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授人生沙龙 | 干字当头、迭代生长的社会学者——冯仕政的人生交流

搭箭开弓,自由求索;

走出大山,问学道政;

仰观俯察,随物象形;

从乡土走向“社会”。


教授人生沙龙第二期,

我们有幸邀请到

干字当头、迭代生长的社会学者——冯仕政教授。



嘉宾介绍


     冯仕政,重庆市忠县人,1991—2001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学教指委秘书长,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不平等、社会治理与国家构建、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等领域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社会治理新蓝图》等。

随命运推开社会学的门


     冯仕政老师在社会学领域深耕多年,在谈及自己的人生选择时,却显得十分淡然。“我人生中很多现在看来很重要的选择,其实都是‘稀里糊涂’做出来的。”冯老师本科就读于哲学专业,考研时,他本打算报考哲学系,但得知目标院校当年只招收宗教学的研究生,冯老师便报考了社会学。

     但是选择了就选择了,也没有怨天尤人或者悔不当初,我踏踏实实地干。实际上,当时如果我被中专录取,去当电工,我相信我也能是一个比较出色的电工。

     行行出状元,对于社会学专业的选择,冯老师随性又踏实。

师风传承,细雨润物无声


     冯老师怀念着导师郑杭生老师的治学风格。“郑老师非常照顾学生,个人风度也很好,学识是一方面,郑老师对待学生是十分包容的,我有很多待人处事的知识和方式都是跟着郑老师耳濡目染学出来的,跟着郑老师学习、做科研,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冯老师接着说道,虽然自己很注意言辞表达,不希望学生受到伤害,但有时候还是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这是需要继续向郑老师学习的。

     郑老师会让学生做助手,在小事中点拨学生生活的道理。“可能只有一些场面你见过,很多情况你遇到过,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怎么应对。用重庆话来讲,‘过筋过脉’的东西,体现在很微妙的地方。你必须在身临其境并经人点拨后,才能恍然大悟、脑洞大开。

     冯老师鼓励学生转换视角,不要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成“剥削”,而是将其当成一种学习机会。“王阳明有一句话叫‘人须在事上磨’,没有经过磨练,好多道理是无法参悟透彻的。”跟在老师的身边,学生才有了历练的机会,也能及时受到点拨。


社会学者的社会人生观察视角


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冯老师提出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学者的态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所探讨的根本问题是发展和秩序的张力。发展就是要有活力,秩序则是我们通常讲的稳定。二者之间有张力、也有矛盾。没有秩序,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本身就意味着不断地打破秩序,容易造成不稳定。既要有活力又要有秩序,这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在处理发展和秩序这一根本问题的时候,社会学更关心行动和结构的关系。我们需要破冰,但破和立之间的衔接与平衡是很难把握的问题。

     在这个话题的最后,冯老师再次提议年轻人多实践、多经历:“这对年轻人确实是一个考验,在张力中怎么去调节、去平衡,这些都需要年轻人慢慢历练。勇于走出去,多去经历,慢慢地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些现在很着急的事情,其实回头来看,并不是什么大事。

俯仰之间,如何做出人生选择


在面对人生中许许多多的选择时,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在冯老师的理解中,这并不是很尖锐的问题:“有时候你选择了兴趣理想,坚持下去、钻研下去,在现实中也是有用的。”理想和现实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并不是选择现实就要抛弃理想,选择了理想就无法兼顾现实。“研究兴趣和社会需求是可以联系起来的。你只要在学术上把有些东西参透了,它一定会有现实意义。

     在如何选择这个问题上,冯老师还提到,不要害怕试错,“要有争取成功、准备失败的思想,就是砸了也不要紧,这至少排除了一个错误的选项。读书也是一样,很多同学让我推荐书目,其实好书坏书,只有自己读了才知道。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不同书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要克服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感,人生永远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浪漫,走向理性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冯老师鼓励各位同学从想象入手。“我们人的思维发展,开始都是浪漫的,都是起于某种兴趣想象,第二步是精确,第三步才是推广。”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就比较具体,它强调经验研究就是事实,都是感官可以判断感知的,而非抽象的时间、空间、物质意识。

很多时候问题意识的形成是两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是经验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经验会一一深入你的记忆。第二则是理性判断。当既有的理论无法回答现实问题时,困惑也会随之而来。冯老师说:“这是日常的感知和既有的理论判断发生了龃龉。此时,去发掘问题的产生、进一步地深入探索,你才能逐渐地形成一个既客观、又有学术意义的问题。

立足中国现实,培养实践自觉


冯老师鼓励学生立足中国现实,从正在发生的事情入手,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就要以改变世界为使命,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展现自己的力量,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才能站得住脚”。

     此外,同学们还应该培养实践自觉。“所谓实践自觉,一个是指问题的来源要面向实践;第二个是指知识的输出要有实践的关怀,能够有助于我们改变世界,这样才可能在实践和逻辑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在开心和开窍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做学问就会收获开心和满足,也有了不断向强的动力。

干字当头,野蛮生长


当下青年人普遍有些焦虑,反复思量,举棋不前。面对这种现象,冯老师说:“有想法,有三五七分把握就可以去做了。年轻人喜欢追求宏观,迟迟不肯付诸实践。”所以,冯老师的人生哲学是“干字当先、野蛮生长”。野蛮指的是一种不要过于瞻前顾后、努力去达成目标的劲头。“不要囿于书本上的内容,只从书本上找答案。不深入实践,不联系群众,这样的研究也终究将被群众所抛弃。”

     “野蛮生长”意在鼓励同学们不要过分担心。“好多事情干着干着,也就慢慢有了解决方法。”冯老师鼓励大家走出房门、接触社会:“人不能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一定要走出去才行。

     冯老师最后总结说,做社会学研究,就要扎根现实。“社会科学还是要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多关注现实、解释现实,才能改变现实。加强实践自觉,提高实践能力。我们中国的社会学,就是要面向中国的现实问题。



教授人生沙龙

“教授人生沙龙”旨在通过深度人物访谈,为同学搭建起与名师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通过名师学者的人生交流,启迪青年学子领悟人生智慧,在开阔的人生课堂中,孕育饱满的人格力量。


出品 | 校团委

文案 | 唐欣越 黄迪

访谈稿整理 | 王贵荣 石韬然 王錾沣 邓好然 孔繁洁

图片 | 张晓玲

排版 | 孔繁洁

修改 | 王天昊

审核 | 汪庆浩 赵倚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