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真相:汇率、出口与广场协议

小炒君 小炒说 2021-11-07

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红红火火,大有赶超美国之势。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打压世界第二,1985年逼迫、诱骗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广场协议》,然后日元哗哗地升值,最终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化,然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再也没有能力挑战美国。
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版本。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是改编版的故事,你被骗了!


1日本主动签订《广场协议》


1989年9月22日星期天,这是安排召开广场协议的日子。
9月20日,日方代表之一、大藏省(财政部)国际金融局局长行天丰雄已在纽约逗留多日,这天他在日本协会给美国商界做午宴演讲,演讲座无虚席,每个人都在认真倾听,想提前知道点消息。
在问答环节,汇率是提问次数最多的问题,行天丰雄已经回答得有点不耐烦了,但是听众意犹未尽。当美国运通公司的琼·斯佩罗问道:
“您不认为应有一次五国集团会议来对汇率做些什么吗?”
行天丰雄吓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会议是秘密进行,五国集团会议一直都是这样召开的,根本就没有公布这次会议的消息。
行天丰雄在举办演讲沙龙时,他的上级大藏大臣(财政部长)、长着一张娃娃脸的竹下登正在启程飞来纽约。
竹下登也是秘密离开日本的。为了避免被日本其他官员和媒体发现,他就跟首相中曾根康弘商量以打高尔夫球掩人耳目。
这天,他带着球具、穿着球衣,行李箱放在汽车后备箱,故作悠闲地来到成田机场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在慢悠悠地打了九个洞后,他没有打回这九个洞,连球衣都没有脱,就直奔机场的泛美航班客机。
星期天上午,行天丰雄和竹下登来到纽约中央公园对面,一座文艺复兴式样的“城堡”酒店出现在眼前,这是著名的广场饭店。这个豪华饭店在1988年被意气风发的特朗普买下,花了4.08亿美元的他相当得瑟:“我来到办公室,看到窗外最美丽的建筑,结果是别人拥有,我感到很内疚,就买了。”结果,在1995年被破产的特朗普以3.25亿美元低价甩卖给沙特王子。

22日中午11点,G5集团(美、日、英、德、法)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齐聚一堂,讨论各国汇率和全球贸易平衡,目的是使美元有秩序性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作为东道主的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到得最晚,因为他的飞机在芝加哥遭遇大雾延误。贝克心里一阵嘀咕:大事总是不那么顺利。
行天丰雄因为级别不够,待在会议室的隔壁房间,但隔音效果不好,会议的发言他全程都听得很清楚。
竹下登爽快地说:“可以升值20%,OK的。”
贝克当时很是吃惊,没想到谨慎的日本人会这么大方。
日本政府日元升值与美国政府美元贬值不谋而合,会议十分顺利。

其实不止日本,英法德三国也希望美元贬值,缓解本国货币贬值的压力,他们对召开广场会议的愿望最迫切。
下午4点30分,会议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形成会议公告:美元有序贬值,另外4国对美元升值。史称“广场协议”。
在公告的措辞上还有过一个小争论,关于“非美元货币对美元一定程度的进一步有序升值”,竹下登觉得不够明确,建议删掉“一定程度”,但没被采纳,美英法德不希望表述太过直接。

随后的新闻发布会,被安排在一个非常狭小且拥挤的小房间举行,这样的安排也是不希望现场有太多的媒体。记者提问:“为什么能容忍日元 升值?”
竹下登用他那标志性的温和笑脸回答:“因为我的名字里有‘登’啊(日语中“登”与“升”相近)。就算日本升值到190日元兑换1美元(当时汇率是260日元兑换1美元),也无所谓啦。”


多年以后,行天丰雄回忆起此事,对媒体说了这么一段话:
日本在广场会议上主动提出日元对美元升值,且幅度超出美国预期。至于逼迫和阴谋一说,只是增加了故事性。根据当时日本首相和财经高官的计划,这更像是美日两国之间的合谋。”

所以,我们至少能看出两个问题:

1、日本人当时对“广场协议”挺欢迎,完全没有屈辱感,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平等交易。广场协议并不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而是日本自己想要的。行天丰雄和竹下登在卸任后接受采访时一直承认是日本主动。
你能找到的大部分严肃学术书籍,都能得到这个观点。而你能看到的网文,大都是持相反观点的阴谋论。所以,大家还是要多看书啊。


2、协议并非只针对日本一家,英法德也参与进来了。并非只有日元升值了,西欧三国的货币也升值了。1985-1988年,日元升值1倍,德国马克升值了1.4倍,法郎升值1.1倍,英镑升值70%,像瑞士、意大利等欧洲重要货币也都大幅升值。


这期间升值的货币不止日元,而且日元升值幅度也不是最大的。


所谓欧美联合给日本下套,这种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为什么日本对日元升值这么积极?为什么经济失落的只有日本呢?


