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元/斤的猪肉吃不起,和环保有嘛关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环保在线 Author 崔心平
在韩国,有一种说法,当雾霾天气来袭,猪肉的销量就会蹭蹭往上升。尽管科学家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道理,但韩国人认为滑溜的猪油可以清除喉咙里的灰尘。
不得不说,“吃猪肉防雾霾”的脑回路很是清新脱俗。可是猪肉和环保真没关系吗?有当然是有的,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韩国,而是环保与猪肉涨价的内在联系。
先来感受一波▼
说到猪肉,许多人表示“钱包疼”。从年初的 10 块多一斤,涨破了 30 元 / 斤,不少人表示已经35元/斤,高达3.5倍,这涨幅,恐怖如斯,连房价都甘拜下风。
本轮猪肉涨价可以说是近 10 年来涨幅最大的一次,有些地方翻倍疯涨,甚至出现了凭借“猪肉票”才能限量购买特价猪肉的新闻。
言归正传,猪肉价格暴涨的原因主要有 4 个:
①
猪周期
②
非洲猪瘟
③
贸易摩擦
④
环保一刀切
第一,“猪周期”。也就是猪肉市场重复出现的供需周期,在过去的 10 年中,受市场规律自发调节,每 3~5 年就会出现一轮较大的价格波动。这次涨价正好赶上了猪周期。
第二,非洲猪瘟。2018 年夏天,北方出现首例猪瘟,一年后,非洲猪瘟覆盖了全国,生猪大量被捕杀,地方生猪数量锐减,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猛涨。
第三,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猪肉进口、饲料生产等产业链带来冲击,导致生猪养殖成本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第四,“一刀切”。不少地方以环保为由,“一刀切”关停大量养猪场,没有考虑政策的前瞻性与协调性,片面地把生猪养殖当成了低端产业进行清理。
接下来,我们就第四个原因,也就是环保因素进行细说,扒一扒环保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影响猪肉价格的。
2014 年 1 月 1 日,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上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国家层面上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
从那时起,生猪养殖散户迎来 “团灭” 的号角,南方水网 133 县、京津冀与周边区域等开始划定禁养区,“养猪的”地位瞬间下滑,这个产业也成了低端产业。
2015 年 1 月 1 日,“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生猪养殖产业和其他所有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一样,进入了漫长的环保高压期。
2015 年 4 月 16 日,“水十条”发布实施,规定 2017 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2016 年 4 月,《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综合考虑各地生产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 4 个区域。
2016 年 10 月 24 日,《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明确了禁养区的概念、含义、范围以及不同区域的管理要求等。
2016 年 11 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强调,2017 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这些重量级的政策文件出台,效果无疑是明显的。
数据显示,截止 2017 年下半年,全国累计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有 4.9 万个,面积 63.3 万平方公里,累计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厂(小区)21.3 万个。2015~2017 两年内,累计清退猪产能约 6000 万头。
环保 “强监管” 下,一些地方采取运动式 “一刀切” 的手段来推动禁养,有些地方为了应对环保检查, 甚至直接把农民家里的猪圈、鸡舍、羊棚拆掉。
诸如此类违背政策初衷的行为,在供给端对产业链条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根据中部某省份一位养殖户的说法,因为环保设施没有过关,环保督察之后要求对养殖区集中整改,地方政府则是直接全部取缔了养殖区域的养殖户,当初不属于禁养区的地方也划为了禁养区。
其实很好理解,就是环保监管日益强化,加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带来的压力陡增,一些地方直接把养猪默认为环境污染,不管三七二十一进行了“一刀切”。
屋漏又逢连夜雨。谁能料到,非洲猪瘟和猪周期又同时来了,于是乎便有了这一波轰轰烈烈的猪肉涨价潮。
2019 年 8 月 21 日,在谈到稳定猪肉生产问题时,国常会直接把 猪肉价格稳定上升为 “事关‘三农’发展、群众生活和物价稳定” 的高度。
对地方层面的 “一刀切” 行为进行拨乱反正,明确要求“地方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 15 亩上限”。
2019 年 9 月 5 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 《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
2019 年 9 月 6 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 6 日再次紧急召开视频会,要求各地开展禁养区划定范围过大等违法违规问题的排查,严禁利用禁养区划定搞“一刀切”。
2019 年 9 月 11 日,国新办就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负责人彭绍宗表示,发改委会同农业农村部印发文件,明确:
在继续推进畜牧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拟选择 100 个生猪存栏量 10 万头以上的非畜牧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作;并启动实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对 2020 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异地重建给予一次性补助。
……
不知道二师兄会不会觉得“猪生的大起大落来得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
现如今,“超出法律法规规定范围的各类生猪禁养限养规定”要求立即清除,“绝不能打着环保的旗号,借改善环境质量之名,随意扩大禁养区的范围”也已经说得很明确。情况如何了呢?
一方面,我国研制的非洲猪瘟疫苗虽然已经接受评估,但预计最快明年才能上市,在此之前,无论是个体养殖户,还是大型养猪场,都不敢大面积增长生猪存栏数量。
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在前期提高了个体养殖户的环保要求,相应的补贴没有及时发放,导致积极性受到影响。即便现在降低了环保要求,鼓励恢复生产,但信心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个别地方的猪肉有小幅下滑,但许多地区仍旧维持高价,让老百姓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当然了,无论是环保政策的调整,还是国家其他措施的出台,已经很有针对性地 为恢复稳定生猪生产奠定了基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坐等降价。
对于有些网友说的“为了促进生猪养殖,应该直接取消环保管制”。不得不说,这种想法Too young too simple,从“一刀切” 的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殊不知,生猪养殖之所以要强化环保监管,不是没有原因的。
根据行业专家的介绍,生猪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不能忽视。1 头猪产生的污水量是 7 个人的排污量;1 座规模化养殖场的排污量,不比一个中小型工业企业少。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为国家层面的政策说句公道话。2016 年由原环保护和原农业部联合发布的《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中已经明确:
禁养区不限制散养户,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允许建设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无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尽可能减少畜禽养殖禁养区的划定对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供应的影响。
按照广大网友的话来说,“好经被念歪了”。这才出现了有些地方打着环保旗号扩大 禁养区范围或对养殖场 “一关了之” 的现象。
猪事体大。生猪养殖要保证,生态环保也不能放松,那该咋办?生态环境部已经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
对禁养区内被关停需搬迁的规模化猪只养殖场户,优先支持异地重建,对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养殖建设项目,加快环评审批;
加强对养殖场户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技术指导与帮助,畅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管道;
对确实需要关闭的养殖场户,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 “清理代替治理”,严禁采取“一律关停” 等粗暴做法;
对地方政府违法超划禁养区的问题,将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强化监督的范畴,并适时展开专案行动。
2019 年是中国的农历猪年,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繁荣兴盛,猪肉价格猛涨却让许多人大呼“猪年吃不起猪肉”,着实有些尴尬。
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