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娜姐
作者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
很多人错以为,挺过灾难的办法是战胜。
其实不是,是等待。
等待下一个熟人,等待下一个路口,等待下一顿饭,等待下一个明天。
01
2022年会好起来吗?
一桩接一桩的灾难、悲剧和惨案,用血淋淋的残酷事实回答:
并没有。
昨日是“九一八”91周年祭,勿忘国耻的警笛声中,又有两场灾难,从天而降。
一场是,台湾发生6.9级强震,和一晚上不停歇的余震,让人揪心。
桥梁断裂,房屋倒塌,已造成1死142伤。
另一场是,贵州贵阳三荔高速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车上47人,27人不幸遇难,20人受伤。
昨日深夜,贵阳市政府通报了这场交通事故,并向全社会诚恳道歉。
第一,此次事故的涉事车辆,的确为抗疫转运征用车辆。
9月18日0点10分,这辆车牌号为贵A75868的抗疫转运征用车辆,载着一车人,从贵阳市云岩区,前往黔南州荔波县。
不料两个半小时后,突发车祸。
第二,此次事故的受害者,的确为涉疫居民。
9月18日凌晨2点40分,车辆行驶至黔南州三都至荔波高速32公里处,发生侧翻,坠入路旁深沟。
车上47人,除了一名驾驶员,一名随车工作人员,其余45人均为云岩区涉疫居民。
他们本是为躲开新冠病毒的魔爪,不料却伤逝于午夜凶猛车祸的车轮下。
当场死亡的27人,再也见不到9月18日的黎明和朝阳,而他们也是某家的儿女或爹娘。
侥幸活下来的20人,在鬼门关走一趟后,势必也会在身体的无法忘记中,留下长久的心理创伤。
这场始料不及的灾难,勾起了疫情之下很多国人的集体创伤:
为什么非要在最疲劳的凌晨,转运涉疫人员?
如果多一点思虑,这场车祸是不是就可以避免?
在人人都为疫情所苦的今天,疫情不断反复的地方,决策者能不能做得科学一点,人性化一点?
大疫三年,国家难,人民难,众生难,但有些悲剧和灾难,为何一再重演?
再多的道歉,都无法带那些已逝的无辜的人们,抵达明天。
02
从昨天,到今天,互联网上都是一片呜咽声。
热搜上再刺激的明星八卦、再猎奇的社会新闻、再搞笑的综艺段子,都无法让我们从悲恸中解救出来。
大疫三年,这一场接一场的灾难,或来自天灾,或来自人祸,但无一例外地剥夺走了我们快乐的资格。
我们身体里那部分叫“快乐”和“舒展”的细胞,正在长久疼痛和悲伤的等待里,逐渐萎缩。
也或许,快乐会让我们陷入愧疚:
那并不遥远的逝去和哭声,那就在身边的眼泪和疼痛,来自我们的同胞,也曾是我们的一部分。
而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某天会不会成为他们。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
空洞的安慰,早已治愈不了我们千疮百孔的灵魂。
“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提前到来。”
“每次出门前,请好好抱抱我。”
“真正的告别,从来不是大张旗鼓,而是某个秋高气爽的午后,那个熟悉的人披上一件寻常的外套,消失在巷口后,再也没有回来”……
诸如此类,曾让人热泪盈眶的话语,在接踵而至的灾难、鲜血淋漓的真相、不能承重的剧痛面前,显得如此单薄又匮乏说服力。
因为,太多太多的意外,太多太多的人走了没有回来,太多太多的告别都是在悄无声息的午后或午夜。
这“太多太多”叠加到一起,便成了温暖诗句装不下的实苦人间。
我甚至开始讨厌手机,讨厌网络,讨厌热搜。
因为它们总是给我带来坏消息,带来愤怒,带来悲伤,带来无尽的共情和无穷的眼泪。
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直面那或遥远或触手可及的疼痛。
我也没有明确的言辞,去告诉灾难中央的人们,悲伤什么时候可以止步。
我甚至无法说服我自己,绝望和疼痛的尽头,是不是就一定是希望和治愈。
所以,自欺欺人的我,像个掩耳盗铃的傻子一样,疾步奔走在渐凉的秋风里,试图去寻找某种叫希望和美好的答案——
03
我问几十年如一日,在街角摆摊修鞋的老人:“明天会好吗?”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给那一双双破旧的男鞋、女鞋、童鞋、冬鞋、凉鞋,打磨、粘胶、缝线、着色、上油,就像他过去几十年一直做的那样。
他对我的话充耳不闻,他只顾修他的鞋。
我继续捂着耳朵往前走,问马路上那些神色匆匆又满面憔悴的中年女人或中年男人:“明天会好吗?”
他们有的开着车,前往城市的某个角落谈公事或私事;
有的骑着车,急匆匆去医院照顾病人,慌忙忙去学校接送孩子;
有的人淹没于在人流车流中,一边啃着手里的大饼或汉堡,一边眉头紧锁地在思考什么难以抉择的决定…
他们对我的话也充耳不闻,他们只顾走他们的路。
我继续捂着耳朵往前走,我碰见了一个路边草地里,用一个小铲子挖土的孩子。
他不过五六岁的样子,黑黝黝的头发,红扑扑的脸庞,身穿一身浅蓝色的衣裳。
秋风吹动他头顶一棵叫不出名字的树,树上落下一颗又一颗不知道是果子,还是种子的圆球状东西。
他用小铲子把这些圆球,一一埋到土里。
圆球不停掉下来,他不停埋。
他那么幼小,那么笨拙,又那么专注,以至于额头上冒出了一颗颗豆大的汗珠。
我问他:“明天会好吗?”
他看了我一眼,继续埋头干活:“会好的。”
我不服气:“你凭什么这么说?”
他也不服气:“等到春天时,你就知道啦。”
我不知道这孩子为什么说要等到春天。
但又觉得他毕竟还是个孩子,我决定原谅他。
当我准备离开时,忽然想到《我们的父辈》中的一句台词:
大多数人认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
其实不是,是等。
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下一个明天。
想到这里,我再看那个专注埋种子的孩子,街角那个修鞋的老人,街中心那些匆忙的男女,忽然明白:
或许,他们早就告诉了我答案。
很多人错以为,挺过灾难的办法是战胜。
其实不是,是等待。
等待下一个熟人,等待下一个路口,等待下一顿饭,等待下一个明天。
很多事情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在不放弃责任的等待中,迎来春天。
— E N D —
娜姐好文,点击阅读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新书《见字如面》全网热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