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愿科普︱我院青年专家受邀为第四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作科普宣讲

沉虫博士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2-06-10

作为第四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亮点活动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第三届“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于11月17日-18日举行。来自本市13家科研单位的26位科研人员与公众分享了22个不同主题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新知。

11月18日,我院环境健康与农村环保研究所陈小华博士受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邀请参加了科普宣讲活动。在活动现场,陈小华博士向公众展示了长三角地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典型物种标本,并分享了河湖水环境以及底栖动物的相关科学知识,引导公众通过亲身参与底栖动物调查来轻松了解河流水环境健康状况。


知识链接

大型底栖动物

是指个体大于0.5毫米

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

在水体底部或沉积物中的

无脊椎动物

较为常见的种类有水蚯蚓、螺、贝、虾、水生昆虫幼虫(如摇蚊幼虫、蜉蝣幼虫、蜻蜓幼虫)等。

底栖动物是地表水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内极其重要的中间营养级(二级生产者),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到重要作用。底栖动物的丰富度、群落物种组成、耐污类群和敏感类群的比例以及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结构特征等都可从不同侧面反映水质的好坏,从而可以有效地指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底栖动物对外界胁迫的响应比较敏感,是人们观测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听诊器”。


作者:陈小华

责任编辑:院团委


为您推荐

国际志愿者日 | 志愿10年,感恩有你

我院参与承办的第四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圆满闭幕

志愿科普︱2018年环保主题课程配送活动圆满完成

志愿科普︱我院新一轮青少年环保课题研究结对辅导正式启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