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开打之际的吐槽总结
最近几个月关于贸易战吐了不少槽,在贸易战正式开打之际阶段性总结一下自己的槽点。主要是为了将来供自己参照,因为人的思维是很奇妙的,会逐渐忘却和扭曲不甚美好的回忆,包括自己曾经错的离谱这种事情。我很喜欢傻X速率这个概念,只有不断的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是傻X,才会不断的自我突破和成长。
今天的话题主要包括:
一、贸易战为什么会打起来?是中国的原因造成的么?
二、美国要加税就加税呗,中国为啥要迎战啊?现在都21世纪了,不应该讲究“爱与和平”么?不是说好了自由贸易会帕累托最优么?
三、特朗普好霸气好智慧啊,他会带领美国又一次伟大的吧?对了,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四、贸易战会打成啥样?中国会输么?我应该买房/换汇/移民么?
一、贸易战为什么会打起来?是中国的原因造成的么?
网上的分析已经很多了,总结起来,基本有几种主要观点(之间有重叠的地方):
贸易战是因为中国没有遵守WTO承诺,进行不公平贸易。
贸易战是因为中国放弃了韬光养晦,整天宣传“中国制造2025”和“厉害了我的国”,让美国打草惊蛇了。
贸易战是因为美国内部矛盾尖锐,需要向外部转移矛盾。
贸易战是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美国的精英终于达成一致要遏制中国。
贸易战只不过是美国对中国长期遏制策略的最新表现,当然具体表现形式和程度可能有所变化和加强,但与过去几十年的对中国基本政策一脉相传。
我认为5是主要原因,3和4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对于解释贸易战发生的时间点。下面具体解释一下。
1.1. 中国到底有没有遵守WTO承诺?
网上的分析很多,有很多人引用了美国的报告,觉得中国太不像话了,说话怎么可以不算数呢,这下洋大人来教训你了,教训的好,教训的该!对于这种自残自贱型的思维模式,您确定不是从咸丰朝穿越过来的?
中国到底表现的怎么样,推荐余永定的财经访谈《如何应对这场不可避免的贸易战?》,里面说的比较全面客观。主要两点:
权威观点:大家都知道打官司的时候,原告被告说了都不算,作为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的法官说了算。而作为WTO前总干事的拉米曾经多次指出,中国很好地履行了WTO承诺。
不利裁决遵守记录:“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履行了WTO承诺,一个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国家是否尊重争端解决机制,执行WTO裁判机构的裁决。对外经贸大学崔凡教授指出:“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一共被告了40次(现在是41次),同一时期美国正好一共被告了80次,整整两倍,现在更多了。中国败诉的一概执行,美国败诉的经常拖着不执行。中国刚刚打赢一场美国执行问题的争端。美国人自己败诉不认账,杯葛世贸组织大法官任命,搞得大法官7个只剩4个,世贸组织判我们输了的官司我们一概认账。””
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你遵守的可能还凑合,但可能没有百分百遵守啊,说话不应该百分百算数么?少年,在国际社会里,脸有时候很重要,有时候也不值钱。虽然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充满爱大家都言出必行,但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作为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所以按理说最应该言出必行的)的美国,遵守国际条约和承诺的记录极其糟糕,是标准的双标狗。最近的大家都知道有退出巴黎协定退出TPP退出伊朗核协议等等,而美国特别喜欢拿来在南海说事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并不是签约国。对于重视承诺的童鞋们,希望你们能知行合一并坚持这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
1.2. 美国是被中国最近的宣传打草惊蛇了么?
对于这个观点,我惊奇于大家对于中国国际宣传能力的强烈信心以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精英阶级智商的极度蔑视。
国际关系可能是个离日常工作生活比较遥远的话题,咱们来看一下更加熟悉的商战。我想问一下,有谁是看到竞争对手的广告或者公司年报,然后突然发现对手有个产品极其牛逼,所以强烈建议公司我们予以回应么?如果有,我很好奇你的老板为什么还没有裁掉你。事实上,所有成功的公司,对于所有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动态,通过客户、经销商、员工、供应商、媒体等等无数的业内的关系网络,都有着及时的了解和响应。而竞争对手的广告和年报,反而是信息最为偏颇和滞后的渠道了。中美建交四十多年,现在每年有着数以百万计的双边人员交流,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双边贸易,双方对彼此,其实都是相当透明相当了解的。
另外早在09年,美国已经提出了“中美国”和“G2”的概念,说明美国对于中国的实力和发展速度是心知肚明的。重复一下,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精英阶级,不都是吃干饭的。二三十年前,中国还很弱小,可以韬光养晦;现在已经成了房间里的大象,还以为自己可以瞒过别人,只是头埋在沙子里的表现。
有人认为小平同志如果还在,贸易战就打不起来,言下之意同样是中国没有韬光养晦。这是对邓小平理论最大的误读。小平同志的核心思维是什么?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事求是,而不是抱着祖宗成法(即使是他本人的“术”)刻舟求剑。30、40年前中国,客观需要韬光养晦,如今的中国,客观需要奋发有为,即使小平同志再世也会同意这一点。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厉害了我的国》是一个不错的宣传片,虽然名字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不适,全程基本无尿点。如果你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感兴趣,这是一个值得看看的关于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年报或者年终总结。我们都知道公司的年报(包括咱们绝大多数人的年终总结)肯定是在可能的范围里报喜不报忧,但是作为投资人,没必要因为年报可能的bias而拒绝看年报,对不对?
1.3. 美国的经济不是“一枝独秀”么?为啥会说内部矛盾尖锐呢?
