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亚明 秦玉莹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在需求、基本特性与实践方向

SUMMER 2023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作者简介

郝亚明 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秦玉莹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人口流动与深度交融的动力机制研究”(21&ZD212)。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与焦点,与之相关的实践推进、理论探索、宣传教育等工作必须齐头并进。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对其内在需求、基本特征、实践方向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内在需求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新颖性、政治重要性、任务艰巨性的特征,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相关主题的宣传教育工作;从基本特性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具有对象全员性、内容针对性、过程常态化的特点,宣传教育工作的架构设计需要与此呼应;从实践方向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坚持从政策层面、意识层面、社会层面协同推进,才能真正达到有形有感有效的要求。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传教育 协同推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基于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并且意涵深远的政策议程,需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动员和调动各种相关的资源。(2)在此过程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3)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4)这一重要部署,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涵。具体而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工作安排、宣传教育常态化的实践要求,以及对于干部、党员、国民、社会等宣传教育对象的主体所指,都清晰指引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为何如此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何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应从哪些实践角度向前推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事关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作用、实践原则和前进方向。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基本特征、实践方向等诸多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增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源于其理论新颖性、政治重要性和任务艰巨性。新颖性决定了要通过宣传教育来全面解读与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内在机理和实践方向;重要性决定了宣传教育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要作为一项基础性和重要性的政治任务来开展;艰巨性则决定了在宣传教育工作中,通过常态化机制构建,以及采取分众化宣传教育举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颖性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源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颖性。(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念上的突破和在工作部署上的创新,都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将其中的核心理念传达给各族群众,以此增进各族群众对这一新颖性民族工作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6)这一原创性理念既是对以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一脉相承,也是聚焦于新的时代背景、新的使命任务的创新发展。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来看,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叙事、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的精神实质、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的结构机理、指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前进方向。这一重大原创性理念之新意,既体现为内涵意蕴的丰富性,也表现在其对现实问题回应的针对性。就此而言,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需要熟悉和认同这一新的声音、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部署上具有创新性。就其在民族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定位具有统领性和战略性;就其在民族工作中的内容安排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并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导向的相关政策安排也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联动性。例如为有效规避多民族社会结构分层风险、充分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需求,党在民族工作中陆续制定了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等诸多创新性政策安排。此类创新性的政策设计,既是从做好民族工作的社会层面入手,同时也深度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理念。为推动这些政策的有效执行,保障政策预期效果,需要政策对象的认知、认同和广泛参与。就此而言,通过宣传教育,有益于引导各族人民认识这些创新性民族工作安排的现实意义,知晓实践推进中的基本原则,以及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过程。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源于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根本地位和重大意义。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7)。这一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规划的指导原则和根本指针,是我国评价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和重要尺度。(8)其为我们认识和处理民族工作纷繁复杂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9)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必然”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随后中央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用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现实针对性、特殊紧迫性对此做了进一步阐释。(10)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民族工作纲领,其核心内容呈现了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轨迹与前进方向的整体结合,其实践方向蕴含了对民族工作现存问题和民族领域潜在风险的有效回应。就此而言,在具体的民族事务实践和民族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主线、怎样准确坚持这一主线、如何充分彰显这一主线,均需要广泛普及和有效推进系统性、全面性的宣传教育工作。换言之,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领的民族工作全局中,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做好话语体系构建、理论内涵阐释和实践方向导引。

    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协同国家战略中的基础作用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1)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贯穿着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具有凝心聚力的铸魂意义,其在理论根基、行动主体、目标导向、实践过程上也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相协同。(12)可以看出,民族工作安排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充分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的政策实效,有益于发挥民族工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基础作用。所以,通过宣传教育工作,讲解好民族工作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深度关联,阐释好56个民族家庭成员和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的共生关系,营造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体社会环境氛围,既是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主线的内在要求,也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的必然选择。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艰巨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艰巨性。这一艰巨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对象的规模巨大,以及意识培育工作的潜在难度。这一特征内在要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需要坚持常态化推进,以及采取分众化宣传教育的科学安排。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象是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对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中华民族成员进行意识培育,难度不言而喻。充分利用宣传教育,既是党长期以来做好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党巩固民族团结的有益经验。从以往民族工作实践来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包含面向基层广泛开展的宣讲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深入展开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大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舆论氛围等。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宣传教育工作,有益于传达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实现政策信息的传递,推动党的民族政策落地。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宣传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充分彰显巩固民族团结的教育引导功能,并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人民心灵深处,要依托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做好宣传教育对象的全员覆盖和重点分类,在宣传教育中,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在意识培育的难度上,也反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艰巨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它的有效施行应以对问题的基本认知为基础。(1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具有化解群体间认同差异、消减群体间心理距离的重要作用。换言之,作为一种包含着多重共有身份的上位群体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但是,意识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长期的思想培育、价值引导。与此同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风险挑战仍然存在,例如大汉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意识形态仍需防范。就此而言,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同时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意识形态观念至关重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就是要在全体中华民族成员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以常态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各族人民自觉坚定“五个认同”,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的新颖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等特征,均清晰指明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换言之,新颖性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方式进行政策传达、重要性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实践落实、艰巨性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予以科学施策。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基本特征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既有其全面推进的内在需求,也有其内在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内在需求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必要性,那么内在基本特征则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原则性。深刻认知与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特征,是推进宣传教育工作的核心关键。从政策指导精神出发,需要认识这一宣传教育过程的主体全员性、内容针对性以及过程常态化特征。


