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李思坤
3
朱胄
4
继续者张付
5
胡长白
6
继续者 佛教
7
004
8
bxss.me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李思坤
3
朱胄
4
继续者张付
5
胡长白
6
继续者 佛教
7
004
8
bxss.me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震撼!上海开放Google、Meta等国际平台,中国数字化迈出历史性一步!
战争烈度再升级,特朗普加征10%对华关税
特朗普称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外交部回应
从地方目标看全国!今年经济增长还是有很高要求
二姐李思林早知道李玟有轻生的念头,居然没一点防备措施!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新造车,开启新的十年 | 年终特稿
Original
蟹老板本人、毓肥
电动星球N
2024-03-19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News
作者:蟹老板本人、毓肥
新造车应该从哪一年开始算起?
有人说,应该从乐视汽车开始;但更多人感觉应该从蔚小理成立时开始。
如果依此推算,
2014 年可说是中国新造车真正的开端。
这一年 11 月,蔚来汽车成立;稍早的年中,小鹏汽车成立;至于理想,则稍晚于 2015 年 7 月成立,起初它的名字叫做车和家。
距今,恰好十年。
如果按李斌所言,这一轮的变革,还要经历差不多十年左右,也就是大概 2035 年才能尘埃落定,2024 年又可以看成是全新一个十年的开启。
以十年为期去回望,颇有趣味。
譬如,上面这张图,你认得的有几个?还有几个剩下了?
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则是,那些已经消失沉沦的品牌,那些当下傲立潮头的品牌,
他们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回望过去十年,在经历了骗补风波后的中国新造车,围绕着智能与电动两大主题,不断螺旋上升,将「电动爹」、「大趋势」抛在身后,几乎提前十年完成了新能源渗透率 35% 的目标。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提前,所有人开始意识到,智能电动的趋势已然不可抵挡。而下一个十年会带来的,则是对所有汽车公司的大考:还能不能在牌局上,又能否拿到开往新时代的船票。
在这样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份,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记录,因为也写作了今天这篇文章,以完成对时代的注解。
作为宏大时代的一个切片,它大体分为:
十年、新新造车、智能、全球、船票,总计五个章节。
这是我们努力做出的注解,它有逻辑、有偏向,也有情绪。
下面开始。
十年
我们接下来对时代的回答,只是万千答案的一种,而且是简略的那种。
譬如,「做错了什么」与「做对了什么」,我们给出的的方向是两组词是:智能与效率。
从科技史的角度而言,人类的科技进步,五千年来都是围绕着两个主题进行的:能源与信息。
而智能电动汽车之所以能成为汽车产业百年之大变革,皆因其为二者的交叉。
因而,不敢说现在存在的品牌,一定把智能做得很好。但那些已经/正在消失的品牌,却大体都是智能没有做好的,而且效率低下的。
譬如,威马沈晖那句:
「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
,也曾在 2018 年年底独领风骚。人们说,威马有料,靠谱。
又譬如,2015 年曾轰动一时的「和谐富腾」,当时有 FMC 和爱车两个子品牌。前者逐渐演变后来的拜腾,后者则延伸为爱驰——创始人付强,曾担任过爱驰公司 CEO。
而无论是拜腾还是爱驰,其创始人/CEO 在当时来看,均是有价值的投资标的。汽车行业精英,人脉足资源好经验足,并凝聚了当时汽车行业大批精英人士。
及至今日再看,不说赶上蔚小理,连当年不起眼的零跑、哪吒都后来居上,月销过万了。只能说这一批高阶汽车职业经理人/蓝血汽车人,的确缺乏最底层的思考,以及钢铁般的意志。只可惜了拜腾的铁娘子丁清芬和那一群汽车精英们。
至于效率低下的典型案例,莫过于拜腾,21 年破产清算时曾爆出 300 外国员工一年吃掉 5000 万零食的惊天消息。而我们上一次见到拜腾联合创始人戴雷,是在 2021 年上海车展的恒大汽车展台。
新造车不仅不相信眼泪,其实也容不下喝红酒抽雪茄与高谈阔论。
又譬如,新造车十年改变了什么?
