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封城后,早春二月有些故事只有记者才知道……

PolicePress 新警事儿 2021-06-27

1月31日,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选派4名记者奔赴武汉,与湖北记者站的记者组成前线报道组。

13天来,他们随警作战,深入武汉疫情防控战斗一线。

在火神山医院、在武汉火车站、在长江大桥桥头、在社区警务室……

他们一刻不停地采访,用手中的笔记录英雄城市的伟大,记录守望相助的人民!

今天,新警事儿带您走进前线报道组,走进让他们泪流满面的故事,走进让他们精神抖擞的力量。

只想告诉你这里发生着什么




王传宗:

我只想告诉你这里正在发生着什么,而这些正在发生着的,必将告诉我们未来会怎样。

王传宗在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战“疫”一线报平安

这是我第一次到武汉、到湖北出差。没想到,遇到这该死的疫情,让我看不了樱花、吃不到热干面和鸭脖子。

到达的第二天,我在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大智街派出所见到了邵玉春——一个不惧自己可能被传染、依旧背着患病老人就医的民警。

他是一名刑警,本职工作原是破案。疫情来临时,他和战友一起,穿上防护服走进百姓家里,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接受采访时,他的眼睛里全是平静和温和,偶尔闪过一丝慌乱和担心,是因为我提到了他的父母、爱人。

采访间隙,不停地有战友穿上防护服出门,也不停有战友穿着防护服归来。他们干的是同样的工作:转运病患或疑似病患。其中的困难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危险他们不可能不担心。

可他们还是那样做了。所长刘远杰对我说:“我们人人都是邵玉春。”

为什么?我相信,这不单单因为他们是人民警察,更因为我从他们护目镜后的眼睛里看到的对老百姓深深的爱。

在东西湖区分局将军路派出所,民警李建文和辅警许峰、张文彬,将6名群众从5个社区接出来。路上,一名病人突然的咳嗽、干呕让我们极度紧张。

可这时,许峰和张文彬却走到那个蜷缩在路边剧烈咳嗽的病人身边,轻轻拍着他的后背。

张文彬,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子,微胖,戴个眼睛、斯斯文文。从小成长在单亲家庭的他,最怕的是“自己感染的话,再感染别人。

采访中,他平静地对我说:“这是我的城市,我不保护谁来保护呢。

为什么?我相信,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为人民服务,更因为我从眼睛里看到他们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爱。

元宵节夜,鹦鹉洲长江大桥桥头,江面在月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江水轻轻拍打着岸边“哗哗”作响。我和张铮、二洋坐在江边抽烟解闷。

不远处,江景房里传来一个女孩的呐喊声:“喂,你好——”

我们齐声回应:“喂,你好——”

“加——油——”

“加——油——”

桥上,武昌区分局交通大队民警黄毅和兄弟们正在执勤。不时驶过的司机,摇下车窗对着他喊“加油”。

黄毅说,疫情过后自己最想干的事是“睡觉”,还邀请我们再来看看美丽的武汉。

大家一起喊着:“大美武汉!我们一定能过关!”

为什么?我相信,这不仅仅因为他们对平安和健康的向往,更因为他们话语中透出来对未来那足够的自信。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我只想告诉你这里正在发生着什么,而这些正在发生着的,必将告诉我们未来会怎样。

感谢那些戴着口罩为人民努力的人,感谢那些戴着口罩为人民奋斗的人。

感谢那些因为戴着口罩我不认识的人,感谢那些因为戴着口罩让我认识的人。

只有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知道前途艰险依旧不言乏力、不言放弃,我们才能战胜眼前的困难,开辟出通往光明和美好的未来之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待到樱花烂漫时




张铮:

真的很希望,待到樱花烂漫时,人们能丢下口罩,重新回到那座美好的城市。现在,这是一个我必须要实现的愿望了。

张铮在火神山医院现场报平安

2月11日17时,此时我正与同事师二洋坐在武汉市黄陂体育馆的门前,等待着改造成方舱医院的它,引来第一批“客人”。这是武汉市第二批新改建的8所方舱医院之一,民警兄弟今天也将随病患者一道进驻这里,守护着医院内外,与外界隔绝,直到疫情退去。我看了一眼他们的值班表,值班日期已经排到了3月9日。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最近这句话反反复复地出现,人们在这疫情来临时惶惶然,而当我第二次身处这座城市的时候,情绪和情感十分的复杂。一方面,我被疫情带来的恐惧和无助所压迫;另一方面,我又被人们在困境前挺起脊梁携手同行而感动。每日的采访都像是过山车一样的心情,时而悲,时而喜。这样的日子,不敢说给自己留下了多少财富,但是一定是我这一生都难忘的时光。

