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听本书]《剑桥中国史第七册》(共8册)
要回顾前面六期请点击:
《剑桥中国史第七册》
关于作者
这套书的每一册、每一个专题,都是由不同的世界顶尖历史学家撰写的。它的两位总编辑也是鼎鼎有名:费正清,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头号中国通”,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崔瑞德,西方对中国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作为总编辑,两人前后花费了整整20年的时间,汇集世界范围内历史大家的毕生研究成果,成就了这部外国人研读中国历史的经典传世之作。
关于本书
本书以“研究”为切入点,在一个时代一册的体系上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它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微观视角的审视,着重对微观层面的思考,有利于人们对历史进行对照反思、找出历代王朝更替的真正动因,是历史爱好者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必备选择。
核心内容
从军事、财政和正统性三个方面,详细讲述清朝中晚期所遭遇的危机,探究清朝对外防御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财政体系的不完善所导致的社会矛盾,追踪清朝“正统性”的发展历程。
一、军事上的保守,导致了清朝对外防御能力的下降
从本质上说,清朝不是一个文弱的朝代,它最初从东北的女真部落起兵,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统一了中国,是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和实战经验的,但到了清朝晚期,却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对外战争失利。单从战争本身看,恰恰是清朝中后期军事上的保守,造成了对外防御能力的下降。这里的保守,主要是指在军队的指导思想上过度地参照旧有的传统,不能摆脱以往的惯性,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兵制和武器技术上的保守。
兵制,是指一个国家的用兵制度。清朝的基本兵制是八旗制,这是女真人在进入山海关以前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不止用于打仗,还包括生产。具体来说,它是以300人为一个单位,叫做一个牛录;五个牛录是一个甲喇;五个甲喇,是一个固山。牛录、甲喇、固山都是基本的组织计量单位。其中,固山是旗帜的意思。清朝初期把这些固山设定了八种颜色,也就是后来的八旗。在女真人进入山海关以后,参照明代的军事编制组建了另外的汉军队伍,因为它的旗帜是绿色的,所以也叫做绿营。八旗和绿营本质上都是世袭兵制,这种兵制在清朝统一中国的时候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它至少能够保证在战争年代有稳定的兵源。
在清朝早期战事慢慢结束、统治逐渐稳固以后,理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但在兵制的问题上,清朝相当保守,不仅没有安排新兵、老兵之间的交替循环,甚至不允许那些世袭的八旗兵从事其他职业,这就导致了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无事可做,每天养尊处优,提笼架鸟,军队纪律涣散,训练松弛,战斗力急剧下降。同样,在武器技术方面,清朝的保守性也是非常突出的。八旗士兵并不大注重使用枪炮这样的火器,虽然火器在明朝时候就已经有了,但清朝却没有把这个优势很好地继承下来,直到康熙年间,因为要平定南方的一系列藩王叛乱,才开始重新启用当时外国传教士带过来的一些火器。在叛乱平定以后,火器的研制又停滞不前了,清朝中期在军事技术方面是退步的。
二、货币和税收体系的混乱,引发了清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清朝的财政体系有着很大的特点:高度的货币化。货币化,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简单来说,就是生活里你买东西、卖东西,都用钱来交易。在古代的中国,虽然钱很早就有了,但它的使用率其实不是特别高,收现钱的情况也并不普遍。到了清朝,情况就有了很大改变,一方面是因为民间小型资本主义的发展,物质产品的种类变多了,人们有了跨区域交换更多产品的需求,使得货币的使用比以前更普及;另一方面,由于清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能够强制推行货币在民间的流通。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在中央集权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峰,比起以往的王朝,更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货币化。总体看,这是更利于经济发展的,但问题是,清朝在推行货币化的过程中只做到了一半,也就是要求全国必须用货币来交易,但在民间的另一半却出现了失误,因为它没有严格地规定老百姓需要交的粮食和货币的比价,或者即便规定了,在基层的执行也相当不严格,这就导致了基层的实际税率很容易被人操控,经常会出现实物和货币的折合率方面的舞弊。
这种基层舞弊的情况实际上在整个清朝都存在,在清朝早期之所以没有出现太多问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原因,那就是在17、18世纪世界范围内,在欧洲和中国的贸易当中,有大量的美洲银币流入中国,所以在清朝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市场上的银子是相对充裕的。但到了19世纪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大量的鸦片和国外的货物从走私渠道进入中国,早期这部分“淤”出来的白银,又被交换了出去,所以又造成了货币的减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清朝的中前期一度是“通货膨胀”,而到了中后期又开始“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伤害最大的是生产者,或者说是种粮食的老百姓,他们需要用更多粮食来换银子交税,但粮食的生产是有限的,它总归处在一个平衡上,当这种平衡被严重打破的时候,矛盾就爆发了。
三、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清朝政府的正统性危机
正统性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根基,它维持着一个政权从上到下的统治秩序,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稳定性。清朝从立国之初就面临着正统性的考验。从清朝初年,各种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起义就不断发生,它们希望推翻清朝满族人的统治,恢复明朝汉族人的社会秩序。而关于正统性的质疑一直没有断绝过,它贯穿了整个清朝的始终。19世纪中叶发生的太平军起义,使得这种正统性危机达到了顶峰。
太平军起义是清朝后期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政治诉求。1851年,洪秀全宣布成立太平天国,并从这一年起兵,开始和清政府发生正面冲突。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太平军队伍不断壮大,从广西经过湖南、湖北一直到达了江苏。1853年,太平军攻破南京,改称天京,宣布它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洪秀全本人自称天王,又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拥有神性,这是一种王权和神权结合起来的政权。在天王洪秀全之下,还设有东、西、南、北四王。其中,东王的权力最大,他下边还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和清朝还有以往王朝的组织机构都非常相似。
清政府启用了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联合当时在中国的欧美势力,共同镇压了太平军。如果从1864年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被攻陷算的话,这个政权一共存在了11年。这些年里,它用实际行动证明:清政府并不是坚不可摧的,推翻满族人建立的这个政权是有可能的。这些思想都为后来更多的起义和革命活动树立了典型,也间接导致了清朝最后的灭亡。
金句
1. 清朝的财政体系和以往王朝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高度的货币化。所谓货币化,按照经济学上的定义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
2. 正统性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根基,它维持着一个政权从上到下的统治秩序,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