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久 冯辉 ‖ 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研究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X旗的田野调查
SUMMER 2023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作者简介
高永久 南开大学民族事务研究中心/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图)
冯辉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边境牧区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17V2L022)。
摘要
我国陆地边境地区的认同问题相当重要,认同整合是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实践的基础性环节。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增强“五个认同”的基本导向,重点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之间的认同整合。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需要依托一定的实践机制,主要表现为政策保障机制、组织动员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与社会互嵌机制等内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边境地区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继续因地制宜推进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
关键词
边疆治理 稳边固边 认同整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
一、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问题
边境治理是现代主权国家在国家建设进程中普遍面临的治理环节,边境治理模式的选择总体与该国的具体国情、历史传统、政治形态和地缘环境相适应。新时代以来,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全系数显著提升、稳定状况持续向好、发展能力有效增强,总体上达到了边安业兴、边固疆稳、边强民富的历史最好状态,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边境治理的统一领导和系统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部分强调要“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1),这一重要论述代表着我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所确定的有关边疆治理与边境治理的针对性顶层设计。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是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的重要内容,可以被视为中国特色边境治理路径的凝练表达,也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经验之一。从其内涵特征来看,“稳边固边”聚焦确保边防稳固、巩固边境安全,具有更为突出的政治属性和政治意义,强调边境治理的秩序性存在。“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2)由于区位环境、社会结构、历史沿革、情感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边境因素与民族因素的交织构造,导致陆地边境地区的认同问题、认同结构和认同关系极为复杂。在影响稳边固边的诸多变量中,“认同”要素扮演着关键角色,往往可能与其诱发或关联的其它类型安全稳定问题形成联动效应。有学者认为,“稳边”涉及的是“人心在我”的政治合法性问题(3),核心指向即是,通过实现各族边民面向国家的认同建构与认同整合,从而形成有助于推进稳边固边的坚固思想基础。“认同整合就是认同要素之间的最优组合过程”(4),稳边固边中的认同整合指的是在推进稳边固边过程中对各族边民的认同序列、认同关系、认同结构等认同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各族边民形成符合我国边境治理目标要求的和谐统一认同形态。
边境地区的认同整合是连续性的政治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现实要求和实践形态。稳边固边中的认同整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意涵。一是“两个大局”交织叠加以及地缘政治格局变动影响下的政治社会环境变化,使得边境治理所面对的认同安全形势更为复杂,边境地区日益凸显的认同问题对提升边境认同治理能力以维护总体国家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在顶层设计方面更加突出各族边民在稳边固边中的主体角色,强调激发广大边民爱国护边、守边固边的主动意识,这与增强各族边民的国家认同密切相关。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要求推动各族边民牢固树立“五个认同”的认同体系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规定了新时代边境治理框架内认同整合的工作主线。边境地区按照这些背景要求因地制宜开展稳边固边中认同整合的具体实践,致力于凝聚各族边民维护国家统一、认同中华民族、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共识,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实践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所以从学理化角度对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中的认同整合实践经验进行描述总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认同问题是边疆治理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5),基于“边疆”与“民族”的研究交叉传统,在边疆民族事务治理的框架内集中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及其整合意涵,聚焦跨境民族、各族边民等不同群体的认同情况,在强化国家认同建构(6)的思路中分别关注文化认同(7)、政治认同(8)、价值观建设(9)、政治社会化(10)、政治符号传播(11)等不同实践路径。当前研究在理论认识层面围绕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问题已经形成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对稳边固边中的认同整合实践操作的关注度相对偏弱。有西方研究者认为,边境研究的重点在于“理论化和揭示日益复杂的边界模式、边界实践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及其影响”(12)。事实上,对这一工作实践的观察与总结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稳边固边在新时代何以可能且如何推进的重要切入点。
