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精华版|金文成、靳少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现实基础、国际经验与路径选择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现实基础、国际经验与路径选择
作者:金文成 靳少泽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3年第1期
一、引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纵观世界强国建设史、现代化发展史,农业都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个国家要真正走向富强,离不开强大的农业作为支撑(唐仁健,2022)。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已经处于“发展起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全新历史方位,迈进了“强国时代”的门槛(韩庆祥、陈曙光,2018)。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全面夯实现代化强国的农业基础,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既有文献基础上,本文阐明了中国农业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剖析了中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现实基础、特殊优势,总结梳理了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共性特征及其带给中国的启示,并提出了推进中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措施。
二、农业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这样超大人口规模、超大农产品需求规模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强大且稳固的农业底板。
(一)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体现强国体系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的重要内容(唐仁健,2022)。在社会主义强国体系建设中,农业强国建设虽有一定基础但还很薄弱,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尚存明显短板。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优先位置,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根基。
(二)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农业基本盘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农业强大与否关系到民族复兴的速度快慢与品质高低。另一方面,国际环境风高浪急,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政治化倾向愈发明显,农业更高水平开放将带来产品、组织、产业链等全方位的竞争升级,而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方面仍处于劣势。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来保障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向好的发展大局。
(三)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当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农业发展方式亟需转型,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结构性、区域性矛盾尚需解决,农产品供给保障问题依然突出。必须坚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三、中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
跨越的现实基础
中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依然突出,与世界公认的农业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主要特征
第一,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中国农业增加值多年位列世界第一,粮食、棉花、茶叶、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消费量、贸易量等指标领先世界。2021年中国农业增加值达到约1.29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农业增加值总量的30.9%,是美国的5.8倍、欧盟的4.6倍、日本的24.5倍。
第二,中国是农产品需求大国。中国有14多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形成了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超大规模需求。中国需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来满足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巨大需求,把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持续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第三,中国是小农大国。中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即便到2035年左右,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仍将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导致中国人均耕地规模仍然难以达到欧美国家水平。
(二)中国农业强国建设面临大而不强的突出难题
第一,农业产出效率不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劳均农林牧渔增加值为5609美元,仅相当于加拿大的5.0%、以色列的5.5%、美国的5.6%、欧盟的22.0%、日本的31.6%、俄罗斯的39.5%,与高收入国家整体水平的差距在2.5万美元以上,甚至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整体水平。
第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随着城乡、部门间劳动力要素流动加快,农业劳动力投入已不具备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过去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租金等物、人、地三类成本不断攀升,严重挤压了农业生产经营收益,致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价格竞争力。
第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形成了少量领跑、多数并跑和跟跑的发展格局。2021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历史最高的61%,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原因在于育种技术缺乏原创性成果、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以及数字农业基础薄弱等方面。
第四,产业组织能力不强。中国农业高度分散,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仍占主体地位,产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低,农业发展“一盘散沙”。但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处于初级种养、加工或原料直销的发展阶段,单体规模偏小、整体实力偏弱,联合合作程度不够。同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连结机制尚不成熟,致使小农户普遍居于弱势地位,无法有效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
四、中国农业强国建设具备的特殊优势
随着发展水平提升和综合国力增强,当前中国已具备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基础条件,应主动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农业尽快由大到强。
(一)政治制度优势
农业强国建设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这离不开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同时,农业强国建设面临诸多复杂环境和不确定性,各类“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保证农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特殊政治制度优势。
(二)土地制度优势
中国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通过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实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家进一步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形成了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这种制度一方面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容纳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长期可靠的土地制度保证。
(三)农耕文明优势
中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赓续农耕文明,发挥精耕细作传统优势,坚持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有助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使现代科技成果同中国长期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生物防治等传统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改革发展优势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系顶层设计日趋成熟完备,不同领域的强国建设也已陆续展开,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不断破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整合城乡资源要素,迸发强大发展动能。
(五)技术后发优势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发展道路,中国实现现代化要走一条“并联式”发展道路,即在发展时间、发展任务和发展问题交织叠加的条件下进行赶超式发展,且这一过程不得不在一个受挤压的、相对狭窄的时空场域内推进。中国可以通过学习或模仿先发国家所积累的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的多代次性、多层次性,集中力量在特定时间期限和发展阶段把科技革命成果应用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技术路线、经营模式、产业业态和承载功能等产生巨大变革。
