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震惊!在TOP 3就读环境硕士的第1年居然遇到这些事...(上)- 初心、导师、学业部分

踢哥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全国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已步入尾声,恭喜各位成为上岸的准硕士研究生们。


本文编者有幸请到了几位在国内TOP3高校之一的复旦大学就读19级环境专业硕士的同学,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个人体会简单谈一谈这一学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是什么样的。本文内容不限于复旦学子,其通识性也适合所有硕士新生。


由于整个采访内容篇幅较长,故分为上、下两篇发送。


上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读书的初心、学业情况、导师相处和压力等。上篇的内容分块如下:


  • 读研缘由和对环境专业的认识

  • 硕士上课情况

  • 导师的选择和相处

  • 学业应对(1)




基本信息


Van:男,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是利用DOAS光谱技术监测并研究大气气态污染物质并收集、分析数据。不做理化生实验。


比心:女,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是环境管理的生物质能可持续发展领域。不做理化生实验。


DDT:女,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是城市河道水污染的治理。要做理化生实验。

Clin:女,非全日制硕士;环境管理与政策方向。不做理化生实验。


芸上:女,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主要研究垃圾分类相关的政策,同时涉及乡村环境、生态补偿等。不做理化生实验。


读研缘由和对环境专业的认识



 为什么选择到复旦读环境专业的研究生?





Van:跟同学一起考,一个上交一个复旦,听说比较好考


比心:首先当时考研择校的时候,一开始也有想过求稳,干脆考一个本校本专业也没那么大压力。但是有人告诉我一句话对我影响很深—“不用费力就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这句话现在已经变成了我的座右铭,也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我选择挑战自己,去定一个更高的目标,这是我选择复旦的原因。

选择环境专业的原因,说实话,很大程度是因为戴星翼教授。他在超星慕课上《家园的治理》这一公开课让我对国内环境现状以及环境管理这个专业有了更深的感悟。可能本身骨子里就有一点“愤青”的成分在,所以当戴教授在指出我们在环境方面的种种不足时,就会让我产生很强的代入感,迫切想要了解更多这方面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力量。


DDT:是综合了多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复旦是国内985名校,其次环境工程专业排名也不低,而且专业课的考察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没有涉及太多计算题。


Clin:我的选择可以算是“曲线救国”了吧,属于跨专业考研,大四之前从没想过去读环境专业的研究生但考复旦却从步入大学那一刻就埋下了种子。选择复旦首先因为地理位置位于上海,上海这座城市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次它是上海最好的大学,我想感受复旦百年大学的熏陶、洗礼。回到为什么选择去考环境专业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在问我的问题,有时候人在最初做一件事的时候并不会想太清就着手去做了,反而后来读研了会困惑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没有继续攻读自己的本科专业?一方面当时接触到了可以利用经济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比如通过商业手段-类似保险产品解决社会现存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可行性的手段,我对此比较好奇且当时恰巧考研复习阶段;另一方面看到复旦经管专业的分数线如此高以至于就想着选择一个我所认为好考一点的专业,就这样我踏上了这条读研之路。事实证明复旦每个专业都不好考,所以还是建议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一鼓作气。


芸上:因为我本科就是复旦的,本科成绩恰好能保本校本专业,就来了。



 

环境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吗?或者对环境专业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Van:算不上喜欢但不讨厌,希望自己有所作为能让环境变好。


比心: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我是跨考,对于自己喜欢不喜欢一个专业还是有很强的辨识能力的。在本科时候学习的专业,学习的过程很被动,大多数时候都在考虑自己怎么就业。但是学了环境管理后,就只顾着享受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开始主动去探索。


DDT:我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专业,读环境专业也是机缘巧合,当时考大学填志愿时好像是我的第三志愿专业,由于前两个专业分数不够就被环境工程录取了。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谈不上对环境专业多热爱,但绝对不讨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两种人:一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种是喜欢自己做的事情”,我在努力成为后一种。


Clin:不了解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感情,来读研深入了解(虽然并未做科研但也读了相关的比较多的资料) 会认为跨专业读研或许是正确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人们说读史可以明志,虽然史书传记我读的不多,但我觉得跨到环境读书加深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在这里读书能够培养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我意识到不能只了解一门学科而以偏见的视角看问题,所以我会觉得这是读环境带给我的一种幸运吧。


芸上:一方面,我认为这个专业是让人有使命感和成就感的专业,另一方面,作为天坑专业之一,我也会吐槽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难度。


硕士阶段上课情况



 

研一都上了些什么课?一周几节课?




