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念返京隔离的你们,幸好看到这些……

PolicePress 新警事儿 2021-06-27

你可曾记得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王传宗、李昌林、张铮、师二洋

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的4名记者

坚毅逆行,紧急驰援武汉新闻报道一线

4月28日

含泪告别这座由黑白重新焕发色彩的江城武汉

我们的战友,终于回家

如今的他们

正在接受集中隔离

可以说

逐(fei)渐(chang)放(wu)空(liao)

用(zheng)心(li)回(cai)忆(liao)

时刻惦念着隔离中的战友,期盼着他们早日回来并肩战斗。而他们,则充分利用这段闲暇的时间,再次整理翻阅自己在武汉时的文字和图片,百感交集。

这89天,是他们与数万民警辅警共同战斗的89天,是记录战“疫”历史的89天,是日夜难眠的89天,是远离家人的89天,这是必将铭记一生的89天。

今天,再次打开记忆的信封,阅读他们在武汉的札记,跟随他们一起回忆那段时光,共同凝聚抗击疫情的无限力量。

王传宗


初到武汉,不能不紧张,不敢不紧张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要解封了。

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3月24日宣布,武汉将于4月8日彻底按下“重启键”。沉睡了两个多月的武汉,烟火气真的要回来了。

1月23日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后,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这群人和新冠肺炎疫情展开了殊死搏斗。从1月31日到3月30日,人民公安报社武汉战“疫”融媒体报道组在武汉随警作战了整整60天。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转运病患,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建设和投入运行,24小时社区村湾封闭管理,大拉网式大排查,全民保供,复工复产……在疫情防控每一个节点,壮怀激烈的战斗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发生着。我们和这座城市的守护者站在一起,记录战斗,播撒希望,收获力量。

这其中的付出和代价,这其中的残酷和艰辛,这其中的坚定和温暖,将永远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精神融为一体,化作一座让后世永远纪念的永恒丰碑。这一切也必将在我的人生阅历和灵魂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不能不紧张,不敢不紧张】

“过去一周,咱们脸上就没有过笑容。”2月8日23时,在采访组工作例会上,报道组记者师二洋提醒大家,“还是要稍微放轻松一点,神经别绷得太紧了。”

二洋是个“95后”,视频新闻拍摄好手,对大家情绪的变化尤其敏感。

不会不紧张,不能不紧张,不敢不紧张。

1月31日晚8时,我们一行四人抵达武汉站。出站的一瞬间,跃入眼帘的是空无一人的马路、昏黄的路灯,这座城市的紧张情绪瞬间笼罩了我们。

步行去往停车场的路上,报道组记者张铮持续按快门的连拍声十分刺耳。十几天前曾到过武汉报道春运的他默然无语,四周一片静寂。

真正让我体会到紧张的,是在第二天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大智街派出所的采访。当天,我和曾背着患者下楼的民警邵玉春面对面进行了交流。

采访中,一组组全副武装的民警不断出发,又不断归来。派出所门口放置的临时焚烧炉随时销毁他们出警归来后卸下的防护装备。酒精、消毒水一遍一遍喷洒、再喷洒。

“我想跟他们出警,随警作战。”我提出申请。

“不行……”所长刘远杰断然拒绝,让我十分不解。

午饭时,刘远杰悄悄告诉我:“上午的警情是去社区处置死在家里的患者遗体。其中的风险有多大,你懂的。”

常二社区是个老旧小区,租住了很多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商户。2月5日,我们在这里采访专门负责病患转运的民警刘晓钟。

“我们小区已经确诊15人,有30人在家中去世。请你们穿上防护服再进来。”没等走到小区门口,社区工作者就远远地向我们大喊。

转身返回,把全套防护装备穿戴整齐,我们再次步入小区。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空中,小区里不时有手提装有X光片纸袋的居民进出。对讲机里传来转运病患的指令,社区工作者和民警步履匆匆。口罩后面,他们略带飘忽的眼神告诉我这里的疫情有多严重。

到武汉前,我预料到这里的形势会很紧张。但疫情到底有多严重,并不确定。直到身临其境,我才真正明白所谓的“传染性强”“医疗资源匮乏”“应对压力大”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没有、也不敢将自己到武汉采访的行程告诉家人。甚至在出发前,我屏蔽了微信朋友圈里所有的亲人和老家的亲戚、同学、朋友,倒不是怕他们反对,是怕他们跟着担心。