答案或许有三。
第一,智能日渐成为了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决策项。
智能座舱芯片从 602A、820A,一路演进到 8155、8295,甚至 8650,企业纷纷以此卖点,追高逐远。
曾经可以忍受的开机慢,当下已然成为硬伤。曾经被誉为神技的连续语音对话,当下已然是标配;曾经让人艳羡的车机游戏,当下已然升级为 3A 大作….
智能驾驶则更卷。2018 年,一台能够通过大曲率弯道的车,就可以拿下满堂喝彩。但当下,城区领航激战正酣,躲避快递小哥已不算是绝活,能在无图下「自动」通过小区、乡村小路,才能让人鼓掌喝彩。
围绕着智能,华为小米加速切入市场,蔚来更是连发 12 项全栈自研技术——不仅宣布了自己的 5nm 神玑智驾芯片,而且在汽车操作系统层面毫不掩饰自己的供应链野望,推出了要替代 AutoSar 的 SkyOS。
(注释:图来自杰兰路)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一路狂飙,推动智能电动开始从早期用户加速跨越至早期大众。
从 2018 年的电动爹,到 2020 年依然带着嘲讽的「大趋势」,再到当下的毋庸置疑。这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的加速狂飙。
这样的加速,甚至超出了一线的感知。譬如,2022 年 8 月,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曾做出一个预测,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会在 2025 年达到 35% 左右。
但根据乘联会最新的数据,
2023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 886 万辆,渗透率已经接近 35%。
「从目前的数据和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或将提前 10 年或 9 年突破 50%,也就是将在 2025 年或 2026 年占比超 50%。」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在 1 月 24 日甚至这样说。
随着一二而来的,则是答案三:
中国汽车产业被全面激活。无论是宏观上出海潮,还是具体到个人的职业变动。
当下的疑惑或者只剩下,这样的全面激活,还将持续多久?
又一个十年?
新新造车
从铢积寸累到百舸竞发,我们该如何观察,中国汽车工业被全面激活的第二个十年?
新十年蕴含新趋势,新趋势带来新视角,站在两个十年的交汇点,我们看到的关键词,是
新新造车
;关键节点,则是 2023 年 12 月前后,两场关键发布会。
什么是新造车的新上加新?互联网势力的跨界入局。
2023 年 11 月 28 日,智界 S7 正式登场,智界是华为智选车路线的第二个赋能品牌,这场发布会也是智选车「四界」矩阵正式登场的号角。
12 月 28 日,雷军用三个小时,将小米汽车 SU7 的预热,扩写到和正式发布会之间只差一个价格;但更具有代表意义的,应该是发布会前一晚,小米汽车向整个汽车行业「致敬」。
小米的致敬既是先礼,更是后兵。
算上 12 月正式交付的极越一起,小米华为百度,这三家互联网领域的中国科技巨头,成为中国新造车「新上加新」的代表。
新上加新,首先指的正是那些在 2023 年正式入局的玩家们:华为、小米、极越、极石,等等。其次,还代指着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新的时代背景。
2023 入局的新新造车们,背后依靠的趋势,
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供应链的进一步成熟,同时也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2019 年特斯拉用 256kW 的 V3 超充,宣告充电速度已经迫近加油;2017 年蔚来则用 3 分钟换电,喊出那句「加电比加油更方便」——这是「老新势力」们,在上个十年为了普及电动汽车,推动的技术变革。
而到了 2024 年,新新造车们乘着的,则是人均 800V 全域高压的东风,充电 5 分钟续航两小时这句话,也终于从手机圈聊到了汽车圈。
电动是新新造车入局的前提,智能是新新造车发力的重点。
摩尔定律的余晖,也在 2023 照耀到了新新造车的头上,英伟达、高通、华为、地平线、Mobileye...智能驾驶芯片制造商们,将更高算力的芯片价格,打到了更多用户能负担的价位区间。
硬件瓜熟蒂落,生态枕戈待旦。
华为小米百度高调进场的背后,是它们代表着的互联网科技势力,对软件生态的熟稔和把控;同时,更是智能电动汽车硬件进入成熟期之后,消费决策开始向软件体验倾斜的顺其自然。
如果我们把中国新造车的第一个十年,看作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开端,那么从第二个十年开始,从新新造车全面交付的 2024 开始,则可以说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大爆发。
这种爆发,会以车手互联的方式,形成智能体验的强烈分化。
2024 年,不支持深度车手互联的新造车,开始成为少数派。无论车企自己做不做手机,一款可以深度无缝流转手机+汽车两款移动互联网设备的 APP,将成为衡量车企软件能力的标尺。
而伴随着电动汽车从早期大众走向晚期大众,这样的分化会愈演愈烈,这也是我们观察新新造车的一个关键原因。
华为、小米这样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的科技公司,自然触动着消费者对于「智能」的印象。当科技公司深度参与智能电动的下半场,「老」新势力会如何应对?
