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Intro 我们的地球,我们同守护; 我们的生活,我们知真相! 绿色生活的知识分享,环境问题的一线体验,时尚热点的环保评论,魔都上海的环境创新,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 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建设生态文明 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十九大确立生态文明 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 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各界人士的期盼 也是生态环境界人士研究和呼吁的成果 那么 与生态文明最相关的研究性提法 最早的类似表述 是从何而来呢 本公号经过认真查询和检索 给出 中国最早论述生态文明的三篇经典文献 中国最早论述生态文明的三篇经典文献之二 叶文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20世纪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类文明造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类行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在享用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乐果”的同时,又不得不饱尝它所造成的“苦果”。现实迫使人们去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现实还迫使人们去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提出 ——人类文明演替的信号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集中体现。人类结束生物进化进入文明演替至今,已经历了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在人类诞生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的生活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聚居于气候适宜、水源丰富的地方,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在这一阶段,人类是自然界中一员,被动地依靠自然生存,还没有能力造就人工环境,因此,人们不得不十分地敬畏山、水、风、雷等自然现象以及为人类提供衣食的动植物,并对它们顶礼膜拜、原始的图腾文化就体现在这时人类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理。在这一史前文明时代,人类还没有把自身与自然界区别出来并对立化,自然界按其固有的逻辑发展,因而人为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出现。 公元3000年左右,作为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的古埃及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给埃及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也带来了生命的繁荣。古埃及人利用集体力量排干沼泽,开沟筑坝,兴修水利,种植小麦、大麦等植物。自此,人类结束了依赖自然的历史,开始进入了依靠自己的智慧利用自然,改变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而生存的阶段。 农业文明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人类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局地自然生态系统。人类一旦对自然施加影响,就必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但这时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社会组织程度不高,人类社会对环境? 43 35432 43 15287 0 0 4427 0 0:00:08 0:00:03 0:00:05 4427??冲击还比较小,因此环境问题未上升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也就没有可能引起普遍的注意。虽然人类破坏局地生态系统导致平衡失调的实例早已有之,例如,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平原的古巴比伦文明湮没就是人类滥用自然,不合理种植、灌溉造成土壤彻底破坏的后果。但是,从整体上看,这时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还远未彀能地全球范围内造成环境问题的程度。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主要表现在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上。人类在对自然有所认识和征服的条件下,已经在意识上把自己与自然分离出来,异化出来,并曾大胆地幻想过自己有可能征服自然。但是,由于在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征服的程度比较低,虽然环境问题并未出现,但人类对于许多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也没有能力去左右,于是想像在冥冥之中存在着一位主宰一切的“神”。因此,这时人类的环境意识原始地表现在宗教思想之中,崇拜自然、依赖自然的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 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创造出人类有史以来生产力之和还要大得多的生产力。机器延伸了人的器官,化石能源取代了畜力,社会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人类的足迹涉及地球生物圈的各部位并干涉整个地震的生物化学循环,改变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以牛顿力学和技术革命为先遗的工业文明使人类感觉到自己已能够彻底摆脱自然的束缚,成了主宰地球的精灵。于是,人类摒弃了古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培根、笛卡尔提出的“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的思想开始统治全球,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征服自然,创造出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在这时期,人们把环境与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严格地分离开来,用不同的学科去研究它们,认为二者互相独立和隔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的任务则是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前者。 人类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更加努力去发展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去征服每一块土地,每一片空间。人类在做自然主人之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在人类与自然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协同发展的规律,也没有认识到在人类对环境每一次作用的同时都会存在一个程度不同的反作用,更没有认识到这一反作用会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向自然索取物质欲望的日益增加而增大,以至直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才引起了人们的震惊的正视。 由上所述可见,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在史前文明和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虽然采用过一些经验方法试图解决环境问题(如中国龙山文化时期出现过陶制排水管道,公元前2000年印度信德等地的城市建有阴沟排水系统,中国秦朝建造的都江堰等),但是,并未认识到,更未明确地形成和提出“环境问题”的概念。到本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 “环境问题”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人们立即作出了反应。首先是依据各个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以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环境问题的各个侧面,去研究相应的治理方法和技术;而在运用这些方法、技术去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过程中,人们又进一步体会到:单靠科学技术手段,用工业文明时代的思维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改变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打着工业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观念。也就是说,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大问题。 从环境问题的出现到其正确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在认识上产生飞跃的信号,这预示着一个新文明时期的到来。   二、环境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人类文明演替的里程碑 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早期,来自各个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各行业的实际工作者,分别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机理、危害的程度及其治理措施。于是,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和环境工程学等一系列边缘学科陆续出现。