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住3年改造10次,每半年装修一次为哪般?

爱折腾的 好好住 2019-11-13

今天要推荐的屋主 @马油叶儿 ,长居上海,经营着一个女装工作室,近年出于对家具与设计的狂热喜爱,也开始成为一名家具买手。她在这个房子住了接近三年,不算久,但在入住后又「装修」许多次,大大小小变换过家里各角落。这个家是她与先生二人居住的容器,也是沉淀她对于经典设计热爱的一个「小仓库」,当然,也见证了三年来她审美与生活需求的变化,换灯换家具换墙色等等,不惧改变也不怕麻烦,反正一不喜欢或是一不舒服了,就行动起来改造呗。


3年间,她家的几个「大改变」


餐桌背景墙

餐桌背景墙最早是木色为主,「长隔板+展示架」用以装饰+储物,完全开放式收纳沾灰成了问题。于是她把餐厅背景墙全部换成了湖蓝色的定制柜。


▲ 餐边柜区

同样,餐边柜区也从更随性和更满的开放收纳到更严谨洗练也更不沾灰的落地柜收纳。


▲ 客厅

突然觉得家里几乎每一个空间都有吊灯,家里悬挂的物品太多,住在里面反倒有了些许压抑感,所以客厅的三盏大吊灯换成了更简洁清爽的嵌入式平面光源


·

·

·


房子位置  上海市长宁区

房型 复式 4 室 2 厅

面积  235 ㎡


所有图片/描述均选自

好好住APP用户「马油叶儿

▲ 入户玄关贴了一直心心念念的黑白条纹壁纸。在@马油叶儿 看来,这种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的条纹壁纸还是不要用太大面积,小墙面小范围使用比较好。原先的电视柜搭配鞋子隔板直接作为入门鞋柜,长条柜面可以放各种入门出门的随手小物,很是方便。


▲ 黑白相片装饰画放在黑白条纹墙纸前,点缀以银色的 Georg Jensen 花瓶与金色的 Aytm 水壶。



▲ 客厅以偏暗调的颜色为主,墨绿、深蓝 、灰等颜色,但却以不同材质呈现。屋主向来喜欢极具线条感的设计,却选择了写意空间这款十分敦实的 Ploum 沙发,胜在这款沙发不规则的曲线以及难取代的舒适感,「这沙发可能不是最好看的,但一定是最舒服的了吧?!」


▲ 原本放在餐厅的开放餐具架,在餐厅改造后,这个餐具架如今放在沙发边上摆放音响与一些日常读物。


▲ Cole&Son 这款「棕榈树林」壁纸纹样有很强的装饰性,选择了暗色更为沉稳。


▲ 和沙发背后 Cole&Son 醒目墙纸不同,电视背板的墙纸选择了 FermLiving 这款更简单朴素的款式,浅灰色底上面有金色线条纹样,这样既保证电视墙不单调,也不会让所有墙面都「百花齐放」太抢戏。


▲ 茶几旁边的 AYTM 杂志架与电视机旁的音响同为竖纹黄铜色。



▲ 咖啡角放在餐厅的入口处,也是正对楼梯的地方,早上从楼上主卧下来,就可以很顺手地按开咖啡机加热,再去厨房准备其他早餐,十分符合日常的生活动线。



▲ 咖啡角旁是梵几的餐边柜,双层玻璃柜内正好放置平日收藏的日本手作器物,台面上则可以放置酒和酒杯。


▲ 接连着,餐边柜旁是一个高边几,充当一个小吧台。最初这个高边几是用来放花盆,突发奇想挪来换做酒柜边几,金色与胡桃木很是搭配。



▲ 把餐厅背景墙全部换成了湖蓝色的定制柜,所有难看的零食调料都可以塞进整面墙的柜中。餐厅窄而狭长,空间不算宽裕,不成套的几把餐椅跟着不同阶段的兴趣变换,从「Arne Jacobsen 的水滴椅 + Muuto」的搭配到零散的几把 Ton 单椅等等,即将又要换成最近的新欢 Verpan 了。




