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子女教育——10年后最没出息的孩子,就是这种!那些经常被吓唬的孩子,长大后竟变成这样!

2017-06-30 百果岛

在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百果岛”,然后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收到精彩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的请放心关注关注百果岛,天天有惊喜!



-01-

 

不小心得罪了一位表嫂,她先在我妈面前数落我“没亲戚味儿”“瞧不起人”,然后又在老家亲戚面前说我的不是:“奶奶个腿儿的,她小时候到我家来,我还拿桃酥给她吃。现在长本事了,连个忙都不帮,白眼狼一个……”

 

事情的起因,是她家闺女小慧今年大学毕业,打听到我们公司招人,就想让我帮安排个活儿先干着。

 

见面后,我问小慧:“听说你正在一个图书出版公司实习呀,不挺好的么,为什么想换?”

“嗨,一个月就发2500块多点,出个小错误还扣钱!我想换个赚多点的工作。”

 

“你多提升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转正了不就慢慢上来了吗?说不定还能提拔提拔呢。”

“你是不知道,我们组一堆中年老男人、老娘们儿,都等着提拔当组长呢,我熬得过他们?”

 

“现在大学生创业的很多,想没想过自己搞点事情?”

“去年跟风弄了个网店卖面膜,没人买,倒闭了……太费心,不想再碰了。”

 

“刚毕业也很适合考事业单位呀,趁着还有学习的热乎劲儿!”

“我倒是想,可是没时间,白天上班,晚上还想干点自己的事情……”

 


几段对话下来,我差不多摸清了这孩子现在的状态。公司又不是我一个人的,所以我真的不能招一个满腹牢骚而又不思进取的人进来。

 

于是,我就婉拒了小慧,也莫名其妙得罪了她们家,才引发了文章开头的事情。

 

-02-

没出息的孩子,既想成功,又不想努力

 

我自己刚毕业那会儿,状态跟小慧差不多,总是眼馋别人的工资高、包包好、鞋漂亮,但又吃不了别人那份苦。于是,毕业2年的时间里,我换了6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辅导学校里教英语。待了没几个星期我就发现,这个学校好讨厌,工资1千多点,既要辅导孩子,还要负责办公室一堆跑腿的活儿,干脆一走了之。

 

第二份工作,是在一个网校做咨询师,每天就干两件事:上午去学校门口,挨个向家长宣传我们的课程;下午窝在拥挤的办公室里,打电话推销课程。


这种工作,被拒绝、被骂都是家常便饭,我真的受不了,还是一走了之。

 

第三份工作,是在出版公司当校对。公司要求两份稿子必须一模一样,所以我们每天就瞪大了眼,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连半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


我受不了这样的枯燥、机械、没成长,继续一走了之……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换工作,一边抱怨自己命不好,生在了一个没权没势的家庭里。当我换到第6份工作的时候,2两年也就这么过去了。

 

在这2年的时光里,第一份工作中那个不如我的同事,成了分校校长,不再亲自教学了,手底下管着20多号员工;


第二份工作中遇到的90后小妹妹,从公司学到了宣传技巧,自己办了个网校,年赚小30万;


第三份工作中遇到的同龄人,从校对转成了产品策划,待遇翻了一倍……而我,只是刚刚找到第6份工作,基本工资2000块而已。

 

也就是从那一刻,我才忽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也能认准了方向踏踏实实干下去,也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03-

告诉孩子:可以不优秀,但不可以不努力

 

前段时间,一篇关于清华学霸的文章刷遍朋友圈(点击蓝色标题直接查看):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10个忠告!初中看到就晚了》

 

文中的主人公小阳,是去年一位高分考上清华的学霸,也曾是我的学生。在小阳最初得知被清华录取的时候,也曾洋洋得意。


但是当他大学报到之后才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那点分数,在清华这里几乎算是垫底的。

 

他们班学习最好的那个男生,没天都早早起来,找个僻静的地方嗷嗷背英语。


也是那一刻,小阳才清晰地意识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聪明,而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

 


中科院的陈琦老师,在家长必读讲堂里给家长们做分享时,也一直在强调:


不管我们多爱孩子,他早晚都要一个人去面对社会的纷纷扰扰。社会要比家庭残酷得多,没人再会像妈妈那样一次又一次地容忍孩子的耍赖、懒惰。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可怕、最消磨志气的事,就是懒惰和逃避:上学时,作业难就不做,练琴苦就不练;工作时,满腹牢骚和抱怨。


到头来,别人都一步一个脚印,成长地好好的,就他自己,继续过一天混一天……


所以,孩子们啊,不优秀、成绩差可以被接受的,唯独不能被接受的,就是不努力!