直到2月11日,报社给我家邮寄慰问品,爱人才知道我已身在武汉。3天后,父母和姐姐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报道,才知道了我的行踪。

当危险真正来到面前时,我的确是有些焦虑甚至恐惧的。抵汉之初,我们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加上当时的武汉医疗资源匮乏、社会运转混乱、疫情形势严峻,我们的内心每一天都处在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之中。一天早上醒来,我发现左手无名指指甲突然凹陷变形了,一查,网上说“压力大是原因之一”。

【真正让我放下焦虑的是不怕牺牲的警察】

在常二社区采访结束后,报道组记者李昌林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穿着防护服的他声音哽咽了,我的鼻子不由有些发酸。

2月8日一早准备出门采访时,我无意中在外套口袋里摸出了一颗红色糖纸包装的“旺仔”奶糖。那是大年夜我陪女儿看电视时,她送我的新年礼物。我的情绪刹那间被点燃,连续多日积累的压力爆发了出来,瞬间泪崩……

随后的日子,无论去社区还是医院,无论是转运还是排查,这颗糖一直在口袋里陪着我。

其实,我也知道,在这种环境下,对外界的敏感、紧张和焦虑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时间也容不得我紧张、焦虑,时间更容不得他们——我们采访的武汉一线民警有半点犹豫。

一线的民警兄弟对我说,只能挺起胸膛直面战斗,因为“我们要赢”。

于是,我疯狂采访、写稿、传稿,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民警一线战斗的每一个瞬间,让自己没有时间考虑这里的危险和压力。

不过,真正让我放下焦虑和紧张的是不怕牺牲、持续奋战的人民警察——我的战友们,和他们面对危险时的视死如归。

“作为一名党员民警,越是危险的地方,我越要冲锋在前,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39岁的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江岸区分局刑侦大队教导员许奎这样告诉我。2月12日,他带领11名功模民警组成的“功模突击队”,进驻塔子湖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只有迎上去,才能给患者更多希望!”2月17日,24岁的硚口区分局六角亭派出所民警、转运患者突击队队员方正豪在将一名患者从医院转运至集中隔离点的路上,对随同采访的记者说。

“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点也马虎不得!”值守在居民小区出口卡点的武昌区分局粮道街派出所胭脂路社区民警吴有平如是说。

“没有通行证明,任何车辆都不能出入城。防止输出是‘硬杠杠’,我们坚决守住!”执勤中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十里铺公安检查站站长张波说。

“实行硬隔离是基础,做好软服务是关键,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入脑入心的宣传,让居民安心待在家里隔离啊!”58岁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吹笛派出所社区民警这样解释他创建“无疫情小区”的“秘诀”。

“火神山医院这里没有‘山’,但有‘山’一样的我们!”蔡甸区分局副局长、火神山医院安保指挥长侯文舟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

他们不怕感染、不怕死吗?当然怕。但是,为了这座城市,为了这座城市里的人民,他们挺身而出,直面危险,英勇战斗。这背后,是他们坚定的党性修养,是不惜牺牲的勇气,是保卫武汉的决心和信心。

这60天,我们和武汉民警一起战斗,也一起成长。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必胜信心和希望。

【一切来之不易,一切不能忘记】

到武汉的第20天,我第一次和女儿视频通话。电话那头,女儿一会儿给我表演新练习的钢琴曲,一会儿展示她新学的舞蹈,一会儿又给我唱自己编排的抗疫歌。那个温暖的午后,我幸福得有些恍惚。

随后的日子,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大家的拼死战斗下,抗疫形势逐步扭转。

无疫情小区越来越多,治愈出院人数越来越多,方舱医院越来越少直至全部休舱。社区生活保障越来越好,城市交通卡点越来越少,返岗复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大家开始讨论什么时候“解封”,讨论着“解封”后的美好生活。

这座城市、这群民警和我都变得愈发平静、不再焦虑。

3月22日深夜,湖北记者站记者杨槐柳突然通知我,硚口区分局利济派出所社区民警吴涌倒在了岗位上。

带好采访用品,我第一时间赶到所里采访。伤心,悲痛,哭泣……随后的采访让我认识了一名从警26年、一直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吴涌。离汉通道暂时关闭以来,他在抗疫一线战斗了整整60天。

3月24日,利济派出所早点名,当值班所领导念到“吴涌”的名字时,无人应答的会议室里大家纷纷脱帽。

这提醒着我们,一切来之不易,一切不能忘记。

是什么支撑他们殊死搏斗,是什么支撑他们前赴后继,是什么支撑他们无惧生死?

