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盛连喜:善待自然是现代人的重要素养,需终身教育

hjwtgc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生态学家和生态教育专家。


      2020年6月5日,“和谐生态、你我共建”视频论坛暨吉林省首届自然教育研讨会举办,以此纪念世界环境日和响应“美丽中国、我们是行动者”的中国主题,并围绕“自然教育”问题开展研讨、献计献策。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盛连喜先生,在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最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分别下发了关于开展自然教育和加强研学基地建设的要求。这是提高全体国民环境素养、推进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吉林省是我国最早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之一,具有生物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差异明显、生态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较强等特点,这是开展自然教育和研学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吉林省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明显,有各类高校近50所,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济济,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健全,专门从业的机构和人员也已初具规模。

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自然教育已在吉林悄然兴起,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效。结合近两年来对一些研学基地和自然教育学校访问的体会,对如何更好地开展“自然教育”有如下思考:

要丰富全面认识自然的教育内容

何为自然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的定义。我认为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自然教育是以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及合理利用自然的知识学习或实践为教育内容,以提升国民生态环境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可持续为宗旨的教育活动的统称。

也就是说,广义的自然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也包括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教育,它既是学校教育,也涉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讲,自然教育是我国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所内含的题中之意。善待自然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素养,这个素养也需要终身教育。因为,唯有理解自然,才能尊重自然,理解越深,爱之越深,人类前途也就越加宽广(丁照,2010)。而狭义的自然教育,主要是指学校的自然教育。

人与自然关系是个古老而新意不断的哲学命题,也是伴随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永恒课题。从基本道理上讲,认识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正如杨明森先生(2019)所讲: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很好;而没有自然,人类就无家可归。自然的价值本身并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为什么还要专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因为这是个处理得不尽如人意的突出的现实问题,甚至有的学者直言:20世纪是人类破坏环境的世纪。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往往都受其所处的时代、地域、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有关。

所以,在环境保护运动中才有“富裕的环保主义”和“生存的环保主义”之说、在对待环保责任的分担上才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争论。解决分歧的关键还是要正确认识自然的地位及特点。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大自然无私地奉献给我们茂密的森林、富饶的土地、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观,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展现了母爱的慷慨和慈祥。但这位母亲并非是没有“脾气”和“任人羞辱”的,有时她会发怒,甚至变为可怕的“女巫”,地震、海啸、干旱洪涝、漫天的尘暴、难忍的雾霾等等,让人类在其面前不寒而栗。这就是自然的属性和力量。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越强烈,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就愈显著(梅雪芹,2011),自然的“脾气”也就越大。因此,“爱”是双方的付出,需要相互的关切和爱护。

令人担忧的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而控制自身的能力却弱得可怕,如同“手握利剑的婴儿”。所以,自然教育既要宣传自然的可爱,也要告知自然的脾气,认识这种两重性才会有敬畏之心,才能自觉地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这是我们开展自然教育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要懂得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是一种“交换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有可能是互惠互利,也可能是利害参半或相互加害。自然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让人们掌握增加互惠互利的知识和方法,懂得如何使“绿水青山”蕴藏的巨大生态生产力变为“金山银山”。


自然教育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们现在所提出的自然教育,与西方卢梭等人所提的“自然教育主义”的思想在内涵上略有不同。英国教育家丁.亚丹认为,“自然”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人的个别天性,二是包括与“艺术的”和“人为的”对立的自然(人工环境),三是自然界,即需要顺从的大自然法则。显然,他们所谈的自然教育主义是教育范畴的整体。而我们的自然教育更突出的是“学科教育的补充”或其中的一种方式。但从“教育”的目的来讲并无本质区别,两者都主张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需要我们注意的重要问题是,开展自然教育的动因不仅仅是由于世界环境问题的突出,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同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大自然变得越来越生疏,对自然的人文关怀越来越淡薄的问题并存。开设自然教育的重要初衷就是让人们增强自然不可替代的意识。

自然教育是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材建设问题尤为重要。比如,渔猎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过去人们所强调的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进步、阶级的出现等等,其实它更与最后一次大冰川时所发生的气候变化有关,这次气候大变化导致了植被带格局的巨大变动,影响了人类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

按照环境史学家的看法,人类社会由渔猎文明转向农耕文明,生态环境变化的逼迫是个重要因素。这里,既涉及到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内容,同时也包含着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结构变化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所以,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它生物也发挥着作用,历史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大合唱(梅雪芹,2011)。

