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老板气吐血,我只用了1篇文章

套路编辑部 运营研究社 2019-11-10



前段时间,我们追了个热点《腾讯为什么敌不过网络写手?》结果热点没追好,我还差点被老板开除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某天晚上,一篇叫做《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开了分工会议,我负责写文章的主体部分。当我把写好的文章交给老板和主编以后,他们被我气出了内伤。


“你这都写了些啥?如果你是读者,这样的文章你爱看吗?!就你写的这些,一个字都不能用!”



后来,老板让我回去好好反思,总结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如果总结不好,就别来上班了。


听到这里,我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但我明白这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得好好总结我到底犯了哪些错,能把老板气成这样,以后该如何避免。



长句泛滥


长句会让人很烦躁,道理等同于某个人跟你说话时滔滔不绝密不透风中间不停顿,就像上一句。(大家自己可以感受下)


要命的是,在《腾讯为社么敌不过网络写手?》的原稿中,我写了这样一句话:


因此,像这种能够释放众多网友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气的文章能够如此的火爆就不足为奇了。


不知道你看完的感觉咋样,反正我是快要窒息了,读下来一口气都不都用。那么长的句子,绕来绕去,连个“逗号”都没有。(这不是找骂么)



那主编是怎么改呢?


首先要理清长句的结构,然后提炼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 定语,状语,补语,再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剔除不相关的修饰词。


按照这个方法,上面的那句话就变成了:


“因此,像这种能够释放网友怨气的文章,能如此火爆就不稀奇了 。”


很明显,意思相同的两句话,主编改后的这句更容易让人理解。


因此,在写文章的时候,尽量用短句。如果做不到,就在长句之间加个逗号



偏离文章主题


经过反思,我又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文章抓不住重点,经常跑偏。


这是很多小编一不小心就会犯的错,经常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段,有用的其实真没几句。



就比如《腾讯为社么敌不过网络写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为什么大公司总是被黑?


以下是原稿其中的一段话,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





很明显,这段话在讲“为什么大明星老被黑”,虽然我写的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偏离了文章主题“为什么大公司老被黑”,而且还洋洋洒洒写了好几段,结果越写越糟。


所以,主编毫不留情的删掉了这段话。


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呢?


在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列一个大纲。并且要确保大纲的每个分支都不能偏离主题。







不分段


句子长也就算了,我还把这些长句子揉在一起,凑了一大段,远远看去就是黑黑的一坨。





对读者来说,看到这样的文章,简直就是灾难,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这些。


说实在的,这么一大坨文字堆在这里,连我自己都不愿意再看一遍,那还凭什么指望读者来看?


后来,主编就把我这一大坨文字拆分成了 5 段。





被主编这么一改,我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


一段只用一句话,可以改变文章的整个节奏,并且能够把内容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担。



平铺直叙


另外,原稿中的很一大段话都以叙述句为主,整体风格特别平淡,让人看了想睡觉。


附上原文给大家感受下:





主编修改之后的样子:





细心的小伙伴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原稿中没有问号,修改后的成文有两个问号


相比于平铺直叙,多用问句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能够让文章更加的生动。


大家都喜欢读一些容易理解的东西、喜欢有血有肉的文章。


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想象读者是你的朋友,而且就站在你的面前,多用问句试着和他们对话。



晦涩难懂


写作最大的禁忌就是自嗨。


这种错误我经常会犯,而且犯了错以后,自己还发现不了。


其实这种错误很多小编也会犯。说好听点,是不会站在读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说的难听点就是,这种小编根本就没有 “心”。


比如我在写腾讯的“赛马机制”的时候,并没有给读者解释,什么叫赛马机制,想当然的认为他们一定懂。


原文如下:






“赛马机制是什么?你让人家自己百度百科吗?”


 主编怒了。


“没有没有,我以为大家都知道这个词……” 


当时的气氛一度很尴尬。




后来,主编就加了一句话,就把这个可能会让读者 “一头雾水” 的名词,解释得通俗易懂。





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写作时,一定不能用专业术语,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否则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


怎么检验呢?


写完后,想象自己是读者,通读文章,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问自己:这些词、这些句子,我能读的懂吗?如果读不懂,就要做好标记,反复修改。



没有画面感


关于这一点,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你解释一个专业术语或者理论,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说,我得先把这个术语或理论先自己弄懂,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那你可比我强多了。


我在原稿中解释 “破窗效应” 的时候,被老板和主编臭骂了一顿。





说实话,看完百度百科的这段话,我没懂,但我还是照搬上去了。


主编看到这里终于对我忍无可忍了,然后,手把手教我“说人话”




对于破窗效应,他是这样解释的: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就像在一个社群里,你一直想在里面发广告,发现有人发了广告还没有被制止,那你也就跟着发了。


现在我终于知道自己说的为什么不是“人话”了,如果我是读者,看到某些小编照抄百度百科,还把本来就枯燥的理论解释得云里雾里,真的好想打人。


想要写出具有画面感的文章,就应该好好把握和读者生活相关的细节,举一些与读者切身相关的例子,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逻辑不严谨


先来看一段话,同样出自于《腾讯为社么敌不过网络写手?》的原稿:





从上一段话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少了点什么?


没错,这段话有 4 段。前两段说,媒体黑大公司比较划算;后两段说,黑大公司的文章制作成本低。


很明显,这两个部分表达了不同的意思,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应该提醒读者,我们要讲另外一件事情了。


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加一个连词“另外”。





加入连词会让文章的会让逻辑更严谨,前后两部分的联结更加顺畅,还可以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


因此,我们在文章中应该多用连词。




总结


这些都是我用血和泪总结出来的写作经验教训,希望大家能有所启发。


1)用短句

2)不要偏离文章主题

3)一段只用一句话

4)多用问句

5)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6)要有画面感

7)句首使用连词


如果你在写作中能够避免这 7 大错误,那你的文章基本上就合格了。至于我么,老板说了,如果以后的文章中再出现这些错误,我就别想在运营社混了。




你在工作中犯过哪些致命的错误?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赞并且推荐给你的好友。




在公众号「运营研究社」

回复以下数字关键词看运营实操干货

01--《年轻人,为何要坚定地选择做运营?》

02--《坚信运营跟对人比做对事重要》

03--《运营跟产品的五种“暧昧”关系》

04--《如何快速成长为高阶运营》

05--《运营的三大职业发展方向》

06-- 《高阶运营常用的3种思考模型》

07-- 《如何有效的进行跳槽》

08--《怎样用数据分析提升用户留存》

09--《十步成为互联网上最稀缺的运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