(一)宣传教育对象全员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对象具有全员性特征。这一主体全员性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在宣传教育对象上,既没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身份之分,也没有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地域之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身份归属,是象征各族人民具有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历史、共同命运的身份集合。其二是指在坚持宣传教育对象全员性的基础上,要坚持分众化宣传教育的科学指导,也要重点把握宣传教育中的不同受众对象。

    就不同宣传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分众化的宣传教育安排具有科学性。首先,领导干部是指导、参与、监督各项政策提出、制定与落实的具体责任主体。对领导干部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既可以避免领导干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理解简单化,也可以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民族理论政策素养和民族工作实践能力。其次,要重点进行党员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已经是《党章》中的内在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对于引导党员在思想上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在政治上坚持正确站位、在行为上践行正确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再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以往的政策文件中就已有所安排,例如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与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便分别强调“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筑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清晰指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民教育系统性、规律性、公共性、多元性等内在优势。最后,重点关注并全面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宣传教育,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普及面较广、宣传方式多元的社会宣传教育方式,也有助于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二)宣传教育内容针对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具有内容针对性特征。内容针对性,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重要性的体现,也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抓手。在宣传教育中,既要在宣传教育对象主体全员层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整体内容核心,同时也要依据分众化的宣传教育对象来制定具体的宣传教育内容。

    其一,在宣传教育实践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确立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应坚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体现内容针对性。具体而言,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脉络、内部结构、共同性要素、互嵌性纽带、基本功能属性等方面为内容核心,展开理论解读。上述诸多方面彼此交织重叠,均是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就是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容中心,做好话语宣传、加强理论阐释、展开实践推进。

    其二,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对象的分众化科学安排来看,对于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2021年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遵循不同阶段的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14)在2022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测评指标》中,也明确提出“分众化的宣传教育举措”(15)这一测评内容。显然,宣传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考虑不同宣传教育对象的信息接受偏好和接受能力来制定。因此,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分众化宣传教育举措,也要针对具体的宣传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教育内容。


(三)宣传教育过程常态化


    首先,宣传教育过程的常态化,要坚持“久久为功”与“润物细无声”的民族工作理念。从我国以往民族政策文件中经常可以看到诸如“要坚持久久为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管根本的工作”的政策指导。“久久为功”的工作理念体现了做好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民族工作作为“国之大者”,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要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国家长久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基础性功能,在各项民族工作中具有根本性的目标指引作用。同时,“润物细无声”的民族工作理念,也体现了民族事务中做好交心工作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16)当前,无论是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角度来看,还是从坚定各族人民“五个认同”的认同维度出发,抑或是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内核来看,民族事务工作越来越多体现在“做好民族精神方面的工作”上。因此,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要坚持长期性、基础性、经常性的常态化原则。

    其次,宣传教育过程的常态化,要将常态化原则体现在时间的可持续、空间广覆盖,以及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上。同时也要将宣传教育工作以多种传播途径展开,例如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就广泛存在于国家政策层面宣传、学术研究话语宣传、民族事务实践宣传过程中。在国家政策宣传上,有新闻媒体的传播报道、政策解读和理论阐释;在学界话语宣传上,有学术成果的发表、学术会议的召开、不定期的学术培训等活动;在民族事务实践宣传上,也有各地方的民族团结宣传活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建设等。概而言之,坚持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就是要在生活的各领域、各途径中,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践方向


    为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坚持从政策层面、意识层面、社会层面共同推进。在政策层面,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的政策定位出发,在宣传教育中加强政策引导。在意识层面,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创新性理念的丰富意涵出发,在宣传教育中锚定意识培育。在社会层面,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社会基础出发,在宣传教育中营造社会氛围。坚持三个方面的共同推进,有益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益于对宣传教育内容的根本把握,更有利于对宣传教育条件的充分保障。


(一)政策层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顶层设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的新颖性、重要性以及艰巨性,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完整准确全面遵循政策指导。在政策层面制定好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核心内容、基本原则等方面,将有助于推动宣传教育实践。