在今年的1月9日,我赴武汉铁路公安处采访春运情况,当时疫情有苗头,但一切都如外界的报道一样平静,相熟的人们还会以有没有去华南海鲜市场买菜来开玩笑。在汉口火车站采访了一个多星期之后,我返京的同时,疫情爆发的消息炸了。

各种各样的消息传来,人们在互联网上传递着各类信息和情绪。我也左思右想,终于在大年三十的早上,退掉了回老家探望父母妻女的车票,开始隔离。在这些天里,相信大家都和我同样感受,度过了一个最特殊的“年”。

武汉的消息一波一波,感染人数一天一天飙升,我独自在家如坐针毡,几次向单位领导请战,我和朋友们说:自己错过了武汉,一定会后悔一辈子。

隔离期终于结束,1月31日,在部党委和报社党委的统一指挥安排下,带着同事们的支援物资,我同传宗、昌林、二洋4人,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上战场之前的兴奋,直到遇上乘警,被他三番五次的劝说和提醒,而渐渐冷静。

下火车的那一刻,空空荡荡的武汉站,让时隔20天“故地重游”的我,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

行驶在武汉市内,没有往日的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街景里没有一个行人的场景,让人觉得诡异。不时有救护车闪耀着蓝光飞驰而过,没有鸣笛没有动静,既不想告诉世人“我来了”,也同时提醒着大家现实的残酷。街头巷尾,医院门口,人们看见我拿着照相机,就会上来哭诉或者斥责,我什么都说不出口,但我心里明白,他们就只是想要求生。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自己的心理防线,也在一天天接受着考验,就连我们身边的采访对象,许多民警战友们,也不幸染病。

有些时候,我们自己都觉得撑不下去了,但当我们不断听到看到,依旧有许多民警、辅警,无论男女老少,不管在什么岗位,一个个挺身而出,抛下自己的家庭亲人,穿上那身“百毒不侵”的警服,走上战场,用血肉之躯挡在病毒和群众之间。

“我是党员,我先上!”“哪里任务重,领导干部往前冲!”“武汉是我家,我不去保护她,谁去?”那一个个让人泪奔的瞬间,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感染了我们。

大智街派出所、火神山医院警务站、江汉方舱医院警务站、常二社区、中南路警务综合服务站,在接下来的10天里,同事们不惧风险,团结一心,民警在哪,我们就在哪。

在我心里一直有个念头,我不仅仅是要报道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事件中的群体,同时我还想要和我们的兄弟姐妹们站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去战斗,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英雄城市的守护者们,你们并不孤单!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绝不是一句喊喊的口号,而是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发自内心的期盼。一位记者朋友说到,自己大年初三抵达,现在已经活成了一个武汉人。

说实话,从前我对武大的樱花,没有太多的向往,总觉得那不过是一个景点。但当我这几天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幅插画时,瞬间泪流满面。

真的很希望,待到樱花烂漫时,人们能丢下口罩,重新回到那座美好的城市。现在,这是一个我必须要实现的愿望了。


有一种担当是向着危险“逆行”




李昌林:

着危险“逆行”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次又一次拨动心底最柔软的琴弦。

二月的武汉,有些阴冷。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在继续。

在武汉市公安局机关大院内,一树红梅仍倔强地迎着风雨含苞待放,似乎告诉我们:立春过后,即将迎来姹紫嫣红。

2月12日,是记者到达武汉的第13天,也是“封城”后的第21天。

回眸这些天的所见所闻,一个个“逆行”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冲击思绪的堤坝。

刘俊,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中南警务综合服务站站长,中等身材,看上去貌不惊人。深入了解后,记者才知道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汉子。

一般人遇上这样事,都会退避三舍:91岁的胡芝英老人是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病重陷入昏迷,需要及时送医。她60多岁的儿子王有名也高烧不退。

“这事由我来处置!”本来这事是由当班民警来处置的,因为危险性大,身为站长的刘俊,第一个冲在前头。

穿防护服上门、提示报警人拨120、帮助转运患者……记者亲眼目睹他在最危险的地方,毫无惧色地迅速处置警情。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原来他的背后有一连串故事:他曾在煤气罐被引爆的瞬间,将嫌疑人拖出;他曾冲向持枪歹徒将其生擒;他曾在非洲维和时解救过被劫持的人质。

