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味之甜 | 这个城市,吃过的糖比你吃过的米还多

浪潮工作室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授权转载自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说到苏州,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为什么这么甜?!

 

随便一搜,都能发现不少“被糖淹没,不知所措”的问号:

 

“为什么吃个湘菜都是甜的???”

 

“凉皮和酸辣粉为什么也是甜的?”

 

“榨菜肉丝放糖我也认了,葱油面底下铺着一层糖也就算了,但到底是为什么炸猪排也是甜的?”

 

还有一些网友,给出了灵魂拷问:

 

“你们这边糖尿病,是不是都被活活饿死了?”


除了糕点,苏州的卤味其实也很有名,当然,是甜口的


当然,口味这东西本来就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感到绝望:

来自:新浪微博用户


也有的人觉得,“你这个肉包子都在苏州了,怎么不甜啊?!”

 

来自:新浪微博用户


苏州嗜甜成了共识,但为什么苏州人吃什么都要加糖?吃糖,真的自古以来便融入了苏州人的基因吗?



吃糖,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苏州人有多爱吃甜?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话:


苏州人爱吃甜食的习惯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糖果点心也不应该再做广告宣传了,因为这对苏州人的健康有害无益[1]。


这段话并不是来自某个微信公众号的健康科普推文,而是六十多年前沈从文给家里写的信。

 

当然,这里做了一点修改,原文要更文绉绉一点。

 

1956年,沈从文到苏州,给妻子写信抱怨,苏州到处都是小吃店和糖果铺,但苏州人还是瘦瘦的,饮食不足,“很怪”。

 

在那个物质还远不丰裕的年代,苏州人爱吃甜食,给沈从文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沈从文的描述中也可以发现,苏州人吃甜食之多样,从来就不是加糖这么简单。

 

一种甜味,在苏州有千万种打开方式。

 

配上枣泥,浓甜沙软,香而不腻:


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搭配香糯的豆沙,完美中和青团的苦涩:



各种香甜气息,如果要选最有代表性,那或许是腌桂花。

 

桂花本来就是种风雅的花卉。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评价:“秋花之香,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

 

如果说诗中桂是天上散仙人,那腌桂花就是人间富贵花。

 

苏州本来就是桂花的主产地之一。趁着清晨,桂花半开,上面还挂着露水,此刻采摘最好。

 

花朵清理干净,用梅卤“定”住香气和色泽,放在玻璃瓶里,一层桂花一层糖,天堂香气与人间烟火在此交融,形成极尽奢侈的馥郁甜香。

 

古代没有冷藏条件,糖腌成了保存花果美味的重要方式。糖渗入食品组织内,降低水分活度,提高渗透压,微生物的活动就能被选择性地抑制,从而防止食品腐败[2]。


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它可以做糕点的主角。刚出炉的桂花糕,其色光洁如玉,花香和米香被蒸气融合得刚刚好,甜糯细软,是谁都拒绝不了的温柔。



也可以做点睛之笔。糖藕、糖粥、糖芋艿、糖芋苗,洒上几滴腌桂花,为主食自带的软糯加入了不一样的层次。


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搭配鸡头米,水生食物特有的清爽气息,被桂花一点缀,初恋般清新的甜蜜。


来自:本草中国


生活再多苦涩艰难,也能融化在这样温和的甜美中。



苏州人,可盐可甜




苏州人嗜甜不假,但准确地说,应该是他们会吃甜、懂得吃甜。

 

毕竟甜,在很多时候都是鲜美的食材中,那一笔关键的辅助。

 

菜肴加甜,能够吊起咸味,从而增加回味。甜能和酸、苦搭配,起到缓和作用,产生多样的效果。

 

这一做法的典型,就是苏式面。焖肉面、两面黄,五月的枫镇大肉、六月的三虾,红汤白汤,糖搭配上不同的原料,从清甜到鲜甜,每种味道都不一样。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闹离家出走,还要去东吴面馆吃碗面 / 都挺好


拿苏州昆山的奥灶面来说,加糖一是为了咸甜配合,增加层次,二是为了去除汤原料中鱼的苦味。

 

因为奥灶面的汤底,过去是淡水鱼的下脚料熬制,不是什么精贵食材。这样的原料,配上一点回甘,便衬出别样的咸鲜。



苦日子也要过得精致,这或许是一种苏式生活哲学。

 

再比如闻名天下的食蟹文化,用糖的历史则更为复杂。

 

苏州坐拥丰富的水资源,自古便有食用水产的习惯。



螃蟹虽好,但吃起来极为不便,很少直接上宴席。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于是诞生了最极致的吃蟹方式——那一碗鲜美绝伦的秃黄油。

 

“秃”在苏州话里中是“独有”的意思,“秃黄油”,就是说只用蟹黄蟹膏熬制,而不用蟹肉。

 

拆好的蟹黄蟹膏,再加入少许绍酒、盐、糖等调味。浓厚油脂封住蟹黄和蟹膏的鲜美滋味,一口下去,蟹的精华极致醇厚,毫不收敛地刺激着味蕾。


来自:风味人间


整个秋冬的奢侈都在舌尖这一刻,若隐若现的回甘是点睛之笔。


来自:风味人间


有意思的是,最开始的时候,苏州人并不以嗜甜闻名,而是吃咸。

 

吃螃蟹加糖这件事,是北方人先动的手。北方人隋炀帝就喜欢吃螃蟹,不仅爱吃,还要加糖[6]。

 

宋朝的《梦溪笔谈》也有记载,南方人喜欢吃咸的,北方人才喜欢吃甜,“鱼蟹加糖蜜”,大概就是北方的习惯[7]。

 

