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湖”牧人禅,与野牦牛相伴的部落。

林泉 CHARU 2021-09-15






万湖的守护者 手工编织品宣传片
模特:措池村土松大哥  嘎玛书记一家
秋笔摄

 措池藏语意为“万湖”,
坐落在青海省玉树州海拔4600米的长江源头,
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措池村有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
2004年12月,
措池村以13位牧民为核心,
成立了本土保护协会——“野牦牛守望者”。

感谢藏族艺术家泽郎夺理为措池设计的logo。

措池风光  秋笔摄


为了带动对环境无危害的传统手工艺发展,
在措池村政府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推动下,
措池村20年开始进行手工培训,
提高生计的同时,
用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守护家园。



林泉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措池村合作社专业化管理和产品制作持续培训” 项目公益设计师、珠宝设计师、专栏作家。近年来致力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藏传佛教寺院、古迹考察,为公众号撰写印度文化、佛教美术专栏。


秋笔

人文人像摄影师,南极极地探险队队员&极地摄影师,国际公益组织Oxfam(乐施会)签约公益摄影师。除拍摄商业人像之外,秋笔常与Oxfam、阿拉善基金会、中华儿慈会等国内外NGO合作,多年穿行于第三世界国家及藏地等偏远地区公益拍摄。其作品曾在北京地铁、北京798艺术园区展出,《中国周刊》《中国旅游》等杂志刊登。



以下文字摘自林泉老师的工作日记

与野牦牛相伴的部落

以手艺维生的生活,听起来很浪漫,实际操作时却要面对各种难题。措池社区的牧民,是三江源核心区藏羚羊和野牦牛的守护者,巡护工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无偿参与环保工作已经十几年,但在社区的生计发展却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

措池老百姓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提高生活水平。他们的编织技术是父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放牧生活中的必备技能。他们编织的腰带,绳子,马具或抛石绳“乌朵”,工艺复杂,精致密实,手工精湛,凝聚着游牧祖先的灵巧和智慧。


措池百姓用祖辈传承下来的精湛工艺编织而成的各种游牧用具


古老游牧工具的创新

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和培训,利用牧民们已经掌握的传统编织工艺,制作实用的小件产品,不仅仅是为了回馈常年义务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池百姓,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古老的游牧编织手工技能。

在措池村村委会的带动下以及三江源协会项目官员勒姆和洛松细致周到的安排下,我们进行了两期传统游牧用具的创新培训。

培训过程中点滴的手造光阴
秋笔摄

牧民们编织了几个小挂件,我认为这个基础款特别有市场,便请他们加上了绳子,变成可以挂包或者挂在车上的实用品,然后重新配色、选择更天然更环保的线材,并且缩小体积体现精致感,优化款式,形成了标准化的产品。

长寿吉祥结挂件   林泉摄

76根线编织的吉祥

一位心灵手巧的阿佳,率先用细细的羊毛线,编织了这个小挂件,一面吉祥结纹样、一面是寿字纹,寓意长寿吉祥,一个小小的长寿吉祥结挂件,需要76根线来编织。饱含着来自三江源核心区牧民的祝福。

吉祥结用到的配件,有虎牙天珠图案的陶瓷珠,寓意刚强坚韧、消除波折。在挂件上加入金属吉祥结,一方面与挂件本身的吉祥结图案呼应,同时增加材质上软与硬的碰撞。十字金刚杵的加入,又为挂件增加了坚固智慧、消除烦恼的含义。


马具手环  秋笔摄

灵感来自马具的手环

我们在传统的马具中提炼出天珠、回纹等具有传统藏族元素的装饰纹,选择黑白主色系搭配低饱和配色的方案。

牧民们编织的手环,薄荷绿、湖水蓝、浅靛青、落日橙等等色调少量的混搭,让毛线手环既有牧区的质朴,也有漫不经心的时尚感。

可以说,这样的手环本身就是传统马具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用低饱和度,让这些配饰在日常生活中的可搭配性更强。手环使用了菩提子和天珠图案的陶瓷珠作扣子,每款都能定制男士和女士的尺寸,同时我们尽量控成本,让它可以作为每个藏族文化爱好者都能毫无负担购买的产品。

手机编织绳

吉祥手机绳

我们用相对简单的编织手法制作了手机绳,降低产品的售价。手机绳的长度刚好可以穿过手掌,使用手机时绳子能套在手腕上,不仅是手机的装饰,同时也是防止手机不慎掉落的功能性配件。

来自喀瓦坚地毯厂的羊毛纱线,染色时保留了矿物质染料在羊毛线中浸色不均匀的痕迹,自然随性的色调像极了牧民在生活中的本来样子。

围巾改造的手工编织收纳袋  林泉摄

手织布收纳袋

牧民们用木织机,以及天然手捻羊毛线,织了几条样品围巾,这些围巾布料的基础工艺,来源于牧民们用传统木梭机织成的腰带。合作社的织布室里,还有织好的腰带,并且有不同的花纹。传统的牧民腰带,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少,但是牧民们织布的工艺却非常宝贵。

他们将织好后的围巾又做了扎染,最后绣上绿色的万字符。但是这样的围巾不是很柔软,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改造。

我们买了拉链,请牧民大叔把围巾剪成小块,保留了尾部的流苏,做成了20*15cm的收纳袋,配上手工编织的同色系手挽带,可以收纳化妆品、笔、文具、手机、零钱,非常的实用。

牧人大叔充满包浆的麻将顶针,是手心间的温度  林泉摄

我发现,牧民大叔在固定拉链时手上戴着一枚翡翠绿配象牙白顶针,是他用旧麻将做的。顶针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已经有了古董玛瑙般的光泽。这枚树脂材质的麻将顶针,充分体现了手心的温度,一件手工物品,能够长久地陪伴在人身边,记录着光阴中的点滴。