如果不是武汉市公安局的民警提起,他还不打算开口向记者讲起过去的事。这就是我们的基层民警,一个默默前行,向着危险“逆行”的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像刘俊这样经历的人不多,但一样不惧危险“逆行”的人不在少数。

再过4个月,江汉分局民权派出所社区民警李德胜就要退休了。而他所负责的打铜社区有14名确诊新冠肺炎患者、30多名疑似患者,是疫情非常严重的地方。

对于快60周岁的李德胜来说,算是容易感染的人。而他却天天铆在社区、冲在一线。

“谁不知道这事很危险,但总得有人来做。”李德胜说,他当兵20年、从警20年,“关键时刻,疫情不退我不退休”。

一个即将退休的民警,他为何要坚持“逆行”?他图啥?他图的是这身熠熠生辉的警服,他图的是百姓的安危。

近日,“火神山”“雷神山”拔地而起,方舱医院迅速投入使用,民警又担负起守护医院安全的重任。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向着危险“逆行”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次又一次拨动心底最柔软的琴弦。

许多民警、辅警明明知道进入病区执勤非常危险,却义无反顾地主动请缨。

“作为一名党员,这个时候必须冲在前。”30岁的民警祝福林的孩子刚满月,他就主动请战到方舱医院执勤。

“疫情面前,都是战士!”女民警黄姝穿着包裹严实的防护服在方舱医院执勤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一站就是6个小时。

“民警辅警都是警,关键时候就要发挥关键作用。”38岁的党员辅警熊俊,主动报名参加了方舱医院执勤。而在2016年,他在参加武汉抗洪抢险时,年满一周岁的孩子因照顾不周,永远离开了他。

刚刚成立的雷神山医院警务室就设在医院里,民警天天都要在这里执勤、处置警情,危险性极大。

“有没有害怕过?”有人问雷神山医院警务室民警唐寅。

“怕就不当警察了!疫情在前,我们义无反顾!”唐寅的回答干脆响亮。

什么是担当?这就是最好的诠释,而这样的回答,记者在采访时听过无数次。


围城内见真情




师二洋:

我知道疫情总会过去,到那时我一定会找个时间来看望她,不工作,只静静地享受,看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品品当地的美食,欣赏欣赏属于她的风景。

师二洋在湖北省公安厅接受四川什邡捐赠现场报平安

2月12日,阴,这是我来武汉的第13天。

写这篇手记时,我正在武汉黄陂区体育馆方舱医院隔离点门口,32位民警、辅警重温入警誓词,正准备入驻这个隔离点,直至疫情结束。

疫情这两个冰冷的字眼,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或许只停留在课本或影视剧中。此时此刻,身处武汉的我,对疫情有了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在往常采访中,接触公安民警时大多都会热情招待,握个手、递支烟,就连吃饭都会优先考虑从北京过来的记者,在他们眼中,我是客人。

但是在武汉不一样,所有人都行色匆匆,每个人的眼中似乎都饱含故事,每个人在武汉这座城中都是战士般的存在!没有人会注意你是谁,大家都在认真、执著并且紧张地干好自身工作,仿佛并不喜欢被人打扰。

2月1日在武汉市公安局蔡甸分局的一幕,现在想想依然内心感动,趴在分局院内的警车引擎盖上刚吃完午饭,蔡甸分局负责宣传的民警高雷手插在口袋里从办公楼向我走来,靠近我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两包口罩塞给我,我赶忙推辞着说:我书包里还有,真不用。但他依然坚持塞给我,我看推辞不过就拿在了手上,他和我们站在一起继续聊天。

过了一会儿,通过其他民警得知,那时的防护物资非常紧缺,民警每人只发了4包普通外科口罩。说是包,其实一个包装袋里也就只有两只,拿在手上薄薄的。面对汹涌袭来的疫情,很多民警就戴两层口罩,戴好几天也不舍得扔。

听到这个消息,我内心颤动了一下。看着手里高雷刚刚送给我的口罩,心里五味杂陈,甚至有一股想流泪的冲动。找了个机会我把口罩硬是还给了高雷,我知道他比我更需要,我也知道了在这里防护物资的重要性。

这些天,我看到了太多原本不属于这座城市的宁静,看到了感染者面对生死时人性最本真的一面,看到了坚韧,也看到了无奈,更看到了太多太多力量汇聚这里为打赢这场战“疫”而日夜奋战。

问过很多一线人员你真的不怕吗?