X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某边境牧业旗,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境内有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14个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新时代以来,X旗将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作为重点工作事项,促进认同整合工作与稳边固边实践的有效交融,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地域特色品牌“北疆石榴红”,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和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在区位特点、工作实践与治理效能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9年至2022年,课题组多次前往X旗开展田野调查,先后走访旗属全部乡镇苏木,半结构化访谈旗委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苏木嘎查负责人、红色堡垒户、牧民哨兵、护边员、普通牧民等数十人次,获取了比较丰富的研究资料,相对充分地了解X旗推进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内容。因而,本研究选择X旗作为分析案例,展现X旗开展稳边固边工作的实践形态,尝试结合在X旗所获得的田野调查资料,在分析新时代稳边固边中认同整合的实践背景和实践方向的基础上,呈现新时代稳边固边中认同整合实践的具体内容,总结其中体现的整合实践机制,以求对新时代我国推进稳边固边的实践经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认同整合的实践方向
在我国陆地边境场域,认同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边境治理问题,认同整合的方向、举措和效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新时代稳边固边目标的实现,需要正向积极持续的认同整合促进各族边民形成坚实认同基础,从而强化各族边民对稳边固边的价值共识与理念共振。从这个角度看,认同整合实践应当是新时代稳边固边整体实践的基础环节,基本要义是通过认同整合的多样态实践,优化分散、无序、错乱的认同形态,凝聚起致力于实现稳边固边目标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行动意志。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认同”的创新理论,强调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核心要义在于引导各族人民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思想基础。有研究者认为,“五个认同”具有“整合”与“认同”的两个内涵维度。(13)在理论层面上,“五个认同”代表了新时代进行认同整合的整体导向,明确了应当引导各族人民认同的对象与方向。从实践层面来看,增强“五个认同”与新时代稳边固边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各族边民坚定“五个认同”可以为实现边境稳固提供坚实的认同保障,稳边固边的实践推进则有助于奠定增强“五个认同”的政治社会基础。推动各族边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方向,这与我们在边境地区开展田野调查时所了解到的稳边固边工作情况具有一致性。
由于认同表现的复杂性,以增强“五个认同”为核心指向的认同整合实践内涵也极为丰富。其中,在边境场域有两个方面的认同整合实践意义最为突出,分别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认同整合,以及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认同整合,它们对其它维度的认同整合具有带动意义。以增强“五个认同”为方向推进这两个方面的认同整合实践,是新时代稳边固边实践的重要着力点。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认同整合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14)的关系是国家与民族关系在认同维度上的反映,这是多民族国家普遍存在的一对基础性的认同关系,在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尤为显著。如周平认为:“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主要就存在和体现于边疆地区。”(15)边境地区具备毗邻边界的地理区位、边防前沿的政治区位、民族多元的社会区位、文化多样的文化区位等特殊区位特征与结构要素,都会作用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形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现实表达反过来成为影响边境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边境地区的各族边民既拥有政治法律意义上的国民身份,也有着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本身是并存不悖的。可是,由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在形成来源、依托基础、内在属性等方面的异质性存在,这两类身份归属及其认同形式存在产生张力的可能性。“边疆独特人文地理环境塑造了边民国家认同的内在特性。”(16)在边境地区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张力有一定的扩大化、实质化趋向,集中表现为两种认同的强弱程度对比与层次顺序排列。一旦各族边民表现在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民族认同强于国家认同,将本民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把认同结构中的国家认同视为次要等级的认同层次,经过一系列的因素刺激和行为转化,极有可能冲击稳定和谐的边境政治社会秩序。
边境地区存在领土边界与民族分布相互交错的内在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边民认同问题的复杂性。边境地区的空间临界性使得领土认同成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形态的重要表现,边境研究的后现代研究方法将领土认同的产生和演变视为基本出发点。(17)领土边界是主权国家的政治象征,边境线两侧生活着一些在文化传统上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在称谓上相同或相近的民族。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某些民族成员可能认为彼此属于同一个民族,将历史文化因素强加到民族意识和政治认同之中,呈现只见“民族”、不见“国家”,只见“多元”、不见“一体”,只见“联系”、不见“边界”的情况,忽视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的重叠性,可能会出现领土认同削弱、爱国意识淡化、守土行动失当等问题。当其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升到一定层面,会直接影响边境地区的安定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需要正确处理民族异质性要素或差异性要素与国家统一性之间的关系(18),按照和谐化的思路,把国民身份、国家利益、国家认同置于更高层阶,聚焦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目的,强调边境地区各族边民的公民身份、国民属性和边民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增进各族边民的国家认同,将国家视为一个团结一致和共享政治命运的共同体,培育并增强爱国护边意识,将之转化为持续的守土固边行动,从而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认同整合,进而增强各族边民的“五个认同”。