万湖九眼甲片项链


这是为措池社区手工艺发展项目设计的新品,银币格萨尔王九眼甲片植物染绳项链,灵感来自西藏西部女性的传统服饰,她们会将银币佩戴在头发上和衣服上。


不戒兄建议加入格萨尔王九眼甲片的概念,每枚甲片都有9个孔,用于穿过皮绳连结甲片,传说格萨尔王穿着这样的盔甲刀枪不入。银币中间是“措池”的藏语,“万湖”。搭配植物染手工搓的绳子,第一批样品仅做了10枚。


牧区草原上的孩子 秋笔摄

培训的过程中,有牧民们交流私语,有孩子们嬉戏哭笑打闹的声音,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一边编织一边照顾襁褓中的婴儿。高原上呼号的风、放牧时的风霜雨雪、歇息时黑帐篷中升起的炊烟、孩子们在草原上像野草一样恣意而坚韧地成长。

牧人的手工,不仅是一件编织的装饰品,还饱含着那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阔人生。

牧人的手工编织  秋笔摄

荒野中的拍摄

正值高原草长莺飞的季节,摄影师秋笔到牧区后计划拍摄的第一个行程,便是与“野牦牛守望者协会”成员越野荒原,淌河过溪,在秘境深处海拔4500米的长江第一峡谷——烟瘴挂,拍摄措池村牧人的手工编织饰品。

一大早洛松就给车加满了油,准备前往烟瘴挂。晚上我们借宿在嘎玛书记的土房家,晚饭后正准备睡觉,有人捎来口信,说由于整天下雨有辆皮卡陷车了,请洛松去帮忙拖车。洛松去了许久,回来说,白天我们走过的路,晚上已经完全变成河了。

洛松与多位牧民一起拖车林泉摄

皮卡车一下子就带来了十几位要去参加法会的牧民,晚上都得和我们挤在嘎玛书记的土房里。嘎玛书记一家人赶紧张罗着,他们给炉子加上牛粪,把炉火烧得旺旺的,黑暗中长途奔袭而来的牧民们渐渐暖和过来,再喝上热茶,开始低声交谈。

洛松提议把靠近炉火暖和的床让给老人和孩子,他去车上蜷缩着睡了一晚。我和勒姆、秋笔在外屋的床上挤了一宿。

林泉和勒姆、秋笔借宿于嘎玛书记家

清晨,嘎玛书记一家早早起来,给昨晚借宿的牧民烧了热热的酥油茶、做了包子、面饼给大家当早饭,之后与他们一一告别。解决了种种难题后,我们终于到了秘境深处海拔4500米的长江第一峡谷——烟瘴挂。

烟瘴挂 林泉摄

薄雾下的白色山峰

“烟瘴挂”、是藏语的音译,意为“美丽的白色山峰”。晨起山峰间氤氲而起的薄雾下,沱沱河流水潺潺,在冬布里山群峰间冲闯流逝。

在壮阔的峡谷中,我们请土松大哥和他的家人当模特,在通天河畔拍摄了一组牧民手工编织的外景照。我们不仅要拍摄产品,还希望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述这些在三江源头的牧人作为环保人的故事。

拍摄花絮

土松大哥是一位牧民,同时也是野牦牛守望者协会的成员,十几年来在山间巡视守护野生动物,同时他还是夏雾巴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

他是村里唯一会开装载机的人,前一日大雨,土松大哥开着装载机在河边一直在帮助陷车的皮卡和越野车脱离泥沼,牧区总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大家不管是否认识,都会无私的相互帮助。

夜晚的星空 秋笔摄

晚上土松大哥又去观测星空和拍摄,整宿没睡。站在江边,他戴上了康巴汉子传统的英雄结,烈日晒得他轻轻闭上眼睛,有一瞬间,他站着打盹了。然而荒野给予牧人的力量,却自然地在身躯上流露。

这些质朴的牧人,在天地间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他们努力让江源大地呈现出最原始的面貌,也在江源大地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

荒野给予牧人的力量,自然地在他身躯上流露 秋笔摄

年后重返措池

2012年同样在格尔木的移民村,我为长江源区的牧民设计了手工编织的配饰,以及石刻项链,并帮助他们销售。但由于项目没有后续,成为我一直以来的遗憾,我希望能在一个社区长期扎根下去,和牧民们一起探索传统工艺基础上的创新设计。
 
很偶然的机会,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专家顾问迦入的五之提到三江源,她告诉我措池很需要这样的项目,在协会的支持下,项目会持续做下去。于是,我似乎被江源的召唤牵引着一般,在8年后,重返格尔木的措池社区合作社了。

林泉,秋笔与措池村手工艺人合影

从最初在藏地的旅行,到在藏地参与环保公益项目,再到近几年致力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寺院古迹考察,藏地给了我无尽的滋养。


藏地传统的文化元素成为我设计作品的一部分,藏人独立于天地间,用温和而坚韧的态度与自然相处,也影响了我的价值观。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 “措池村夏雾巴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官方微店



此项目为支持环保人的纯公益项目 
由措池村政府 三江源生态环境环保协会 三江源设计师联盟支持
迦入愿在未来链接更多藏地社区

秋笔摄


支持藏地的社区建设,
不是一种援助,
而是反哺。
感谢这些,
世代默默守护三江源头的牧人,
君饮长江水,
谁护江源头?

为我们讲述您的故事,您与藏地,与牧人的故事

加入迦入 微信号:charuspace
文字:林泉 秋笔
摄影: 秋笔 林泉 
编辑: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迦入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作者本人及网络
请勿随意印刷转载 后果自负
合作及投稿邮箱:charuspace@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