2贸易立国


1945年3月10日,行天丰雄终生难忘。
这天深夜,336架B-29轰炸机,每架携带近6吨的弹药,从马里亚纳岛的空军基地起飞,目的地是东京人口最稠密的浅草地区。空袭的美军司令叫柯蒂斯.李梅,在年初刚刚将德国的德累斯顿夷为平地,轰炸东京十分有经验。
400万磅燃烧弹倾盆而下,10万人瞬间死亡,44平方公里的浅草地区化为灰烬,连河流都沸腾了,钢铁梁柱也融化了,破坏力可以和后来的原子弹爆炸相比,在250公里外太平洋上仍可看到冲天火光。
人们争相跳入河中求生,结果隅田河漂满如木炭一样黑的尸体。人们争相躲入坚固的明治座剧院,院内窒息而死的尸体互叠有2米之高。大轰炸之后日本政府花了二十五天的时间才将烧焦的尸体清除完毕
只有14岁的行天丰雄,吓得全身颤栗。行天丰雄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燃烧、沸腾、烧烤到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行天丰雄亲眼看到了战争留下的满目苍夷,田野和村庄荒芜,人们都处在极其困难的境地,靠吃草根、树皮度日。
“人非人,物非物”,日本政府不知道国家前途在哪,行天丰雄也不知道个人前途在哪。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跟他说,20年后日本是世界老二,你会在中央政府见证这个事实,他一定认为你是个疯子,这怎么可能呢?
麦克阿瑟致力于重建日本,但困难重重,工人罢工、“左翼分子”运动、退伍军人不满……直到1949年,日本经济毫无起色,1945年战败时的日元汇率是15:1,1949年日元汇率是270:1,狂贬18倍,消费品物价指数在1948年一年就飙升50%,战后经济崩溃!
日本人十分不满,首相吉田茂催促美军应该“趁早回家”,报纸嘲讽麦克阿瑟为“蓝眼睛的幕府将军”。
这个时候美国的对日援助金额已经达到20亿美元,麦克阿瑟开始对占领日本感到失望和厌倦。

正在读中学的行天丰雄不知道日本经济发生了什么,只知道粮食越来越贵了、面包越来越难买了。好在他学习成绩优异,1950年考上了日本最好的东京大学,改变了个人命运。这一年,日本命运也迎来大转折,因为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不再将日本当成战败国处理,而是看作抵御共产主义的亚洲桥头堡,开始拼命扶持日本。
美国首先送来两件大礼:

1、美国索性将日元汇率锁定为极低的360:1(这个数据很重要,要牢记!),以出口刺激日本经济增长。360日元兑换1美元,这种人为的低估,极有利于日本的出口。
所以,在战后经济腾飞的历程中,日本经济有一个特点:低汇率70年代以前,日元的汇率一直处于低估状态。
美国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好处,日元的低汇率对应着美元的高汇率,那就可以低价(更少的美元)进口优质的日本产品。
2、美国将日本作为朝鲜战争的物资供应库,送来了高达35亿美元的外贸订单。要知道,1950年日本GDP才110亿美元。
世界上每个国家从落后向先进发展,都是先以出口拉动。不管是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包括中国,都是如此。日本的低汇率以及美国市场,再加上工业基础好,使得出口极具优势。
先普及一个知识: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无论是高还是低,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低了对于出口是利好,对进口不利;高了对出口不利,但对进口利好。同时,高了有助于国内企业海外扩张
本币贬值,外国人能用更少的外币买到你的出口商品,自然出口就增加了。本币升值,国人能兑换的外币更多了,自然就是买买买,要么买进口商品,要么买海外资产。
日本确立这么低的汇率,就是为了用出口拉动经济。日本确实做到了。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日本GDP216亿美元,出口总额16亿美元,两项数据都比1950年增加1倍。经过10年波折,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战前水平。