Van:上学期:污染控制、燃烧源污染控制、大气环境遥感与应用、光谱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环境材料、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前沿、环境工程原理、英美文学欣赏、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田野调查方法。

下学期:马原

一周10门课,对个人课堂数目不限制,看你自己选课


比心:研一上学期有8节课,现在研一下学期有2节课(我属于比较心急的类型,能尽早修完的就不拖着)。选课的根据就是来自于师兄师姐的指点,大多数都是环境工程的课程(偏化学类)。


DDT:因为导师一般都要求研一上学期把课程都修完,方便后面更多的时间科研,所以研一上的课程还是很多的,一周有9节课,主要上了污染控制、环境化学原理、环境材料、环境工程原理、环境评价等课程。


Clin:上学期:田野调查法、城市经济学、环境工程原理、污染控制、环境评价、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MATLAB在环境模拟计算中的应用。一周8门课

下学期:

研究生综合英语、人口统计与分析、环境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理论


芸上:(上学期)上的课主要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跨一级学科这几大类。一周9门课,其中有四门都是周末上的🤦



 

硕士上课和本科相比有哪些不同?上课压力大吗?




Van:硕士上课类似于本科一些基础课,主要是根据老师的科研方向,讲述各个老师在各自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拓展内容,不用担心过不了,需要提交课程论文和主题汇报。基本做pre+论文,交作业那周压力大,也会有部分课是考试。


比心:上课的压力取决于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成绩毕竟还是第一位的。考核方式大多数采用的是期末presentation+论文,也会有少数需要考试的科目,总体来说压力不是很大(因为我本科专业真的太难了)。



DDT:我感觉研究生课程光听名字和本科其实差不多,但上课内容会有所区别,一般都是没有课本的,老师主要讲一些相关课程的前沿知识和技术,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一个领域最新的发展。上课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做ppt,一般课程的结课方式都是ppt+论文,有的ppt是分组合作,有的是一个人做,不仅做还要讲,基本一个课程上到中后旬就都是听大家讲ppt了。我最大的压力其实是英语课,本来英语就不太好,还不小心选了一个严格的老师,每节课都是一个主题加相应问题,我们需要回答、提交,老师还会批改,一学期做了两次ppt(期中项目+期末项目),最后还要交英语论文。每次上英语课都压力山大,令人绝望。

Clin:相差最大的是考核方式,研究生考核最多的方式是写论文,这也和研究生主要任务是做科研有关,因此光从上课来说压力不大。


芸上:硕士的课程与本科课程相差不大,甚至有些课的名字和老师都是一样的。课业压力相比本科来说要小很多,或许是老师们都知道发小论文很辛苦吧~



 

认为最棒的课和最糟糕的课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Van:推荐的课:光谱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前沿
不太推荐的课:环境材料、污染控制。


比心:最棒的课应该是《环境评价》,马老师很温柔,讲课结合实际非常有趣(有时还能听到一些内幕)。最差的课说实话真的没有,感觉我选的课都有师兄师姐指点,老师们都很好(没有说其他老师不好的意思,只是我学分够了没机会听其他老师的课了,狗头保命)。


DDT:最棒的课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两位老师都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上课内容精心准备,但不会对同学们很严格,课程能学到知识且舒服,最后ppt和结课论文也比较适中,老师会区分不同的专业,特别是对不是本研究方向的同学,不会要求很深入,属于认真且不挑剔的。最差的课就是英语了,一方面是我本来英语就差,一方面老师可能英语水平比较好,面对我们的无知深深叹息,我也无奈。


Clin:最棒的课-城市经济学,本属于一门跨学科要选的课反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这门课主要还是解决了我对城市这个概念的困惑,城市的本质是人,人赋予城市意义,所以本对上海这座城市就有着特殊感情的我更加想在处于青春年华的时候要留在这里发展。

芸上:最棒的课是组会的那门课——环境管理前沿,因为这是我收获最多的一门课……最差的一门课是环境工程原理,因为这门课没学到什么东西还拉我绩点


导师的选择和相处



 

当初选择导师是否有自己的标准、准则之类的?




