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民村落简介】东城街道巨流河村

2017-10-16 新民智慧党建1

来源: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

编辑:司露


村情概况:

巨流河村,著名军旅作家杨大群的故乡,位于新民东9公里,距沈阳60公里,304线331+600公里处,辽河右岸(右为阳,故称阳岸)。区域面积14.4平方公里,巨流河村所辖五个自然屯、12个村民小组、5个党小组,拥有63名党员。全村有870户,人口3143人,其中少数民族129人,有蒙古族、满族、锡伯族、朝鲜族。巨流河村文化底蕴深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历史人文:

巨流河古城

 辽河——古称巨流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南滨渤海与黄海,西南与内蒙内陆河、河北海滦河流域相邻,北与松花江流域相连。这条河古代称句骊河,现在称辽河,清代称巨流河。影响中国命运的‘巨流河之役’,发生在民国十四年,当地淳朴百姓们仍沿用着清代巨流河之名。

巨流河古城遗址位于辽宁沈阳新民市以东十公里的巨流河村中。该城东濒辽河,南临京哈铁路和京沈高速,北依北山。清初修筑由盛京入关征明的叠道时在巨流河上铺设浮桥,以便通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而在此筑城,取名巨流河城。

据有关史料记载,巨流河城始建于1641年(清崇德六年)原为水军都督府,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置巡检司于此,1739年(清乾隆四年)由镇海提督林玉柱主持重修。该城呈正方形,周长约1940米,城墙里石外砖,中夹夯土,高7.2米,宽4.4至5.5米,辟有三门,东门称拱固门,南门称嘉定门,西门称永静门,门额用汉字书写,旁衬满文。城西小山上曾有朝阳寺,寺内原有古碑,记录了主持修城者林玉柱政绩,城北北山上原有乾隆皇帝东巡时敕建的巨流河神庙(也称辽河神庙),民国初年还有遗迹和乾隆御书碑,城东山坡上原有一座高丽城,只可惜这些都没有保留下来,连碑文也没流传下来。

另据《盛京通志》记载,清崇德年间,辽河称为“句骊河”。清崇德元年1636年在此建城。名曰“开城”后改为巨流河城,巨流河城城南的路被称为大御路。巨流河城有三个城门。南门曰“拱固门”西门曰“镇西门”东门曰“靖边门”,并设有防守。康熙21年1682年设巡检厅。1690年由山海关移此披甲军92名。巨流河素为当时京奉之间必经之路,当年乾隆皇帝东巡到此诚,下诏命“下河洼”(现营口)水军督都林玉柱承修巨流河诚,该城呈正方形,城高丈八,宽七尺,据今保存完好的有城中朝阳寺内的石石碑,上面记录着:“巨流河新建城垣周围共计陆百零八丈,城墙里石外砖,中间实土。时间是乾隆46年1782年,林玉柱修善此诚竣工后,林玉柱受到乾隆的封赏。赐给林玉柱一把御赐宝剑和一柄龙头拐杖。(据林玉柱的后人讲,乾隆御赐的宝剑和龙头拐杖一直保存到伪满时期。后来叫日本人夺走。


巨流河渡口

乾隆下诏后继续渡河东巡一诗中有“句骊渡后频翘首,已隔云烟望二凌”之句。巨流河在历史上曾为四乡之首,商业集市,交通要道,军事重地。自咸丰11年1861年。营口辟为商埠后。辽河船只迅速发展,辽河水上船只多达二三万艘,仅新民就有大小船只千余艘,为适应这种情况。清政府将河防营改为辽河水上警察,光绪末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就在巨流河城南一公里处修建了火车站,故称为巨流河车站(现以撤消)。


大御路

巨流河城城南的路被称为大御路,是清皇家祭祖皇帝东巡的必经之路。


御井

北山的南坡有一口乾隆年间挖凿的水井(称为御井),井水清澈甘甜,这口水井现在尚存。


巨流河村古庙、古迹

巨流河村城里有中心庙,东山西坡有娘娘庙,东山东南角有火神庙,北山南坡有河神庙,西山东坡有老爷庙(关公庙),北山山顶有金马驹槽子,相传槽内有水长年不干。北山东坡有个白二太爷洞。