不大的开放式厨房选择了 L 型格局,加上一道岛台围合出厨房的主要区域,以白色和银色为主,内嵌的家电加上上墙的搁架,没有占据过多空间。


▲ 与水槽相连接的岛台是拯救厨房操作空间不足的关键,切菜备菜可以在岛台上进行。旁边是中间加百叶的铝合金窗户,做饭期间也可以享受美丽的光影。


▲ 岛台的台面用了一款西班牙花砖,见惯了大理石等常见的台面,花砖台面便显得十分独特了。



▲ 自己找师傅做的楼梯,在建材市场买铁杆回来焊接,然后再取下来拿去工厂喷黑;踏步也是也是实木烤漆黑色。在楼梯下打了鞋柜,大部分鞋子收纳都放在这里。


楼梯拐角上一幅@马油叶儿 从非洲带回来的装饰画,另一面则贴满了她与先生几年来旅行中的照片。




▲ 卧室的一面墙涂上了蓝绿孔雀色,沉稳而复古;几个角落里都点缀着金色,包括天花板上 Tom Dixon Etch 系列的金色棱角灯、墙上的壁灯以及衣架上的金色圆环等等。


▲ 另一面墙则涂上了和蓝绿色有所反差而不冲突的茱萸粉色主卧床头柜是搬家以后从未换过位置的唯一一件家具,桌几可以视觉效果大于实用但床头柜一定要是实用。「玻璃+抽屉」的模式,收纳一些私密物件或是小物再方便不过。


▲ 墙上挂着一个挑时的斜坠衣架,挂日常的睡袍等,「黄铜+黑」的粗细线条映在粉色背景上。


▲ 把主卧隔壁的房间和主卧打通,创造出这间面积不小的整体衣帽间。中央位置的斗柜岛台放置墨镜、饰品、内衣等细碎物品,其他三面则是根据自己需要定制的整体衣柜。



▲ 次卧未来计划着做儿童房,现在暂时较为空余也半用作杂物间,放了几株植物和一个椭圆机(作用:除了健身以外的用图,包括晒袜子与晒毛巾)。



▲ 这是@马油叶儿 最满意的一次 DIY,河边捡来的树枝简单处理刷了白色,再定制两条皮带,固定在天花板上,便成了一个原始而有漂泊感的挂衣架。



▲ 二楼前后两个大露台,好天气时候直接在这个露台上开趴烧烤。




▲ 既有不同种类观赏性的花,也有「实用」的薄荷、百里香、迷迭香等调味料,各种蔬果也是少不了,每天早上看看这个「花果园」里又长了什么亦成为每日的乐趣。


▲ 而另一个露台,则是费了@马油叶儿 五六年心血的多肉花房,四季空调恒温。

 Q & A 

好好住 & 马油叶儿


 Q  入住后你大小改造了几次你家,从最初比较小清新的风格到现在很现代的风格,可以分享下你的经历吗?

三年前因为入住时间紧迫,加上性子也比较急,订货久的家具都不考虑了。那时我还喜欢自己眼里所谓的「北欧风」,可我又是喜欢买东西堆东西的人,家里实在做不到那么清新简洁。 这几年来,经常旅行、看图、看杂志以及自己也涉足了家具行业,对家居有了新的认知,眼光和阅历也随着年纪变化了。刷个墙贴个壁纸,换个新沙发新桌子家里就大变样了,这样的软装更新会上瘾,而且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麻烦,很多施工一天内都能解决。


@马油叶儿 家最初代的样子也是所谓偏「北欧风」


 Q   你比较喜欢的设计风格是哪种样子的呢?

总体来说我喜欢线条感的产品,即便是很普通的椅子也希望它的四肢玲珑有致。


▲ 曲线与直线恰如其分地融入餐厅这个空间中。


 Q   现在常常出现消费时候迷失自己嘛,譬如跟风买了一些其实自己后来不太喜欢的网红家具,你是怎么确定自己钟意的风格呢?