(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认同整合
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视野,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被表达为“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19)。边境地区的各族边民应当同时拥有“一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多元”层面的本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本民族认同的关系,涉及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在民族维度的关系表达。在理想状态下,基于“一体”的主导地位和方向功能,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应当比本民族认同的强烈程度要高,本民族认同需要服从并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从现实情况来看,受限于边境地区特殊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各族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本民族认同之间亦存在一定的张力,这也体现在中华文化认同与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表征维度。
从目标维度来看,新时代稳边固边要求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不断巩固边境地区社会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逻辑前提”(20)。新时代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需要在“五个认同”的导向下,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本民族认同,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各族边民对于稳边固边的思想共识,突出各族边民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身份,增进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始终位居认同结构的上位,明确各族边民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守护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行动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便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推进方向的认同整合思路。
总的来看,认同整合在新时代稳边固边工作中具有关键意义,认同整合的实践成效及其现实功能会对新时代稳边固边的目标实现产生制约效应。以增强“五个认同”为主导方向的认同整合实践思路,保持“国家优先”和“团结为重”的视角,关键是强化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有助于在争取人心、凝聚人心中为稳边固边提供强有力的认同保障。认同整合的实现必然依靠一系列具体实践机制。在理论层面总结新时代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背景及其基本方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接下来将结合田野调查资料,考察边境地方在新时代稳边固边实践中推进认同整合的实践形态,归纳新时代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得以生成优势效能的实践机制。
三、新时代稳边固边认同整合实践的多维机制
当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落脚到地方实践层面,党委政府与各族边民均扮演着主体角色。有国外学者认为,在公民中建立共同的认同和共同体意识是全世界的政治体系面对的最重大挑战之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引领下,边境地方党委政府会采取一系列实践举措,以增强“五个认同”为方向推进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当这些实践举措形成常态化、普遍性的程序与过程,便上升为具有一般意义的实践机制,可以发挥出显著效能优势。X旗坚持增进并巩固以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重点的认同整合理路,因地制宜注重强化各族边民的守土固边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和守望相助意识,形成稳边固边中认同整合的多维实践机制,具体包括政策保障机制、组织动员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与社会互嵌机制。这些实践机制的组合与协同,不断引导各族边民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发挥出认同整合效能。
(一)政策保障机制
在边境地区的特殊场域,各族人民临界居住、抵边生活,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土安全,有赖于对国民身份这一社会政治身份的自我确认,而国民身份又以边民身份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基于国民身份基础形成的国民意识被视为体现并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主轴(21),其核心主张便是建构国家认同。边民身份同时具有地域意义、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基于边民身份形成的边民意识是国民意识的一种具象化表现,体现着各族边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守土固边意识则是边民意识的重要内容。锻造并增强各族边民的守土固边意识,成为新时代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的重点工作。
有研究者认为,边民意识具有突出的建构性特征,依赖于一定的外部力量引导。相关研究通过对滇越边境各族边民的问卷调查分析认为,国家边境政策直接影响边民的心理认同意识,这也符合笔者课题组在田野调查后的基本判断。国家边境政策的类型、内容与效能同边民意识的生成建构密切相关,具有持续性、覆盖度和执行力的边境政策成为边境地方政府用以开展认同整合的基本依托,而政策内容及政策执行便推动形成了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政策机制,政策机制作用于各族边民守土固边、爱国护边的现实条件保障与心理意愿调动。当问及X旗边境牧民选择留居在边境一线生产生活的原因时,边民回答同时涉及最多的两个答案是“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与“国家边境政策的扶持鼓励”,这也反映了边民意识原生性和建构性的两大来源。