在这个时候,吃蟹加糖或许是因为古代没有长期冷藏的条件。南方的蟹要到北方,只好糖腌保存。

 

那么,苏州人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菜肴中也放糖的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宋元时期,苏州人还是吃咸的为主。比如元末苏州人写的菜谱中,近七成菜肴明确提到用盐,但用糖的只有15%不到;盐的用量远远大于糖[3]。

 

因此有猜想,宋元年间北方居民大批南迁中原,才让江浙的口味由咸转甜。不过这种说法很难得到具体验证[8]。

 

不论怎样,苏州人嗜甜名声在外,他们也从未放弃咸味。

 

鲜肉生煎、鲜肉月饼、鲜肉粽子,乃至豆花,都是咸鲜的味道——虽然也的确少不了糖的点缀。



其实,对甜味的追求,几乎是人类的共性。


美国历史学家西敏司曾指出,“一旦人们有幸尝到糖的甜美,他们便肯定开始向往起糖来[9]。”甜味,总是令人自动想到快乐、健康、令人愉悦的气氛和事物。


这么说来,或许苏州人只是更幸运一点,能够更早、更方便地吃到糖,这一吃,就难以戒掉了。



生活再难,也要吃糖




甜食大规模走进苏州普通人家,大概在明清时期。明末开始,制糖技术和甘蔗种植技术在民间逐渐推广,糖才变成常见品[4]。

 

不过,苏州人有糖吃、爱吃糖,主要原因并不是本地产糖,而是其商业、贸易中心的地位。

 

当时主要的产糖基地,在福建和广东。只是粤闽当地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生产出来的糖大多都运到了江南。

 

江南一带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糖类商品集散地之一,苏州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也是粤糖、闽糖的主要消费基地。

 

乾隆年间广东潮阳县令就曾写诗记载,“到冬装向苏州卖,定有冰糖一百船。”[4]


城内纵横的河湖水道,带来了繁荣一时的水运


苏州人不仅习惯了吃糖,还越吃越精细。《清稗类钞》有记载:“苏州以讲求饮食闻于时,凡中流社会以上之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 

 

今天苏州人“什么菜都要加点糖”的习惯,某种意义上也是过去辉煌历史的遗留。


酸甜口味的苏州名菜松鼠鳜鱼,做起来颇费刀工


对于现代人来说,添加糖(如白糖、绵白糖、红糖等)已经被证明是纯能量食物,并不含其它营养成分。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明确提出了平衡膳食中不要求添加糖,需要摄入的话,量也应该最好控制在每天25g以下[10]。

 

可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苏州人都没能抵抗甜味的诱惑。

 

根据历史学家彭慕兰的估计,17-20世纪初,在岭南、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等主要的糖消费区,人均糖消费可能到了8斤多。即使这个数据偏高,30年代江南居民的糖消费量也不会低于3斤[11]。

 

要知道,直到1952年,国内糖产量人均还不到1公斤,这样的消费量,已经非常大了[12]。


今天琳琅满目的甜食,曾经也是一种奢侈品 / Pxiabay


即使是民国战乱年代,也没有妨碍苏州人坚持享受这份甜蜜。

 

比如苏州的盛泽镇,在百废待兴的1946年,糖果店也有16家。邻近的震泽镇,较为偏僻的开弦弓村,几乎每天都有卖糖果的小贩。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或许也是一份难得的童年快乐[11]。

 

大概是因为再艰难的生活中,都需要一些慰藉。



作家周作人曾经从北京到苏州,“糕饼点心,到口便吞”。在他看来,甜品糕点,也是生活的折射:

我常这样想,一国的历史与文化传得久远了,在生活上总会留下一点痕迹,或是华丽,或是清淡,却无不是精炼的,这并不想要夸耀什么,却是自然应有的表现。[...] 物事不必珍贵,但也很是精炼的,这尽够使我满意而且佩服,即此亦可见苏州生活文化之一斑了。


然后他打包了许多点心,特意带回,都是“在北京所不曾遇见过的”[13]。



[1] 沈从文. (2005). 沈从文家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李先保(编). (2015). 食品工艺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

[3] 程宇铮. (2012). “南人嗜咸, 北人嗜甘” 辨析.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 11-12.

[4] 周正庆. (2006). 中国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 16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 30 年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 

[5] 丁云. (2015). 苏式汤面演绎记. 现代苏州, (14). 

[6] 见《大业杂记》:“吴郡又献蜜蟹三千头,蜜拥剑四甕,作如糖蟹法”;又见《清异录》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

[7] (宋)沈括. (2013). 梦溪笔谈全本精译.  中华书局.

[8] 刘朴兵. (2007). 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9] 西敏司. (2010). 甜与权力: 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0] 翟凤英.《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修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 教授专家解读|新版膳食指南(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Retrieved from http://dg.cnsoc.org/article/04/8a2389fd575f695101577a31ca7602d5.html

[11] 黄敬斌. (2006). 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12]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 (1985).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中国统计出版社.

[13] 周作人, 鲍风 等(编). (2003). 周作人作品精选. 长江文艺出版社. 


微信编辑 | 郭兵兵文献审核 | 云一灯图片编辑 | 言小柯



推荐阅读有关火锅的健康问题全都在这里:添加剂、气味、嘌呤、亚硝酸盐…环境健康说“年味”之二 | 凭君会取这滋味——杂说食盐与咸味
环境健康说“年味”之四 |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杂说酸味
除了空气污染,我们还有理由拒绝鞭炮吗?鞭炮要一直禁止吗?
春节屯年货的注意了!这种枣子不能买,现在知道还不晚!


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