是对人民的大爱,是对国家的忠诚,是在勇敢战斗中不断坚定的必胜信念!

让我们继续并肩战斗,让我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


李昌林


写作,难忘那凌晨3时的城市灯火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3月11日凌晨2时的武汉,毫无睡意的我拉开窗帘往外看,高架桥上一辆车也没有,夜幕下的城市静寂无声。一抬头,我看见了星星在闪亮。

这是我来到这座城市的第41天。就在3月10日下午,晴空万里,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思绪万千,41天里的所见所闻一帧帧在脑海里回放,可谓惊心动魄——置身于离疫魔和死神如此之近的生死一线,我的心情起起伏伏,就像这里的天气时阴时雨、时雪时晴,终于,从冬天走到了春天。

【泪与累】

来采访之前,我不是不知道这里的危险性。

17年前,我在武警某部服役,一名战友在抗击“非典”战斗中牺牲的痛心事,至今萦绕心头。

来到武汉,从来没有想象过,这里的白天与夜晚一样安静,往日的繁华与喧嚣不知去了哪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在还未竣工的火神山医院工地采访,我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拿着一沓病历,在抹眼泪。他的父亲感染了新冠肺炎,医院爆满无法收治。找到民警求助时,他那绝望的眼神及无助令人心痛。几名民警拿起手机不停地打电话,希望能帮助他,一名年轻民警也在一旁默默掉泪。

最后,在民警们的努力下,老人被救治入院。

那泪水,那眼神,是这座城市按下“暂停键”之初给我留下的挥之不去的记忆。

然而,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我看到了一群人在顽强拼搏,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们也愿付出100%的努力。

一次出警现场,一位发着高烧的68岁老人手足无措地向民警求助,他91岁的母亲确诊新冠肺炎,已经出现意识模糊。

我和两名同事穿着防护服,跟着民警进了屋。突然,那位91岁的老婆婆咳出声来,让所有人的心跳加速,现场骤然紧张起来。而那名民警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继续在屋里不停地安慰老人。

将老婆婆抬下楼、送上120救护车,我看见那名68岁的老人在流泪,频频向民警表示感谢。

见过太多的泪水,在那段阴晦的日子里,我能做的是一直不停地采访写作。因为一旦停下来,那些人和那些事就不停地在眼前跳跃,弄得我心神不宁。

我让自己忙起来,白天奔走在各种现场,晚上回到酒店开始写新闻稿、写内参稿,不给自己留下一点空余时间。

写着写着,我看见了凌晨3时的城市灯火;写着写着,我看见了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

【冷与暖】

冷,是我来到这座城市最透彻的感觉。

这段日子,阴霾、狂风、暴雨、大雪接二连三地袭来,仿佛与病毒结成一体作乱。

一个晚上,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我们前方报道组四人商量,去看看雨夜的城市。

一下车就是水,鞋子湿了,彻骨的冷。

裹紧大衣,我们在火车站、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看见了那些穿着白色防护服的民警依然在坚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凌晨2时回到酒店,第一件事就是洗个热水澡,祛除寒气。这24小时,我已经是第三次洗热水澡了。

武汉的夜冷得出奇。中央空调不敢开,怕交叉感染,半夜常常会被冻醒。尤其在写稿时,由于精力高度集中,会忘记一切。

等写完交稿,全身已经冻得发抖。实在冷得不行了,就去冲个热水澡,这是唯一祛寒的办法。

尽管天冷,但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令我的心底时时有一股暖流注入。

一名退休民警3次向党组织递交请战书,要求返岗转运确诊患者。他的理由是:“钟南山都80多岁了,仍在抗疫一线。我才65岁,还年轻着呢!”最终,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名59岁的党员民警用四把椅子、一块木板搭起一张床,住在社区警务室,当起了“守门人”。一名党员辅警申请进了方舱医院。在几年前的一次抗洪抢险中,他年仅一岁的女儿因照顾不周,永远离开了他。他的母亲说:“他救了20多人,却没有救回自己的女儿。”

