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 户外防暑有讲究丨职工科普
高温的概念
日最高温度35℃(含)以上为高温日,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为高温热浪。
根据气候和环境特点,分为3个每日极端最高气温等级:
1.高温:气温≥ 35℃,连续3天以上或2天并1天38℃为高温过程,连续8天为强高温过程。
2.危害性高温:气温≥38℃,连续3天为强危害性高温过程。
3.强危害性高温:气温≥40℃。
高温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环境温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人体能适应的最佳环境温度在20℃至28℃之间,当天气温度升高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如不能调节,最终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作业,体温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皮肤温度也可迅速升高。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为维持正常体温,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增强散热的作用:1.在高温环境中,体表血管反射性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增高,通过辐射和对流使皮肤的散热增加。2.汗腺增加汗液分泌功能,通过汗液蒸发使人体散热增加。人体出汗量不仅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且受劳动强度、环境湿度、环境风速因素的影响。
在常温下,正常人每天进出的水量约为2升至2.5升。在炎热季节,正常人每天出汗量为1升,而在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排汗量会大大增加,每天平均出汗量达3升至8升。由于汗的主要成分为水,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所以大量出汗对人体的水盐代谢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代谢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水分丧失达到体重的5%至8%,而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时,就可能出现无力、口渴、尿少、脉搏增快、体温升高、水盐平衡失调等症状,使工作效率降低。由于大量出汗,血液浓缩,加上劳动的需要,肌肉的血流量也增加,这些因素都可使心跳过速,而每搏心输出量减少,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也有所改变,从而加重肾脏负担,高温也会造成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抗体形成受到抑制,抗病能力下降。
在高温条件下劳动时,会引起消化道贫血,可能出现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液、肠液等)分泌减少,胃肠消化机能相应的减退,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胃肠疾病。在高温和热辐射作用下,大脑皮层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加,使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功能受抑制,因而,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 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均降低,极易发生工伤事故。
高温直接引发的疾病:
中暑和精神性神经障碍。
1.何为中暑?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
中暑症状:先兆中暑,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轻度中暑,除上述病症外,体温38℃以上,胸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重度中暑(又称热射病),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病死率可达80%以上。
2.精神性障碍又名热疲劳,是指高温环境对情绪、工作能力、技术技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哪些人容易中暑?
主要是两类人群:一类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作业的人群,如市政建设人员、运动员、参训官兵、消防员、户外运动爱好者等。表现为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突感全身不适, 如极度疲劳、持续头痛、运动不协调、行为不当、判断力受损、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晕厥等,可伴有大量出汗或无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这类人群往往青壮年较多,基础疾病较少,缺乏对中暑的警惕性。
另一类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年老、年幼、体弱和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的患者。这类人群体温调节能力差,自理能力欠佳,如行动不便、交流困难的老人、不能清楚表达症状的幼儿,缺少照顾的残疾人等。一般为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被发现,1至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等,体温升高达40℃至42℃,严重者可伴有大小便失禁、心力衰竭、肾衰竭等表现。
哪些环境因素容易引起中暑?
室外因素:主要是高温暴晒、潮湿闷热的自然环境。
室内因素:如高温、高湿度作业车间,闷热、通风不佳的公共场所和居家环境。
工作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因工作性质,很多人难免要在炎热的天气里工作、活动、外出。为减少中暑,建议大家注意以下要点:
劳逸结合。在高温、高湿环境里连续工作不要超过1小时,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间歇休息,不要低估中暑的危害,尽量不要逞强拼命劳作。
劳动保护。科学穿戴必要的遮阳防晒衣帽,避免日光直接暴晒皮肤。在炎热天气里,出行要带防晒用具,备些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胶囊)等,适当饮用菊花、 金银花代茶饮,绿豆汤等补充水分。
哪里凉快找哪里。休息时尽量寻找清凉环境,有利于体力恢复。
及时补充水分盐分。间歇规律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饮水,以富含电解质的水为佳。及时就餐,避免饥饿状态下长时间劳作。
家长应避免将儿童单独留在汽车内或狭小空间内。
发现早期轻度中暑症状,及时干预。如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劳作一段时间,出现了头晕眼花、疲劳乏力、脸色潮红、恶心呕吐等早期中暑症状,应及时休息、清凉、饮水,或送医诊治,短时间内多可恢复。
识别危险症状、及时就医。热射病常见的、现场容易识别的重症症状主要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持续劳作后,出现持续高烧、肌肉酸痛、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四肢湿冷等,此时应紧急就医,并适当采取现场急救措施。
警惕“冷中暑”。从空调屋突然进入大“蒸笼”,体温调节失灵,容易“中暑”。如果已经有轻微的“冷中暑”症状了一定要多补充水,转移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大概5至6分钟,基本能自行缓解。夏季人体最舒适的体感温度是23℃至27℃左右。一般空调设置为26℃较适宜。
出门之前要先开窗通风,尽量让室内外温差相对缩小,让人体适应一会再出门就可以很好的预防“冷中暑”。同时提醒大家从炎热户外回到室内,空调温度也不宜太低。此外,要正确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在疫情防控中因不科学佩戴呼吸防护用品导致中暑发生。
出现特殊情况,如何避免更大伤害?
即使您不是医务人员,也可以照此操作,及时为中暑者施救,为生命争夺宝贵的时间。
中暑后的急救:
1.迅速将中暑患者移至凉快通风处,脱去或解松衣服,使患者平卧休息,如走廊、树荫下。
2.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喝含盐清凉饮料或含食盐0.1%至0.3%的凉开水或绿豆汤,或服用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解暑。
3.如有条件,腋窝下测量体温,每10分钟一次。
4.积极降温。快速、有效、持续降温对于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降温的方法可因地制宜、 灵活选择,多种方法联合。如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如凉水喷淋皮肤,配合扇风散热,所用水温15℃至20℃左右为宜,避免水温过低引起血管过度收缩。也可采用浸泡法,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于大型容器(水缸、浴缸、泳池)内,水温20℃至26℃为宜,注意保护呼吸道,避免溺水。或者用布包裹的冰袋置于头颈、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降温,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避免冻伤。一般保持体表温度30℃至33℃为宜。
5.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呕吐等症状,应注意清理口腔内异物,禁止喂水,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窒息。此类重度中暑患者立即协助拨打120送医院急救。
温馨提示:中医三伏天防暑
1.防暑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建议:户外活动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12时至下午3时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2.防寒气
夏季不仅是防暑,防寒同样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面对炎炎夏日,人们有了空调、冰箱等“避暑神器”,吹空调纳凉,吃冷饮无度,时间长了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以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胃肠不适、腹痛腹泻等为主要症状,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较弱的人群要尤为当心。
建议:夏季饮食不应过度贪凉,要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做到不挑食不偏食。无论是使用空调还是电扇,都应有所节制,温度不应过低,最好将其控制在26℃左右,而且不能直吹头部。
3.防湿气
四川为盆地,夏季暑湿交夹,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加上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不太注意,爱吃肥甘厚腻的食物,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建议: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在阴雨天要注意关闭门窗,天晴后及时开窗通风,室内湿度太大,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合理饮食,少吃多脂肪、热量高的食物;外出时要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51网
作者:刘若阳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学科副主任
编辑:敖慧
审核:竟悟
猜你喜欢:
电子邮件 | scghxmt@163.com
制作机构 | 四川省总工会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