2024 的新造车与新新造车之争,必然是智能之争。
智能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部城市史。
城市是人类智慧的地理载体,而人类对信息的高密度传输效率追求,以及人类对自身的高密度出行效率追求,最终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时针划过新造车,两种效率追求,在智能汽车上进一步融合。
2012年,马斯克要给 Model S 装上当时最大的车规级屏幕,他说「汽车未来是轮子上的计算机」;2015 年CES,黄仁勋展示了基于 Tegra X1 打造的自动驾驶 DEMO,他说「芯片未来将取代人类司机」。
十年后,汽车的智能算力从 Tegra X1的约 1TOPS,发展到 Thor 的 2000TOPS。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也从锁死油门的定速巡航,发展到全速域 ACC,再到高速,然后是 2023 智能汽车的绝对热词——
城市领航辅助驾驶。
比见证领航驾驶进城更惊喜的,是中国新造车,参与了全球汽车工业变革的最前沿探索。
2019 年初次体验特斯拉高速 NOA 时,我们惊讶于汽车的主观能动性第一次接近了人类驾驶员。接近 5 年后回过头,我们更惊讶于中国新造车的智驾进击。
2021 年 10 月 23 日,我们在广州第一次体验到了小鹏的 CNGP 城市领航;半年后,我们用一台算力 30TOPS 的小鹏 P5,闯过了广州市著名的交通热点「中山一立交」。
到了 2023,城市,成为整个中国新造车争夺智驾旗帜的兵家要地。围绕城市,我们去年见证了多轮营销和技术大战。
首先是城市智驾的「开城」大战,从年初华为的 45 城、小鹏的 50 城,一路激战至年底何小鹏喊出 200 城,甚至是 2024 年 1 月 1 日官宣的 243 城。
另一方面,蔚来用 NT2.0 架构堪称奢华的四颗 Orin 配备,以群体智能的边缘计算方式,凭借着开「程」的思路,也在力争让 NOP+ 直追第一梯队。
除此之外,极氪的后发加速度、大疆车载的蓄势、小米 SU7 未到智驾先行的发布会,以及理想 NOA 的「全国都能开」,还有毫末智行、地平线等等一系列中国智驾供应商...
它们共同组成了 2023 年,中国新造车城市智驾大战的群雄逐鹿。
而当智能驾驶不断解放驾驶员的精神压力,人们对智能座舱全时互联的体验要求,也在提高。
2022 年开始,
高通
骁龙、
华为
麒麟、
AMD
锐龙,几乎统治了高端智能座舱,正好对应了 AOSP 和 Linux 两大车载系统阵营(代表企业分别是蔚小理华、特斯拉)。
下一个十年,我们会见证更多智能座舱的参战者。
2024 CES 上,蓝色巨人
英特尔
宣布正式入局智能座舱赛道,极氪将成为首个合作方。同样是 2024 年推出的大众 MEB+ 平台车型,以及奥迪 PPE 平台车型,则会全面搭载来自
三星
的下一代智能座舱芯片 V7/V9。
从芯片到 OS,智能座舱会以生态中枢的形式,影响着我们购买智能汽车的决策。
去年 12 月 28 日的发布会上,雷军将 HyperOS 带到小米 SU7 车内,小米引以为傲的米家生态,从此有了手机、电脑、平板以外的第四个控制终端。
时间再往前推,出身亿咖通的沈子瑜,如今身兼魅族和极星两个手机(汽车)品牌的重担,身兼蔚来汽车 CEO+CTO 的李斌,则在 9 月份的上海拿出了第一代 NIO Phone。
不想做手机的车企不是好的人工智能公司
,从新老十年的种种迹象来看,还只是一句调侃、一个噱头吗?