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总有最暖心的事;在最阴晦的日子里,总有最闪亮的星。

【家与爱】

3月3日晚,儿子临睡前给我连发了好几条微信:“爸爸,你总是说要我注意安全,其实真正要注意安全的是你啊。我心中虽有日月,你不归来,太阳又何时升起,月亮又何时可以休息。”

原来,我在儿子的心中如同日月。这份爱在心底汹涌澎湃,让我半宿没睡。

一个多月来,我从未如此想家。我知道,我出差这段时间,他们有多么不容易。因为要迁新居,瘦弱的妻子和13岁的儿子硬是从一公里外的地方,拖着箱子来来回回,花了一周时间才搬完。

母亲患有心脏病,我到武汉,只告诉她要出差一段日子,甚至连微信都不敢发。

一天,我从最危险的转运现场回来,母亲来了电话:“孩子,别瞒了,你是不是去了武汉?我天天看电视,你可要注意安全啊!”

在武汉的日子里,报社党委慰问了我的家人,帮忙解决了后顾之忧。领导、同事、亲朋好友时不时打来电话、发来微信,嘱咐我注意安全,有什么事尽管说。

在生死一线,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温暖,那么刻骨铭心。想到这些,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长大成人以来我第一次哭着对自己,也是对家人、同事说:我一定要平安回去!你们等着,等着我凯旋!


张铮


71天,第93384次摁下快门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4月10日,武汉下了一场春雨,气温骤降。傍晚时分,刮起了大风,吹得江面上白浪滚滚。从汉阳江滩眺望,被水雾包围着的鹦鹉洲大桥泛着橙红色的光芒,对岸的黄鹤楼若隐若现似有仙气,这景致美得太不真实了。

抵达武汉采访的第71天,这是我为这座城市按下第93384次快门。

江风卷着冷雨,吹得人直打寒战,这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两个月前的冬天。

1月29日,封城的第7天,武汉铁路公安处的一位民警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是一首方言歌曲《武汉伢》。他说正在单位值班,夜里独自一人,听着这首歌,眼泪止不住地掉。

“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这一句歌词,唱哭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警,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十几天前我刚从武汉采访回京,当时采访主题是以春运为主,没想到疫情突然就发生了。自行隔离期间,我每天都牵挂着这座英雄城。

天降大疫,英雄城需要守护者,守护者需要支援队。两天后,人民公安报社武汉战“疫”融媒体报道组成立,我和三位同事即刻“逆行”武汉增援,与全体一线民警并肩作战。

【悲壮的逆行】

1月31日晚9时许,报道组一行四人抵达武汉。

和许多纪录片的开场一样,往日繁华热闹的景象不见了,曾经旅客如织的车站空空荡荡,灯火通明的大桥没有几辆汽车,街头巷尾偶有行人也是匆匆而过,马路上时不时会有小动物跟着人乞食,整座城市亮着灯却寂静无声……就这样,我们闯进了这座满是病毒、伤痕累累的城市。

放下行囊,我特意驾车赶去金银潭医院,远远望去,黑漆漆的夜里只有猩红的招牌挂在空中,又在四周转了一下,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与市中心的冰冷不同,第二天我们前往火神山医院工地,那里却是热火朝天。正月初八这天,天气不好,非常阴冷,但工人们没有停下来,轮班休息、轮班吃饭、轮班进场。工地上的几个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看就是少数民族。一个叫阿里木的小伙子告诉我,他们来自新疆,是放假滞留武汉的学生,听说工地需要帮忙,专程赶来帮施工队铺设水管的。

武汉市公安局蔡甸分局民警燕占飞告诉我,火神山医院是逆境中的一个希望,除了建筑工人外,许多志愿者都来工地帮忙。许多人纯打工不要钱,也有工人把挣的钱全部捐出,这份情意武汉人民不会忘记。

当天,燕占飞和同事们一起,见证了火神山医院警务室的成立。民警向人民保证,要用行动守卫自己的城市。

在距警务室8公里的蔡甸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门口,拿着CT胶片的病人排着几百米远的长队。燕占飞的爱人铁肖会是这里的护士,从除夕起就一直工作在最危险的一线,夜以继日地与病魔作战。

这对警医伉俪让我想起了保卫襄阳的郭靖、黄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战斗打响,他们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小家,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

