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西山 | 农业合作社—— 一个久违的名词

陈西山 文海墨韵 2022-06-25


农 业 合 作 社

——  一个久违的名词

文/ 陈西山


农业合作社,一个久违的名词,如今就要火起来了。

8月8日的市中街道采风,它做为“乡村振兴”的六项举措之一被提及,让笔者眼前一亮。8月29日的化楼观光,又实地看了后魏村的“党支部农业合作社”,更让笔者感慨万千。

本来,农业合作社前面是不应该冠以“党支部”三个字的。党支部是党的一个基层组织,农业合作社是经营农业的一个经济体。党支部合作社,听起来让人觉得一头雾水不伦不类。就像化楼镇党委,有叫党委化楼镇的吗?

这里面有个缘由:“党支部合作社”是马猛镇长介绍后魏村的农业合作社时独创的一个词,意在特指他们这个农业合作社不是个体经营联产承包的,是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为村集体创建经营的。从语言学角度说,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不能叫“合作社”,因为他不是“合”作,是“独”作。旧中国地主把土地租给贫苦农民种那能叫“合作”吗?是不能的!公司制的私营也不能叫合作,因为他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制。咱这里不是说资本主义的经营模式就一定不好,资本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更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的是,后魏村的农业合作社是共产党办的,是共产党的一个基层组织办的,是姓“共”姓“社”的,是全体社员共同受益的。啰唆这几句,是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可别说咱没有道路自信哦!

后魏村党支部领创的这个农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9月27日。村民入社,党支部宣传倡导而不强迫。全村62户249人323.7亩耕地,有47户175人226.2亩耕地入社,人口地亩都占70%。由此看出,村民是否参加集体合作完全是自由的;入社尽管没有走签名摁手印的形式,也完全是自愿的。而他们通过前后实践反复对比再次走上集体化道路,却比另一个农业合作社——王国藩合作社拖后了整整65年。

  


农业集体化,是共产党人在建立新中国后带领农民探索出的一条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农田阡陌纵横,耕地零分碎割。灌溉排涝、耕播锄耘、夏管秋收都不方便。没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只能靠天吃饭。这显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952年,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在王国藩的带动下,有23户农民组成一个农业合作社。这个农业社的主要生产力只有三条驴腿。当然不是一头驴只有三条腿,三条腿的驴怎么干活啊?而是这23户入社的社员中,有三户与另外一户合伙喂了一头驴,而另外这户又不愿入社,农业社就只剩三条驴腿了。所以这个社又叫“穷棒子”社。就是这个穷棒子社,连续三年粮棉产量都超过当村富裕农民的产量,显示了集体经营的优势。到了1955年,这个穷棒子社已经发展到549户24800多亩耕地,粮棉油产量提前12年达到《全国农业纲要》规定的水平。王国藩成了建国后首位国家级劳动模范,农业合作社这个专用名词也流行全国。

 

 

后来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都亲力亲为。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坎坷曲折,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但方向应该没有错。国外有人把中国的改革说成“私有化改革”,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央几代领导人从来没有这个提法,更没让农村的改革流向分田单干。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家一户个体经营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集约化大规模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方向,分田单干土地私有是毁灭中国农业的死路!

有人曾用美国的家庭农场模式来否定中国的农业集体化道路。那是他不懂中美两国国情的不同。美国有1.6亿公顷的耕地(美国农业部数据),而农林渔猎从业人员即农民仅200万人(劳工部数据)。也就是说,美国农民人均耕地80公顷,合1200亩。相当于我们乐陵一个千人以上大村的土地拥有量。人家一个人的土地就可以建一个农场集约化经营,我们行吗?按美国的这个标准实行土地私有建家庭农场,我们乐陵只能有500人拥有土地,剩下的几十万人怎么办?所以,在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是毁灭中国农民的绝路!

 


死路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只能走活路。后魏村的农业合作社,就是一个走活路的样板。他们的做法,农民把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当做股资交给农业合作社经营。农业合作社的经管人员由社员选举产生,不合格的可通过罢免程序调换。收益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按土地亩数分配。第一次分配为保底收入,每亩1100元。剩余部分留足扩大再生产资金后进行二次分配。社员平时为合作社干活记件发给现金。合作社的干部实行误工补贴,晚上开会或议事不计误工,白天耽误一天补助70元。由于土地连片耕作,耕播收都比小片作业费用低,化肥农药统一按批发价格购进,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去年是集体经营的第一年,二百多亩地给足社员的保底收入盈余四万多元。今年他们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拿出40亩地种了辣椒和丹参,按现在的作物长势和市场价格,一亩地可抵粮田三到五亩的收入。后魏农业合作社的成功,映照出化楼镇党委政府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印证了市委市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思路的正确。再假以时日,乐陵说不定还要出现华西南街那样的样板村呢!

   


徐茂林读后感


历史好像给我们开了个玩笑。

看了农业合作社这篇稿子,心里一亮,又是一沉。

亮的是,农村终于在时代滚滚洪流中又走上了集体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由,也是必然。

沉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共产党为了尽快发展农业,早日甩掉一穷二白,在大力发展基础工业的同时,尽快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先是由农村成立互助组发展为初级合作社,后又成立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朝去消集体化,全国均按照小岗村的模式走入分田单干,到现在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弊端终于充分暴露出来了。

    农村出路在哪里?最后还是选择集体化、规摸化、机械化。从形式上又似乎回去了,从内容上又不似当年情景了。因为我们的亲身经历,话到此处很多,此时就不再赘述了。

真是:人到南墙终回头,浅溪暗礁难行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