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中央表彰的这2位湖北人,都是服务业的改革先锋
其中,
社区党建和治理创新的探索者 茅永红
小商品市场“汉正街”模式的主要开创者 郑举选他们都是服务业的改革先锋、实践者和见证人。
茅永红: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提升居民“获得感”
茅永红,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党委书记、百步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武汉市武昌县(现武汉市江夏区)公路交通监理站站长的茅永红响应国家号召“下海”创业。他开办过进口汽车维修中心,也前往海南“淘过金”,逐渐积累了一些资本。上世纪90年代初,受家乡政府邀请,茅永红再次回到武汉创业。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国家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商品房开始出现。茅永红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但当时房地产行业还是个新生事物,是否能赚钱没人能说得准。“我们做企业的必须要试一试,要用改革和发展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经过一番慎重考虑,茅永红决定转行房地产市场。1995年,他选择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后湖乡百步亭一块近千亩的荒地进行开发。这块荒地先后有7家地产商看过,在满是臭水沟、烂泥坑和垃圾堆面前大家都没有把握,就退了出去。茅永红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这里虽然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差,但地价便宜,适合普通大众居住。不过这个房地产项目应该怎样建设却成了茅永红最大的考虑。
一般的房地产开发只要把房子建好卖掉就可以,茅永红却不想简单这样做。百姓在满足了"居者有其屋"需求后,正在寻求更好的生活、文化服务。为此茅永红提出了打造宜居社区、幸福社区的理念,向"社区地产+社区服务"深度布局,以社区为中心,通过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建立或引进专业服务队伍,重点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文化和志愿服务。
图为百步亭举办的社区志愿者服务座谈会。
要将一块荒凉的地块打造成理想的社区让茅永红费尽心思。他整整花了两年时间设计规划,并多次赴国外考察,为自己心中的社区勾画蓝图。“只要是老百姓生活需要的设施,社区都应具备。”在此后的百步亭社区建设中,茅永红投资2亿元建了9万平方米的公共设施,投资8000多万元建了4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化广场,投资500万元建了老年大学......百步亭社区非赢利性投入达7亿多元。
图为茅永红捐款100万元支持百步亭社区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百步亭社区利用公建场所,搭建众创空间,培育了新型家庭服务业的成长。普及物业服务,开展物业增值服务,依托物业公司,把家政、维修、保洁、保安服务等增值模式做起来,形成了大物业服务产业集群效应。依托医疗公司,大力推进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探索医养结合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大健康的服务产业。同时,依托智慧社区建设,大力普及社区信息化服务。为顺应时势发展,满足居民需求,百步亭社区开发了移动客户端"爱社区"APP。这是一款以社区居民生活、工作、学习、医疗、娱乐为一体,打通社区居务功能的新型社区服务平台。"爱社区"APP独创了"找书记"功能,通过互联网连接社区书记和社区需要帮助的人群,真正实现了社区书记和居民的零距离对接,搭建起社区管理与居民的对话平台。"爱社区"APP的理念是:坚持三到五年的投入,我们预计至少投入5000万不计任何收入,专注于做好社区服务。"爱社区"坚持公共服务为导向,公益化为主线的运营策略,让企业共同参与社区服务和便民终端的建设。
在养老问题上,百步亭社区经过近20年的探索,走出集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等多方力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各类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空巢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上门维修、应急抢险等服务,消防、监控中心实现24小时值班,日夜照料老年人。
百步亭社区建设了具有百步亭特色的居家养老信息平台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目前,服务平台向65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近万部"一键通"手机,高龄及行动不变的老人只要记住几个键便可联系亲属及社区200多家为老年人服务的商家。百步亭社区还实行买岗服务,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符合政府政策条件的特困"空巢老人",社区通过募集基金的方式,拿出资金购买服务,聘请服务人员,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
将志愿服务寓于日常生活之中也是一项有效的做法,采取结对子和登记的方式,为街坊邻里提供快速便捷的志愿服务。居民有需求,找得到、叫得应、来得快、办得了。有条件的"空巢家庭",也可以对志愿者的服务给予一定的补偿。这也使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得到了加强。
经过多年的群众文化活动实践,百步亭社区总结出了一套"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文化建设理念,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凝聚群众、发动群众,增强广大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了广大居民共同建设社区大家庭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效果,满足了百姓多方面、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真正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图为百步亭举办的万家宴社区居民共度新春活动。