从这个问题出发,一台智能汽车,如何满足次时代人类在城市中、在城市之间出行、生活的效率需求,成为一家车企如何在新十年获得下一轮竞争资格的关键。
而从人类发展的最高,回到产业进程的细微,我们对接下来的智能十年,还有太多疑问和未知。
真正的端到端智能驾驶会实现吗?无人驾驶还要多久落地,法规、保险、商业模型还要多久准备好?手机和汽车,到底谁会成为人类移动生活的主导枢纽?
我们会在泥泞和崎岖中奔向答案。
出海
同样泥泞和崎岖的,还有中国新造车的出海之路。
2023 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 3000 万大关。如今地球上最具活力、竞争烈度最高,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希望在全球舞台上证明自己有引领下一个时代的能力。
如何总结 2023 年新造车的出海里程?四个字:西进、南下。
南下,指的是东南亚、南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国家;西进的难度则明显更大,因为欧洲是汽车工业的发源地、豪华车企的大本营,而美国甚至是空白。
如何评判新造车出海的成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许比大多数外国朋友更清楚:
「全球电动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
。
2023 年 9 月,欧盟正式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蔚来、小鹏、零跑、极氪等等有欧洲计划的中国电动车企,均有可能受影响。
纵观 2023 年,欧洲新能源销量榜前 20 里面,只有名爵 4 一款纯电车型完全来自中国车企(数据来自 cleantechnica)。
这并不影响欧盟委员会的警惕,因为除了 Model 3/Y,上表另外 17 款新能源车型放在中国本土市场,都将受到中国新造车的剧烈冲击。
下一个十年,技术、产品,不再是中国新造车走向全球的瓶颈,
品牌和文化才是。
出生于 2003 年的特斯拉,用了 18 年的时间,成为欧洲新能源销冠,然后在第 20 年成为全球无定语单车型销冠。
中国新造车要用多久,占领全球消费者的心智,培养出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品牌领先的形象?
比亚迪、长城、奇瑞等车企,正在南下的主流市场拿下一个又一个胜利,而除了泰国巴西澳大利亚,中国电动汽车如何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法规背景下,再造一个,甚至多个「特斯拉」?
蔚来希望用体系化出海的方式给出答案,小鹏则希望用全球落地 NGP 的方式给出答案,中国车企,还会在接下来的十年,给出智能电动全球化的更多答案。
甚至可以说,真正的全球化,是拿下「全球前五」的品牌基础。
但与此同时,「出海」是双向的——中国新造车南下西进的时候,西方传统车企也在东渡。
2021 年堪称中国新造车的集体冲高大年,极氪、岚图、智己、阿维塔等一系列高端品牌集体亮相。2022 年比亚迪的仰望,以及 2023 年华为的四「界」,则将这股浪潮推向了百万级。
曾经,这个价位段属于德日英美豪华车企,也就是 BBA 们。当中国新造车奋起高端,一种观点是「传统车企要完了」——和当年那句「传统车企一发力」遥相呼应。
事实是,BBA 依然有需求,而 BBA 依然要追赶。
截止到 2023,在中国新造车全力冲高的第一个十年内,传统豪华车企也「默默」完成了它们的初步电动化。
比如奔驰已经完成了从 EQA 到 EQS 的布局,比如宝马同样覆盖了 iX1 到 i7,甚至是劳斯莱斯闪灵级别的市场。奥迪的 PPE 虽然姗姗来迟,但保时捷已经完成了 Macan 的高压纯电进化。
同样地,我们也看到了 BBA 们对智能电动化的速度和烈度,估算不足,所以它们需要追赶。
另一方面,这个十年结束之后,日韩作为二十年前汽车工业低碳、减排的先锋,反而逐渐在国内智能电动讨论中淡化了。
丰田章男依然凭借总销量,屹立在全球车企领导人之巅,但卡罗拉的销冠已经没了;韩系纯电车在美国卖得不错,但中国新造车早已在 20 万以内市场打得不可开交,留给它们的空间越来越小。
更关键的,是日韩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缺失,让它们在这个强调全时在线、生态互联的时代失去了讨论度——一如日本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
甚至于,日本的「新新势力」索尼造车,比它的「代工厂」本田更有话题度。
下一个十年,我们是会见证 BBA 的守擂,还是日韩纯电的中兴,抑或是那些曾经辉煌的「百年老店」,在中国新造车的崛起之后,受到剧烈冲击?
