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记(18):俄军极度拉胯,乌军浴火重生
在本公号本系列的上篇文章《俄乌战记(17):胶着拉锯战中,俄军乌军力量对比继续改变》中写到:2022年12月26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俄罗斯塔斯社专访时表示:乌克兰必须立即无条件投降,否则俄军将解决乌克兰的一切。当在乌克兰的俄军被打得出翔、面临崩溃的时候,拉夫罗夫的这个“最后通牒”被有人评论为:
2022年行将结束时最不着调、最搞笑的国际新闻。
拉夫罗夫身为一个大国的外长,他发这个“最后通牒”当然并不是为了博大家一笑,还是有些底气的。在用常规力量已经打不赢的情况下,那几天,俄方从普帝、到梅德韦杰夫、到相关人士、发言人,再次突然提升了使用核武器的调门,声称,俄军“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已经部署到位,必要时将对乌克兰和“相关方”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这个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的“声称”,就是拉夫罗夫对乌克兰发“最后通牒”的底气所在。至于这个“声称”里所说的“相关方”是指谁,就不必多解释了:
“相关方”和“不相关方”,都知道谁是谁。反正自二战以来,悬在人类头顶的核威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过。
然后就是从2022进入2023元旦前后那几天,当然具有象征性的、甚至是标志性的意义。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新年讲话中,将2023年定义为“回归之年”:让我们的土地回归;让民众回归家园;让士兵回到家人身边;让被俘人员都能返回;让所有人恢复正常生活,回到没有宵禁、没有空袭警报的日常欢乐……
普帝也向俄军发表了新年讲话。但仅仅几个小时后,在顿涅茨克第19职业技术学校内驻扎的俄军,在庆祝新年时,突遭乌军呼啸而至的海马斯火箭弹精准打击。乌方称此次打击导致400名俄军死亡,300人受伤;俄方只承认有63名俄军死亡,后增加到89人。且不论死伤人数吧,这股俄军在庆祝新年时突遭这样的“灭顶之灾”,引发了俄罗斯内部的愤怒和互相指责。普帝对乌军这种“不给面子”的袭击也定然十分恼怒……而且乌军的袭击不止这一下。就在元旦那几天里,乌军先后以无人机、空军、海玛斯火箭等,向俄军集结地、前沿阵地、后勤中心、防空系统等进行了近20次突袭。
俄军的被动和无奈在于:此前被他们当作战略法宝的“三大威慑”似乎都在失效。
首先是“核威慑”在失效。此前一遭受重大损失或遇到重大刺激,俄方就会祭出“核威慑”,但过些天口气又会缓和下来。说实话,核武器这东西谁都怕。想先用的人也怕,因为必会遭到对方规模更大的反击。除非一个人自己灌下两升伏特加,在正常状态下谁会决定首先使用用核武器?
然后是“能源威慑”在失效。2022年,欧洲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能源去俄罗斯化”之路,虽然很狼狈,很艰难,但他们确实走过来了。其中最典型的是德国。德国高调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起,德国已经完全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煤炭、天然气、石油及石化产品。就是说:德国已经实现了对俄罗斯能源的零依赖。本来,俄乌之战爆发前,德国是欧陆大国中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程度最深的国家,其55%的天然气,50%的煤炭,30%的石油要从俄罗斯进口。俄乌之战爆发后9个月时间里,德国就做到了完全停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这还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其他欧洲国家,不论大国小国,绝大部分也将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降到了10%以下。俄罗斯能源对欧洲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了。这让本以为用能源为武器可逼迫欧洲屈服的普帝和一些专家们,还是既意外又尴尬的。
最后是,俄军的“炮火威慑”也在失效。先前,俄军凭着绝对的数量、体量优势,可以对乌克兰展开不计成本的狂轰滥炸。如在2022年夏季时,俄军可以每天打出6-10万发炮弹;10月10日开始,俄军又开始以导弹和无人机对乌克兰全境的民用基础设施进行打击。但现在,俄军每天只能打出2万发炮弹了;俄军发射导弹和无人机的力度也在减小,而且大部分会被乌军拦截掉。
俄罗斯“三大威慑”都在失效,一切已不可同日而语。
可能正是由于在各方面对俄罗斯越来越有底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挪威、波兰、捷克、波罗的海三国等,都显著升级了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力度。
法、美、德三国,相继宣布援助乌克兰重型装甲步兵战车。如美国,已决定援助乌克兰50辆配备了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布莱德利装甲车,100辆M113装甲运兵车,多套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等;德国也已决定向乌克兰提供“黄鼠狼”装甲车和一套“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还有的国家,如日本,不直接给乌克兰提供军援,却加强了对乌克兰的经济援助。
俄乌之战中,俄军表现极度拉胯已是公认的事实。
堂堂“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现在极为被动,在乌克兰的俄军被打得出翔,面临崩溃。这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比如:高层决策失误,开战后又对对方反复严重误判;上下互相欺瞒,谁都难以得到正确信息;在信息化方面技不如人,等等。但俄军的构成,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这里就单说一下俄军的构成。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俄军,总体上由四个板块构成:
第一个板块,也是最主要、最大的板块,当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俄军,即俄罗斯的正规军。