    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要坚持完善相关的政策安排,以此发挥政策引导功能。在干部教育方面,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理论培训、实践培训和考核评估中,以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党员教育方面,可制定常态化的学习机制,保障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等地党员通过定期开展党课、组织专题讲座、观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影片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常态化学习生活;在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方面,可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加强学科融入,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和长效机制(17),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强对其话语构建和理论宣传;在社会宣传教育方面,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面宣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机制(18)。号召多元主体联动参与、搭建多种宣传教育平台、创新多元宣传教育方式,以此有针对性地、全覆盖地推进宣传教育工作。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可将其充分寓于各项民族工作实践安排中,以此发挥政策协同作用。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已全面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各项民族工作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因此,在各项民族工作实践中,根据实践活动和宣传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注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益于实现宣传教育目标、增强宣传教育效果。例如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计划”中加入“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宣传,深化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认识,以此增强各族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中注入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以此增强各族人民的统一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和利益共同体成员身份认同;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中通过丰富多种旅游场景、提供多元的技术支持,讲好中华民族团结友爱故事、深化“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集体历史记忆,以此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以及作为历史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概而言之,要在具体的民族事务实践中,有意识地注入宣传教育工作,以此发挥好政策间的协同作用。


(二)意识层面: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会认同意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定“五个认同”共享价值,以及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此而言,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中,要重点从意识培育入手。

    一方面要抓住宣传教育中意识培育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内容架构入手,在宣传教育中重点解读其核心内涵、历史依据和重大意义,例如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共同性角度出发,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结构;从“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出发,解读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本质;从“四个共同”的民族交融历史出发,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五个认同”的共享价值出发,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民族工作维度、国家战略维度出发,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方向,及其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要挖掘宣传教育中意识培育的具象化载体。也即通过具象化的标识或是实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显现出来。例如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上,可以通过讲述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史、各族人民一同抵御外辱的历史,以此增强各族人民集体记忆、深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心理认同;再如在增进各族人民共有身份认同方面,可以通过宣传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关系、阐释“石榴籽”理念、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等实践,增强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认同。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具体实践之时,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手段,以此彰显各族人民同为共同体的关系本质。例如通过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设计,加强各民族经济的相互嵌入,系牢各民族的经济纽带;通过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概而言之,在宣传教育中,要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价值属性,具象化地展现在各民族共同生活中。


(三)社会层面:在宣传教育中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氛围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要在社会中发挥主体凝聚力量,同时通过创新宣传教育多种载体和方式,以此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社会环境氛围。

    首先,要加强多元主体联动,发挥不同主体在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此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凝聚力。例如坚持和加强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发挥党员群体在不同地方的先进带头作用。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系统化、专业化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校社联动、校企联动等方式,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覆盖面;在社会组织宣传教育中,通过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号召大众参与,采取多元化的、丰富的活动形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其次,要通过激活日常公共空间的社会意义建构功能,以此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载体。例如建设具有中华民族标志的城市景观、增设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具有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旅游景点宣传、打造具有民族团结意义的多元公民活动。与此同时,要充分重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不仅可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提供基本的条件支持,同时社区也是做好基层民族工作的关键场域。《“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已经明确规定要“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不断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因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离不开社区这一基础场域,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作用。

    最后,要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多种载体和方式。例如充分结合“互联网+”方式,利用主流媒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过程、未来发展目标的日常宣传。通过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传播,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入眼、入脑、入心。再如要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题材文学创作、影视创作、词曲创作的支持力度,组织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20)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样化宣传教育,使各族人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小结与思考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新的现实国情、新的历史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展现了时代创新性、现实针对性和目标引领性。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既是遵循这一民族工作主线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民族工作大局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概而言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其内在需求、基本特征和实践方向。

    首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源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导向的政策安排,其在民族工作和国家战略中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功能定位,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具有培育对象的规模巨大以及过程的艰巨困难。上述三个方面都决定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要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推进。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具有主体全员性、内容针对性和过程常态化的基本特征。三种特征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基本原则。主体全员性表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对象的全覆盖;内容针对性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导向;过程常态化特征表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在根本理念和过程实践上保证常态化。

    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方向要坚持从政策层面、意识层面和社会层面共同推进。发挥政策引导和协同功能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具体展开,坚持意识层面的浸润导引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把握,加强社会层面的条件支持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社会氛围营造。通过充分结合政策引导、意识浸润、社会共建,有益于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其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其现实意义、自觉参与其发展实践。


(注释及参考文献已省略,需要请下载原文)

引用格式


郝亚明,秦玉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在需求、基本特性与实践方向[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04):58-6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