1955年,行天丰雄以优异的成绩从东京大学毕业,当时的大藏大臣(财政部长)一万田尚登,是东京大学的知名校友,一眼相中了这个小学弟,行天丰雄就这样被提前录取进入大藏省(财政部)担任公务员。此时,日本人平均工资是17美元/月,是美国的1/10。当时行天丰雄的工资是20美元/月,可见日本的公务员工资也不咋滴。
行天丰雄在大藏省颇受重用,1956年获得了美国国务院的福布莱特奖学金,以公派的身份去普林斯顿大学读研。当时坐飞机是一项极奢侈的消费,一张日本到美国的机票,抵得上行天丰雄大半年的薪水,如果没有奖学金,甭说读书了,他连美国都去不了。
到达新泽西州后,行天丰雄被美国的繁荣震撼到了。满街的汽车、摩登女郎广告,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电冰箱和收音机,体育赛事、大众情景剧、电影院……好多都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行天丰雄第一次到美国,正好是美国披头士和摇滚乐兴起的年代,那种躁动与快节奏,他怎么也欣赏不来,就感觉:太吵了。而且他也难以理解:这些人好好的日子不过,天天这么躁动干嘛?
行天丰雄在普林斯顿待了两年,当时杨振宁和李政道常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讨论学术,两人尚未成名,行天丰雄可能和他两有过几次擦肩而过。
行天丰雄离开美国,回到大藏省继续工作,强烈的对比使他感受到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太大了,好在这时的日本延续了50年代上半期的快速发展。
50年代下半期,日本发挥自己的工业底子,GDP和出口总额再涨一倍,在此期间,松下电器攻占海外,销量猛涨了7倍,成为日本经济和贸易的缩影。
也就是说,整个50年代,日本GDP和出口都是5年翻一倍,10年翻两番,之后的日本经济如脱缰的野马,一飞冲天,一步步逼近美国。

1961年,行天丰雄被派往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IMF)织参加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混个熟脸,便于跟IMF借款。日本需要IMF的资金支持,是因为日本经常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而这一年的逆差超过10亿美元,日本的外汇储备也才20亿美元,这被视为一次危机。
低汇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本来应该贸易顺差才是。偏偏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原材料、能源非常依赖进口,石油99%都是靠进口。低汇率使得日本的出口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但便宜的另一层意思是,单个产品能换回的美元是较少的。
但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的日本还不够强,只能慢慢积蓄力量,直到25年后,日本的翅膀变硬了,才会在广场协议上主动要求日元升值。
1962年4月,行天丰雄被紧急调往维也纳。
IMF正在维也纳举办年会,大藏大臣(财政部长)水田三喜男趁机跟三家美国银行协商贷款。领导总是不懂专业,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这就是召唤行天丰雄的原因。与行天丰雄相反,水田三喜男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而不是技术官僚,他学生时期是个社会主义者,因为这个原因多次被警察逮捕入狱,以后成为一名保守派政治家,他三次出任大藏大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功臣。
谈判地点在一个酒店套房,水田三喜男非常紧张,他在不断地抽烟,行天丰雄趁他不注意在他每个口袋里装满了一盒烟。事情很顺利,2亿美元的贷款谈下来了,这是日本央行首次借外债。水田三喜男回到酒店房间,长吁一口气,将一杯威士忌一饮而尽,衣服都没脱,就倒头而睡。
国外借款,对6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日本在进口上不至于畏手畏脚。再加上越南战争的东风,60年代的日本GDP再翻两番,年均增长率超过11%,占美国GDP比例从1/15提升至1/6,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总额同样翻两番,达到160亿美元,1969年中国出口总额是22亿美元。
出口商品的结构也迎来根本性变化。1950年,纺织品占日本出口的一半,机械产品只有10%,20年后完全倒过来了,纺织品占比只有12%,机械品上升到46%。
1950年,日本城市化率只有38%,到60年代末,城市化率达到70%,白色家电、彩电、轿车,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本人的标配,行天丰雄第一次去美国看到的场景在日本成为现实。日本已基本成为工业大国,并成为工业发达国家俱乐部的一员,是里面的首个非白人国家
60年代日本青年的“流氓舞会”
希腊神话中有个“不死鸟”的传说,讲的是一只名叫菲尼克斯的神鸟,在熊熊烈火焚烧中获得新生,展翅腾空,很多人都以这个传说来比喻战后日本的浴火重生。
就在日本经济在战争废墟中强势复苏时,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出问题了。
3日本沉没到日本第一,转型!