以后,大量的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工作的实践又使人们认识到,要有效的保护环境还必须加强人类对自身行为的管理,因此又相应地出现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评价等一系列交叉学科。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环境科学的中心内容是保护环境,其表现形态是传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分支学科的汇聚、交叉和组合,它初步显示出环境科学既根植于传统学科,又与传统学科相分离的特点。因此,这时的环境科学被界定为关于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实质上则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科学。 随后,大量的保护环境工作的实践,又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科学技术问题,因而要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还必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系统的运动与环境自然演化规律相适应。因此,当前环境科学的历史任务就是深化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整人类的思想、观念继而调控人类社会行为,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与持续发展。它以研究环境建设,寻求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途径为中心,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为目标。自此,环境科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这门科学与传统科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它首先表现在资源观。价值观和道德三个基本理论思想和观念上: 它的资源观是:整个环境都是资源,即环境中可直接进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要素是资源,而不能直接进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要素也是资源,并且这些要素的结构方式及其表现于外部的状态,还是资源,因为它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它的价值观有两层含意:一是环境具有价值,人类通过劳动可以提高其价值,也可降低其价值,因为的价值是该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二是发展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必须与其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统一。 它的道德观是:提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协同演化,也就是说人类应尊重“自然”的生存权,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应与对自然的“给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否定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改变以能“做大自然主人”而自豪的错误的首先原则。 另外,环境科学还从理论上初步提出了它自己的基本概念体系和分支学科体系。它提出的“环境质量”的,概念既是“环境”的基本特性,又可以用来表示“环境”对人类健康生存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提出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同样也是“环境”的基本属性,可以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以这两个概念为基石,将拓展出环境运动学、环境动力学、环境协调学及环境伦理学等一系列理论环境学的分支学科。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它已推动了并正在推动着环境评价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它还将有力的推动着以无害化和资源化为中心的一系列治理环境污染和消除环境破坏的工程技术手段的发展。 迅速发展着的环境科学将是一门体系完整的新学科,它有自己独立的框架。概念体系、价值目标、逻辑方法及具体的操作技术。它包含自然规律又包含社会规律。它来源于又区别于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特别是,它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可以说环境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一座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时期进入新文明时期的里程碑。   三、可持续发展 ——人类新文明时期的旗帜与灵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反思的结果。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以来,特别是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其中很多文章都在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为了便于从理论上思考,我们这里先不去追求“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概念和定义的精确表述,而是先探讨一下这一概念所应有的内涵。  首先,尽管“可持续发展”一词的精确定义尚未明朗,但这一词语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一现象有力的说明了人类对自身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否定,对今后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是模糊的)。说明白点,就是人们普遍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不是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性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概念中,无疑“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至于“发展”一词,不管怎样理解,它首先或至少都应包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增长和人群生活条件提高的意思。由于人群的生活条件,包括衣、食、住、行、医药卫生和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提高,都是与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又分布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各个门类和待业中。因此,问题就归结为: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应如何去增长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历史的教训是,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损害别的国家、别的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为代价,或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带来的只能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以及世界性的频繁战乱。 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的阴影中走出来已经势在必行。 为了人类社会的持久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建立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和谐为发展目标,以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为发展途径。这些新观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文明的核心内容。 显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社会文明时期的旗帜和灵魂。 即将到来的新文明可以称为环境文明。它强调人类社会在从环境中索取物质的同时,也注意对环境的投入和建设,即人类社会与环境要协同发展。未来的新文明将是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间高度和谐的文明。 正如牛顿力学揭开了工业文明的序幕一样,环境科学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核心揭开新文明的序幕。 说明:本文是叶文虎先生1994年在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主题报告,收录于《可持续发展之路》论文集。 未来的新文明将是人类与自然 以及人类自身间高度和谐的文明 I SAW AND I CARE     欢迎转发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致谢:感谢相关专业人士对本文选编的指正 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最早论述生态文明的三篇经典文献 | 曲格平:建立人类新文明 中国最早论述生态文明的三篇经典文献 | 孔繁德: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这个胖烟囱你认识吗?99%的吃瓜群众都不知道的污染真相 为什么脏水净化后能喝而地沟油却不能食用? 对长江江豚的最后一击! 马兜铃酸来了,让所有的环境污染物都松了一口气儿铅污染——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物扫描(第001号) 闲话身边的光污染 环保小剧场|网开三面 or 剁剁剁,古代环境法令知多少?(从尧舜禹到夏商周)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