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源水 | 化楼镇:马颊河畔绽“福”花

杨源水 文海墨韵 2022-06-25


化楼镇:马颊河畔绽“福”花

/杨源水

 

在“马颊河畔‘百里行’”的采风中,我们以“追加”200华里的行程(往返、观赏各半),从化楼镇的西/北到东/南,实地观赏了该镇凭借“临河优势”、促进“农耕转型”、扎实为民造“福”的真情实况。

                                          ——采风题记

 


沿 革 序 曲

 

接应马颊河进入乐陵境内、地处三县(区)交界、位于乐陵西南30公里处化楼镇南接郑店镇,北邻孔镇,东与杨安镇相连,西与临邑县德平镇接壤西北与陵城区搭界。

     镇域内,西南部的杨庵、小秦等村庄,携手环抱着马颊河入境乐陵的“河首”;马颊河水,温情地沿着镇域北部的村庄流淌。特殊的水利优势,为化楼镇造就了“旱涝保收”的条件。

马颊河畔的化楼镇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厚。名塚古墓、明代古寺、清代民居,逾600年古槐,均有留存。马颊河沿镇而过、“金堤”、“烽火台”遗迹可寻。还一大批桥梁庙宇等古建筑,虽已不存,但仍能从古谱、旧志中展现它的雄姿。 

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化楼镇的部分村庄曾经隶属于原德平县。1956年,德平县撤销,县东北部村划归乐陵。1965年“划小核算单位”中,由孔镇公社出39村设立化楼公社。2000年6月,化楼、张屯两乡合并建立了拥有80个行政村/的化楼镇。


 


光 荣 传 统

 

上溯化楼镇的镇域历史,真可谓是“人杰地灵 英才辈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化楼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略侵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地处化楼镇西北端的徐三保村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挺进”五支队卫生所村,设病床200张,收治部队伤病员上千人

1939年,肖华领导的八路军抗日挺进纵队一部,到化楼一带组织武装宣传抗日,得到当地群众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林屯村年过半百妇女——寇秀荣,抗日救国热情高涨。她,将肖华等八路军干部——安排在自己家里,悉心照料生活,积极配合工作。同时寇秀英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肖华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后双双为国捐躯。

1939年,大徐村徐存海、徐彦信等7名村干部、抗日积极分子,在给八路军送粮时被抓捕,面对日军、汉奸的严刑拷打,不屈不挠,最后被敌人活埋。临就义前齐声高呼“共产党万岁!八路军万岁!”七名义士就义时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24岁。

解放战争时期,化楼人民响应“为保卫胜利果实参军支前”的号召,踊跃参军支前。1947年至1949年,有500多人参军,900多人支前。其中,有54人壮烈牺牲。支前民工邓凤佃支前用过的小推车等遗物保存了下来,现陈列于冀鲁边革命纪念馆。朝鲜战争爆发后,有70多名化楼青年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其中有11人献身异国他乡。

 


故 土 新 姿

 

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互助生产、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生产体制的不断优化化楼镇一带的民众,与全国各地的民众一样,在共和国新生的大地上,以当家作主人的精神豪迈,焕发出潜在的生产劳动积极性。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弥补马颊河排/灌能力的不足,化楼一带的民众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先后开挖前进沟、跃丰河,进一步提高了境内抗旱、排涝、改碱能力。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伴随着国家对马颊河的大规模治理,化楼镇也兴起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有计划、有步骤引入和利用黄河水的过程中,使大部分耕地真正达到三成沟成、路成、渠成),和“四结合”排、灌、路、林)的标准。加强农业基础,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同时有效推动了镇域农业发展和“新农耕文化”的延续

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化楼张屯公社粮食产量“上纲要”(人均300)的,就有20个生产大队;“过黄河”(人均400)的有4个生产大队;并有两生产大队——“跨过了长江”(人均500这,足以说明了“农耕文化”,深深蕴藏于化楼、植根于民众强大力量!