国家边境政策是一种区域性、多形态的差别化支持政策,其中边境发展与边民保障政策能够对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发挥核心效能,以“兴边富民”行动的系列政策内容最具代表性。这类边境政策的贯彻实施可以同时发挥利益保障与资源激励的作用,一方面在于通过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边民个体家庭发展质量等政策举措,充分解决边民稳边固边的后顾之忧,增进边民对党和国家的利益认同;另一方面则借助带有荣誉激励性质的物质精神资源,为边民提供政策性收益、生活性补助和规范性义务,鼓励吸引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土固边。在X旗调研时,课题组了解到,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边民补助”为代表的边境政策分别面向组织与个体两个层面。新时代以来,X旗把“兴边富民”行动中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应用于嘎查(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将集体经济发展红利用于完善边境村落基础设施和边境农牧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不断满足各族边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从而提升戍牧固边的积极意识。X旗民委工作人员(女,蒙古族)向笔者介绍。
旗民委负责的所有项目都属于国家政策扶持项目,(来自)国家和自治区的资金都有。以前是把钱直接给到牧户,现在则是用来壮大集体经济,最近三年都是直接分到嘎查。现在国家投入很多,尤其是对我们边境民族地区扶持的政策,集体积累壮大和牧民富裕的程度都有了质的飞跃,许多一线嘎查的牧民更加拥护党和国家了。
另外,X旗自2016年起开始落实动态性、普惠性的边民补助政策,对经由身份认定的一线边民和在抵边乡镇居住的非一线边民发放经济补贴和生活补助,逐渐演变为边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研究指出,边民补助已经成为国家联结边民的政策纽带(22),这项基于边民身份而非民族身份的边境政策可以促进各族边民直观感受国家的具象化存在,极大提升他们对伟大祖国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增强守土固边的责任感和主动性。X旗B嘎查的某户蒙古族牧民与笔者交流时表示。
党和国家对我们在边境放牧的牧民们这么关心,我们一家都享受到了边民补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每年还涨钱,我非常满意。我们在这放牧,也为国家守边,一边干着自己家的活,一边守着边境线,会一直在这,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党的政策好,牧民的草场自己用着,养着牛羊自己卖着,国家还给补贴钱。守卫边境线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边民补助以及乡村振兴、边境小康村建设等一系列边境政策的组合实施,构成了稳边固边认同整合实践的政策保障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对边境建设和边民发展的利益保障功能,强化各族边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以实现认同整合,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各族边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利益认同。
(二)组织动员机制
组织动员机制是激发各族边民的爱国戍边情怀,推动他们融入守土固边结构体系的机制形式。新时代稳边固边格局要求各族边民朝向治理主体方向的角色转换,更为主动地参与稳边固边的整体实践。尽管一部分边民在长期抵边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具备承担“神圣国土守护者”职责的主动自发意识,把卫国戍边体现为最接地气的实践,彰显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然而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社会动员渠道,能够实现更广范围、更高效能的守土固边意识激发与行为调动。边境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化途径将各族边民吸纳整合进入稳边固边的实践主体体系,形成规模化、有序性的协助性队伍和群防性力量,在这种边民与国家的深层次互动中,进一步深化各族边民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新时代以来,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的形成发展为组织动员机制构建提供现实载体,重点在于发挥“民”作为稳边固边辅助性力量的现实正向作用。组织动员机制的实践表达便是护边员群体的队伍建设,涉及选拔、吸纳、培育、实践、考核、优化等多个环节,将各民族护边员个体凝聚成具有代表性、示范性与荣誉性的组织化形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协助政府部门、边防部队和基层党组织开展边境管理、社会治理、界标维护、信息提报、政策法规宣传、日常巡查、化解纠纷、参加演练等稳边固边工作事项,在参与式实践行动中践行守土固边职责、提升爱国护边意识,推动边民角色中主体性的塑造与强化(23)。除了这一点外,组织动员机制对于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作用还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护边员群体能够与边境党委政府、戍边军队等稳边固边主体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系协作渠道,相关部门组织还会提供一定的资源保障和管理举措,引导激励各族边民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视为主体职责,从而增强政治认同;其二是护边员群体借助组织动员机制,以代际接力、亲朋相传、示范推荐等方式,发挥模范带动和联结纽带的现实作用,实际上推动了国家认同的扩散传播,促进各族边民把伟大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放在首位。
X旗设立有“北疆红色堡垒户”“牧民哨兵”“护边员”“守边中心户”等由旗党委政府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组织动员的稳边固边社会力量,可是相互之间并不存在身份排斥。这其中,“北疆红色堡垒户”代表着X旗最具地域特色的队伍安排,是在牧民党员“星级示范户”、党员“十佳先锋”、军地组织联建联创等载体的基础上,选树培育的牧民党员示范群体,承担着边境基层的安全防护、纠纷调解、民意收集、环保示范、文明推广、致富引领、对接服务、组织协管、举办活动、协商联络、技术培训等多项职能,拥有一定的辐射服务半径。多位“北疆红色堡垒户”在接受访谈时,都向笔者清晰直观地表达“五个认同”和“四个与共”的理念,认为通过政府部门的组织动员而承接稳边固边的组织化角色,在参与巡边护边行动中,更能生发出强烈的政治归属感与国家认同感。一些受到“北疆红色堡垒户”辐射服务的一线牧民,则向笔者讲述在堡垒户带动下主动学习理论政策知识、投身戍牧固边实践的故事,自身的爱党爱国情怀更为浓烈。某边境苏木的负责人向笔者讲道。
我们牧区边境线很长,而且牧民居住相对比较分散,红色堡垒户、牧民哨兵的工作就体现出来。他们在我们旗5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扎根守边,而且跟边境线的驻军和地方派出所、苏木镇党委政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发现边境线上有情况,他就马上给我们报告,包括边境火灾等。这个群体就是稳边固边的示范群体,也是党支部和牧民之间的一个纽带。
从调研结果来看,组织动员机制通过赋予边民群体参与稳边固边实践的组织化身份,可以显著增强各族边民对国民属性的身份认同,深化国界意识以超越基于文化联系的狭隘族群认同,进而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宣传教育机制