巨流河之战

巨流河之战,是发生在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内部的一次混战,当时原为奉系将领的郭松龄倒戈反奉,在1925年末,同张作霖部在巨流河一带展开大决战。

巨流河之战,在发生前夕没有预兆,于1925年11月13日,突袭营口,让整个奉系内部为之一震,郭松龄率军迅速进攻,直逼奉天省城,当时的奉系首领张作霖准备不足,都准备下野,往旅顺逃去,但是战局因为日本的干预,发生了变化,郭松龄早在准备攻打张作霖之前,就已电告日本不得干涉奉军内政,并承诺会保护日本军民在奉系的利益,并尊重已过为签订的条约。但没想,日本在15日发布声明,公开支援张作霖,让张作霖实力在增,双方于1925年11月23日向奉天进发,准备决一死战。

郭松龄当时反奉兵力共有4万人左右,奉军张学良率领的大军有近7万人,而且日本给予了奉军很多的炮兵物资,还在巨流河之战的正面战场后安排空军增援,出动了80余架战机,双方在巨流河的对岸驻扎,面对日本人的干预,军心不稳,将领反对的不利条件下,郭松龄还是坚持决一死战,张学良利用心理战,对原本就属于张家军的郭松龄部下散发传单,顿时军心大乱,而郭松龄部下突然倒戈,也让反奉阵线一溃而散,大势而去的郭松龄不得不接受现实,携家人逃离战场,巨流河之战耗时一个月,终于以奉军平定为结束。

巨流河之战,因为日军的加入,让张作霖有了喘息的时机,但是也为张作霖反悔而被日本人炸死,埋下了伏笔。


巨流河之战双方

巨流河之战,是发生民国时期1925年, 奉系军阀张作霖和下属将领郭松龄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巨流河之战双方都是奉系军,可以算是一场奉系军内部的混战。当时郭松龄倒戈反张,率领四万多人进攻奉天省城,张作霖慌乱没有防备,准备下野逃难,在日本公开声明,支援张作霖讨伐郭松龄后,巨流河之战双方实力开始反转,战役局面开始由倒向张作霖。

巨流河之战双方的实力相当,郭松龄率领四万之众,还有奉军最优秀的炮兵部队,张作霖一方有大军七万,主要是骑兵,炮兵不足,在1925年11月20日,日军发表声明公开支持张作霖后,给张作霖派了很多精锐炮兵和炮弹支援,在11月22日,巨流河对阵时,双方在两岸交战,日军派遣了80余架战机火力轰炸郭松龄部,郭松龄前后受困,军队内部又因为都是从张家军出来的,对反张反奉决心不足,遇到张学良的心理攻战,一时军心大乱,军中都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吃张家,穿张家,跟着郭鬼子造反真是冤家”,11月23日,郭松龄见大势已去 ,携家人逃跑在营口被捕,被张作霖下令就地枪决。

巨流河之战双方都有所损失,郭松龄等核心将领都受到了处罚,奉系军阀内部开始了清洗,而张作霖因为当时接受日本的援助是附带条件的,事后他又不想认账,日本人记恨在心,直接导致了后面皇姑屯事件的发生。


巨流河之战结果

巨流河之战,是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内部的一次内战,以郭松龄为首的反奉将领,率军进攻奉天,直逼张作霖下野,巨流河之战因为日军的援助,让张作霖在大败反奉军,而郭松龄被张作霖下令就地处死

巨流河之战结果,如果没有日本人的干涉,说不定又会是不一样的结果,在巨流河之战发生前的1925年11月13日,郭松龄已经占领营口,直逼奉天省城,张作霖因为毫无防备,准备逃往旅顺,11月20日,日本内阁决定,不顾郭松龄的警告,公开表示支援张作霖的奉军讨伐郭松龄,日本人给张作霖带来了炮兵及弹药,还出动了战机,帮助奉军作战,当时郭松龄率领的反奉军共有4万多人,而且炮兵部队是整个奉系中最优秀的,张作霖派遣了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兵力大概有7万人左右,双方在巨流河的两岸对阵,准备决一死战,处于劣势的郭松龄,不得不面对军心不稳,日本的火力支援等困境,开弓没有回头箭。