所谓距离产生美,很多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同学对于中国的具体问题了解的很清楚,感受的也很深刻,所以产生绝望的“中必输”的情绪。但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咱们来看看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到底是什么情况,是不是最近所谓的“一枝独秀”的经济数据就是只有一个的真相。
先来看经济数据。这个网上的分析很多,总体来看美国过去十年的GDP年增长大约在2-3%之间,的确高于病入膏肓的日本和幺蛾子不断的欧盟,所以颇有很多分析师惊叹于如此“一枝独秀”的数字。同样的分析师,看到更加熟悉的,所以可能已经审美疲劳的中国数字,认为在6.5-7%之间却是“L型增长的一竖”,而且今年前5个月6.8%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以及8.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都是“断崖式下跌”,所以中国药丸。但是,excuse me,我的数学的确是跟数学老师学的,我整不明白为什么6-8%会小于2-3%?为什么6-8%就药丸,2-3%却是一枝独秀?在第四部分(“中国会输么?”),我会更详细的介绍一下啥叫药丸。
关于内部矛盾尖锐,again,大家对于中国的问题如数家珍罄竹难书,比如房价高、贫富差距大、腐败泛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等。很多问题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否认,看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所以提出问题是好事。但美国的月亮是不是就是那么圆呢?
答案是否定的。
诚然美国还是有着世界上最强的力量,综合实力远高于中国,科技和军事力量遥遥领先,有着实力雄厚数量众多的、同盟历史悠久的、利益和价值观相近的盟国,是世界上最吸引外籍人才的国度,有着最有吸引力的文化。这些毫无疑问无可置疑都是美国的强大优势。对于别人做的好的,我们要勇于承认积极学习。
但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在硬币的另一面,美国也同样是一个长期停滞的、高度撕裂的社会。要判断美国的社会和经济是否健康其实很简单,去看看欧洲那些选出了跟特朗普类似的政客的国家的经济是什么样子就行了。在喜大普奔岁月静好的年代,人民群众不会把票投给一位充满火与怒的政治素人。一句话,特朗普是病征,而不是病因。
长期停滞最显著的表征就是过去四十年基本没有增长的实际工资中位数。这个衡量的是美国社会最中间的人群,在扣除通胀之后的收入。四十年不变的实际工资,意味着美国社会最中坚的人群丝毫没有分享到过去四十年里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此呼应的,是过去四十年增长的好处,基本都归于美国最顶尖的1%甚至0.1%。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巴菲特的税率低于他(中等收入的)秘书。
下图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赛斯(Emmanuel Saez)和加布里埃尔·祖克曼(Gabriel Zucman)对于美国国内各阶层跨时间财富分布的研究,图表来自于Matthew Stewart于2018年5月首发于大西洋月刊网站的文章"The 9.9 Percent Is the New American Aristocracy"。
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美国最富有的人拥有的财富占比上升了一倍,回到了镀金年代的水平。
长期停滞的另一个表现是阶层固化。中国在80和90年代的以高考为代表的的教育制度带来的阶层流动性,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所有的和平年代里都是世所罕见的,如果不是绝无仅有的。现在的中国也慢慢的向人类历史的均值回归,所以会出现北大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的灵异事件。这当然是很不幸的,我们也希望阶层流动性能够持续下去(但是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流动性都是双向的,有下才有上),不然我们就会变成美国。
下图来自于同一篇文章,横轴是收入基尼系数(另外美国的数字与Wikipedia上CIA和WB的数字有出入,CIA和WB的数字分别是47和41),纵轴是代际收入弹性,或简称IGE,这一概念,从技术上来说衡量的是孩子收入和整体平均收入之间的偏差有多大比例是由父母收入造成的,简单来说就是父母的收入对于孩子的收入有多高的影响,数值越大,阶层固化越严重。
所以可以看出,美国有着发达国家里最高的收入不平等性以及几乎最高的、也就是最有利于让收入不平等千秋万代的阶层固化程度。美国梦,已经越来越只是一个梦了。
如果说中间阶层的情况仅仅是没有变好,那么对于底层的人来说,情况则是在不断恶化。下面是节选自美国参议院科里·布克在布鲁斯金学会网站的文章《美国梦延期》,翻译来源于扑克财经的文章《残酷的现实:现在想要实现“美国梦”,真的越来越难了么?》。
“联合之路2018年5月的一份报告发现,接近一半的美国家庭无法承担基本的每月预算,包括食物、租金、儿童保育和医疗保健。”
“虽然我的父亲那代人能够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让他们的家庭成为中产阶级,而我的大多数邻居都发现随着自己越来越努力,境况却越来越差。这种体验并不是我的城市所独有的。”
“而在我父亲那一代成长的人中,有超过90%的可能比他的父母获得更多的收入。对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来说,只有50%的人比父母的收入高。”
“企业的利润在飙升,实际上它们处于过去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25家最大公司中每一家的净值都富可敌国。。。。而美国工人的工资和薪水占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接近60年来的最低水平。”
如此强大的贫富差距(美国基尼系数高于中国或者差不多,取决于你相信CIA还是WB的统计数字)以及阶层固化,是美国社会高度撕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度撕裂的最大特征,就是美国政治的极化。曾经乐观的认为历史已经终结的福山,也不得不给美国政治贴上了“否决政治”的标签。控枪、移民、减税、财政赤字、医保方案、堕胎权利、少数族裔、LGBT等等,是一个又一个让美国社会尖锐对立和撕裂的话题。
当然还有同学认为这就是民主制度的常态,是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吵吵更健康”。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的。适度的争吵有利于兼听则明,但过度的争吵,尤其是党同伐异的时候,就是误国误民了。要例子很好找,就是近在眼前的湾湾岛。这其实也是一个常识问题:哪一个人类组织,在内部撕逼不休党同伐异的时候,能够有好的表现?大家都知道,找工作的时候要避开内耗严重的公司,也是同样的道理。足球场上的撕逼之王荷兰队,也是强队里唯一一个无冕之王。
社会高度撕裂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治安的恶化。前两天的上海发生了很不幸的悲剧,但是万幸的是枪支在中国是严格管控的,所以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会如此的动容,而美国人民杀啊杀啊的就已经习惯了。