新时代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认知—认可—认同—责任”四个主要环节,认知与认可两个维度对于“认同”具有前置性意义,增进认知、培育认可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构建。宣传教育是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认同整合最为普遍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在边境场域,党委政府主导构建的宣传教育机制有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强化认同治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族边民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真正入脑入心。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所依托的宣传教育机制主要由两种彼此关联的具体实践机制构成,即包括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与国民教育等形式的教育培训机制,以及包括政治宣传、社会宣传、文化宣传等方式的宣传引导机制。边境地区通过把认同整合实践思路体现在这两类机制运转中,将有助于促进认同整合的内容框架融入宣传教育体系,铸牢各族边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认同基础。
X旗以“北疆基层党建长廊”为载体着力推进的“思想筑边”行动便是宣传教育机制构建的集中反映。据X旗旗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介绍,新时代以来,该旗格外重视创建学习型边境党组织,在近几年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全覆盖教育培训、巡回宣讲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近百场次。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站点、微信平台、电视台专栏等线上线下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守边戍边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培训,开展各类现场及视频教育培训80余班次,培训人员近万人次。笔者在与X旗多位边境嘎查的党员群众交流时,了解到他们自2019年起就多次参加旗委旗政府、苏木(乡镇)党委政府举办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安全稳定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基本清楚“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往交流交融”等重要论述的内涵外延和政策导向,表示通过教育培训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宣传引导层面,X旗极为关注面向一线边民有关边境政策、法律规章、民族理论和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文化等内容的多渠道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等边境农牧民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功能,结合边境区位特点和边民日常生产生活开展有利于牢固树立“五个认同”的广泛宣传。这其中,文化认同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24)。笔者了解到,X旗的文化宣传经历了从专注“少数民族文化”到弘扬“中华文化”的思路转变,注重广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边境社会文化宣传以“两个打造”(25)的意义,这些举措对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具有助力价值。笔者在X旗的基层嘎查村调研时,充分感受到一线边民拥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在问及“是否知道中华民族”以及“是否是中华民族一分子”时,得到的绝大多数都是肯定的回答。有一位蒙古族牧民主动向笔者谈道。
我们平时都会在手机上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的宣传报道,政府的领导、嘎查的书记、红色堡垒户,还有我们的孩子,都会到家里来给我们宣传这件事。原来不咋了解,现在知道了。我认为我们蒙古族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咱们中华民族一家亲。
X旗政协的负责同志对笔者讲道。
我们(政府)还需要再加强边境居民对党和祖国的感恩教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教育。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基层工作还有待提升。我们在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还需要创新,要从牧民群众的角度来把这个事情给做好。
由此看来,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机制有助于稳边固边进程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全面建设,深化各族边民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知、认可、认同、责任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推动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印刻于心灵深处。
(四)社会互嵌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框架内的民族认同问题具有多层次的认同结构,位于中间位置的认同表现是基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各民族相互认同。各民族“既要自我认同,也要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包容”(26),这是促进各民族走向心理互嵌,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认同的必要条件。各民族的相互认同需要团结统一的社会基础作为支撑,从民族关系的视角看,多族群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关系性质遵循两条普遍路径之一:不断整合或不断分隔(27),整合原则是我国边境地区在稳边固边实践中明确遵循的路径原则。研究认为,民族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28)推动关系整合以增进各民族认同要依靠社会互嵌机制的实践运转,为巩固稳边固边所要求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宁创造良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为边疆各族干部群众实现团结统一确定了“守望相助”的实践方向,基本要义涵括“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9),这代表着边疆地区实现民族互嵌关系形态的实践理路,所以新时代的边疆治理实践应当以全方位互嵌来凝聚守望相助意识(30),也是稳边固边进程中推进认同整合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稳边固边中社会互嵌机制的构建,结构基础在于边境地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在于各族边民之间守望相助的日常生产生活,通过强化共同性的相互联系纽带,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深化同属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兄弟同胞情谊。