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即使被骂有伤风化、带坏小孩,也要说出想做“妈妈”的愿望

TSECC 跨青年 2023-04-30

TRANS YOUTH


编者按:这里有一位20岁的跨性别女孩,说她也想当母亲。“母亲:1.子女对生养自己的女子的称谓。俗称妈妈。2.比喻养育人的某一群体或事物。3.泛指生儿育女的妇女。” (《现代汉语词典》)
小蔡出生在2000年樱花绽放的春天,3月双鱼座的她爱好美食,对浪漫的爱和稳定家庭有一定的憧憬,性倾向是男性。高中时,她就和家里出柜。之后刷起某男同性恋社交软件发现家附近200m左右有一个男同机构在招志愿者,就火速报名加入性/别公益,到现在已经近5年了。

5年间,她的工作范围从单一的艾滋公益,拓宽到LGBT+权益倡导、多元性别平等与反校园暴力、跨性别平权、女权主义与交叉性视角融合等方面。笔者和她相识于社群活动中,有一天社群活动结束后,聊起未来几年的规划时,她的眼神充满着希望,乐观且坚定地告诉我:“我想从现在起,为能在中国内地,这片生养我的土地上成为一名母亲而努力。虽然我是跨性别女性,但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过母亲节,有人可以叫我'妈妈'!”
关于母亲的愿望和小蔡的这一切,让人充满好奇。为了解答这些疑惑,采访开始了。

为什么想做母亲


问到小蔡“为什么想做母亲,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她也记不起来了,只能想起小时候玩过家家时,自己会不假思索地就想扮演母亲,虽然可能有时会招致长辈、同伴的骂名与不理解,但这依然没有改变她想在游戏中做母亲的想法,就和她觉得自己是一名女性一样,没有任何迟疑。
后来这些想法,在质疑与伤害中,被慢慢埋进心里,长年累月、破土而出,在一个亟待爆发的时机,寻求改变。希望环境破局的她,向家人及周边的朋友出柜,坦白了自己跨性别女性的身份;而想做母亲的愿望,随着身边的人成为母亲的数量越来越多后,小时候那个被埋进心灵房间角落的宝藏被重新拾起,这个愿望越发强烈起来。
小蔡回答了想做母亲的缘由:“我不能说想做母亲这个愿望完全没有受社会规训的影响,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从我们出生起,被判断成一个女孩或男孩后,区隔的教养方式就已经形成。但这个方式让我从小到大都很不舒服,我不知道自己不舒服时会不会掉入二元论的陷阱,自动选择相反的方式生活。但我想做母亲和觉得自己是女性一样,是我自己认定的结果,而且这个认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后,我依然没有动摇自己的想法。所以,可能这个想法是自我层面和社会规训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自我层面的影响大于社会规训。”
小蔡觉得外界可能会对她为什么想做母亲有很多臆想,比如:家庭不幸渴望母爱然后想散发母爱、父亲暴力、童年不幸……但是她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是很自然地想做母亲。“如果以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别人,其实就已经凌驾在别人之上,以俯视的心态在规训其他人了。我们为什么要顺应一个不平等的视角,来证明我女性或做母亲的正当性呢?可能还有人会觉得,我是不想成为男人顶天立地、承担责任,所以选择成为女性。但其实女性也要承担很多责任,只是这个责任被人为的忽视了。
情感劳动也是劳动,在正视男性劳动促进多方合作的同时,女性和其他性/别的声音也该被正视。而且生活很多时候不是非黑即白的、非男即女的,我们很多时候二元地去区分和判断对错、正反、好坏,其实误会了事物的本质,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影响且相互依存的。我们本来就是多元宇宙下的一份子,只是有了不同的个体倾向与喜好,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无数的例子向我们证明,差异不可怕,极端的二元对立才可怕。”

怎样“成为”母亲?