由百步亭社区发起、连续5年承办的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起源于春节期间社区居民的一次网上聊天提议,要办一场属于草根民星自己的春晚。5年来,这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参与社区从2000多个发展到2万多个,参演居民从1万多人增加到20万人,收看人数也从一开始的1500多万激增到目前的3。3亿,荣获了"中国互联网创新品牌奖",广获群众"点赞"。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从群众文化到文化服务的创新运作,是社区文化服务领域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
郑举选:从"天下第一街"到现代服务业重要功能区
他曾在这创下四个第一
郑举选,男,汉族,民建会员,1940年6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湖北省武汉市汉正街市场商会名誉会长,武汉市华侨友谊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外地人到湖北武汉,总想去看看汉正街。
汉正街不大,仅1.67平方公里,窄窄街巷纵横交错。
汉正街兴起于明朝成化年间,名号取自古汉口之正街,是“汉派”商业文化的发祥地,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汉口依托长江、汉水两条黄金水道,历史上曾有过“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商贸繁荣景观,素有“货到汉口活”之誉。
这里是汉口的城市之根。作为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500多年的悠悠老街,凭借“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阅尽人间烟火,积淀着“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记忆。
这里更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1979年底,103位无业人员持证摆摊汉正街,他们怯怯的叫卖声,拉开我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帷幕,也标志着个体私营经济重回中国经济舞台。“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一时广为流传。
“我的命就随着汉正街的变化在变化。汉正街好,我就有饭吃;汉正街不好,我日子就不好……”说这句话的郑举选,是个盲人。销售额第一、纳税额第一、各种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当年在汉正街创下的这“四个第一”,让他成为一段传奇。
郑举选6岁就因患天花病双目致残,视力微弱,上完初中只得跟随父亲在汉正街摆摊,做点小生意。上世纪50年代,赶上“公私合营”,家里拿出100元钱入股汉正街的“三曙百货合作商店”,18岁的郑举选成为一名销售员。从商不到两年,小试牛刀,锋芒初露,他却被调岗,安排到市政单位工作。直到1961年,听说允许一些原个体工商户退出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恢复单独生产、经营,他才脱去工装回了家,在家门口摆摊,卖起勺子、鱼钩、鱼线、气球、针头线脑。
就在郑举选靠摆摊过日子之际,命运又面临转折。1966年后,个体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个体工商户被全部取缔,汉正街市场陷入沉寂。郑举选作为汉正街“最大的投机倒把分子”,少不了挨批挨整,还被迫进入“学习班”接受大半年改造。
“可我还有三个伢要吃饭、读书,我一个盲人,除了会做点小买卖,还能做什么呢?”今年78岁的郑举选把墨镜一摘,双手一摊。
生计所迫,他铤而走险,将小百货生意潜入地下,偷偷经营。附近盲人一到晚上一手搭肩,一手拄竿,成串摸到郑举选家进货。
1978年1月,郑举选再次被抄家,这次的罪名是“地下批发小百货”。他被投进大牢,一关就是18个月。
1979年6月,郑举选被释出狱,机遇也随之而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政策开始“松绑”,郑举选等103位汉正街的个体经营者拿到了个体工商户执照。
郑举选虽双目失明,但做生意的套路比谁都“看”得清。他生性豪爽,在商不言商,义字当先。比如,市场价格是波动的,上次卖给客户的货物跌价了,客户下次来进货时,他会将差价退给对方;有时被骗了,他也不计较,心里知道就行了。这反而让对方觉得愧疚,为他赢得了一批固定客户。手下的员工也从不做假账,订假合同。
上海运来一船弹珠找销路,汉正街没人敢接,他全要了;武汉打火石厂发不出工资,成吨的货压在仓库里,他对厂长说“全部拖来吧”;毛笔厂的零碎竹节堆积如山,要搬掉这座垃圾山要耗费很多劳力和财力,他对厂里的领导说,“卖给我吧”……
这类例子举不胜举,郑举选最大的“板眼”(武汉方言,意为“本领”)就是让堆积如山的货在他手里盘活。
上世纪80年代,繁忙的汉正街。
汉正街几年前做了一项抢救商俗文化的工作,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郑举选第一个发言。他说:“虽然时代在变,但诚信不能变。不管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商业模式如何,诚信经营不会变,因为靠‘忽悠’经商长久不了。”
1992年8月28日,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大楼竣工开业。 (资料图片)
汉正街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我国小商品市场的燎原之势。带动了流通领域改革步步深入,城市改革层层推进。一时间,全国商品市场发展风起云涌,市场经济大潮迅猛涌动。作为勇吃“螃蟹”的103将之一,郑举选不仅是一部“活着的汉正街历史”,更是汉正街诚信经营、勤劳致富的代表。1992年后,郑举选逐渐淡出汉正街,迁居汉阳墨水湖畔一个宁静小区,但“盲侠神商”的传奇,至今还在汉正街流传。
2011年,“痛下决心、依法整治、整体搬迁、全面改造、转型升级、限时完成”,武汉市汉正街搬迁改造“24字方针”出炉,并付诸行动,搬迁、改造攻坚战就此打响。
这里是武汉市着力打造的“长江主轴”上的重要节点,规划中的武汉市现代服务业重要功能区。有消息说,一座超越400米高的标志性塔楼,不久将在这里破土动工。
今年,汉正街被划定为武汉市旧城改造的最大片区。旧貌换新颜的老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改变的不仅仅是颜值,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升级。
经过调查论证,武汉市规划在汉口以北的黄陂区南部经济带,建设国家级现代化专业市场集群,形成600万平方米的专业批发市场、200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中心、100万平方米加工中心的现代商贸物流平台,仓储、物流、客运、电商、外贸、加工等一站式配套齐全,打造“场域重构和释放”的理想之地。
据介绍,汉正街已正式入选全国首批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示范基地。将集聚一批服装生产、销售和配送相关的品牌电商,为1.8万家汉正街商户提供服装设计、IP保护、科技金融等服务。预计到2021年,汉正街服装市场集群的电商交易规模将超过百亿元。
来源:新华网、经济日报、湖北之声、长江日报等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