Van:选的自己喜欢的方向看导师的简历你对其方向感兴趣可以联系,或者找到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进行具体方向的询问。


比心:首先要是环境管理组的,因为我没有化学基础,如果选了环工和环科的老师,大概学习起来会很心累。第二,因为我有读博的规划,所以选择的导师最好是博导,能给我很多指点。其实也就这两条,当时根本没经历过研究生生活,就觉得好不容易考上了,有老师愿意收我就很开心了。


DDT:我当时选导师是比较迷茫的,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就简单看了一下官网上的导师介绍,选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老师发了邮件,只有现在的导师明确说要我,现在想来还是太仓促了,还是应该多渠道多方面了解一下。


Clin:我选择导师先是受了一本书的影响,当时考研备考的时候认为编书者很有智慧被深深吸引到了,恰巧编书者也带研究生就幻想着读研的时候能够跟着,后来来读研在自己死缠烂打之下跟上了心仪的导师。所以回头看,我的标准其实也是我所向往的,就是能像导师一样博览群书充满智慧


芸上:首先导师研究的方向是自己感兴趣的,其次导师是比较好沟通的,人比较nice,不能太push也不能太佛系。



 

当初是怎么和现在的导师“达成一致”的?有什么值得一说的经验或心得给后浪们参考吗?




Van:发了好几封邮件,表明自己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经验没什么,主要是态度诚恳,表明自己进组的决心和自己对该方向的兴趣


比心:哈哈哈哈其实我不太明白什么是“达成一致”(编者:),因为自从我入了师门,和我导就是很和谐的老师学生相处模式,老师说什么我就乖乖照做,有什么关于科研的想法也会及时反馈给导师,我导真的非常包容非常gentle。即使是因为准备期末考试而耽误了他布置的科研进度,他也会谅解,并让你以期末考试为重。总的来说就是我导在我心里一级棒!


DDT:我就是暑假给老师发了邮件,然后老师就约我见面了,和老师面谈后就基本确定了。关于选导师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确这是一个双向选择,不要觉得有导师要我就行了,自己心中也要有对导师的硬性要求,在联系导师前还是要多方的了解一下。并且研一上还是可以换导师的,特别是刚开始接触后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老师的研究方向、科研氛围啊,一定要勇敢果断的做出决定,越拖越不了了之,刚开始是最好的时机。特别是对科研有要求的同学,我建议可以提前参观一下导师的实验室。

Clin:能够跟自己心仪的导师没那么容易,自身非复旦土著,也早已听说心仪导师比较喜欢带复旦本(事实证明复旦本能力确实要强,导师带起来也更容易出成果),这些自身非自身因素对我来说都不利,但还是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呀,当时复试结束我就搬到复旦旁边住了,恰巧导师也在教课,我就去蹭了几节接近期末的课并表示自己特别想跟着导师做科研,开始导师说她已经有人预定了而且她只能带一位研究生,后来我问了系里招生老师,老师说导师可以多加一位非全日制,就这样在我的死缠烂打之下,导师接受了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跟着她?所以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还是要想清楚原因,可以是导师的课题自己比较感兴趣、可以是很欣赏导师想跟着导师学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

芸上:因为本科的时候一门必修课是现在的导师上的,当时就觉得这位老师人挺好的,研究方向也很感兴趣之后又问了学长学姐的意见,最后就和导师约好了。


 

来自自己导师的压力大吗?




Van:不大,不同导师性格不一样,有的导师会push一点,有的散养。主要看导师的态度和自己对学术的态度。


比心:我觉得我的压力更多的来自于自己,看到周遭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尤其是我优秀的师兄师姐)就很不想拖后腿,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心急很焦虑,希望自己能快速提高。我还把自己的焦虑向导师倾诉了,我的导师也解开了我的心结,他说“不论何时你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跟你同处一个课题组的我们是一个team!”(是不是很感人!555再次感慨我导真的太好了)。我导从来不会push我,也没有规定必须在那个地方办公,导师对我的好成为我更加不想辜负他的动力,为得到导师认可而不懈努力着!


DDT:中等压力吧,我的导师是一个比较实际的人,不会搞一些形式主义。基本他交待的任务你完成了就可以了,至于过程不重要。不会想要完全掌控我们的生活和时间。


Clin:不大,侧面反映科研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idea的产生需要灵感,况且很多科研难以付诸实践更不要说会产生什么有价值性的东西了。


芸上:导师人还是很好的,会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所以没有感觉到很大压力,研究生期间大部分压力都是小论文给的



 

对于你认识的全部环境系的老师,你目前会如何评价这一群体?