当然,美国离崩溃还很遥远,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都看不见(但苏联崩溃前全世界也几乎没有专家预测到),美国的自我调节能力也相当的强大,也许过段时间能够缓解甚至逆转上述问题。但是它现在绝不是一个身体健康、经济表现“一枝独秀”的国度。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政治书却不都是。对外开战转移内部矛盾,的确是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屡试不爽的药方,比莆田系的百度广告的生命力还要顽强。在四十年的长期停滞之后,美国人民选出了他们的火与怒,现在他们的火与怒开始撒向世界各方。
1.4. 中国真的离美国近了么?很多人告诉我美国比中国牛多了,咱根本不能比。
网上这方面的分析同样汗牛充栋,我就不重复劳动了。推荐一篇较为全面的总结性文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写的《改开40年,看中美实力消长的结构性变化》。
引用一下主要结论:
“在经济方面,当前中国GDP约是美国的65%,但2017年中国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总值却是美国的约6倍,第二产业(工业)生产产值约是美国1.5倍,两者领先美国的幅度均逐年扩大。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13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总量已多年超美,跃升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国,约130个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国是中国,是美国的两倍。5000多种商品门类中,约40%产品门类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源于中国,而美国只是15%左右。可见,尽管美国GDP总量、服务贸易、第三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领先中国,但中美经济优势各有千秋,中国经济贡献、全球领导力与未来前景近年来更被全球所看好。”
“在金融方面,人民币与美元的货币国际化程度差距较大。近年来美元国际化指数一直保持在55%左右,而人民币仅在3%上下。资本市场体量中国约是美国的1/3,且金融开放程度中国还要向美国看齐。尽管如此,中国金融也在奋起直追。2016年人民币加入SDR,权重达到10.92%,美元是41.7%。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比重开始逐渐提升。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在中国普及,中国移动支付规模一骑绝尘,2017年规模几乎是美国的90倍。相信网络时代将给予中国金融对美国“变道超车”的巨大机会。”
“在军事方面,中国已被公认为全球三大军事强国之一,但中国2017年军费仅是美国1/3左右,航母数量约美国1/7,核武器数量据传约美国1/25,海外军事基地数量约美国1/600。军力是中美实力比较变量中差距最大的。但鉴于军事力量在全球化时代的有效作用在减弱,且中国军力立足于和平的战略初衷与足够捍卫核心利益的国防信心,两国军力差距在当下的中美比较的重要性远不如过去。”
“在科技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与大众舆论流行的看法不同。近年来中国科研投入经费保持在世界第二的位置,约是美国80%,但增幅更快。且当下中国的工程师数量已远远超过美国。2016年以来,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大幅超过美国。当前科技界较为公认的事实是,效率驱动型与客户中心型的科技,中国较美国有优势,如基建、高铁、家电等;而在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方面,美国领先的优势较为明显,如生物制药、芯片等。中国重科技应用,美国重基础研究,是两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化特征。”
总体来说,差距是明显的,但是进步是飞快的,在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是不断超越的。
1.5. 贸易战只不过是美国对中国长期遏制策略的最新表现,当然具体表现形式和程度可能有所变化和加强,但与过去几十年的对中国基本政策一脉相传
这点是我最为认同的贸易战最主要的原因。
中美之间,从百余年前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基本就处于中立或负面的关系。当然客观来说中美之间的历史包袱也是中国与列强间最小的,没有国土纠纷或者互相直接的平民伤亡,仅在第三国打了一场规模有限的(相比同期的二战)、职业军队之间的战争。但两国仅有的亲密期也只是太平洋战争的四年以及苏联崩溃前的十几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中国享受到了盟友级别的待遇,包括经济援助和技术开放。
但是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对于美国的地缘价值大大下降,美国开启了对中国政治外交军事上遏制与围堵、技术上封锁、经济上接触的长期策略。
政治外交军事上遏制与围堵:著名事件包括90年代台海危机、99年轰炸大使馆、01年南海撞机、12年重返亚太、13年钓鱼岛事件、13到16年南海仲裁、14年雨伞运动、16年萨德系统、17年洞朗对峙、18年印太战略等。
技术上封锁:90年代开始延续至今的瓦森纳协定、以及对美国本土技术公司投资的各种限制等。
经济上接触:这个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是对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所以也被很多人误认为是美国对中国长期政策的主旋律。其实即使在经济上,美国也是不断的各种遏制,包括90年代年年的最惠国待遇闹剧、长期艰苦反复拉锯的WTO入世谈判、09年巴黎协定对于碳排放的不公平要求、拒绝适度让渡WB和IMF的份额、拒绝加入亚投行、以及前几年沸沸扬扬的TPP等。
所以可以看出,美国对于中国的整体策略,是长期的、一贯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在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两者间实力的巨大差距使得竞争和对抗不是有意义的相处模式,但是遏制始终是美国的政策。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中国与美国经济规模差距的迅速缩小,遏制政策开始升级,标志为重返亚太和TPP,直至今日的转为更加直接的竞争与对抗。由此可见,贸易战演变到今天,是有着长期一贯的逻辑的,对于很多对于中美关系较熟悉的人,贸易战的爆发是不奇怪的。
说到这里,最近有个知名分析师非常活跃,生怕别人不知道只有他成功的预言了贸易战,而他周围的人对于贸易战都惊诧万分。我觉得吧,这件事情,更多的反映出他周围圈子的质量而不是他的预测能力。不知道以千万年薪挖角的爱马仕哥对此情何以堪,不知道他将贵为国师的老领导置于何地。
在另一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必然和偶然的一面。所以虽然美国对中国的长期策略是一贯的,但是回到几个月前,贸易战是否会打,会在什么时候打,会打的多大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是有着相当的偶然性在里面的。所以,在就具体事件进行预测的时候,还是要保持对复杂系统的谦卑感。
二、美国要加税就加税呗,中国为啥要迎战啊?现在都21世纪了,不应该讲究“爱与和平”么?不是说好了自由贸易会帕累托最优么?
