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央行、国家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并于当日实施。
本次调整,是自2022年10月25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后,时隔近9个月再次调整该参数。彼时,受美联储持续加息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央行、国家外汇局将此参数由1上调至1.25。
上述消息发出后,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迅速上涨。截至20日22时45分,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最高触及7.1620,较前日收盘价一度升值逾600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接连升破7.23、7.22、7.21、7.20、7.19五道关口后,更是一度收复7.17大关,日内最多上涨近650点。
据外汇交易中心公布,7月2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1456元,较前值调升10个基点。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被视为稳汇率的政策工具之一。“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越高,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跨境融资的上限越高。”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这既有利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也会直接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观察往期调整规律,2020年12月、2021年1月央行、国家外汇局分别下调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至1,当时人民币汇率处在升值区间。而在2022年10月,监管层转为上调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至1.25,当时人民币汇率恰处在贬值区间。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处在7.2元附近,此次调整体现了监管层合理引导市场汇率预期的意图。”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近来,官方表现出对汇率波动的关切,连续密集出台有关稳定汇率的表态、动作。“在今天上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之前,央行已经有明确表态、动作展现稳定汇率的意图。”华创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
回顾来看,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明确表示,“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7月14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也提及,“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此外,财政部19日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2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2023年第二期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120亿元,比原计划发行规模增加60亿元。“当前时点宣布人民币国债发行消息,客观上会助力稳定人民币汇率运行。”张瑜表示,在离岸发行人民币国债可在边际上调节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平滑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分析此次调整将给市场带来的影响,王青认为,调控政策出手,将对市场预期产生较为显著的修正效应,短期内人民币汇价将出现明显反弹;后续人民币汇率走势将主要取决于稳增长政策出台节奏、力度,以及三季度宏观经济走势。在温彬看来,未来,监管部门“汇率工具箱”依旧较为充足,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杠杆率、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工具,可在必要时继续对市场预期进行合理有效引导。
谈及后续人民币汇率走势,王青指出,“以6月降息落地为标志,一批稳增长政策正在出台,三季度宏观经济复苏动能有望转强。由此,从基本面走势上看,下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可控。另外,下半年美联储将停止加息,美元指数易降难升。由此后期人民币汇率存在由弱转强潜力,年底前有望再度进入7.0以下区间。”刘国强近期指出,人民币汇率走势从长期看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从短期看是测不准的。长短期综合起来看,我国是大型开放经济体,人民币汇率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既可能升,也可能贬。“但是往上、往下,都不会偏到哪里去。”他强调。来源: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