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字如面

王大叔聊阅读 木头人王大叔 2022-08-04

某天从一个慈善商店里面买到一本19976月出版的王小波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那年4月他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北京。书的封面上是王小波他自己的照片。如果你不熟悉王小波,我给你些概念,身高是有180厘米以上,但是上过山下过乡,在国外做过木工活的结果就是对外表没有什么追求。据说有个读者在北京的地铁上遇到过他,还看到他穿着拖鞋,裤子拉链也没拉。



 

为什么出版社会有勇气把他那张难看的照片放在封面呢?为什么并没有吓跑读者呢?因为是他的文字打动了大家,让每个读者都知道了一头特立独行的猪,都有了思维的乐趣。他的老婆李银河也不漂亮,但王小波给她写了那么多的情书《爱你就像爱生命》,足以打动每个女孩子。而这一切,你并不需要知道王小波的外表。

 

但是这世界变了,变得更多人加入了外貌协会。数据化也影响了外表的判断,我们不再用是不是漂亮,美丽这些词,而是用颜值去量化做出排名。但是这会怎么影响我们读书的习惯呢?

 

自古以来,或者说是在我所知的范围内,读书并不需要知道作者长什么样子,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高是矮,都不重要,就像你吃过猪肉,也不一定需要看过猪跑一样。重要的是文字本身,当然文字是否灵气,自会让你判断作者是男是女。一般来说,男作者如果用女性作为主人公,描述出来的内容还是不如女作者写的真实细致。

 

比如当年我在图书馆偶遇《认罪书》时,我不知道作者乔叶长得美不美,我只知道我喜欢她的排比造句。最终我不当心看到了她的照片,但也不影响我对她的书的喜好。




反过来,我看到某些书的封面用了女作者自己自己的照片,我就知道,这肯定是美女,至少不丑。这和杂志用美女照片做封面是一个道理。所以在此,我要告诉大家几个美女作家,你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去翻翻她们的书。其中有盛可以,代表作《缺乏经验的世界》;付秀莹,代表作《爱情到处流转》和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还有一位女作家叫文珍,写过《安翔路情事》,《三四越界》,我并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子,当然,我想象她也是长头发,因为文笔细腻。

 

而那些英年早逝的人,尤其是女性。在以他们为主人公的书里,一般也会选择他们照片作为封面,让人有一种青春永驻的感觉。

 

2004年,一位知名作家作家离开了人世。她是美籍华裔,但却被中国人所缅怀。与王小波突发心脏病不同,这位作家是自杀的。Iris Chang,张纯如,曾经写出震撼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南京大屠杀》,选择在高速公路边用一把古董手枪结束生命。而她的妈妈,张盈盈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回忆,忍痛写出了《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封面上那张Iris秀发披肩,凝视远方的照片,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她。她生前是位高挑美女,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在校期间曾经被选为返校节皇后,后来学校也把她列入了名人堂,是其中年龄最轻的一位。看她的照片,你会因为她的美丽而惋惜,更想读这本书嘛?我相信会的。

 

死亡会以各种方式袭击每个人,除了心脏病,自杀,还有癌症。2011年,一位年轻的大学讲师和普通妈妈,因乳腺癌而离世。她生前的日记被集结成册,以《此生未完成》为名出版。作者简介里面有她的照片,一副长发乐观的形象,这在交大素以美女稀少的地方也真是珍宝,顺便说下她是大我一级的师姐。

 

回到男作者,最不英俊的但他的形象尽人皆知的则是英国的科学家霍金,歪斜在特质轮椅上,用仅存能动的三个手指通过屏幕和大家交流。《时间简史》是他的代表作,那么他的形象骇人嘛?不,完全是一副为科学献身的高尚肉身

 

霍金的同胞,朱特(Tony Judt)也是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的受害者,颈部以下全部瘫痪,有人称他为文学界的霍金。他出名的作品是《战后欧洲史》,但我买的是那本小书《记忆小屋》,也就是在他2009年被诊断出ALS后写出的作品。他在自序里面提到的每天都在晚上思路打开,但却要在白天把文章写出来,真的很费劲。这本书的中文封面是一部在雪地里开的火车,也就是作者记忆最深的在雪山小屋里发生的故事里面的一部分。为什么不换作朱特自己的照片,是不是因为他不如史蒂夫霍金那样为人所熟知,所以对销量不会起促进作用?



 

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奥斯特(Paul Auster)的《冬日笔记》,原著是在2012年写就的,彼时他已经65岁了,但中文版的照片却选用了他年轻帅气的照片。是为了告诉大家内容是关于他盛年的经历(的确很丰富),还是纯粹为了销量考虑?题外话,奥斯特是个永葆青春的作家,在七十岁的时候还写了《4321》(不好意思,每次写文章都会提到这本书),将自己的一生又通过平行宇宙讲述了几遍。而你完全感觉不到这本书居然是在古稀之年完成的。在中国,哪有老作家写出和成名作一样水平的书呢?



 

另一个要提的是麦家,他是谁?谍战小说家,出名的有《风声》和《暗算》,记得在电影院看过《风声》,的确故事很精彩。而他的散文先后几次编辑成册,我看到的那本叫做《非虚构的我》,封面是他的侧面照片,一副书生眼镜,挂着一只钢笔在耳朵上,照片是高清的,所以还看得到他眼角的皱纹。他帅吗,不帅。那为什么出版社要用这幅照片呢?我不知道,但也许为了配合书名,非虚构的我,就是真实的我,所以选择用真人照片。顺便说句,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提到每天都要给儿子讲故事,一直讲到12岁,是我的好榜样。



 

最后再提两个人。这两个人的问题在于看名字我不知道他们性别,所以闹出了笑话。

 

比如第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任溶溶。是谁?你也不知道吧。看童书女巫温妮系列时候见到了这个名字,想想就是个女同胞的名字。结果一查,居然是个男的,而且出生于1923年,到现在已经有95岁了。我手上的书是他2015年出版的《我也有过小时候》,当初是看的电子版,现在买了收藏,还没拆封(别告诉我老婆,家里有很多没有拆开的书)。他也是很有趣的人,生在上海,长在广州,所以对广州的吃特别怀念。如果你还想不起他的名字,就请想想《没头脑和不高兴》,里面有个在大厦里面不安装电梯的小朋友。



 

另外一个则相反,我一直以为她是个男的,名字叫做黄昱宁。你看,的确很男人气吧?上海出一些知性女作家,她则是以翻译为主,我所喜欢的伊恩·麦克尤恩写的两本书《在切瑟尔海滩上》和《甜牙》都是她翻译成中文版的。另外也有自己写的书,比如《假做真时》,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我最爱的出版社之一)。看豆瓣的照片,还是蛮可爱的。

 

说到底,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书是这个时代最后没有被图片,影像所改变的媒介了。当然,你也可以说我说错了,因为很多书现在也是年轻一代的艺人(鲜肉)写的,所以封面照片就是他们本人的,里面则充满了他们的喃喃自语。那我还要说,除了这些书以外,我还是喜欢看文字来猜想他们的主人。

 

见字如面,这才是读书最大的乐趣。


---------------------------------------------------


甜甜和巴巴的故事(连载)


之七:一致对外


甜甜和巴巴关系特别好,经常把糖果往嘴里放,而把包装纸扔给巴巴。有一次坐飞机也这么干。巴巴生气了,把包装纸扔回给她,她又扔回来,两个人就在那里闹,最后巴巴决定把包装纸放在熟睡的麻麻的毯子上。这下甜甜没问题了,给了巴巴一个high five,随后捂住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