2.1. 虽然天下大同是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主流政治思想和主流宗教都希望能够达到的境界,但是,again,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谈感情是要伤钱的。
在现今时代,国家是人类对于自己身份认同,尤其是“利益共同体”认同的最普遍的单位。在正常国家的内部,政府是唯一的暴力机构且掌握压倒性的资源,所以在非政府的个人和机构之间,以法律为特征的秩序,以及能够促进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最大化的道德和价值观形成了国家内部的根本行为准则。所以仗势欺人是不可以的,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是被鼓励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被赞扬的,“让人间充满爱”是被歌颂的。这也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行为规范。
但是在国际社会,很遗憾,丛林法则仍然是根本行为准则。在人类的共同先祖走出非洲十几万年后,国际社会(或者说,一切没有单一权威的社会)的根本行为准则仍然还是利益和力量。利益是行为主体(利益共同体)的核心目标以及凝聚因素,力量是根本手段。现今世界的主要行为主体基本上以国家为单位。
利益是核心目标以及凝聚因素: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等都是创造和分配(重点在分配)利益的工具。利益包括“实”(短期的、有形的利益)和“势”(长期的、无形的利益)。实和势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有势的存在,所以国际关系里利益得失的计算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力量是根本手段:在国际社会里,没有凌驾于所有国家之上的存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仅仅是沟通协调的平台),所以力量是裁决分歧的根本手段。力量是综合概念,经济因素尤其是物质生产能力是基础、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因素是变压器,决定经济基础转化为力量的效率,而军事能力是力量的外在表现。这其实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硬币的另一面:中央政府能够对内垄断枪杆子的正常国家,就能创造长期良好的秩序;而枪杆子分散的国际社会或者军阀割据的非正常国家,秩序就很混乱。
2.2. 那为什么现今社会利益共同体的单位基本上是国家?为什么咱们不能组成世界政府,让世界充满爱?
这个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如何通过种族、地域、语言&文化、国籍、阶级、价值观等维度来划分“我们”(利益共同体)和“他们”(利益共同体之外)以及如何定义我们和他们之间关系(是朋友、路人、还是敌人)。
之所以叫利益共同体,是因为在内部,较为公平的财富分配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扶助是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中国与欧洲的面积、人口、和经济规模都较为相近,内部也都有较发达和较不发达的部分。在中国,全国各地教育培养的人口向东部沿海集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事情,而中央政府对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巨额财政倾斜及各种补助也同样被广泛接受,因为我们是一个国家,国内的14亿人基本认为我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然而在欧洲,属于不同利益共同体的国家之间,同样的事情却是欧盟和欧元区的死结。西德补贴东德是可以的,德国补贴意大利是不行的。利物浦乡下人去伦敦打工是正常的,波兰人去伦敦打工是要引起反弹的。
说到这里再岔开一下,前几天有个号称善于数据分析的公众号研究了一下中国省级的财政数据,惊诧莫名的发现原来中国的财政就依靠最发达的六省一市,觉得自己棒棒哒可以去申请诺贝尔奖了。但这其实是财政转移的经典表现,是任何一个合格的财经毕业生或者国家财政系统从业人士的基本常识。
人类关于利益共同体的划分维度和标准是高度复杂和不断变动的,但在历史上的长期趋势是利益共同体的范围不断的扩大。从远古的部落、氏族(有熊氏VS蚩尤氏VS烈山氏)、地域(关中VS河东、诺曼底VS安茹、弗吉尼亚VS马萨诸塞)、到现在的民族国家。
利益共同体范围不断扩大的能动力是不断扩大的接触交流带来的熟悉感以及更广更深合作所创造的价值(比如秦汉四百年使得大一统在中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比如太平洋铁路的修通让加州成为美国的一部分而不是成为独立国家),而不断扩大的推动力则主要来自共同的敌人或威胁(比如对抗天主教国家联盟和反法同盟分别促进了英格兰和法兰西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地球政府真正成立可能要等到AI危机、外星人降临、或者星际殖民的开启。而在今天,除了在伦敦等少数国际大都市,世界公民还是一个稀少且通常被负面看待的物种。
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大家来说,忠诚的对象,应当是国家。这也是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入籍誓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希望国家好,对国家忠诚,是作为公民基本的义务。
虽然国家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利益共同体的单位,其他的维度也有其重要性。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是比国家、地域、以及爵位更加重要的利益划分维度。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跨国资本逐渐成为另一维度的重要的利益主体,而他们的利益与各个国家,包括资本家的国家,是不完全一致的。这在历史上也不是新鲜事:战国时期的吕不韦、欧洲中世纪的圣殿骑士团以及威尼斯商人、近代的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犹太金融资本,都是跨国资本在历史不同时期的知名代表。
二十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在里根撒切尔自由化革命的助推下,现代的跨国企业和金融资本开始迅猛发展。随着跨国资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经济金融资源,近四十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了以减税和放松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对于跨国资本的持续追逐。减税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在政府开支无法下降的现实里,减税则意味的政府赤字的快速攀升。在金融危机前的几年里,欧美政府的主要讨伐对象是以爱尔兰等国家为代表的race to the bottom的减税竞争。金融危机之后,经济续命成为了主要矛盾,将来的洪水滔天就暂时放到一边了。在贸易战里,与跨国资本的互动将会是胜负结果很关键的因素。
2.3 那国际社会就是没有秩序、无法无天的么?
也并不是。虽然国际社会是丛林体系,但不代表稳定秩序不可能存在。历史上一般有两种稳定秩序:霸权体系,以及均势体系。霸权体系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拥有压倒性力量的霸主来制定并维护秩序,比如春秋五霸,古代东亚的中国,古代中东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冷战后的美国。均势体系则是有两个或更多个势力处于暂时的力量均衡,比如欧洲17-18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19世纪的维也纳体系,以及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美苏在各自领导的亚体系内部是霸权体系)。
在另一方面,秩序也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霸主无力或者不愿意维持现有秩序,或者均势被打破的时候。在下一个秩序建立之前,没有稳定的秩序是常态。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均势破碎和再建之间的状态,当然并不是每一次非稳定状态都会导致大规模战争,尤其是在核武器恐怖平衡的现代,比如苏联崩溃导致美苏均势向美国霸权的迁移就是不流血秩序变更的典范。
客观来说,中国的历史基本上都是自己作为霸权的历史,对于如何在别人的霸权体系里以及均势体系里生存和发展,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2.4 经济学教导我们,自由贸易是帕累托最优的,美国干美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取消关税?