应该说,俄军无论从机械化程度、炮火、空军各方面来讲,还是可以的。就是信息化作战水平差了点。但俄军从上到下的问题也很多,比如现在战场上许多俄军穿着臃肿、行动不便的各种类型的棉衣,与从头到脚浑身现代化装扮的乌军形成鲜明对比。这要归因于冬季来临前,俄军“150万件棉衣不翼而飞”事件,当然这所谓的150万件棉衣也有可能只是存在于账目上,实际上从来没有存在过。这就是问题啊,对俄军士兵的士气影响是很大的。
第二个板块,是俄罗斯的地方武装,比如声名显赫的网红“车臣部队”。
有人称这类部队为“地方军阀武装”。他们的特点是显摆、吹牛杠杠的,真打起仗来是不愿往前冲的。因为对于地方军阀来说,这些部队是他们的资本和底气所在,要是遭受了重大损失,他们也就失去了根基,不好混了。
比如此前靠拍抖音成为网红、被吹成神军的“车臣部队”,其首领卡德罗夫主动向普帝请战,要让凶悍的“车臣部队”去一举击溃乌军。但当“车臣部队”的先头部队在乌克兰落地不久,就被乌军团灭后,后续到达的车臣部队就不大去前线了,而是在后方当“督战队”。这个活儿比较轻松。但他们现在也不大敢拍抖音了,因为手机一开、一发,就可能被乌军定位,引来乌军的精准打击……
第三个板块,是瓦格纳集团武装。
瓦格纳集团,有人认为是个雇佣兵集团,有人则认为是只听从普帝命令的私人武装集团。瓦格纳集团的老板普里戈津,原是路边摊的烧烤师傅,后来就自己开馆子。应该是由于厨艺太好,也可能是由于别的原因,他获得了普帝的赏识,成为了“普帝御厨”。他进而搞起了瓦格纳集团,开始涉足军事和战争,利润应该比开馆子大得多。瓦格纳集团资金充足,士兵薪水高、装备精良,但整体上是属于那种只适合进行特种作战的队伍,并不适合两军对阵的大规模作战。
第四个板块,是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的地方分离主义武装。
有人称他们是“地方民兵”,有人称他们是“新俄军”,也有人称他们是“伪军”。出于种种原因,就不介绍他们了。
上面四个板块的俄军间当然有协作、有配合,但有时也很不协作、很不配合。因为他们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这是俄军表现极度拉胯的原因之一。
正是由于俄军表现极度拉胯,2023年1月,俄方又改组“特别军事行动”指挥机构,将前“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苏罗维金大将降为副总指挥;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则亲自接任“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印象中,自俄乌之战爆发以来: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好像已经是俄军第五次临阵换帅了。
且说这位新任“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的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先前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一战成名,被认为是俄军里最有才华的帅才。据说,进攻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计划,就是由格拉西莫夫大将负责制定的。问题是,俄乌之战中,俄军表现极度拉胯,堂堂“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俄军被打成了熊样,面临崩溃。这种情况下再吹格拉西莫夫大将多么有才华,就不大有说服力了。
再说说被降职的“特别军事行动”前总指挥苏洛维金大将。苏洛维金大将此前在叙利亚战场上以出手狠辣、作风残忍闻名,被称为“末日将军”,“屠夫将军”。他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担任“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期间,延续了这种风格,以导弹、无人机和远程炮火,对乌克兰全境进行了无差别战略打击。苏洛维金这种对乌克兰全境进行的无差别战略打击:
1、确实重创了乌克兰的民用基础设施,尤其是供电、供气、供水、供暖设施,给乌克兰民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给乌克兰造成了很大困扰,延缓了乌军的反攻行动。但是呢,又确实没怎么打击到乌军的有生力量,对乌军的战力基本没有造成影响。这种打击无法改变战场总体形势。
2、这种打击对俄军自身消耗太大,无法长期持续。
3、这种狂轰滥炸式的无差别打击模式,在国际上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使俄罗斯越来越孤立,后患太多。
所以,苏洛维金大将任职仅3个月就被降职,倒是个合理的安排。
但无论换谁任总指挥,恐怕也难以改变俄军的不利局面了。
有人分析认为:
乌克兰会浴火重生成关键性军事强国。
2023年1月16日,德国的女国防部长兰布雷希特,向总理朔尔茨提交辞呈,正式宣布辞职。此前,她就因坚守反战理论而广受舆论批评。INSA的一项民调报告显示,有约59%的德国人认为她是位“糟糕”的国防部长,有近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希望她辞去国防部长一职。尤其是她在新年讲话中,对事关德国安全和重大利益的俄乌之战轻描淡写的言论,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终于激起了德国民众的怒火,招致媒体铺天盖地的批评,认为她给德国带来了巨大损失。在此情况下,她不辞职也不行了。
而随着兰布雷希特辞职,德国的“豹2”坦克出现在乌克兰估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就在兰布雷希特辞职前两天,2023年1月14日,俄军用一枚本用于攻击重型军舰的、威力巨大的空对舰导弹,炸毁了乌克兰第聂伯罗市的一栋住宅公寓楼,导致数十名平民死亡,数十名平民失踪,另有70多人受伤……俄军用这种威力巨大的空对舰导弹袭击平民住宅、造成巨大平民伤亡、故意制造恐惧气氛的行为,再次激起了国际舆论的愤怒。
兰布雷希特宣布辞职,可能是因应了这种愤怒。
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则利用机会,公开说俄乌之战到了决定性的关键时刻,相关方应加大对乌军的援助力度。
有分析认为:原本只有20多万人的孱弱的乌军,在经过10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后,已发展到70万人,成为一支开始使用北约制式武器,并经过了相关方各种培训的真正能打仗的强大军队。
乌军,在浴火重生。
本系列前期文章,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