在过去,世界各国实行“金本位”:你有多少黄金,才能发行多少货币。不像现在纯靠政府信用,想发多少就发多少。
二战结束后,美国大发战争财,GDP占全球40%,拥有世界80%的黄金储备,于是建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被称为美金,就是这么来的。
美国的黄金储备怎么来的呢?就是靠贸易顺差(卖军火)积累的外汇换来的。但是,随着日本和西欧的狂飙突进,美国的出口受到了打击。1947年美国出口额占全球40%,1960年降至18.3%,1970年降至15.5%。
1970年,美国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虽然只有15亿美元,但是却引发美国举国上下的震动。
美国在60年代参加越战,直接耗费2000亿美元,还在国内搞高福利,这都要花大把的银子,直接导致美国财政恶化,赤字严重,黄金储备随之减少。1970年美国国债余额达到2300亿美元,是GDP的40%,其中短期债务就有250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只剩下110亿美元了,比巅峰时刻降了一半。
美国的黄金储备,连短期债务的一半都覆盖不了。
所以,当贸易逆差出现后,美国就慌了,这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美联储国际业务负责人查尔斯·库姆斯,与在日本财政部负责国际业务的行天丰雄的私交不错。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衰弱,他耿耿于怀,时常跟行天丰雄吐槽:美国政府真不是东西。
1971年8月13日上午,查尔斯·库姆斯赶到美国财政部,要去说服部长康纳利不能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但人还没见到,中途的一个电话,让他垂头丧气地回去了。这个电话是纽约外汇交易室打来的,英国要把自己持有的30亿美元兑换成黄金。
与美国穿同一条裤子的英国,也要兑换黄金,查尔斯·库姆斯明白:游戏确实结束了。
当天下午,查尔斯·库姆斯与其他几个人,早早赶到戴维营,面见总统尼克松。戴维营是坐落在马里兰州群山公园的一个度假胜地,美国总统们的专属区域。当年罗斯福就在这儿养病,艾森豪威尔在这里会见赫鲁晓夫,还有克林顿躲在这里逃避穷追不舍的娱乐记者。
结果早就注定了。

1971年8月15日,周日晚上,急切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等不到周一上班,就单方面宣布:美元不再绑定黄金,停止美元对黄金的兑换。话声刚落,市场就被美元抛售淹没了。
史称“尼克松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寿终正寝。


美国终于踢开黄金这个绊脚石,可以放开手脚印美元了,什么赤字、逆差,没有什么是印钞机不能解决的。

结果,美元指数就从120下跌至1973年7月的90.53,美元贬值,意味着其他货币升值。
但日本希望继续躺在低汇率的摇篮里,一点也不想美元贬值。当时的日本央行拿出了搏命的劲头,拼命抛售日元,买进40亿美元,这个数据接近日本外汇储备的一半!日本豁出老命也想守住360的汇率。
日本的做法,美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71年11月初,美国财政部长康纳利访日,与大藏大臣水田三喜男进行谈判。行天丰雄当时是大藏省国际金融局的局长助理,由于经常去国外出差,英语底子好,便担任这次谈判的专家顾问兼翻译。
会议安排在一个安静狭小的房间,房间里面存放了很多标本,架子上摆放的瓶瓶罐罐中泡着各种有趣的东西,行天丰雄觉得这个环境挺有意思的,但康纳利跟没看到似的,开门见山要日元升值18%,水田三喜男一口咬定17%以下。康纳利问为什么。
水田三喜男回答:“因为17%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数字。1930年日元升值了17%,结果经济陷入萧条,做出升值决定的那位大藏大臣被暗杀。”
行天丰雄心中暗自好笑:这领导真是个谈判高手。康纳利是肯尼迪总统遇刺的亲历者,他当时是德州州长,他的左肩、手臂和大腿也受伤,他因为这段经历而被水田三喜男的这番话打动,就说:“好吧,那你能接受多少?”
“308,贬值16.88%。”这也是日本政界和商界在10月份的内部测算结果。水田三喜男显然是有备而来。
“成交。非常感谢您,大藏大臣先生。”行天丰雄在国外各种场合见过康纳利很多次,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康纳利感谢谈判对手。
日本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谈判,但是1972年日本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新高的52亿美元,这很快引发进一步的升值。1972年一整年日元汇率都在300以上,但1973年2月,汇率就飙到265。也就是说,1971-1973年,日元汇率从360噌噌地升到265,20年汇率不变的日元,短短两年升值25%
更讽刺的是,由于”猪队友“美国深陷通胀危机,整个70年代美元都极端疲软,使得日元被动升值持续整个70年代,到1978年10月,日元汇率达到179,足足升值1倍
美国终于慌了,是要你升值,但也不能这么升啊,说好的升值16.88%呢?我的美元还要不要混了?10月26日周六,美国财政副部长所罗门拨通了行天丰雄的上司、大藏省国际金融局局长佐上武弘的电话,邀请他紧急来华盛顿,和欧洲官员一起商量汇率形势。佐上武弘带上智囊行天丰雄,当天下午就奔赴成田机场。
因为是周末,大藏省财务处没人上班,行天丰雄不能预支机票钱,只得刷自己的信用卡,他当时很担心,万一谈崩了,财务处会不会不报销费用?
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欧美日三方代表在周日就成立了30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用于从市场回收美元。到11月底,日元汇率就降到了200,79年底进一步降到了240。
美国舒了一口气,日本也舒了一口气。