Van:老师都挺负责的,不同老师有不同性格。老师只会给一个方向,具体如何施展还得看自己。


比心:各有千秋吧。每个老师都是在自己领域很厉害并且具有很鲜明的性格特点。


DDT:我只能说没有完美的老师,正如没有完美的学生。基本我认识的同学或多或少都会稍稍吐槽自己的老师,很少会有人说“我的老师简直太好了”。在我看来,大部分老师还是比较正常的,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少部分老师有点暴躁、偏执。


Clin:专业,无论是技术实验性还是政策管理性,都以足够专业的能力缓解当下环境污染问题。


芸上:因为我本科也是环境系的,所以也无法与其他学校或者其他学院的老师作对比。我认为环境系这么多老师,各有各的特点,是无法给这个群体贴上一个标签的。专业导师,有脾气特别好的,也有脾气特别差的;有学术大牛,也有佛系搞科研的。我认为大部分老师实力都很强,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刚进我们系的老师,学术能力都很强。本科以及研究生的行政老师也都很好,十分亲切。


学业应对(1)



 

一般情况下,自己在复旦的一天会如何度过?请用时间表的形式叙述。




Van:如果有课的话去上课,没课的话9点前到课题组

9:00-11:30 学术时间

11:30-2:00吃饭午休

2:00-5:00学术时间

5:00:-6:30吃饭 

6:30-9:00学术

之后回宿舍


比心:早上9点到学校,有课的时候上课,没课的时候坐在办公室里看文献,中午吃食堂或者去园区外的面馆,吃完再点杯咖啡或者买杯奶茶下午继续坐在办公室里,一般会呆到晚上九点多再回去(因为npy要做实验【编者:把🐕骗进来杀】


DDT:

9:00 到校

9:00~12:30上课/办公室

12:30~13:30午睡/玩手机

13:30~17:00上课/办公室

18:30~21:00上课/办公室/社团活动


Clin:工作日(周一至周五)的情况下,我会选择下了班晚上在复旦邯郸校区的五六教上自习或者蹭自己喜欢上的课再或者是去听讲座,在此之前会先在教工食堂或者南苑食堂吃个晚饭,这两个食堂的饭菜我认为是最可口的啦。

非工作日的情况下(周六、日),没什么游玩计划大概率我会泡文图(文科图书馆)或者五六教,一天大块的时间呆在学校里让我感觉很充实,远离学校外面的车水马龙也给到我一个安静修心的环境。


芸上:

8点左右起床

白天 上课/自习

晚上 娱乐休闲时间

0点左右 睡觉



 

除了上课,其他用于学习的时间都会具体做什么?




Van:学习课题组研究方向的东西,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技术,基本上是自己课题的内容需要学一些什么内容,自己去学习相关内容,如果需要一些编程基础等,那么自己去学习相关编程语言的基础内容。


比心:看文献,背单词


DDT:看自己研究领域的文献、做实验、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


Clin:看书吧,我喜欢看涉及各种领域的书籍(心理学、哲学、经管类);此外就是为了工作去考些证书,学一些技能。


芸上:完成课程作业、看文献、准备组会汇报



 

你认为研一除了上课以外,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Van:理解自己课题组研究方向,并根据该方向去阅读相关文献,获得自己对自身课题组的一些基本理解,并学会一些基本科研技能。


比心:给自己的科研任务打下根基吧,至少研一也要弄清楚自己对什么领域感兴趣,把自己的研究主题确定下来


DDT:看英文文献,我举得研一除了上课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看文献了,如果能坚持半年的文献积累基本相关领域的知识都知道了,总结前人都做了什么、自己还能做什么。同时也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最好能积累一些有用的句子,以后自己写论文也可以参考。


Clin:研一论文压力不大,只需要简单上上课,所以会有很多充裕的时间,除了上课多了解学科外的东西,多参加活动、讲座,多认识些朋友等开阔自己的视野会成为比较重要的事情,毕竟社交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芸上:对自己要写的小论文有一个大致的构思及框架,了解相关的期刊和论文



 

在复旦的学习压力大吗?和本科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Van:学习压力不是很大,课堂上基本没有课后作业,主要的任务来自于汇报pre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和本科的一些基础课不太一样,本科课程主要是考试以及许多课后作业,让你理解相关内容。研究生是让自己提升自己对该方向的理解,并能自己讲述出来,更锻炼的是一个表述能力。


比心:我觉得任何时候,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我的心足够大,就算别人天天催我,我也能过的很潇洒。我的压力完全来自于我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足。


DDT:学习压力还好,最大的压力是来自于科研!不仅要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还要确定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结果,还要对平平无奇的数据详细分析并找到亮点,太难了!如果有导师的助力还好一点,如果导师不配合那简直难上加难,令人头大。


Clin: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本科上课不会上台做演讲,来了复旦上课不是简单的听听老师讲课了,而是期中做pre期末写论文为主要方式,pre一般都集中在一起,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当然这也非常锻炼人。


芸上:课程学习压力不大,发小论文的压力比较大。本科课程压力更大一些,因为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竞争激烈程度也更大。



感谢这5位同学百忙之中为参与采访。由于篇幅原因,上篇内容就到这里,我们将在下篇继续为大家带来一线硕士研究生在复旦大学就读环境硕士的看法和体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