2月5日14时53分,武昌区民主二路一名居民报警,家中一位新冠肺炎重症老人急需转运。而此时,离方舱医院建成还有9个小时。我随中南综合警务服务站站长刘俊前往患者家中。房屋老旧阴暗,患者家只开了一台暖风机。除了那位重症老人,她的70多岁的儿子身体状况也较差。他在打120急救电话无果后,情急之下拨打了“110”。

“医院收治能力有限,每次出警,眼看着老百姓受苦,我的心都在撕裂。”刘俊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焦急,想尽办法终于让救护车开进了小区。刘俊和医护人员抬着90多岁的重症老人下楼时,居民们都在远远地围观。

我从满是水汽的护目镜中看过去,楼道狭小,下楼梯时刘俊用肩膀紧紧抵着墙壁,生怕担架从肩头滑落。

因为17年前战过SARS,在非洲执行维和任务时又抗击过埃博拉,因此刘俊比任何人都清楚,父老乡亲面对的不仅仅是看不见的病毒,还有无法阻挡的恐慌。“疫情让我们深爱的家乡饱受创伤,与白衣天使相比,我们能做的实在不多,但只要大家需要我们,我们就一定到场。”

【普通人的勇敢与坚强】

我参与过许多次灾难报道,却是第一次踏入这样的战场。和地震、火灾等灾害相比,这次疫情给人带来的是异样的恐惧。

2月10日晚,有群众发现在一个拆迁小巷里有人死亡,身份不明。

一些科学探索类电视节目曾介绍,人在死亡后,遗体会释放出大量的细菌甚至病毒,任何人靠近尸体,都会有很大风险。“

职责所在,没什么好怕的。”江汉分局法医陈弋戈说,这种情况必须由法医前往处置,在防护隔离之下,需要小心翼翼地鉴定死亡原因,提取物证DNA,再转由防疫部门消杀处理。

陈弋戈已经好多天没有回家了,一直在一线工作。他很担心自己接触过病毒会影响家人,毕竟孩子刚刚满月。但他乐观地说:“还好我在外面工作,有时候还能抽空给孩子买点尿不湿,不然一直没有参与感,对不起老婆孩子啊。”

还是在2月10日,江汉区打铜社区新风巷响起了多年未闻的“平安锣”。锣声锵锵,让住在这个老社区的人们稳住了心神。敲锣的人叫倪娟,是社区党支部书记,穿着一件塑料雨衣作防护,戴着“江汉管家”红袖标,带着志愿者在社区挨家挨户地消毒、提醒。

疫情发生后,倪娟转送了社区的13名重症患者,安排他们的家属进行隔离,同时还劝说所有住户居家隔离,并联系安排每家每户的生活用品……战“疫”一线无小事,民生就是天大的事。

有风险吗?有困难吗?有误会吗?有埋怨吗?都会有。但倪娟穿梭在巷子里,俨然是一位坚强的女战士,不知道她心里装下了多少事。

而倪娟也是最普通的平凡人,丈夫是一线民警顾不上家里,放假的女儿也一个人独处。她跟宝贝女儿视频时说:“等疫情结束,爸妈一定还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欠女儿拥抱的不止这一位母亲,有的母亲甚至对女儿撒了善意的谎。花山派出所橘园社区民警史雪荣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危难时刻救助群众需要勇气,对最亲近的人一直隐瞒实情同样需要勇气。

我拍摄的史雪荣在2月18日冲上一线转运病人的照片见报后,她一边表示谢意,一边还开着玩笑埋怨我:“全都怪你,这下我女儿知道了,昨天我俩视频时哭了半个小时。”

身在外地的女儿,终于知道为什么妈妈不让她回武汉,终于知道为什么妈妈每天很晚才接电话,终于知道看着那么坚毅勇敢的妈妈也有脆弱的时刻。

【庚子年春节的难忘记忆】

2月18日,光谷方舱医院启用,史雪荣终于把第一批轻症患者从隔离点转移过来。而在硚口区,汉正街共和社区的一户人家大门紧闭,怎么也叫不开。里面的住户明婆婆已经有了轻微发热,当时社区防控处在最关键时刻,不能有半点大意。

老人不愿去检查,也不愿去隔离,关门闭户谁的电话也不接。这时候,利济派出所民警吴涌想了个点子,请出明婆婆在蔡甸的老乡一起劝说,终于做通了思想工作。

面对一些不理解政策的群众,吴涌就是这样耐心细心、不厌其烦地劝说,社区里有60多名“四类人员”,最终全部收治。然而,3月22日下午,在岗位上连续奋战了60天的吴涌却忽然倒下了……