价值观是从属于利益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根据利益的要求固化下来的。在利益共同体的内部,“合作”、“信任”、“诚实”等有利于内部合作扩大共同体利益的行为被受到鼓励并进一步固化为价值观。
在面对利益共同体之外,价值观则由当时的利益格局决定。
价值观是会随着实力的转化而改变的。崇拜强者是人类的天性。在欧洲仍然是苦逼屌丝的中世纪,欧洲人认为中国是美德、效率、财富的象征,后来伏尔泰等启蒙先贤对于中国推崇备至;同样的欧洲人在发达以后来到中国的时候,则是来烧杀掳掠心目中的劣等民族的。
在中世纪,宗教宽容的是富庶的、占据世界主要贸易线路的穆斯林,而发动宗教战争自杀式攻击的是苦逼屌丝的基督徒;在近现代,宗教宽容的是富庶的、占据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的基督徒,而发动宗教战争自杀式攻击的是苦逼屌丝的穆斯林。在两千年里基本都保持宗教宽容的,是长期掌握所在世界体系霸权的儒教徒。
所谓普世价值,通常都是由霸主来根据它的利益来定义的。而贸易,则是价值观随利益转换的典型事例。世界历史上一再出现的,不是“自古以来”的自由贸易,而是穷则贸易保护(英法德俄美日韩作为后进国家起家的基本国策),达则自由贸易(天朝、大英帝国、Pax Americana分别实现霸权之后的基本国策)。只有没办法或者被忽悠瘸了的弱国,才会选择自由贸易。
英国在17世纪以前是欧洲的后进国家,面对当时的超级强国西班牙以及后来的荷兰,英国采取的是贸易封锁“丝毛不得下海”(借用一下同时期亚欧大陆另一边明朝的国策名句)、国家支持资助的海盗奉旨打劫(比如德雷克霍金斯等杰克船长的知名前辈)等一点也不自由的贸易政策。只有等到英国树立的工业上以及海洋贸易路线上绝对的优势的19世纪,才开始转向自由贸易政策。今天的经济学言必称亚当斯密,可是亚当斯密在生前并不受英国政府待见,而是死后在英国政府需要的时候才捡起来供起来,一如孔子。
美国也是一样,19世纪的美国是世界上主要工业国家关税最高的国家,相当多商品的关税到达了100%的级别。这也一直延续到二战之后,美国工业、经济、军事各方面压倒性优势树立之后才开始,again,鼓吹自由贸易。
日本和韩国也是同样的故事,大家可能更为熟悉,就不细说了。这些历史,很遗憾,是现今世界各主流经济学系的课本里没有的。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学名“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忘却了历史的学科。所以十年前以资产重估论成名的另一位知名分析师,也会在关于贸易战的文章里认为“美国是通过自由贸易发展起来的”并由此给出政策建议。这样多不好,战略忽悠别人是可以的,战略忽悠自己人就没意思啦。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对不同的国家来说,“公平贸易”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大家都很熟悉“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种说法,同样的,霸主作为超一流国家做的是价值观的标准。
当然,在现今,中国是自由贸易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高举自由贸易这个普世价值的大旗。
2.5 那国家之间,都是无底线没节操么?
很遗憾,答案是yes。当然,一套稳定的秩序要得到维护和延续,参与者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所以在大多数时候,大家会发现国与国之间,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要脸的。但是,“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大”,的确是关于国际关系非常精准的描述。
所以因为国内和国际体系根本秩序的不同,日常生活的常识是不能简单适用的,在国内秩序体系内不可想象的手段,在国际体系内可能是家常便饭。比如曾经有福特基金会长期资助的知名经济学家热情的鼓吹放开耕地红线放任粮食依赖进口,因为他平常只要有钱从来不会买不到米。我只能说,特朗普同学,是伟大的正国级共产主义战士,含辛茹苦的为我们上了一堂非常重要的风控课。曾经的中国,没有多少人相信卡脖子这件事情,更不用说是在粮食这件人道主义的事情上。所以感谢中兴TV、感谢川普TV,让大家终于明白美国是可以没有下限的,国际社会在关键时刻不是人道主义而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731并不是只有日本人才干的出来的。
芯片被卡脖子,是明天的日子不会变好那么多;能源(主要是石油)被卡脖子,是今天的日子会变差;粮食要是被卡脖子,那就没有日子可以过了。在中国有人口记录的两千年里,数次人口崩溃(汉末三国、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等)里人口减少都是在百分之几十,最高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换到如今的中国,意味着几亿甚至十几亿人口的死亡。相比之下抗日战争两千万人(约当时5%的人口)的死亡已经是相当温柔了。粮食安全,以及粮食安全最重要保障的耕地红线,是我们的底线。
三、特朗普好霸气好智慧啊,他会带领美国又一次伟大的吧?对了,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3.1 特朗普到底是天才还是傻X?
自从特朗普参选以来,全世界似乎就分裂了。
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就是特朗普本国绝大多数的知识精英相当的鄙视和憎恶他,认为他是疯子和白痴,他的动机是完全的自利和自私,他在把美国拖向深渊;而大洋彼岸的中国,却有很多知识分子赞扬和崇拜他,认为他是对国际战略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和布局能力的超级天才,他是一心为公、带领美国持续伟大更加伟大的旗手。从逻辑上看,这两拨人必须至少得有一拨人被证明是傻X。
那特朗普到底是天才还是傻X?