自然教育绝不只是科技知识的普及。中国古代没有“环境保护”的明确提法,但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实践中,我们的古代贤人在处理生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900多年前宋代苏东坡对西湖的生态治理就是“废田还湖”,成为处理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经典事例;秦朝的《田律》就是一部环境保护法,凝聚着先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智慧(杨明森,2019)。这些历史财富和人文精神在自然教育中往往被忽视,但它理应成为自然教育的内容组成,也是其内涵和魅力所在。生态文学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要牢牢把握自然教育的终极目标

开展自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合理利用自然以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这里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自然的支撑力,途径是对自然的合理利用,这就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要义所在。无论是地理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讲授的主要内容都是如何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

中国古人将如何利用自然概括为“用之有节、取之有度”,两者关系的基础是“取之有度”。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个度讲的是把握好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对于个体的人而言,讲的是生活的行为准则和环境伦理问题。追求生活幸福和舒适无可非议,但绝不能无止境的贪婪,自觉地节制物欲和贪婪是热爱自然需要把握的“度”,也是我们的生活准则。“君子不打三春鸟,知道幼雏盼母归”,是环境伦理的觉悟。“反人类中心主义”要讲清它的全部内涵。杨通进先生曾指出:“不是人们只把人类的利益当作行为的最高准则,而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民族都没有真正把人类的利益当作其行为的指针,许多人还深陷在个人利己主义的、集团利己主义的泥潭中......,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窘境,主要不是太以人类为中心,而是还没有真正以全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这是开展自然教育所期盼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和谐生态”需要“你我共建”?这也是自然教育应该传达清楚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这是由自然环境的系统性、相互关联性和物质循环在大尺度的封闭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这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所以,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自然施加一定的影响,而无论你在何处、施加的影响是大是小,都会对其他的人或空间产生效应。这样的事例非常多。但对于每个人而言,做个保护自然的积极公民而不是被动的消费者是至关重要的(尼丹尔.A.科尔曼,2000)。

目前,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野外台站也是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如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我们建立的吉林省龙湾野外试验站,将竭力服务于自然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杨明森,自然如此慷慨,我们当何回应,20192. 丁照,理解自然——一个文明星球的形成(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梅雪芹,环境史研究叙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4. 【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5. 杨通进,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来源:中国环境

编辑:张黎



更多精彩内容

收藏!校园内最常见的100种草本野花,你都认识吗!| 生态文明教育

顾村水底精灵调查回顾| 生态文明教育

恐龙灭绝的那一天 | 生态文明教育

真的有“湖怪”吗?| 生态文明教育

独行30余年,他用镜头记录中国最美的野性世界 | 生态文明教育

日本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正是我们最缺失的一课  |  生态文明教育

25张图告诉你:生命有多顽强  |  生态文明教育

将被风刮掉的树枝树叶带回家,做出来的画面真是太美了  |  生态文明教育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新方法,竟然是在学校种菜?|  生态文明教育

全球自然教育基地十个典范案例  |  生态文明教育

张孝德:如何培养生态人、建生态村?|  生态文明教育

雾霾期间写给我学生的话!一位高中老师写给学生的信  | 生态文明教育

“山竹”过后该学什么?深圳一校长给同学们上了回生动的“台风”课  | 生态文明教育 

一个人都没有,保护荒野有意义么?|  生态文明教育

张象枢:生态教育融入到德智体美劳、对人的全面的教育的整体和过程之中

全球自然教育中心系列——美国狼岭的学校课程

生态文明教育 | 亚马逊森林大火背后的环境教育分析

收藏!58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看过来……

开学第一课就学垃圾分类  |  生态文明教育

爱因斯坦谈教育,放在首位的该是什么?| 生态文明教育

陈进:环境教育研究能告诉我们什么?| 生态文明教育

王如松院士:生态文明建设的8个认识误区

钱易院士: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龚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化育人心

温家宝:我的大学

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上海生态文明教育论坛2020年第一次会议精彩回顾

全文 | 全国近400位专家校长倡议:加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

杭州一初中生画了幅《无辜的蝙蝠》 为8800万年的生物讨个公道 | 生态文明教育

精彩回顾 | 上海生态文明教育导师团,安吉两山理论余村探源行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