郭松龄拒绝了求和的提议,他坚持要和张学良正面大战,于是11月22日,双方激战,巨流河见证了往日的师生情,也见证了今日师生情的决裂,郭松龄这个师父还是没有打赢学生张学良,张学良在巨流河对岸进行的心理战,起到了最后一击,原本就为张家军的郭松龄反奉军,军心大乱,临阵倒戈者众,郭松龄的阵线顿时溃散,巨流河之战结果,以张学良取得胜利,23日,郭松龄投降逃亡,在营口被捕,张作霖下令就地枪决,巨流河之战结束。 


著名台湾作家所著《巨流河》一书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新民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的故事。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新民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是借着父亲齐世英的经历,串联起一代铮铮铁汉们在侵略者炮火下头可抛、血可洒的气概与尊严;一是从自己诞生、童年写起,战火中逃离至重庆,八年间受南开中学与武汉大学教育,受业于名师,得文学启蒙,大学毕业后落脚台湾展开学术事业,成为台湾文学推手。


巨流河内容简介

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本书的记述,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巨流河作者简介

齐邦媛,女,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来台湾。一九六八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一九六九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杨大群同志简介

杨大群,男,1927年2月出生,1948年11月参加工作,1950年8月入伍,辽宁新民巨流河人,先后任东北军区防空军政治部干事、沈空政治部文艺干事、副科长、沈空创作组组长等职务,曾入朝任战地记者, 1984年7月离休,文艺6级(正师职待遇),现为空军沈阳宁山路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

杨大群同志政治信念坚定,追求理想执着,入伍几十年来,始终坚持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牢记使命责任,以旺盛的进取精神勤奋写作,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在职期间,先后撰写长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50多部,曾荣获全国、总政、空军四次大奖,荣立个人三等功,被空军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他的许多作品受到部队官兵的高度赞誉和热烈欢迎。

离休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坚持笔耕不辍,对几十年来积累的850多万字素材进行了整理,先后发表长篇、中短篇小说100余部,散文、故事、童话等300多篇,累计2000余万字,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全国“高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关东演义》、《满洲国演义》、《战争与命运》、《西辽河传》、《鸭绿江传》、《黑龙江传》等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天下名人馆”收藏,列入“英国国际传记研究中心”和“世界名人录”,有的作品被全国小学生课本采用,他个人先后14次被全军、空军、沈空评为“先进离退休干部”,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金星奖。他坚持把支持“希望工程”和关心贫困学生当作自己的职责责任,先后用自己的工资、稿费为“希望工程”小学捐书2000多册、资助7名失学儿童,累计达20余万元。2001年,他将出版社给他的《毛岸英》传记稿费50多万元全部用于捐建“毛岸英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十几年来,他共向学校、社会福利事业捐款累计300余万元,本人先后多次被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德育先进工作者、文明市民标兵,并获辽宁省少年儿童贡献奖、青少年教育贡献奖和“建设精神文明先锋,关心下一代功臣”荣誉称号,军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了他的先进典型事迹。


党建特色亮点:

巨流河村建立了党群扶困小组一对一帮扶,建立了党员岗们责任制、党建带群团建设工作制度、党支部开展“三诺两述一争”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幸福新民共同缔造行动中开展村党组织星级管理工作制度,建立了村常态化党员义工服务队,兴建了3000玉米村民文化休闲广场,每天健身人次不少于300人,


产业优势特点:

巨流河村因土质肥沃村民依赖于传统农业,主要产业是玉米,产业调整可逆性相当大。


可利用资源优势

规划旅游观光及设计

1、 温泉度假、养生养老基地。

2、 辽河花海、大地景观、辽河瞭望塔。

3、 水上乐园,漂流、游船、水上划艇、水上摩托艇;冬季滑雪场、溜冰场。

4、 农家乐、辽河小吃一条街。

5、 恢复庙会、古城、寺庙及提升特色小镇。

6、 建农家采摘园。

7、 杨大群展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