但是,对于习惯了长期低汇率的日本而言,这场持续的大幅升值,从360升到240,仍然是一场不小的经济考验!
对于日本人而言,不要说普通国民,就连国会议员也对日元升值没有概念。行天丰雄与一些国会议员抽烟闲聊时,会遇到完全搞反了的笑话:说是今后日元要不断升值,等到1美元兑换1签日元的时候,告诉我一声!“
前面讲过,货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日本经济依赖出口拉动,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需求不足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
既然外国人买得少了,那我就发动本国人来购买。
1972年6月,首相田中角荣推出著名的《日本列岛改造论》,要对国土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开发,以此作为田中角荣的施政纲领。之后,日本在“基建热”的氛围下,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M2增长20%,股市和地价飞涨,短短两年间,日经平均股指上升2.65 倍,地价上涨1.93倍
货币大幅升值、股价地价快速攀升,这种经济过热的剧情是不是很熟悉?对,这就是“广场协议”剧情的提前预演
但是,日本不断没有被击倒,反而更加壮大起来,与“广场协议”的结局截然相反。相同的剧本、不同的结局,我们就要来重点看看二者的区别。
可以提前剧透:实体经济。70年代日本将实体经济当做重点,而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脱实向虚。
实际上,二者的剧本并不相同,因为70年代的日本更难些。
1973年10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惩罚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油价从每桶3.01美元上调到5.12美元,涨幅高达70%,到了12月,再次上调到11.65美元。
短短两个月,上涨了3倍!
这起恐怖的“黑天鹅事件”,立刻引发了西方国家的通胀危机。日本99%的石油都靠进口,于是批发物价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均上涨30%以上,工业生产下降20%,还导致了物资抢购潮。
当时大阪有一个千里小区,一个超市打广告宣传自己,搞免费赠送手纸的活动,立刻就有200多名家庭主妇蜂拥而至,排起长队,这家超市本来计划广告宣传一周的,结果1个小时手纸就被抢购完毕。

日本人由强劲的经济增长树立起来的自信心被突然粉碎了,一下于重又出现了对经济脆弱性的担心:他们仍将回到贫穷的老日子去吗?
科幻小说《日本沉没》本来写的是自然灾难,由于契合了当时日本人的不安情绪,突然走红,发行数量达到400万册,作者小松左京也因此获得了1亿2千万日元的收入,跻身全球作家收入榜单前五名,这种运气简直是”祖坟冒青烟“的节奏。

松左京的鸿运,反衬着日本政府的霉运。日本人开始议论纷纷:“田中角荣(首相)不行啊,赶紧换人吧。”当时的一家电视台,以这样的开场白介绍首相:“首相的著作《日本列岛沉没》……哦,对不起,是《日本列岛改造》……”
田中角荣很着急,怎么办?
壮士断腕,准备战斗!
为了抑制通胀,防止经济泡沫,日本政府立刻放弃货币放水,进行产业升级

1、实施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政策,1973年连续5次提高利率、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74年连续4次提高央行再贴现率,从市场回笼货币,防止脱实向虚,进行市场出清,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2、调整产业结构,将发展重点从石油、化工、钢铁等资金密集型行业,向汽车、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日本就是在这个时候集中发展半导体,日本汽车就是在70年代开始攻城略地。
3、鼓励企业走出去。日元升值本来就有利于对外投资,日本政府顺势放开资本管制,为日本企业将劳动密集型等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转移海外创造条件。整个50和6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才10亿美元,但是在1973-1980年,日本对外投资年均增幅30%,累计投资超过40亿美元。
日本的这场脱胎换骨、转型升级,是以暂时牺牲出口和经济增长率为代价的。日本的出口总额依然在增加,但明显赶不上进口,1973-1980年的8年间,日本有5年都是贸易逆差,完全抵消了另外3年的贸易顺差。GDP增长率显著下滑,1974年更是首次负增长1.23%,工业生产指数直到1978年才恢复至4年前的危机水平。
这确实需要勇气。