1979年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大投入,科学种植,粮棉产量连年提高。1985年,化楼、张屯两乡粮食总产24520吨,平均亩产613公斤,比1975年增2.2倍。棉花总产4.73万担,单产皮棉81公斤,是1975年的8倍。

近年来,化楼镇——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土地流转,在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和特色农业种植方面,凭借马颊河水利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发挥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盛 世 伟 业

 

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以来,化楼镇相继启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国家高标准农业建设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成效显著。通过开发治理,2.2万亩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

化楼镇的新一届镇党委、政府,将培育现代农业亮点,作为镇域经济强基固本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举措工作中,他们从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立足于形成特色、打响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重点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并通过大力推行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和特色种植。流转土地1.1万亩,实现规模经营面积1.2万亩,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社78个,其中“泽众特色种植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后魏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农耕转型的“后起之秀”。该村以两名村干部为主力,选拔3名种田能手,组合起了来当“职业农民”,负责全村土地的种植管理与经营。椟可以不出一分力、不投一分钱。两季农作物每亩分红1090元现金,村集体还可增收节支1.4万元。农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耕种管理,再根据面积/收成分红。从而使祖辈传承的“背朝黄天面朝地”的农民,如同免除上千年的“皇粮国税”一样,摇身一变成了“甩手自在王”式的“脱产”人士。

韩桥村是化楼镇“创新突破”的典型。该村在全市率先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拆除旧村腾出建设用地119亩,并通过整理闲散土地使村集体复耕土地达到了260亩。在此基础上,他们规划建设楼房3栋,使全村108户村民实现了“楼上楼下的”的梦想,另有19户老年人还住进了“幸福院”。

东高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经商且有蔬菜种植、销售经验的3个农户返乡创业,规划建设了面积为200亩的蔬菜种植园区。使本村村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在园区务工挣钱。

 


“福 星”高 照

 

化楼镇积极探索“阳光议事”的执政途径,从村务公开到财务公开,从优惠政策落实到产业扶贫项目聚集百姓关注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红白大事操办和邻里纠纷调解、村庄环境治理等。干什么由百姓们来说话,怎么干让百姓说了算。阳光议事像一块磁石,吸引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村级事务,从而推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探讨出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成功经验。在今年的德州市乡村文明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化楼镇的成绩名列乐陵市第一。

在建筑面积达800平米化楼镇“综合执法中心”,镇领导向我们作了这样的介绍:在承接全市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的过程中,他们按照“党委领导、部门联动、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综合执法模式,在维护稳定、调解矛盾、管理社会事务、保障环境保和安全工作等方面,实现了一个平台理事、一支队伍执法的目标。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明行动”,化楼镇以打造亮丽、舒适、宜居的村庄环境为导向,建起村级文化广场、文体活动室、休闲健身公园共80处。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让化楼镇的民众,真正感受到置身化楼镇的幸福。

沿杨庵村/村东公路一路(东北)前行,在化楼镇域内的马颊河岸畔,挺拔旺盛的白杨林下,有一处标有“化楼镇新世纪文化广场”。尽管设施并不高档,但是围坐于几个简易石桌前,数十位打扑克、打麻将、玩乐器的老年人谈笑风生。他们说,多亏镇(村)领导出面协调,建立了这么一个林间文化广场。使他们能在接送孩子上学“等点”的空档时间,有一个可展示个人才艺、可满足个人志趣爱好、可畅谈国事家事、可交结老朋友的落脚之地。

问及马颊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他们以最朴实的语言说:“俺们这一带的庄户人,可沾了马颊河的大光了!你们也都要看见了,一地的好庄稼,每年都是这样啊!”

今年以来,为不断提升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化楼镇党委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教育培训活动

党委书记温海东勉励对全党支部书记争做“致富书记”、“贴心书记”、“平安书记”、“干净书记”和“领航书记”。

“农耕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勤劳智慧的化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拼搏进取。

“农耕文化”的华丽转型,引领着与时俱进的化楼众。他们,在不同历史的时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农耕文化”的福化衍生,激励着致力追梦的化楼众,他们,在建设“幸福新化楼”的宏伟画卷上,以增添幸福指数的浓笔重彩描绘着更加绚丽多彩“福”字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