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日课 | 礼,一旦脱离“三纲五常”,必受其乱——《论语》2.23章

2017-12-16 淮检联络在线


《论语·为政篇》


2.23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①世: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


古人注释


1. 《淮南子·要略》所云:“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2. 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


3. 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蔡师解读


《说文解字》:礼,履行敬拜活动。用来敬神致福的仪式。



“礼”“乐”的传承>>>

——《淮南子·要略》所云:“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这里为了大家更加能理解这段话,我引用《淮南子》里面的一些话来补充一下。今后我尽量少引用这些东西,因为难度比较大。


“孔子修成康之道”,“成康”,我们在《三字经》里面也讲过,周武王打下天下以后,儿子成王和孙子康(在位)大概四十年,监狱里没有一个犯人,治安非常好,全国上下享受一个太平盛世的生活,老百姓很幸福。

 

(孔子修这样一种太和之道),而且他(孔子)讲述的是周公之训,周公的制礼作乐。“以教七十子”,指七十二个贤人,“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孔子所授的是先王之道,这里(先王之道)《淮南子》仅仅是讲的周公的“礼”“乐”。周公的制礼作乐,一个是对前面朝代的继承,二个是尧舜禹先王所传的心法的东西。

 

儒家的”礼”跟”乐”,是来自天人合一之境。每个朝代的“礼”“乐”都会有所变化,但不管怎么变,都有一个基本的不变的核心的东西所在,这个核心的东西是不能变的,其它末端的东西都可以变。这里再发点文字给大家看看。

 

纲常之礼(因)不可变>>>

——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

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大家应该好理解,“文质三统”我还是得解释一下。如果学过我们讲的《三字经》,都知道三统指的是“夏商周”三代。

 


这个(纲常)如果不要了,你的“礼”根本没办法制定。因为纲都不要了,礼没有核心的东西,其他再多的制定有什么用?必然是乱,社会不得安宁。

 

“夫为妻纲”,也是一样,我们国学兴起几年,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都是”女汉子“、“女神“太多了,男的都比较软弱。

 

这些都是纲常上面不能变的东西,是“因”。还有“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个大家去理解就可以了,不用解释了。

 

文质三统随时代发展可有所损益>>>

——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质:比较淳朴的内在的东西。文:由内而发的外在的东西,儒家讲究内外如一,文质彬彬。


“文质”主要指:夏朝崇尚忠,商朝崇尚内在的质朴,周朝崇尚外在的文明。“文”与“质”在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各有所重。三统:统一天道。


听过我《易经》课的就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历法最好的就是夏历,也就是我们用的农历。夏历,天地人三才之道,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见“寅”,为人统。

 

商朝是以农历12月见“丑”,为地统。

 

周朝是以农历11月见“子”,为天统。因为农历的11月是子月,阳气开始上升的时候,这个是天统。

 

天地人三才三统,这个不可偏。这个就是“文质”与“三统”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制“礼”这块,三纲五常,这个是绝对不能变的。它是我们人性,维护社会、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个核心的东西你不能变。

 

那么,其他的要么是比较崇文,要么比较崇质,这里呢,不断地调整,让它们配合得更加合理。三统里面,或者以人统为正,或者地统为正,或者天统为正,都可以,这个就是“有所损,有所益”这个意思。

 

2.23.1 十世可知也?

所以,子张问这里“十世”,我们说一个王者异姓受命为“一世”,就是说一个王者他如果是其他的姓氏来接替了这个位子,那么他就会改变很多礼制。


(如果在讲《春秋》的时候会讲到这个。)古代一有新的朝代建立,马上就有元年,对吧?比如国民党起一个“民国第几年”等等,这个都有他的改变。

 

2.23.2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十世可知也”,就是说经过十世,时代的变迁,这个“礼”还能知吗?子曰(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殷”是殷商,商朝。商朝它的礼乐是从哪里来啊?是根据夏朝的“礼”所变化而来的。

 

有增有损,根据当时(的情况),如果说不再适合商朝的,那么就把夏朝的一些礼(删减掉)。能够适用的就留下来,不适用的就删减掉,或者另外增加等等,这个损益,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它再怎么损,怎么益,都不离本,不能离开这个根本。根本是什么?就是不能离开三纲五常。如果离开了这些,整个都乱了。比如说“三纲”也不要了,“仁义”也不讲了,那就乱套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化也没有根了,绝对没有了。

 

2.23.3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朝所制礼也是从商朝的礼,或者增或者损过来的。它的本质还是可知的,它有路可循,它即使在损在益的时候,还有这些三纲五常是不能变,还有文质三统的条,只是各有所偏,但是它不可能是全部偏离它。


它有它的规律在,什么规律?就是在于因时、因地、因人而制种种的礼,而且这个礼不能背离人性,不能背离道德,这些是可知的。

 

2.23.4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就是说,假如在后代有某一些人,他能够继承周朝的礼制,这么一直沿袭下来,就算一百代都是可以推理知道的。



我们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从汉朝恢复儒家,独尊儒术以后,一直两千多年来,每个朝代的,或多或少的,或增或损(损益),其实都还离不开什么?三纲五常,还离不开这个人的本性、人的天性这一块。



讲师介绍




——  END ——

来源:青松国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