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的政策路径与长三角区域联动机制
2013年以来,我国大气灰霾污染受到广泛关注,同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了到2017年各地PM2.5的改善目标。
为支撑上海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改善本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市科委和市环保局科研项目支持下,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科研团队瞄准PM2.5和O3并存的复合污染特征,结合能源消费密度大、产业结构重、交通运输强度高、排放体量大的污染源特点,围绕上海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空气质量目标约束下的环境承载能力、空气质量改善政策路径开展研究,提出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措施并持续开展跟踪评估;同时围绕长三角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研究提出了长三角区域联动政策建议。
一
研究针对上海的气候条件和污染源特征,污染形成机制,诊断造成污染的关键因素,明确了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方向。
由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气(NH3)等前体物导致的二次PM2.5是上海大气污染主因;本地长持续静稳天气和区域污染输送是诱发上海PM2.5重污染的两大关键;VOCs和NOx高排放导致大气氧化性不断增强,O3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图1 PM2.5和O3典型污染过程
二
科学统筹规划,提出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核算相应的环境承载能力,制定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对策;持续开展气十条跟踪评估,科学论证各领域减排成效,提出强化措施。
编制2017-2020年大气污染深化治理方案,明确了末端治理与结构调整并重、技术减排与源头预防并举的方向。
图2 2013-2017年上海市PM2.5年均模拟浓度空间分布
图3 历年主要因素对PM2.5的影响
三
针对PM2.5及O3区域性污染特征,剖析联防联控机制存在的瓶颈,提出了深化长三角联动的对策建议。
研究成果支撑了《长三角区域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长三角区域协调推进高污染车辆环保治理的行动计划》、《长三角区域协同推进港口和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在深化区域联防联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还提出了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的区域联动政策建议,并开展了空气质量保障实时评估与后评估,为圆满完成G20峰会和互联网大会空气质量保障、持续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项目实施以来,边研究边产出,形成空气质量跟踪评估专报4份、支撑出台上海和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政策6项、相关决策建议10项,在实现上海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及深化区域联动方面发挥了重要决策支持作用,研究荣获上海市第11届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作者:李莉、戴海夏
责任编辑: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