我觉得吧,特朗普肯定不是白痴或者精神病,他是一个精明的、精神正常的、ego巨大的、对曝光度和媒体关注度有着超级渴望的、商业经验丰富的、非常善于形象塑造舆论操纵以及商业谈判的成功商人。他作为美国政治建制之外的人,所作所为可能对于美国的建制派来说是非常疯狂或者不可想象的,但是离世俗公认的精神失常的定义还是有着明显的距离。总统大选的异军突起以及对于美国国内核心矛盾的精准把握,是需要给特总的能力点个赞的。过往长期的商业成功也证明了他拥有至少中等水平以上的智商。
但无底线的吹捧特朗普,尤其是在作为他个人经历短板的政治和外交领域,也是过犹不及的。作为行外人士的郭士纳的确带领大象跳起了舞,但失败的空降兵更多。特朗普过往的经验显著缺乏从政以及美国以外的经历,所以这方面能摆在台面上的经验很少。他在过去这段时间反复无常的推特外交也体现出他对于国际上广泛接受的外交基本行为原则的缺少理解和尊重。但外交不是美国国内事务,国际上没有强烈爱戴他的一半美国选民可以帮他冲破国内政治建制的条条框框而不受惩罚。前面说过,虽然国际社会是没有下限的,可是大多数时候还是要脸的,就如同商业谈判,互信是合作的基础,出尔反尔的人是没办法合作的,组队打怪都没人带的。除非特朗普同学怼天怼地怼世界的目的是向万国宣战(上一个这么干的好像是慈禧同学),不然他还是需要回到正常的外交行为准则上来。
3.2 特朗普的目标函数到底什么?
这个除非把特总的脑袋切片研究,不然大家都是自娱自乐的猜测。不过要试图去理解和预测事态的发展,总得尝试一下。个人观点,特朗普同学的主要目标函数:
自己的商业利益至少不受影响(受益则更好);
自己的面子不受损;
自己成功连任总统并任满8年;
自己的任期有好的评价;
美国再次(相对其他国家而言)伟大。
凡是目标之间有冲突的,目标排序靠前者胜。2和3的顺序我不是非常有把握。理由不解释了,比拍脑袋科学,但科学的也有限,毕竟我没法子让特总答应做一个标准双盲临床实验。
另外说一句,有个最近的演讲很火的教授强调他们读了多少遍特朗普的自传,并据此认为真正了解了特朗普,认为大家觉得特朗普善变是因为大伙儿没读懂特总。可能这位教授读了特总千遍也不厌倦,但是要知道特总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位相当成功的、一言不合就开人的电视真人秀明星,是一位相当擅长形象塑造和舆论操纵的媒体人,他的自传也没有SEC或者四大来监管和审计。想从中读出特总真实的内心独白,其难度就相当于从躺在草地上的梅西看出蒙牛到底是天生要强还是心里凉凉。
3.3 特朗普会把美国带往哪里?他会让美国又一次伟大么(为什么要说“又”呢)?
说实话这是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里,长期和短期、必然和偶然因素太多的交织在一起。但回到那句话,特朗普是病征,而不是病因,所以即使没有特朗普,也可能也会出现特没谱特靠谱特摆谱,来走上类似的道路。
最近几十年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慢于一百年前那个青春年少的、美国梦还是触手可及的美利坚,也显著慢于二战之后美国国力相对最为鼎盛的时期。相关的分析很多,推荐一下Robert Gordon的《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格林斯潘认为是美国储蓄率以及相应的投资率的下降,这个从技术上是没错的,但只回答了传导链条而不是根本原因。一个根本原因,就像Gordon以及很多人所说,是技术进步的放缓。最近几十年的确IT科技的确发展迅速,但是跟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爆发相比,还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就像典型的段子:“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You can see the computer age everywhere bu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随着AI(需要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不是现在各种滥竽充数的)以及生物科技以及可再生能源科技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终将到来。
另一个根本原因,是随着二战以后欧洲重建和日本崛起的结束,同时发达国家以外的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整体仍然贫穷落后,增量市场的开拓大大放缓(中国在崛起但是不够大)。个人认为,这也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根本出发点:扩大增量市场。
所以未来美国长期的发展趋势,我自娱自乐的猜测一下,可能主要取决于这两大增量因素:
下一代技术革命;以及
以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的增量市场。
取决于这两大增量因素的发展速度、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获得的利益、以及更重要的是,美国是否能在国内较平均的分享增量利益,扭转过去四十年的大趋势。美国实际工资中位数的变化,可能是衡量美国经济健康水平最重要的单一指标。
四、贸易战会打成啥样?中国会输么?我应该买房/换汇/移民么?
4.1 贸易战会打成啥样?
这个只有天晓得,推特治国的特总想必此刻也是最想知道答案的人之一。短期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何况这是复杂的多方博弈(欧日俄不是酱油党,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未来怎么样,特总不知道,习大大没把握,两国的国师也都只能做好预案随机应变。
所以我也很诚实的说我不知道。最近很多公众号很嗨,号称贸易战预测从未出错的也大有人在。特总一定有很强大的挫败感,因为他在过往谈判中无坚不摧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不可测策略以及在小甜甜和牛夫人之间自如切换的脸皮神功被众多天朝公众号轻松破功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十个三百个公众号是可以绕晕诸葛亮的。反正咱泱泱大国自古以来神棍文化深厚,咱大A股的各路股神大家也见识不少了,继续娱乐吧,101小姐姐们现在刚刚中场休息,吃瓜群众的娱乐需求是比拜房教还坚挺的刚需。
往前推进,小打中打大打、打打停停停完再打、单打双打混合多打都是有可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可能都会陆续过招(也一直在过招)。但打到任何时候都可能就打着打着不打了。会不会发展到热战?答案还是不知道,因为这可能主要取决于另一位不靠谱教资深人士的空心菜有多调皮了。
4.2 中国会输么?中国经济会不会完蛋?