X旗在稳边固边实践中将推进民族互嵌作为关注重点,积极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和谐氛围和优质环境。旗委统战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21年X旗各部门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把爱带回家”“中华民族一家亲 共谱民族团结新华章”等为主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累计近百次,积极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加多类型文体娱乐活动,鼓励各族边民在共同戍牧固边行动中加深彼此认知了解,通过守望相助的生产生活实践建立起具有坚实共同利益的跨民族友谊,转化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各民族相互认同。同时,X旗将法治规范运用于社会互嵌机制的构建运转过程,依法防范和化解边境社会治理中源自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综合运用风险研判、打击违法、应急管理等手段解决好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既可以为各民族的守望相助营造法治环境,也能够增强各族边民的法治意识,为促进民族互嵌提供法律权威和法治工具。在社会互嵌机制的作用下,X旗各民族的守望相助意识和各民族相互认同感得到有效提升。M嘎查的党支部书记介绍该嘎查的民族关系时说道。
我们嘎查牧民里蒙古族多,也有达斡尔族和汉族。但是咱们之间没有民族间的矛盾纠纷,大家都非常团结。抱团采购销售、开展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老百姓的团结意识很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很强。咱们牧民跟军队的感情挺好。每年“七一”“八一”都有“军民一家亲”主题的大型双拥活动。我们这经常举办内容丰富的活动,如党员学习活动、娱乐活动、交流活动等,红色堡垒户也会定期开展学习或互帮互助的活动,民族关系非常和谐,其它嘎查也是一样的。
经由守望相助的社会互嵌路径,各族边民的心理互嵌和情感交融具有充分的社会共同性基础,更容易生发并增强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进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增强“五个认同”,在与其它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有效展现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效能。
四、结语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面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构建仍然是今天中国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31)由于认同问题的情境性、多样性、层次性与建构性特质,认同构建需要依靠一系列的认同整合实践得以推进。多民族国家内部“多”与“一”的关系以认同问题为现实表达,研究表明,正向的政治整合能够实现从多元到一体,从分化到凝聚的团结、忠诚、适应、认同。(32)因由边境地区的区位特殊性和影响辐射面,在“两个大局”的深刻影响下,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具有突出的政治意蕴与社会意义。聚焦于时代背景与关键议题,新时代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分析,重点在于探讨如何推动边境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项关键性议题的有机衔接,通过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以更好地巩固边境安全、维护边境稳定、促进边境发展。从更为综合性的视野来看,以国家统一、共同体凝聚和民族团结为目标的认同整合导向,要求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依循增强“五个认同”的原则与思路,重点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认同整合。稳边固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目标共同对认同整合的实践过程发挥着规定性作用,引导各族边民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四个与共”“四个共同”的价值理念。
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思路需要落脚到具体的实践过程和操作方案。本研究尝试从X旗的田野案例中归纳出政策保障机制、组织动员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和社会互嵌机制等四项实践机制,这些机制面向在边境地区生产生活、爱国护边的各族边民,以一致性的社会政治身份为实践纽带,分别可以对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发挥利益保障、行为激励、意识凝聚与关系和谐的现实功能。X旗各族边民在多个领域表现出强烈的“五个认同”,从经验层面验证了这些机制作用的积极效能。当然,这四种机制的划分与把握,仅是从可以对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发挥直接效力的角度来加以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也没有完全穷尽。研究表明,这些实践机制创制及运转的核心维系动力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边疆地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中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主体。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机理源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治边方略,现实运行依赖于边境地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社会功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边境治理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提出更高要求,边境地区应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稳边固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认同整合的规定方向,以增强“五个认同”为现实导向,因地制宜探索可以增进各族边民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实践方案。
(注释及参考文献已省略,需要请下载原文)
引用格式
高永久,冯辉.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研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X旗的田野调查[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04):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