深思后大家的回答都出奇的统一:怕!但是怕也没办法。他们回答完我的问题往往又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大家都是硬着头皮上!

反过来想想自己,1月31日进入武汉到现在,同样的问题我问我自己,你怕吗?

说实话,我也怕!只是刚开始怕的少一点,初到武汉时激情更多,全身心投入工作后真的顾不上怕,只有晚上回去躺在酒店床上的时候,脑袋里会像电影般过一遍今天发生的场景,这个时候是真怕,可以说是后怕。

随着在武汉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怕愈加明显,出于本能的害怕自己被感染,更怕因为自己感染而致使接触过的人全部隔离,这些日子经历了太多场景,接触过太多的采访对象,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公安民警,如果因为隔离而导致非战斗减员,那我的内心会像针扎一样内疚。

病毒,这个隐形“杀手”它可能存在于任何地方,但我也同样看到了依然坚守岗位的他们,在我眼里每个战斗着的人都是英雄,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守护这座城。

希望这一切快点过去,让这座城恢复它原本的模样。我知道疫情总会过去,到那时我一定会找个时间来看望她,不工作,只静静地享受,看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品品当地的美食,欣赏欣赏属于她的风景。


在武汉,我不能停笔!




杨槐柳:

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停笔,因为有太多的感动与感触。

全警启动一级勤务,封闭出城通道,维护发热门诊秩序,帮助社区转运病患者,进入隔离点内工作,进入污染区内执勤,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武汉民警执行的任务,一天比一天距离危险近,一天比一天紧迫和繁重。

巡警、特警、交警上,责任区民警、治安民警上,人数还不够,分局、市局机关民警全部上。不能犹豫也不能畏惧,不能回家更不能见家人,也不知道结束任务的具体时间。

他们有很多是警医组合的家庭,他们家里老人、小孩也让他们着急揪心,甚至他们也有家人感染,正着急看病、就医,有的甚至不幸离世。

每天在派出所、警务站、交警队、警务室、街头卡点采访,我们接触到的每个武汉民警都承担着方方面面的重压。

“不怕病毒是假话,但任务面前我们不能退。几乎每个民警都坦诚地道出这句话。这是朴实的心底话,不是他们刻意的豪言壮语,更不是他们为采访准备的口径。

一线工作的分局领导、所长、队长以及最普通的民警,向记者介绍起情况,不少眼眶发红,声音哽咽,热泪盈眶。

“对不起,我有些情绪激动!”他们抱歉地笑笑,尽力压抑着自己的悲伤,继续一件一件地陈述,有条不紊。

大武汉,是他们热爱的家园,病毒肆虐,他们有发自内心的责任和担当。

最危险的地方、最困难的事情、最艰巨的任务,他们的回应最简单,“我上”“我上”“我上”!我们感慨,笔下任何修辞都是多余,原原本本真实的记录就是最佳。

警保部门平日是纯机关,打持久仗,防护保障尤其重要。当记者日夜兼程地跟随调运科战友,记录他们真实的作战经历,送去警保部主任审稿时,意外得知,就在调运科科长王毅连夜飞奔的时候,他亲爱的父亲永远地走了……

我不知道他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分发完给一线民警的物资。像他一样的,还有一位洪山交通大队的卡点交警、一位青山区分局的社区民警、一位市局机关的政治处主任……

他们心里浸着泪水,脑海里却刻着长辈的嘱咐,关键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

一个通讯员提供的特殊的素材,我指导他改了一遍又一遍,帮他们发出去,就是了却一个战友善意的关切。

有位作家说,“战争,让女人走开。”

抗击疫情的防控阻击战是特殊的战役,武汉警营的她们,一个也没有走开。

战地玫瑰,勇敢、干练、决绝。大智街派出所的内勤李俊,给战友戴的胶皮手套一层又一层,细心地把袖子扎起,背、扛、抬、搬、扶感染病患,战友的安全全靠她的细心啊!

介绍起最简单的步骤,她流泪了,在背心写下战友的名字,仿佛是她送战友上战场。

江汉方舱医院警务室执勤女民警有4位,穿上医护级的防护服、护目镜,她们来不及打量自己的装束,而是告诉记者,“如有需要必须随时准备进入污染区处置情况”。

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停笔,因为有太多的感动与感触。




采写:王传宗、李昌林、张铮、师二洋、杨槐柳

封面摄影:张铮

视频制作:谢俊思

编辑:陈栩然 宋灵云

监制:孙军

记录战“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