延伸阅读:


那些经常被吓唬的孩子,长大后竟变成这样!再忙也得花2分钟看看

01


前不久,优妈写了一篇有关父母平时要注意言语的文章(点击蓝色字体直接可看)《这5句话,宁愿烂在肚里也不能对孩子说!句句像刀子》,曾经收到过这样一条留言,“我以为自己那时候真的被遗弃了!非常害怕”。

 

我满怀好奇地听了她的故事:那时她只有7岁,有一次因为打破了家中的一个盘子,妈妈让她自己收拾,她不敢碰那个碎片。她没有跟妈妈说自己心中的担忧,只是静呆呆地地头对着妈妈,情急之下的妈妈打了她。


她告诉我,其实挨打并没有什么,毕竟自己做错了事,而且那个时候,挨打是小孩子必会经历的一件事,没有什么可怕的。

 


可是妈妈接下来的话却深深地伤害了她,她妈妈说:“你再这样子,我们就再生一个,那时候就没人管你。看你自己怎么办?”然后她被赶到屋子外面罚站,黑黑的街道,路灯昏暗。她吓坏了,生怕妈妈真的不要自己了,那该怎么办。


从那以后,她开始变得胆小而多疑,经常问妈妈“妈妈,你真的不要我了吗?”被问烦了的妈妈,总会甩她一句“你这孩子竟想些什么,学习去”。


后来家里真的多了一个小弟弟,她对自己的亲弟弟没有一丝好感,反而更加确定妈妈的话是真的。这种“被抛弃”的心理阴影一直持折磨她到现在。


02


“你再不好好吃饭,就让警察叔叔来抓你啦!”

“你再乱跑,大灰狼就要把你叼走了!”

“你再调皮,就让医生给你打针了!” 


我们虽然都知道我们不会真的不要孩子,并且会时时刻刻保护他们,但我们的家长总喜欢把这样带有威胁意味的话挂在嘴边,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优妈看来,有两点原因:


“孩子还小,不懂这些”


“我希望孩子不要乱跑,那样实在太危险;我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吃饭,不要只专注于看动画片;我希望孩子能够老实一点,躺在那安静又乖巧;我希望……”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的表现能够满足自己的期望,努力让他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个“满分宝宝”。


而一切打破父母心中希望的乱涂乱画、哭闹喊叫...总是让我们忍不住火冒三丈。父母往往觉得孩子还小,即便对他说了什么也不会懂,找一种方式暂时“喝止”孩子也未尝不可。



“威胁真的很管用”


除了父母的自己很多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一招真的很管用,而且屡试不爽。


“宝贝,来换衣服了,换了衣服我们就出去玩。”

“不换衣服。”

“换不换?”

“不换。”

“不换妈妈就不要你了。”

小女孩马上过来说,“妈妈我是骗你的,我这就换。”

“这就对了嘛。”妈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一段对话以妈妈的“完胜”告终,妈妈用威胁战胜了孩子的“不听话”。


诸如“不换,妈妈就不要你了”的威胁为什么总是立竿见影?


家长必读讲堂范崴老师说:“家长的威胁会奏效,主要是因为孩子有恐惧感。其实人都有恐惧感,但小孩子的恐惧感更强烈,因为他们处于弱小的状态,对大人的依赖更强。当一个孩子听到说妈妈不要她了,她会感到深深的恐惧,自然会选择听妈妈的话。


03


但是,作父母的是否想过,我们除了收获了这些“立竿见影”的结果,还得到了什么?没有!甚至是一个胆小懦弱,有强烈恐惧症的孩子!


有些话使用不当,一味威胁、吓唬他,夸大事情的严重性,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安。听到你的高分贝呵斥就会躲,见到医生就会哭,看到警察就心跳加速。


威胁一旦失效,很难找到其他教育方法


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家长吓唬吓唬他还有效,但当他长大一点,威胁就会失效。如果三番五次,大灰狼、警察、医生并没有来,家长的威胁就不再起作用。


由于一直以来家长用的威胁方式,没有给孩子建立起理解、沟通的渠道,没有帮孩子形成内心的自律,那么当威胁方式失效,一时很难找到其他教育方法。



导致孩子的安全缺失和信任缺失


本来警察、医生等权威形象,应该是孩子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求助的对象,但是家长拿他们来威胁孩子,容易让孩子对他们产生排斥感,导致孩子对周围很多人事的安全缺失和信任缺失。


将来孩子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困惑。父母拿来威胁的对象越多,孩子将来的困惑也就越多。


04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比起威胁恐吓,懂得和他正面沟通或许会更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先做好示范。想让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就应该先做到。比如你希望孩子认真读绘本,那么你自己就要关上电视、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而不是大声呵斥他“不看书,你就再也别想看电视!”



比威胁更重要的是教育目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模糊了教育的目的所在,将孩子一时的听话和服从当成了最终任务。但实际上,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懂道理,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时间不可以做。


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在心里暗示自己“让孩子害怕于事无补,威胁只能事与愿违”。


然后每次想要用威胁来训斥孩子时,改为将孩子带到一旁,安抚之下,让他听进你说的话,帮助他停止和改正。

 

比威胁更重要的是树立规矩。只有你充分地尊重了孩子,然后跟孩子立下了规矩。并且能执行好规矩时。孩子再不听话就接纳他发脾气。因为定好的规矩不能打破。违反了还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时孩子自己也会去想,胡闹是毫无意义的。

⊙版权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投稿信箱:db5988@163.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主编:杜生(微信号:db5988)


觉得本文不错,就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吧!分享是一种美德,懂得分享的人,生活会越来越美好!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欢迎分享!  分享后,朋友们会感激您!



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马上关注“百果岛”微信公众“生活文化娱乐平台


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马上关注“全球老板群”微信公众“商业文化娱乐平台”。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击下方的蓝色字阅读原文”↓↓↓ 更多精彩等着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