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专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
杨志华,修慧爽,鲍浩如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安全观研究
凤启龙
专题:环境治理研究
3、动员式环境治理何以有效?——基于中央环保约谈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张振波,邢俊翼,孙 璇
4、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
杨思宇,杨江华
专题:绿色消费研究
5、环境责任感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绿色自我效能感和绿色感知价值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
杜建国,段声丽
6、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
王丽童,宋 洋,盛光华,母欣田
环境资源法
7、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在行政执法中的运用及限度
林莉红,任沫蓉
8、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运行机制探析
刘显鹏,詹林平
乡村振兴研究
9、乡村振兴中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建设的功能定位、现实难点和破题思路——基于制度哲学的思考
徐岑琛
10、教育扶贫政策设计与教育扶贫、乡村振兴效果——以省级教育扶贫政策为例
刘彦林,郭建如
摘 要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
杨志华,修慧爽,鲍浩如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过程、渗透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主题主线。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主政时期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创立完善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以上问题并提出了系列基本观点:首先,从历史启示、现实需要和未来愿景3个维度,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次,从现代化特征、自然观特征、发展观特征3个层面,辩证阐释了生态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么样;最后,从建设主体、治理途径和国际环境3个环节,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么建的问题。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安全观研究
凤启龙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摘要]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生态环境系统本身的良好状态,也包括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意义,其内涵主要包括生态安全历史观、生态安全系统观等多重意蕴,是动态与稳态、整体和部分、绝对和相对、时间和空间、客观和主观等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安全观是国家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因而需要在生态安全科技创新、生态安全法治体系建设、生态安全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构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安全屏障。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建设
3、动员式环境治理何以有效?——基于中央环保约谈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张振波,邢俊翼,孙 璇
(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动员式环境治理高度依赖层级官僚体系的动员响应和政策遵从,其有效性取决于地方主责官员所面临的复杂治理情境、纷繁条件约束及其相适做出的策略性环保行动。本文以中央环保约谈为案例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动员式机制达成有效环境治理的影响要素及其多重并发下的复杂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主责官员更迭能够震断政企合谋联结、打破裙带共谋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动员、施行严格环境管制,但实践中需要注意官员更迭影响动员的时效性特征;常规环保监管机制能够承接起中央动员力量“退场”后的施压主体角色,并通过进一步的政策转换和次级官员动员持续推动压力变现,因此,动员式环境治理的施行不能脱离常规性环保监管机制建设过程,要实现科层治理之制度化、规范化与动员治理之有效性、灵活性之间的平衡与嵌构;多元参与下的协同共治是动员式机制实现有效环境治理的重要条件,动员式环境治理要以舆论压力和社会参与为保障条件。
[关键词] 动员式环境治理;环保约谈;环保督察;环境治理成效;常规环境治理;多元协同共治
4、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
杨思宇,杨江华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提升农户环境治理参与积极性是推动我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本文基于福建、河南、四川3省8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取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的双重理论视角,运用熵值法对生计资本进行量化,并构建双栏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对其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包括环境参与意愿和环境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农户生计资本禀赋在水平与结构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生计资本总量的增加以及生计资本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户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提升,其中人力资本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最大。据此,本文认为提高农户生计资本水平,重点通过人力资本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是提升当前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生计资本;农村环境治理;环境治理参与;农户参与意愿;多元主体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成效
5、环境责任感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绿色自我效能感和绿色感知价值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
杜建国,段声丽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环境责任感是个体对维护环境应承担责任的认知,是推动绿色购买行为的重要内在驱动力。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型,从环境责任感出发,引入绿色自我效能感、绿色感知价值两个中介变量,建立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影响机制的链式中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回归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责任感对绿色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绿色自我效能感和绿色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绿色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更强;女性消费者的环境责任感对促进绿色购买行为的作用更为显著。据此,政府应该通过大众媒体加强绿色环保的宣传教育,并加快建立绿色产品的认证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在绿色营销中应突出强调产品的环保属性及其所带来的环保利益。
[关键词] 环境责任感;绿色自我效能感;绿色感知价值;绿色购买意愿
6、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
王丽童1,宋 洋1,盛光华2,母欣田2
(1.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不仅会受到其内在心理动机的驱动,还会受到企业营销刺激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消费者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关联感,在考量企业营销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绿色产品体验的情境下,引入消费者创新性来探究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驱动机制。运用Bootstrap置信区间方法对283份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本心理需要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即自主感、胜任感和关联感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创新性在基本心理需要和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自主感、胜任感和关联感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直接效应中,消费者创新性的中介作用受到绿色产品体验的调节。研究结论为政府和企业驱动居民绿色购买行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案。
[关键词] 基本心理需要;消费者创新性;绿色产品体验;绿色购买行为
7、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在行政执法中的运用及限度
林莉红,任沫蓉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在“谁排放、谁监测”的污染源自行监测制度下,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电子数据属性和由相对人提供的特殊性,使得其在行政执法中的运用方式不甚明确。目前,地方对自动监测数据的运用规定存在出入,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方法也不尽相同。为统一并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在环境执法中的运用,在证据能力方面,应在缩限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其证据能力的获得条件及瑕疵补正情形;在证明力方面,应在坚持自动监测数据不得单独定案的一般原则下增设例外情形,并指明证据链构成的应然模式。如此,才可最大程度发挥自动监测数据的实际效用。
[关键词]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环境行政执法;排污证据认定
8、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运行机制探析
刘显鹏,詹林平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在检察机关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过程中,调查取证权的运行机制无疑是其有效推进诉讼全流程以及保证诉讼效果的核心要件。通过明确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运行原则,细化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运行要件,规范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运行程序以及加强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运行效力,构建起系统的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运行机制,进而保障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与参诉职能定位相匹配,从而推进我国检察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发展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协调。
[关键词]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生态环境案件;检察公益诉讼;生态环境公诉法
9、乡村振兴中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建设的功能定位、现实难点和破题思路——基于制度哲学的思考
徐岑琛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建设是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在划定协商程序、确定协商行为、生成协商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归当前制度哲学基本分析框架来看,制度话语“不精准性”、主体“缺位”及“差异性”、区域历史发展“不平衡性”,是影响当前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建设的难点。现阶段必须着力破除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建设中的工具主义倾向,厘清破题思路,促进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回归其应有的功能定位,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关键词] 乡村振兴;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制度哲学;乡村治理;议事协商模式
10、教育扶贫政策设计与教育扶贫、乡村振兴效果——以省级教育扶贫政策为例
刘彦林1,郭建如2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北京100732;2.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1)
[摘要]政策文本中的政策工具使用、执行保障规定等政策设计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以省级教育扶贫政策为例,基于政策工具和政策执行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政策工具、执行保障等政策设计以及政策设计在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效果上的体现。研究发现:我国省级教育扶贫政策多采用命令型和激励型政策工具,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省级教育扶贫政策中尚未建立完善的多元性协作机制,行政协调力、资源保障和过程管理有待加强;政策工具使用特点在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成效上得到体现。加强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应提高政策工具的效率与适切性,加强政策执行保障,构建政策设计-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
[关键词] 教育扶贫;乡村振兴;政策设计;政策工具;执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