我觉得还是不要用输赢这个思维框架来讨论问题,因为战争,特别是贸易战,的输赢是很难定义的。大家对于输赢的感觉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特别是一种几万人现场几千万人通过电视观看22个人争抢一个球的运动。但是战争,包括贸易战,胜负判定是不对称的和开放式的,与足球赛这种人为的竞技运动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双方并没有统一的、零和的目标函数,同时因为开战通常并不是双方一致的主动选择。典型的例子是越南、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按照足球赛的计分方式,美国都取得了比7:1还辉煌的胜利,但是按照战争的计分方式,美国是无可争议的输了。
在贸易战里,美国作为主动开战的一方,要坚持打下去并且宣称胜利,就必须获得明显的、可信的(即使是通过洗脑达到可信)、高于成本的收益,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不行的。古时候的游牧民族去打劫的时候,杀了多少人不重要,抢了多少人口财富以及自己死了多少人才重要。抢不到足够的财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带头大哥回去之后(甚至回去之前)是要被清算的。
中国作为被动迎战方,要坚持打下去并宣称胜利,不需要自己获得正向收益,只需要保证迎战的损失少于避战就可以了。就像抵抗游牧民族进犯的时候,抢了对方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少损失人口和财富。而达成这个目的,弱小的时候就通过和亲和进贡,强大的时候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了。当然不管强大和弱小,对方都打上门来了,显然是要打了再说了。
网上有所谓的砖家认为中必输,因为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要高于美国几个百分点,最近才尴尬的发现这里面很多是美资的出口。当然你可以认为特总这是要逼美资回流的高招,但我觉得对于资本大佬来说,把特朗普搞下去比搞定千万个高薪的傲娇的技术流失的产业工人以及等待产业链的配套慢慢建立要简单省钱很多。民主党对此表示万分的赞同。
这里我多说一句,前两年中国南海种岛成功以后,军事态势大大好转。中国是二战以后唯一一个敢于与美国主动开战的国家,在与世界第一第二的军事强国的武装冲突中保持不败,且对各种自称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战争中全胜。我说这些不是鼓吹战争,战争是很残酷和可怕的,但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以及“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亡”是人类社会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中国最困难中美实力差距最大的时候都没有输,今天更不会输。
输赢对于吃瓜群众没有意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双边的谈判(最后要停战和解必然要谈),很大程度上都是黑箱操作,谈判的结果也只会有选择的公布出来。咱们作为不掌握核心信息和数据的局外人(喂喂王菊已经被淘汰了兄弟),操心也没用。相信政府能力和节操的选择继续相信,不相信的继续不相信。
咱们还是说回经济后果,这个对大家的生活要实际一些。
最近网上哀嚎一片,中国经济药丸,但似乎没有人认真的研究过会玩到啥样。GDP增速下降0.1%和下降10%似乎都是药丸。但是蓝色小药丸和白色小药丸的效果能一样么?
咱们就来看看,贸易战的噩梦模式到底会咋样,会有什么短期长期后果。
关于贸易战的影响,官方的口径是GDP增速下降0.2%,网上各种分析认为这个是低估的(显然是废话),但是一般也都最多在个位数百分点的估计。考虑到2017年中国GDP增长仍然在6.5%,姑且认为对GDP的最坏影响是增速归零。至于房价和股价(BTW who cares?),就算腰斩吧。中房的泡沫程度差不多也就是一倍,因为中国房地产总值是GDP的约4倍,美国是约2倍。房价腰斩就没有泡沫了。而1500点上证指数,也基本突破了各路嚎叫2500点不是梦的砖家们的想象能力。所以这不是地板价了,是地基价。
那这个噩梦模式有多可怕?地球会爆炸么?上辈子拯救银河系的英雄在哪里?
要想往后看,先得往前看。咱们来与大家公认的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咱们这次爬梯的舞伴,也是这个世界上,与中国最类似的单一国家,美国同学比较一下。
下面是中美各指标的比较,中国是最近有统计数字的年份,美国是历史上有着相同或类似数字的年份。
中国 | 美国 | |
人均GDP(2011年不变美元计价) | 12,569美元 2016年 | 12,844美元 1941年 |
城市化率 | 58.5% 2017年 | 56.5% 1940年 |
第二产业GDP占比 | 40.5% 2017年 | 40.7% 1879年 |
所以今天的中国,虽然快速发展了很多年,虽然从城市面貌来说比美国还像第一世界,但是实际发展水平更接近二十世纪初的美国。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是啥样子呢?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贫富差距最大的时代,也是道德沦丧的时代。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是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国度。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是大英帝国世界霸权体系内的No.2,是一个净债务国,是科学文化落后的蛮荒之地(所以像泰坦尼克号里美国的资本新贵们要找欧洲的传统贵族家族联姻来提升社会地位),是一个每十年就要发生一次经济萧条(注意是GDP负增长,不是仅仅增长率下降)的国家,同时美元也还不是主要储备货币。
看到这里,有没有很熟悉的既视感?是不是觉得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最关键的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大萧条。
大萧条的时候有多悲惨呢?GDP下跌了25%(差不多连续5年6%的GDP负增长),失业率达到了25%(相当于中国几亿人口的失业),股市下跌了90%(相当于上证300点而不是2700点)。
这个刺激不?劲爆不?嗨不嗨?
