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桂有条千年古驿道,你去走过吗?

家在临桂 2021-04-02

欢迎关注家在临桂

临桂五通镇马鞍村有条义桂千年古驿道,你去走过吗?



临桂区五通镇西山村委马鞍村至今尚存一段老义宁县(现合并于临桂区)通往桂林北门的古驿道。该古道曾经承载着州、县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的传递,物资运输、军事调动、军事后勤补给和官员出差、调任与巡视,以及民间各种商贸往来的重任。近日,笔者到马鞍村寻访了这条有千年历史的古驿道。



01

义宁到桂林有两条古道


据《临桂县志》(第37页)记载,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马氏在灵川县西部(含今龙胜各族自治县)设置义宁县,县城在今五通镇。立县后,属桂州。清乾隆六年(1741年),析县西北另置龙胜厅(今龙胜县)。1951年8月,义宁县划归灵川县,1961年6月转属临桂县。


义宁县在建县的1000多年历史中,县志上面记录着桂(林)龙(胜)驿道是在清代修建,起于桂林,经临桂红庙、葛家村、叶家村、朱家村、黄塘村、草鞋岭、油麻圩、鹅塘岭、黄峰隘,再经五通圩(义宁县)……入龙胜地界。


显然,从龙胜到义宁县再到桂林的古官道是在清代修建的,这是进入桂林古南门的唯一一条有历史记载的驿道。那么,在清代之前义宁县到桂林的驿道又从哪里走?


马鞍村是临桂区的一个高标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100多户人家通过前三期的改造,大部分农户建起了新楼房。从村子的外观来看,俨然是一个新农村,但从村子前面的那棵五六个人都合抱不住的古榕树,再加上村上老人的口传进行分析,马鞍村是一个有一定历史的村庄。



马鞍村的老人道出了马鞍村村名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村子的后山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像马鞍,以山的形状命村名。另一种说法是,古时候,从桂林到义宁县的达官贵人及商人们都是骑马或坐轿,于是有人在这里做起了卖茶水、钉马掌、修马鞍的营生。有几位从北方来的专做马鞍的匠人,他们做出的鞍子,不滚鞍,不伤马背,坚固结实,人坐上四平八稳,舒适异常,从此这里就出了名。后来,人们就把村子改名为马鞍村。


今年81岁的李桂华老人说,他小的时候跟着大人去桂林就是走马鞍村这条义(宁)桂(林)古道。那时候古道上有几处凉亭,一些做善事的人常常在凉亭内冬摆热茶夏盛凉水供行人享用。凉亭的柱子上也常常挂着几对草鞋,免费给生活困难的行人穿用。


古道是用鹅卵石铺就路面,从马鞍村翻过一道山坳就到了临桂的天华、麒麟,然后进入灵川县的定江,最后步入桂林北门。李桂华说,从马鞍村走路到桂林当天一个来回,到家太阳还没下山。而常常听到老义宁(五通)人说他们去桂林要是当天去当天回,就需要“两头黑”。从走路的用时来计算,五通镇到桂林是25至30公里路程。


清乾隆年间,龙胜从义宁县分割出去,然后修建了桂(林)龙(胜)县道,一是分担交通压力,二是随着桂林城的扩大,桂林南门到龙胜的县道更加便捷。然而,到桂林北门的行人也为择取近路仍走义桂古道北线,这就形成了义宁到桂林有两条古道的原因。


02

昔日古道上商贾过往络绎不绝


在西山村委副主任李催贵的陪同下,我们从马鞍村往南边出发,来到了义桂古驿道。走过村前的一棵古榕树,迎面是一座有3米多宽的石拱桥。桥面的石板光滑明亮,不知被多少人的脚步踩踏过,见证了昔日古道上商贾过往络绎不绝,来往于桂林、义宁商贸繁荣昌盛之况。


走了约500米的路程,一棵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的古榕树呈现在眼前。奇怪的是,这棵榕树包裹着一棵比一个脸盆还要大的杉树,两棵树都枝繁叶茂。