更关键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放到全球,下一个十年,在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我们还能否聚焦于市场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而不是让人类科技的进步,局限于歧视性政策之间的竞争?
智能电动汽车的大航海时代,才刚刚开始。
船票
2023 年 12 月 27 日,在小米汽车第一场名为「跨越」的发布会召开之前,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发动了一次「突袭」,也即是《点名蔚小理、迪华宁,雷军六改微博、豪掷广告「致敬」先行者》
从早上九点的六改微博、再到夜间的豪掷广告,小米汽车成为了当天汽车圈最大的热点。
微博的热搜,譬如,#小米汽车向华为比亚迪致敬# #雷军向比亚迪华为等先行者致敬##多家车企回应雷军致敬##理想汽车回应雷军致敬##何小鹏回应雷军致敬# 等等,不一而足。
此事过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被致敬的六家汽车,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是小米汽车「字斟句酌」过后的考量——它其实是雷军心目中关于「新汽车船票之战」的先声夺人。
雷军为何要这样?因为,在他看来:「智能电动汽车就跟消费电子跟软件行业最后是一样的,它是赢者通吃的,所以我们觉得做不到全球前五就活不下去。」
这句话,随着央视 1 月下旬的《开年迎新访名企》节目的播出,又再一次成为行业的争议点。
人们在想,谁会是中国新造车的前五?也有人 CUE 了蔚来的李斌,因为李斌的判断则是:
「汽车行业不是赢者通吃的」
。
当天,我们发布了一条微博,说我们理解这个事情的看法只有一个逻辑:
5 万、10 万、15 万、25 万、35 万、50 万、100 万,是不是一个市场?
这是消费电子跟智能电动汽车因为价格,最大的差异。
但,如果再深入去想,有一个逻辑,是能穿越价格带的,那就是智能,或者换句话说——「软件定义汽车」。
以「智能」为外显的数据能力、软件能力,因为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因而积累的能力,在逻辑上是能够穿越价格带。
这也是为何在 2 月初,有朋友在谈及华为小米入局后,认为蔚小理三家都将遭遇严重挑战的底层逻辑。
因为,他们认为,智能化的组织架构、智能化的营销网络和服务、智能化的产品能力,这些蔚小理擅长的东西,对于华为小米而言都是手到擒来的。
这一次谈话,发生在 24 年 1 月交付数据出炉之时。这一个月,就新造车而言,华为支持的问界,在交付量上超过了理想。
而就在我们写稿之时,新浪微博也发布了 2023 年下半年汽车行业十大热搜品牌,依次为:
小米、蔚来、问界、智界、理想、极氪、特斯拉、小鹏、比亚迪、长城。
在去年 6 月的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何小鹏在主题发言中说,中国将来在全球领域里可能有前八名,但是中国企业在这个前八里面能占据几个?不知道,也许 4 家,也许 5 家,但一定不会是全部。
至于谁已经在牌桌上,他的判断则是:
「今天有谁已经在牌桌上?起码我认为中国没有一家创业企业,已经确定在下一次的牌桌上,今天没有人拿到这个船票。」
但无论如何,正如李斌所言:
从 24 年开始的这两三年会非常残酷!
因为,「这是决赛圈开始。前面都是资格赛、淘汰赛、小组赛,并不是说你到了决赛你就一骑绝尘了,不是这样的,决赛圈以后还要经历差不多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可能这个尘埃落定。」
而这十年,正是新造车的全新十年。
(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电动星球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