对比一下我们刚刚分析的中国经济的噩梦模式,相比之下太太太太太太温柔了。如果说现在的中国经济药丸,我们刚才分析的噩梦模式是地基价,那大萧条的美国就是永世不得翻身的三十六层地狱。另外要知道在大萧条前二十年的1907年,美国才经历过史上最恐怖之一的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
然而,但是,不过,大家都知道,从大萧条开始不到二十年之后,美国就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且实际GDP总量是大萧条谷底的三倍还多。
是不是瞬间觉得未来没那么可怕了?是不是觉得又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果然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然而,有的同学可能说,虽然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生机勃勃能够凤凰涅槃,但中国有个大问题啊,我们人口结构不行啊,我们老龄化的厉害,我们要未富先老啊。这怎么破呢?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政策效应在公共传播里被过度简化和异化的例子。大家知道过去几年全球变暖是个很时髦的话题,大家都认为(虽然人类连预告明天的天气的成功率都很原始)过去两百年工业化和人类活动排放了太多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在灾难性的变暖。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仅仅在几十年前的7、80年代,时髦的话题是全球变冷!整体来说,如今的地球的平均温度仍然低于人类历史上的平均水平(商朝的时候,河南是大象满地走的,这也是“豫”的来源;中世纪的时候,英国是盛产葡萄和葡萄酒的)。
所以作为严谨的科学家们,在短短的时间内(以地质学的标准)被打脸之后,为了防止再次被打脸,现在的标准话术已经变成了“气候变化”。这是得了“天道无常”思想的真传了。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说明气候变化不存在或者影响不大。我还是尊重和选择相信气候学家,虽然很不幸他们研究的客体是超级傲娇的复杂系统。我只是想说明,大家都以为是真的,其实未必。时髦的话题也会跟时尚一样反反复复不停反转。
现在回到经济学。未富先老对于经济的负面效应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人口红利(whatever你怎么定义它),尤其是不断下降的抚养比,现在中国已经过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所以将来经济增长没有动力了,我们的经济增长会越来越慢直到停滞。
这个逻辑链条的第一步,即中国过去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人口红利,是完全错误的。不是说过去有利的人口结构没有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说这不是主要的推动力。
我们还是拿数据说话。所谓人口红利,基本是一个数量概念(最近有人提人口质量红利,这已经是走到传统人口红利概念的反面了),就是说中国有大把的劳动力,尤其是剩余劳动力,所以这里是血汗工厂,是资本家的乐园。从逻辑上说,人口红利模式下,最大的特征,应该就是人均收入的增长远小于经济产出(GDP)的增长,这才是劳动剩余都归资本家的血汗工厂。那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最近的完整数据的是2016年,就拿1996年做比较,20年的时间跨度足够说明问题了。
1996年适龄劳动人口(一般指15到64岁人群)8.2亿人,抚养比32.8%;到2016年适龄劳动人口10亿人,抚养比下降到27.5%,适龄劳动人口增长21.9%,抚养比下降5.3个百分点,每个适龄劳动人口负担的总人口数下降了16.2%。人口红利的确存在,但并不显著。
我又查了查GDP。1996年名义(用名义是因为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各种经济指标是名义值而且需要跟名义工资对比)GDP7.2万亿元,2016年是74.4万亿元,增长了9.4倍。
等等,这画风不对啊,如果人口红利是主因,那么20%适龄劳动人口增长之外的9.2倍的GDP是哪里来的?这妥妥的是灵异事件啊。
为了再研究一下人民群众被血汗工厂低人权模式疯狂剥削的程度,俺又查了查工资的情况。1996年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5980元,2016年是67659元,增长了10.3倍。WTF?怎么平均工资增长的比GDP还快?说好的血汗工厂呢?说好的低人权呢?说好的疯狂剥削呢?说好的工资一涨外资就跑呢?
当然有同学可能会质疑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尤其是工资,我建议你回家问问爸妈90年代的收入大概是什么水平,至于2016年平均工资,我相信关心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你不会是被平均中的一员。
所以,很显然,所谓的人口红利不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推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不断的提升效率和持续的资本投入,而不是由于剥削剩余劳动力。
上面解释了为什么所谓的人口红利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实劳动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人口结构越年轻越好。实际上那些我们平常根本不会关注的、占世界上国家数量和人口数量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结构大多都非常好,包括印度。
在一个社会里,能成功创业的人总归是少数,人口要转化成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需要足够多的工作。劳动力不足的时候,固然会提高工资(但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不就是为了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么?)降低投资愿望和经济发展速度,但劳动力过剩的时候,会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同样会降低投资愿望和经济发展速度。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在坚守的8%红线,就是为了持续创造出足够多的工作,来吸收中国每年仍旧以几百万的数量级增加的人口。想知道失业人口的破坏力会有多大?去采访一下史上最著名的失业邮递员李自成同学吧。
在另一个方面,现在的我们可能处在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光伏、可控核聚变、以及成本快速下降的大规模储能系统,包括电池)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叫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更合适一些)的门槛上。每一次科技革命,会推动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但也会带来严重的结构化失业。AI会代替很多工作的新闻已经不新鲜了。
新经济要求接受新教育的劳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国家普及了以识字率为衡量标准的初等教育(典型农业社会的识字率一般都在个位数);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国家普及了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人口高等教育比例一般在40-50%,中国快速增长之后仍旧只有12%)。这一次的科技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有答案,但我知道一定会很昂贵。在新的教育普及之前,我们(即使是过了所谓刘易斯拐点的中国)仍旧可能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
Again,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证明老龄化对于中国的经济没有负面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形成了良好经济循环的,对资本吸引力巨大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人口结构在未来对经济影响的方向大概率是负面的。但是关键在于这个不会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为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也不是主要因为有利的人口结构。
所以,整体来说,贸易战会有短期经济后果,但是长期来看不会影响中国崛起的势头。就像前面所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对于中国的遏制从未停止。在中国弱小的时候美国都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到了现在,美国更加无力阻止PPPGDP世界第一、工业增加值世界第一、工业门类最齐全、市场规模世界第二且即将成为第一、世界最多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研发投入快速攀升科技实力快速增长、有着强有力政府和快速现代化的军队的中国。贸易战的结果再差,也差不过大萧条。
能阻碍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4.3 现在汇率和股市上蹿下跳的(更多的是俯卧不撑),我应该买房/换汇/移民么?
都这么大人了(发现最近经常跟我5岁的女儿说这句话),这种事情就自己决定吧,你咨询的人可能比你还方的一批。你要是王思聪,随便咋折腾,反正最后大概率事件还是比你所有朋友都有钱;你要是普通人,也没啥好折腾的,继续为了幸福生活努力工作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折腾到最后,便宜可能都被卖铲子的占去了。
总之,好好工作,继续娱乐,坐看好戏上演。我们不是演员——我们是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