江河呜咽,大地含悲,一股巨大的悲痛萦绕在这座城市上空……4月4日10时,举国同祭,沉痛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

吴涌的妻子刘小琳同其他烈士家属站成一列,为亲人们默哀。这支队伍的两侧,一边是人民警察队列,一边是白衣天使队列,这场战“疫”中两支最重要的力量,似一双手臂呵护着这座英雄之城……

有的时候,一个画面的力量胜过万语千言;能讲出来的情感,便显得不再那么浓烈。4天之后,武汉“解封”,城市灯光秀重新点亮。人们走出家门,来到江滩,刷一下健康码,登上轮渡,走进吉庆街,点一份热干面,外加一份蛋酒,从前的日子又回来了。

是啊,跨过了一道坎,人还是要向前看。当回看这两个多月拍摄的照片时,我对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庚子年春节的这场记忆人们将永远难忘。


师二洋


英雄的城因为有英雄的你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凌晨5时,躺在床上只睡了3个小时的我突然惊醒。睁开眼睛望向窗外,武汉的天刚蒙蒙亮,常青路高架桥上还没有多少车辆,远处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微微的太阳光。屏气细听,窗外树丛中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仿佛是向这座苏醒的城市道早安。欣赏着眼前的景象,我的睡意逐渐消退,甚至还有一丝窃喜,心里默默地说了句:“武汉,你好!”这是4月8日早上的武汉,这一天的武汉将被载入史册。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到4月8日武汉“解封”,经过76天的坚守与期盼,江城迎来重启。这一天,也是我来武汉采访的第69天。【见证历史很幸福】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解封”。当时,我正在武昌火车站采访。武昌站广场上准备乘车离开武汉的旅客早已人头攒动,长长的队伍,期盼的目光。旅客们时不时拿起手机看一眼时间:快了,离“解封”快了!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封城”而滞留武汉的。想象中“解封”的一刹那,会有很多人兴高采烈、蜂拥离开武汉。然而,现场并没有那种场面,广场上人们的情绪显得很平静,或许滞留武汉、目睹着这个城市一天天逐渐复原的他们这一刻也开始留恋起了武汉。时间来到零时整,候车厅内有人大喊了一声“武汉加油!”,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句口号吸引过去。随后,此起彼伏的口号声不断响起,回荡在候车厅内。身临现场,很容易被这股暖心的力量感动。此时候车厅人群中,大多数眼神里透露的不是期盼,而是坚毅。这是他们在用特殊方式和武汉告别。我发现有一位父亲坐在坐椅上,怀里搂着年幼的儿子,两个人依偎着面露微笑。我把镜头对准这对父子,静静地拍摄。那位父亲远远地冲我说了句:辛苦了。我赶忙说:不辛苦,你们更不容易。经过一番交谈得知,他是春节前从湖南来武汉出差的,由于儿子正好放寒假,就带着儿子一起来了。他忙完工作在武汉玩了两天,给孩子买了身过年的新衣服准备回家。回家的车票是1月23日的,赶到车站时,没想到离汉通道刚刚关闭,只能留在武汉等待。在交谈过程中,广播里响起开始检票的通知,这位父亲起身看着儿子笑着说:“都挺过去了,走,回家去吃你妈妈做的饭。”看着武汉“解封”后的第一趟离汉列车从站台驶离,这个夜晚的拍摄工作也随之结束。我回到酒店看了眼手机,已是凌晨2时。为了更直观地展现4月8日“解封”后的武汉,中国警察网联合快手、新浪微博、抖音分别在武汉天河机场、汉口火车站、武汉西收费站进行了三场网络直播。作为前方记者,我有幸参与直播并见证了这段历史,虽然很累但很幸福。【冲锋在前是本色】疫情就是警情,疫情就是命令。从1月31日来到武汉,我就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这是我未曾经历过的疫情,这是武汉的艰难时刻。当然,报名来武汉也离不开家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父亲曾对我说:“安心去武汉工作,我们支持你。”在父母眼里,我们“90后”或许还是一群孩子,对这样的离别,他们既有牵挂,也有不舍。但是,在武汉战“疫”中,我所看到的“90后”已然成了抗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98年11月出生的张锦星,是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分局辛安渡派出所民警。她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眼下正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用人之际,我志愿参加一线战斗。”疫情发生以来,张锦星多次向组织申请进入方舱医院执勤,最终如愿“逆行”进入方舱。被碘酒熏肿的眼睛,被护目镜和口罩勒下深深勒痕的脸孔,成为我和众人眼中她最美的模样,在她身上我看到了“95后”的坚韧和担当。