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小蔡思考起跨性别女性在中国做母亲的途径。她反对代孕,认为这是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剥削,所以觉得自己如果能有孩子,只能选择收养。不过自己身份证上还是男性,也暂时没有做手术的打算。按照国内收养的相关规定,收养人需年满30岁,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所以如果小蔡不做手术更换证件,而以现在“法律男性”的身份成为母亲,最快需要到30岁,且只能收养指派男性。如果收养的是年满十岁的孩子,需要当事人同意。
谈到做手术改证件可以更快做母亲,小蔡拒绝了这条路径。“我很不认可,为什么做了手术才能被认可是一名女性,才可以做母亲?这个标准是谁规定的?为什么我们要以顺性别父权中心化的思想来要求跨性别者?不做手术就不能是女性和母亲吗?我觉得自己做了手术而去做母亲有点向这个规则'低头',我想总要有人去打破这个规则。我不反对任何同伴服用激素、做手术的需求,因为大家的需求本来就是多元的。但不能要求所有跨性别都要遵守这个规则。无论是谁,我们不是学着去做一名女性或母亲,成为一名女性或母亲,而是天赋人权,我可以有权利选择做女性或母亲,我就是女性或母亲。当然这个选择也不是单箭头的,只是我选择孩子而成为母亲,而是孩子也选择了我。孩子也是成年人的导师,我们只是ta们的观察者和陪伴者,并不是ta的家长、'监护'者和领导者,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小蔡今年20岁,按照现行法律,如果收养的话,最快的话还有十年。这十年,她也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跨性别身份带来困难?婴儿以后长大了,知道她是跨性别,会不会不接受她?如果是大一点的小孩,会不会不愿意被跨性别领养?即使接受她,ta会不会苦恼到底该叫她爸爸还是妈妈?
提到这些问题,小蔡一开始兴奋的表情慢慢黯淡下来,她急促地戳着手指,深呼吸让自己镇定一点。
但是现有的国内跨性别成功收养孩子的经验太少,小蔡也不知道这个收养会不会遇到更多的实际困难,自己会不会因为跨性别身份在有关部门审查收养资格时,被认为奇怪,觉得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被拒绝收养孩子;或在回访时,自己跨性别的身份显现,孩子会不会被收回?
“如果被剥夺收养资格,我该怎么办?找我的父母吗?但是如果ta们把ta从我的身边抢走,我又该怎么办?还有更棘手的问题,我看过金星的采访,她的孩子有因为她跨性别的身份被学校的同学冷言冷语。如果我的孩子因为我是跨性别,遭受到校园霸凌我又该怎么办?冲到学校替ta出头还是找老师寻求帮助?但如果ta因为我是跨性别,收到的霸凌反而越来越严重了,我又该怎么办?可能以前我只用顾自己,但现在有孩子了,我也需要顾及ta的感受,ta和我也都不是单一的个体啊......”小蔡越说越失落,慢慢地低下了头,低了好久后,一直沉默着。
突然,小蔡似乎突然想到什么,兴奋地拍了拍桌子。“我可以让我的姐妹们都当ta的干妈!大家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合作,住在一起,共同育娃,形成一个新的多元家庭网络。这里有跨性别、有跨儿、有gay、有顺性别女性……这样是不是对孩子更好!”小蔡有些满意自己的设想,开始想给孩子取什么名字,她虽然自私地想孩子跟自己姓,但是如果ta想要自己选择姓氏,比如愿意和其他干妈一个姓,甚至自己取一个例如上官夏侯这样的姓,如果法律允许,她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这个多元成家的概念在一些人看来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被社会接纳还需要很长的科普工作,小蔡希望之后有机构可以去尝试推行。

母亲身份带来的母职压力


当问到收养后会不会遇到困难,小蔡谈到:“如果是在这个多元成家的网络里,我们都是女性或者性少数,会不会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孩子的生活啊!现在养育一个孩子越来越贵了,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花费是巨大的。但是社会对女性还有性少数的歧视无处不在,而且跨性别女性会遭受到女性和性少数身份到双重歧视,职场的同工不同酬、玻璃天花板压的人喘不过气。我又是跨性别女性,还没有更改身份证,即使没有孩子,我也很难找到工作,有了孩子可能找工作更难了,这会不会对孩子不公平?我需不需要给她找个爸爸?毕竟我也需要伴侣。但有了伴侣后ta会不会不接受?”