五、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共性特征
和规律性启示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各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也不尽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共通的、规律性的经验做法。
(一)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共性特征
第一,科技现代化。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都在80%左右,有力支撑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生产过程实现全面机械化、设施装备智能化发展迅速、种子更新换代不断提速等3个方面。
第二,服务现代化。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民教育和培训服务、农业信贷担保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以及区域性信息、品牌、法律等公益性服务体系和机制较为健全,形成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分工协作并有效配合的高效服务供给机制。覆盖全程、高效便捷的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农业产业链竞争优势、维系农业产业安全的战略支点和重要抓手。
第三,产业链现代化。农业产业链韧性影响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农业在面对冲击时避免产业链折损的能力,以及通过自生能力将冲击内化、分散和转移并在冲击过后迅速实现自我恢复的能力。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普遍注重打造特色优势明显、富有韧性的乡村现代产业链。
第四,经营体系现代化。农业发达国家通过健全的现代经营体系将农业各环节有机整合,实现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高效化。健全完备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力推动了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注重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保持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减少负外部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杜志雄,2015)。2015年联合国正式发布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保护、促进可持续的地球生态环境。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大量措施。
第六,注重农业支持保护。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存在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生产固定资产多、农产品生产周期长、技术进步滞后等诸多不利因素。鉴于农业所承受的风险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需要对农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支持保护,顺应WTO规则,各国健全和完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农业收入保险补贴、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成为各国“绿箱”政策改革的主要趋向(王颖等,2021)。
第七,注重适时调整工农城乡关系。世界各国大都经历过工业发达、农业落后和城市繁荣、乡村凋敝的阶段。欧美、日本、韩国等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通过“乡村更新”“农村振兴”“新村运动”等举措,最终实现农业农村迎头赶上,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共荣的发展格局。然而,巴西、墨西哥、菲律宾等国家则在工业化城镇化取得显著成绩的时期,未能及时调整工农城乡关系,不注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导致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必须立足国情农情走因地制宜之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要尊重既有发展基础,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方向,走适合自身国情农情的农业强国之路。
第二,必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把握种子、农机、装备、设施、技术等关键要素,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立足中国大国小农实际,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化、企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品种、装备和管理推广给小农户,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第三,必须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构建让农民在城乡间进退有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确保农村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的调节器。
第四,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避免走西方的老路,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的路子,推动农业资源节约利用、生产投入品绿色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探索农业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径。
六、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
中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有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现实国情农情的中国特色,既要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也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各方面。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应围绕以下方面,即“固底板”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强基础”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强弱项”全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强韧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强保护”全面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促转型”全面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强治理”全面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简称“两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权威性学术期刊。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重点资助期刊、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学术期刊、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A类期刊T1)和“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首批精选期刊等。
《中国农村经济》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主要刊发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的经济学、管理学优质论文,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其他领域为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新知识的学术论文;《中国农村观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刊文涵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相关领域。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2版)》:《中国农村经济》复合影响因子为14.046,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0.264,在488种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之后;《中国农村观察》复合影响因子为8.833,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5.972,在488种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九。
两刊在世界期刊中也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报告》,《中国农村经济》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2.75,在全球37种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Food Policy和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之后;《中国农村观察》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1.71,在全球农业经济类37种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七。同时,两刊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两刊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两刊网站(http://crecrs.ajcass.org/)可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阅读所发论文的精华版,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投稿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