李桂华老人介绍说,原先这里还有一棵比这棵还要大还要奇怪的榕树,那棵榕树包着一棵杉树,而它又被一棵樟树包裹着,上世纪40年代被一场暴风雨给弄折了。一位从江西过来专做陶瓷生意的商人,看见这棵“奇树”后,出资在榕树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包容(榕)庙”,过路的官员和商人每到这里都要进到庙里烧香,祈祷神灵保佑。该寺庙早在“破四旧”时被毁了。



顺着古道往前走,一条宽约1米的丁石路出现在眼前。丁石路使用大小均匀的鹅卵石铺就而成。古道上时不时看得见石条铺成的石板路,有些因年深月久,雨水冲刷着泥土,把青石板裸露在路面上;有些因路基塌陷,青石板东歪西倒。


马鞍石拱桥以四个石拱横跨在桃花江上。捆石龙藤蔓将桥石严实地包裹着,藤蔓植物的藤比较柔软,会垂到桥台下。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石拱桥依然静立在河道上,显得那么伟岸、苍劲、厚重。



过了石拱桥往山岭上走,不多时就到了现在的321国道。同行的村民说,这里就是过去有名的“草鞋岭”。草鞋岭有两道高大的山岭夹着道路,过去有劫匪常常借用这里的地形抢劫路人,上了年纪的人现在听了这个地名还毛骨悚然。由于经草鞋岭的行人经常被抢劫,后来才新辟一条通往周家坪至石门塘再到义宁县的道路。


从周家坪村到石门塘村有两三里路,321国道在村前穿过。老人说,石门塘原先叫石门铺,与义宁县城相距五六里路。这里原先是一个驿站,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脚、换马。



五通镇区东面三里桥(地名)有一座凉亭,在过去被称为“官道凉亭”。按古代邮驿的通例,官道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官员、驿使休息换乘,同时也供民间商人、游人歇脚。


过去,从桂林或骑马或坐轿来义宁县府的达官贵人总要在该凉亭歇息,待县府的差役赶到凉亭,引路官走在前面把他们带上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官道进入县府;如果来了州府以上的官员,知县就带一路人马在凉亭等候,恭迎高官的到来,然后前呼后拥将高官引入县府;如是更换县官,懂礼仪的老县官就会在凉亭内设茶宴相迎,礼毕双双回到县府进行新旧换班交接仪式。


03

马鞍村石拱桥上的“仙人脚印”


从马鞍村往义宁县方向走去约1里路远的路旁,李催贵拨开草丛,只见两块各约有1吨重的石头卧睡在那里,他说这是一对“鸳鸯蛋”。两块石头相距50厘米,中间各有一个拳头般大小的穿洞相互对着,传说这是仙人挑来的石头。


马鞍村石拱桥桥面上青石板被踩踏得有些凹凸不平,李催贵把一块青石板上的泥沙慢慢扒开,只见一个石脚印出现在眼前。他说,小的时候他们去西山小学读书,来回都看见这个“仙人脚印”,这几年因为走的人少了,泥土把脚印盖住了。



相传石拱桥竣工的时候,首事们决定择个吉日良辰举行过桥仪式。吉月吉日吉时选好了,派人在石拱桥的两头守候不给行人通过,谁知还差一个时辰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抢先过桥,守桥的人急忙阻拦,那叫花子用左脚猛地踩一下石板就飞上天了。天亮了大家到桥上走走,竟然发现了这个脚印,后来大家仔细推算,还是叫花子过桥的时候才是最佳时辰。


马鞍村石拱桥上的“仙人脚印”名头逐渐被传播开来,但凡过往桥面上的行人都去踩一下“吉印”图个吉利。


上个世纪70年代,马鞍村后山修建了一座水库,往北而去的古驿道已被淹没在水中,石门塘到五通镇的一段古道也修造了国道。如今,义宁通往桂林北门的古驿道就剩下周家坪到马鞍村这一段不到三四里路依稀可辨了。

猜你还想看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周荣华  掌上临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