小蔡感觉社会在要求每个母亲都是“完美”妈妈,一定为母则刚,但是母亲肯定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她也可以不勇敢。她肯定自己不会是完美妈妈,也觉得不需要完美妈妈,或者苛责别人要做完美妈妈。即使“找爸爸”在一些人看来并不“女权”,但是小蔡觉得“女权”是视角,是思维方式,并不是人生定式。当要求每个人都一样时,其实也违背了“女权”的初衷,女权主义者是多元的,也可以不完美,女权主义者并不是厌男去消灭男性,而是反对父权霸权,也可以和男性合作促进平等。

“可能顺性别女性在做母亲这件事上,不用多努力就可以得到社会的接纳,但跨性别女性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当然,做母亲的过程中,无论是跨性别女性还是顺性别女性都会遇到很多结构性的不平等,只是可能表现形式不太一样。很多人会质疑跨性别女性带坏小孩、有伤风化,不配做母亲,但是即使有这么多质疑,也无法磨灭我做母亲的意志。我做了很多准备,迎接母亲身份,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就做母亲,并出现了伤害孩子的情况。无论是谁,都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当然,二元性别被打破的当下,母亲的定义也可以被扩展,它也可以不只是女性来做。”

对未来养育重压力和困难的想象


小蔡开始设想养孩子遇到的具体困难,“如果ta霸凌别人怎么办?如果ta谈恋爱了向我求助,如果ta告诉我,'妈妈我喜欢上了别人,我要离开这个家,我要结婚了',我又该怎么办?如果ta也是同性恋、跨性别或者其他的性/少数人群却不敢告诉我,我该怎么办?如果我可以收养女儿,她进入青春期来月经了,我又该怎么办?……”
小蔡有无数个问题从脑海里蹦出,这些问题因为跨性别母亲的身份变得复杂起来,“是不是也需要一些性教育的读本和跨性别母亲的互助手册,纳入一些跨性别视角,大家互帮互助?”小蔡希望无论是不是跨性别,在育儿中都可以纳入性别平等的视角,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人。
她也会想,如果孩子成为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的拥护者,自己又该怎么办?“我可能一开始知道会很难接受,但我一定会从小给ta做多元性别教育,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也会努力说服ta,就跟当时说服我的父母接受我的跨性别身份一样。我可能对ta做不出多出格或者严厉的事情,但一定会避免相关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果ta做了出格的事情,我会毫不犹豫地和ta割席。”
“即使有孩子,我也不会放弃多元性别公益事业的!如果可以我想带着ta还有比我小的伙伴们,一起做性别公益。即使最后有关部门还是不能接受我做母亲,我也会把这些观念和思考带给我的晚辈。虽然我知道其实自己做母亲的希望很渺小,但是还是想努努力,给那些想做母亲的社群伙伴创造条件。”
或者在小蔡到30岁以前,这中间相关的收养政策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小蔡也不知道还需要多久,才可以完成自己做母亲的心愿。完成的路上,还有没有她未曾想到的困难,但她由衷地希望,世界上每一个想做母亲的人,都可以在不侵占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心愿。
小蔡突然站了起来,闭上了双眼,她想象着有个孩子出现在面前,她摸了摸ta的头,欣慰地笑了起来,然后睁开眼,看到前方虚无的一切,坚定地走了出去,走向她未知而又充满挑战的人生。她的眼神坚定,仿佛双眸尽头折射的光芒,是她以母亲身份和孩子的幸福相处画面带来的温暖。
(完)


2020新一期的文集再次开启,跨青年会以更多的视角讲述关于跨性别的那些事。没有人可以代表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述说自己的故事,而述说故事的过程也是塑造文化的过程。
欢迎投稿给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跨青年征稿启事  



特别感谢酵母基金对本期文集的支持
口述/图片✎小蔡
作者✎予妙
编辑✎张地靖
排版✎ 诗诗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请 给 该 公 众 号 留 言 获 取 内 容 授 权
  本 文 仅 代 表 作 者 个 人 关 点 
  不 代 表 本 公 众 号 立 场
 


About TSECC
TSECC|关注跨性别教育与跨性别青年的经济性赋权

Contact us
kqnjyzx@gmail.com
合作/投稿请发送邮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