我觉得人的审美其实都是从模仿开始,深入了解后才逐渐出现自己独立的喜好,这其实是个过程。女生嘛,我也会对一些 fancy 的产品一眼钟情,但有的其实时间久了会看腻,所以我现在要选择一个家具产品就会连续看上一段时间,确认是耐看、实用的,而不仅仅是视觉冲动


 Q   请推荐一款在你看来「性价比」与「设计感」都两全的家具吧!

「性价比」这个问题挺难界定的,每个人对家居产品诉求不一样,所谓性价比还挺主观的。 多数设计感好的家具价位的确不低,不过考虑一个产品的价格不能只看材质工艺,还要为它的设计买单。 两者兼顾我觉得 Verpan 很赞,产品线不多,但都是 Verner Panton 的设计遗产和设计理念,品质、设计、实用完美平衡。



丹麦鬼才大师 Verner Panton 设计的椅子与灯具。


 Q   你家有很多餐具器皿等,尤其是日本作家的一些手作器物,你开始收藏的契机是什么呢,他们吸引你的地方在哪?

契机就是爱做饭,日本作家大多有自己的独立风格,就是你一眼看到这个器物就知道是哪个作家的。 我喜欢的器具风格偏冷淡,毕竟只有冷淡的器具才能凸显我热情的食物。


▲ 糖醋排骨盛放于池田优子的陶碗中。


@马油叶儿 的刀叉勺收藏


 Q   如果家里只可以留下一件家具,你会选哪一件?

沙发吧,因为可坐可躺可睡觉。


 Q   你家二楼前后花园都种满了植物,一边是专门为多肉搭建的汶房,另一边则种了许多不同类别的植物。开始种植的契机是什么呢?

最开始只是喜欢,开始养起来再加上了解之后,就无法割舍了。种植很需要耐性,你不能急的,你要享受看着他们慢慢长大的那种成就感。其实养花真的没有那么美好,很脏要打理还要杀虫,但我自己不太怕这些,而且我有个生物学家老伴儿。另外,植物的季节性很强,比如春天的百合、夏天的碗莲、秋季的红枫都能给人以季节的提示,每天早晨起来看看今天又有哪些花开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仪式感。


▲ 从一段种藕开始种,长出了荷叶,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再到荷花绽放再到荷花凋谢露出莲蓬,就这么不疾不徐地见证荷花的始与终。


 Q   我知道你很热爱旅行,旅行对你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之前旅行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酒店吗?

旅行中最好的一定是那些不期而遇,譬如我对奢华酒店或传统的五星级酒店其实是有预期的,觉得它就应该那么好,所以也不会有太多惊喜或者印象深刻。反倒是那些偶遇的 B&B 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有一次我和先生在苏格兰天空岛自驾,没有提前预定旅宿,开了很久才在一片田野中寻到一个老奶奶开 B&B。这个房子很老了,但是奶奶待客的方式、生活上的仪式感等都让人印象很深。在她家里,不同的食物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食器,不止我,连我先生这样一位原来对「仪式感」毫不在意的男性都深有感慨,他也开始认同重视「仪式感」这件事。


▲ 茶杯子上盖住一块蕾丝布,是奶奶常年坚持的「仪式感」。


 Q   你们家陈列着许多你几年旅行的回忆,譬如楼梯转角那幅非洲带回来的画。

非洲草原带给我最深的震撼来源于自然进化在这片人类起源的大陆上所留下的印记。刚出生几小时就能奔跑的小角马、白天懒洋洋趴树上傍晚群起而动的母狮子、因环境不同而呈现不同斑纹的长颈鹿、朝阳雾气中快乐奔跑的濒临绝种黑犀牛等等,这些都是去了非洲才能亲眼看见的。他们给我的心灵触动,就跟在孤独旅途中偶遇行者一般,在这个星球上人类真的不是孤独的存在。 另外,由于我本身也是少数民族(被汉化的回族), 我对民族感的物品和场景都有着天然的喜爱,非洲正是一个异域风情很强烈的国度。


▲ 在非洲的一些回忆。    

更多问题就扫二维码

直接和屋主交流吧!


还有这些往期热文可以看!



版权声明

好好住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本文或商业合作,请邮件联系:ads@haohaozhu.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