域中乘风破浪,再惊世骇俗的感情,最终都会从热烈回归平淡,爱是要落到一蔬一饭、一言一行里。
当两个人相处的时间被无限拉长,每天面对无趣的生活,面对褪去的激情,很容易会因为一点小事产生矛盾与冲突。
而一段从纯粹的爱情过渡到相守终老的婚姻,两个人的心里必将经受一段难以规避的炼狱过程,只是每对夫妻经历这段过程的长短不同罢了。
我一直认为,两个人相伴一生,彼此间要有一点肝胆相照的侠气和几分感恩对方的义气。
窗明几净的客厅、洁净如新的马桶、整洁利落的厨房,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这是妻子的付出;
如期归还的房贷车贷、逐渐提高的生活品质、越来越有安全感的银行卡余额,这是丈夫的付出;
无论是照顾家庭,还是在外面赚钱,对于普通人而言,都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一段真挚的婚姻,往往来自于千百次的维系与妥协。
就像傅首尔在《奇葩说》里说过的:世间夫妻那么多对,不是每一对都恩恩爱爱。大多数普通人的婚姻就是伙伴关系,是人生最重要的战友,有很多共同战胜困难的坚固情感。
04婚姻不相信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