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再思考

叶文虎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叶文虎,1939年2月生,江苏淮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内“三生共赢”概念的提出者,“生态文明”概念的倡导者。本文为作者在光明网和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图片来光明网)


前言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现情况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难以实现的原因何在?

三,怎样才能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发展行为中。 


前 言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已在全世界风行了近四十年,作为一个思想和理论术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了四十多年,我本人研究这一问题也已四十多年,迄今仍在思考。
 我想这大概是主办单位要找我来讲“可持续发展”这一专题的主要原因。 
我想,我们今天再来讲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似乎没什么意义,也没什么必要。所以我就讲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也是很多很复杂的。也无法系统的全面的去讲,因此我就把方面的问题归纳为三个问题来讲:
1、在全世界和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得如何?
2、在全世界和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思想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
3、怎样才能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社会行为中?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现情况


1、衡量和评价一个思想一个提法、或一个政策的实现情况,现在流行的做法是先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然后搜集一大堆实现过程的数据资料进行计算,最后依据这些计算结果做出结论。
但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对各方面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因此要建立出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衡量和评价的指标体系是极其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即或勉强建立出了一套指标体系,要想获得必要、充分、且能够支撑计算的数据更是十分困难的。即使可以依赖目前所流行的大数据也是难以做到的。
2、在无法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就是把出发点的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加以对照,如果二者符合得较好,则可以认为这个实践过程是正确的且取得实效的,反之则是不成功的。这种方法可以忽略掉繁杂的过程描述和数据处理。
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源于对传统发展模式后果的反思。在以往发展模式的长期作用下,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社会上的贫富两级分化日益加剧且日益固化,国际上国家间的战乱从未止息。这些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完全相悖。对这些情况的反思才能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再沿着传统模式去发展,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新的发展模式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
 因此,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效果,就是要看一下这几十年新发展模式的探索情况。
四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上述三大问题,一个也没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还没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即基本上还没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在世界范围,四十年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表明自然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日益严重;贫富两极分化的势头没有减缓;反而日益加剧;社会动乱和战火不但没有止息,还在继续蔓延。这说明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极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成效。
 面对这一情况,有人认为成效很大;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过于理想化,根本不可能实现;更有很多人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认识,更不知该如何行动。 
我以为,我们今天必须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何在?


思考这一问题,我以为必须“追根溯源”。
1.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出版的 “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后来在1992年里约会议的“里约宣言”中得到认同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阐述有重大的缺陷。
该定义说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和能力为代价”。
这个定义使用的是道德性语言,对当代人的“发展行为”没有任何约束力,更没有给当代人的“发展行为”指出方向和道路。因此,几十年过去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仍旧按照自己的利益追求我行我素,只不过在“行为”外面披上了一件为了后代人和“可持续发展”的外衣。
事实上,当代人基本上无法判断自己今天的发展行为是否会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而眼前的或可预见的未来的需要则是第一位的。因此人们只能根据这一需要去选择自己的发展行为,而不能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去选择自己的发展行为。 
2.“里约宣言”对可持续发展的阐述,除了模糊的目标外,对实现过程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一个不注重的过程的目标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愿望,因此若希望这样的“可持续发展”能付诸实现只能是痴心妄想。尽管联合国又接着召开了多次会议,签订了若干个“协定”,都无法实行和实现。
比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必要条件就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乃至各个部门,各个群体之间的行为协同。但“协同”能否实现又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目标共同的前提下,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包容。如果各方都坚持自己的局部和眼前利益不让,那就无法协同。四十年实践的结果就是如此,因此根本不可能去“协同”,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合作了。
失去了“协同”和“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就必然成为泡影。
3.“里约宣言”对于开发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制度保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鼓励。
因为,以往发展(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方法和技术是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获得财富、创造价值。而要想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大的价值就一定要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因此占有自然资源成为发展的前提。 
而开发能用较少的自然资源去创造更多的财富的技术则很少得到重视(因为这条路很艰辛,且投入较大)。至于开发保护自然环境去创造财富的方法、技术,则更是无人问津。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思想如何能够得到实现?
 


三、怎样才能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愿望)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发展行动中?


我以为起码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正本溯源”,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凝聚在其定义中,并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要从“可持续发展”一词的起因来认知。要知道,人类已按原有的方式方法“发展”了几千年,从来没感觉有什么问题,而直到近代才发现原有的方式方法存在极其严重的问题,而且已到了非改变(摒弃)不可的程度。
反思几千年,特别是近几百年的世界各国的“发展”,人类终于认识到,自然环境一直在进行着“生产”活动,它的产出中只有一部分是供人类生存发展需用的,这一部分的产出被称为“环境承载力”。人类本应该学会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努力去生存和发展,而不是恣意突破环境承载力的界限而去拼命追求财富。其实,这种“拼命追求”才是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被污染、不断被恶化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原意应该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环境承载力,要学会并开发出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下生存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我以为这个概念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当然,要让这一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全人类得到共认,是很困难的,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因为人们已经被灌输习惯于用布氏的定义来思维了。所以政治家们要用自己的政治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了。
2.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认识,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唤醒民众,使其成为人类的共识。
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指人类都生存在地球环境上,都依托着地球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如果地球环境被破坏了,受害的一定是全人类,而不是一部分人。因此地球环境的保护是全人类的事,而不是一部分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事。
面对这一问题,有一些人会以分工为借口,说“这不是我的事”,更有一部分人秉承“无利不起早”的原则,以“经济上不划算”为借口而不参予,甚至“悖其道而行之”。
这都源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缺乏起码的认识。
3.在运作层面,要高举“三生共赢”的大旗,作为一切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衡量标准。
所谓“三生共赢”是指:生态保育、生活幸福、生产发达三者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中都得到提升。 
这三“生”天然的联结成一个整体。其中,生态环境是基础,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生活就不可能幸福,生产也不可能持续的发达。如果为了一时的生产发达,不顾生态环境,也不顾生活幸福,其结果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状况:生产畸形发展,生态严重破坏,生活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社会动荡不安。这完全不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所追求的。
 当然“三生共赢”还只是个准则,必须具体化。而在行动层面上,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
 第一个具体问题是如何让“生态化”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更准确的说就是要解决如何让保护生态环境能创造物质、经济财富,而且要取得比工业化更多更好的财富,为此需要开发出什么样的技术,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与机制? 
第二个具体问题是如何能让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行为协同起来,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内如何能让政府、企业、公众三大社会主体的行为协同起来,这三者各自的定位是什么,互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纠偏。这些都需要研究、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完善。
 对前述这些问题,我们作过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尽管还不完善与成熟,但都在这真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努力沿着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道路上前行。
我们希望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携手前行。


图为叶文虎教授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


小编倡议


让“生态化”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

让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行为协同起来


I SAW AND I CARE   

 欢迎转发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最早论述生态文明的三篇经典文献 | 曲格平:建立人类新文明

中国最早论述生态文明的三篇经典文献  |  叶文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中国最早论述生态文明的三篇经典文献  |  孔繁德: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不是个“幌子”?从西双版纳回龙山电站建设说开来

王如松院士:生态文明建设的8个认识误区

钱易院士: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戴星翼:解读生态文明

习总书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经典留存)

叶文虎:温州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END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