1996年出生的乐翥,是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分局汉正街新安派出所内勤民警。硚口分局决定成立抗疫突击队时,她第一时间请战:“我申请加入抗疫突击队,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无惧生死,履职尽责,保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巡查卡点、送药上门、入户摸排、爱心帮扶,作为突击队员的她深入社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群众的难题。1992年出生、已经3个春节没有回老家过年的硚口分局宝丰街派出所民警赵闯,在难得的举家团聚时刻,通过新闻看到武汉为了疫情防控实行严格交通管控措施的消息后,思忖片刻,歉疚地对父母说:“所里肯定需要我,武汉肯定需要我,我得提前回去了。”农历正月初一,他和家人告别,踏上归程。在武汉战“疫”中,他的身影高大而挺拔。我们采访过和拍摄到的除了像张锦星、赵闯、乐翥这样奋战在一线的年轻民警,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抗疫战士。镜头里,他们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奉献着,为这场与疫魔的殊死搏斗勇敢而战!可以自豪地说,我自己也是这群“90后”抗疫战士中的一员。为了拍摄火神山医院日出全景延时,那一夜我只睡了2个小时;为了拍摄雷神山医院全景视频,我爬上30层的高楼;为了拍摄暴雨夜的执勤民警,我饭没吃完又一次出发;为了拍摄方舱医院第一批患者入住,我在寒夜里蹲守5个小时;为了记录警务站的日常,我随警作战冲向一线……我和伙伴们采访在战“疫”的最前沿:基层社区、村庄、保障一线、防控卡点,采访在公安分局、派出所、警务室、方舱医院、隔离点……社区民警史雪荣是战“疫”行动中的又一位英雄。由于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有些家庭的食品、药品等储备不足急需购买时,居民们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史雪荣。而史雪荣心里也始终惦记着社区里的群众。一次,有位疑似患者老婆婆,因年纪大、行动不便,不愿意去方舱医院。史雪荣拨打了十几个电话,终于做通了老婆婆及其亲属的思想工作。由于老婆婆只信任社区民警,史雪荣二话没说,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点,把老婆婆搀扶到转运车上一路陪伴,完成交接后才返回。为了完整记录史雪荣的工作状况,我两次前往单程40公里的史雪荣所在社区进行跟拍。巡查卡点、送药上门、入户摸排、爱心帮扶,跟拍过程没有一刻停歇,戴着口罩后大幅度的拍摄动作,很多时候捂得喘不上气来,但我从没想过退缩。在这场特殊的较量中,我在武汉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看到了依然坚守岗位的民警。我被一种力量鼓舞着、感动着,在我的眼里每个战斗着的人都是英雄。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守护这座城市。【选择逆行我自豪】没有人天生勇敢,但我们可以选择勇敢。既然干了这行,关键时刻就要顶上去。在武汉采访的70多天里,我去过很多地方,见到了很多的人,听到了很多故事,感动的、励志的、壮烈的……这座英雄的城市,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英雄的故事。这些故事我不会忘记,更不能忘记。在武汉,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会觉得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唯有用镜头记录下人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那些动人的瞬间,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更是职业生涯中难得的历练。这一趟逆行,是我作为一名“90后”年轻记者的光荣。和基层民警战斗在一起,为他们记录,为历史存档,也是我作为公安新闻人的无悔选择。从立春到清明,从长夜到破晓,70个日夜的逆行,70个日夜的坚守,70个日夜的期盼。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鏖战,拼的是万众一心的斗志,拼的更是一往无前的毅力。历史会记住这座英雄的城市,历史会记住守望相助的人们。见过了1月的风雪交加,等到了4月的春暖花开。从“封城”到“重启”,武汉演绎着一曲曲英雄赞歌。新闻人有幸站在历史的关头,成为这场伟大战“疫”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也为自己留下难忘的人生财富。


作者:王传宗 李昌林 张铮 师二洋

编辑:邬春阳 陈栩然

监制:孙军

往期精彩回顾



期待再度并肩作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