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疫情影响受关注!一季度外贸增速继续两位数但有所回落,外贸短期波动市场如何看?
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5.23万亿元,增长13.4%;进口4.19万亿元,增长7.5%。一季度贸易顺差规模仍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在4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这是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长。
数据显示,3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047.9亿美元,增长7.5%,贸易顺差473.8亿美元,出口27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4.7%,进口2287亿美元,同比下降0.1%。3月我国进口增速超预期由升转降,但出口增速下行幅度较小。
李魁文提出,叠加去年高基数等因素,从月度情况来看,进出口增速整体有所回落。但我国外贸韧性强、潜力大,实现外贸稳定增长仍具有坚实的基础。
疫情给外贸带来压力
全国多地疫情管控升级对于供应链以及外贸的影响备受关注。
李魁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近期本土疫情多点频发,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供应链稳定产生了较大的压力。至于对外贸的影响,海关总署也一直保持密切的关注。
“比如说,大家现在比较关注上海的相关情况。上海海关最近也发布了抗疫情保民生助企业促发展的十方面措施。”他表示,从3月9日开始,上海海关在浦东机场、外港、洋山等重点隶属海关率先实行了“AB班”工作制,在全力做好内部安全防护基础上,与其他口岸单位协同作战,力保上海口岸安全畅通。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此前提出,今年我国外贸行业的挑战,不比去年小。近期疫情防控升级让外贸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外循环转到了内循环,“内循环不畅,导致物流难点、堵点增加”。
魏建国认为,当前外贸行业面临“三缺”问题,缺柜、缺人、缺资金。其中,海陆空铁的柜子都很紧张,原本能补充一些运力的中欧班列,受到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的影响也存在运输困难。缺人是因为国内疫情防控升级到不了岗,而由于供应链整体受阻,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也明显下降。因此,政府要重点为企业提供纾困政策,缓解资金压力。
有国际物流业人士指出,疫情给全国的供应链带来了全局性、综合性的影响,物流行业的货运量更是在近期明显下降。企业不仅仅缺柜,那些明明急着出口的货物,因为无法及时运到港口或机场,常常让航班或船舶不得不“空着出去”。数据往往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行业已有直观的感受。即使疫情带来的影响缓解了,整个供应链的恢复还会面临1~2个月的滞后期。
出口增速放缓但长期向好
3月份数据显示,我国当月出口27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4.7%。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伴随境外产业链逐步修复,我国出口的贸易替代效应相应减弱,加之上年出口基数偏高,今年出口增速本就存在下行趋势。这种趋势在年初已显现,3月出口增速延续下行属正常。
他同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出口增速下行势头将较为温和,全年仍有望实现5.0%左右的增长。扣除价格因素,估计一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力将保持在1个百分点左右,并将在二季度继续保持0.5至0.7个百分点正向拉动。
在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看来,展望4月,俄乌冲突导致的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制裁与反制裁不断升级,大概率利空全球宏观经济。预计全球摩根大通制造业PMI大概率承压,边际利空4月出口增速。
不过,预计价格因素还将对4月出口增速形成较强支撑,再加上2021年同期基数小幅上行,综合来说,预计4月出口金额当月同比还将面临较强支撑,但是走势可能弱于3月。
魏建国提出,受俄乌冲突等综合因素影响,再加上中国供应链本身的韧性,整体外贸还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增幅可能有所降低,但仍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
部分国际物流人士也对于外贸的长期向好保持乐观。中国外贸会因近期的疫情影响和全球局势的波动迎来更大的挑战,但未来几年内中国外贸仍将保证强有力的竞争地位。“一个例子是,有客户此前把订单从中国转移到了墨西哥,但转移过程并不顺利,受到当地在交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劳工等方面的影响,客户最终又把订单逐步转回了中国。所以中国的供应链还是有我们值得自信的地方。”
进口下滑或属短期波动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3月我国进口额增速出现2020年8月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不过市场人士认为,进口需求下降或属短期波动现象。
王青表示,除上年同期基数明显偏高外,结合近期国内疫情及各地防控措施收紧判断,不排除是疫情防控导致进口报关受到一定影响等短期因素所致。预计4月进口数据可能继续偏低,但本轮疫情平息后,进口增速将很快回正,有望出现一轮反弹过程。
郑后成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多地反弹,以及管控举措强化的影响,我国部分工业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进口商品需求收缩。
东吴证券宏观团队指出,分产品来看,3月进口数据最大的拖累来自食用植物油、铁矿砂及肉类,同比分别降39.0%、35.9%和27.7%。
来源: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财联社、第一财经、人民资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