但是,日本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目标的产业升级,为80年代的所向披靡创造了条件。
当时美国始终没能走出通胀泥潭,此消彼长,敏锐的美国人很快就意识到日本的强大潜力,1979年,在日本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哈佛教授傅高义出版《日本第一》,成为美国和日本的畅销书,傅高义也成为有名的”日吹“。
20年后,日本经济停滞多年,傅高义又写了本《日本还是第一吗?》,自己”打“自己的脸。
傅高义是一个犹太人,一直对东亚很有兴趣,还成为继费正清之后的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第二任主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他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又成为了”中吹“,还被中国某个高端论坛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从《日本沉没》到《日本第一》,时间不过5年而已。这两本书,行天丰雄都买过,他后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日本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有一群可爱的国民。”

行天丰雄和他的同僚们,即将迎来闪闪发亮的80年代!
4日本的野心


1979年,转型成功的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存储器生产国,NEC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超过IBM,而美国的通胀率达到19.5%的战后最高水平;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美国GDP居然出现负增长。
日本已经健壮起来,美国还深陷在通胀泥潭

1981年,帅气的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即将带领美国走出危机,日本已经势不可挡地迎来爆发。

美国实施美元连续加息和大规模发行国债,在这期间,美元利率从5%猛拉至20%,国债余额从5千亿增加到2.6万亿。几剂猛药下来,通货膨胀率很快降至4%的低水平,美国经济迅速复苏。
用激进的加息回笼资金,用激进的国债创造社会需求,思路与70年代的日本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创造需求上,日本用的是实体经济,美国用的是金融手段。
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鄙视美国的这种骚操作,说道:
”这是自基督诞生以来最高的利率!“
但日本支持美国的剧烈政策。1980年,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访日,大藏大臣金子一平携行天丰雄一行,在太仓酒店接风。晚宴之后,他们喝着白兰地闲聊,沃尔克一口酒气地问道:”如果你是美联储主席,你还会继续这种严格的紧缩政策吗?“包括行天丰雄在内的七位高级官员都是回答”是“。
战争被美国击败,经济受美国帮助,日本人很明白,世界需要增长动力中心,一旦美国削减赤字并减缓经济速度,谁又来代替美国作为经济发动机呢?所以,日本默许了美国的罪过,因为某种程度上,大家都是罪人
美国这一顿猛操作,美元利率狂升,美元快速升值,全球资金涌入美国,这就意味着其他主要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一个狂贬,一个狂升,1981-1985年,欧元货币组合的汇率从1.6贬值到0.8,英镑汇率从2.2贬值到1.05,美元4年升值了1倍

美元指数

但是,此期间的日元汇率并无多大波动。1980年初,1美元=240日元;1985年8月(广场协议签订时间是9月),1美元=239日元。
与欧洲货币的迅速贬值不同,日元维持了币值的稳定。


所以,欧洲率先慌了。法国总统密特朗第一个坐不住了,要求紧急召开七国会议研究应对策略;德国忍痛抛售13亿美元试图延缓马克贬值;撒切尔夫人连忙向里根总统求救。
这个时候的美国,也是忧心忡忡。前面说过,美国依靠美元升值和发行国债来解除经济危机,但也留下了后遗症。货币急速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使得美国贸易赤字急剧扩大,1984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国债余额在1984年突破1.5万亿美元,几乎是一年增加1000亿。
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双双在快速扩大,这是衰落的征兆啊。

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表达了这种担忧:
无论政府是否愿意承认,美元汇率已经明显太高,以致成了大麻烦。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这看上去的确都不可持续。他们(欧洲、日本)的汽车、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美国大市场。”
一个想升值,一个想贬值,郎有情妾有意,美国和西欧一拍即合,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开始联络,研究应对汇率的方法。
但是,面对美元的走强,尽管欧洲货币在快速贬值,但日元的汇率保持了稳定,欧美很担心日本不配合。作为当时全球贸易顺差最高的国家和全球老二,日本是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1985年对日贸易逆差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1/3!


当时的卡特彼勒总裁摩根给美国国会写了一份报告:“只要美元贬值20%,我的推土机就能推到日本帝国首都。”直接表达了美国企业对日本产品的积怨和日元汇率的不满。
很显然,如果日本不配合升值,欧美应对汇率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正所谓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日本不仅不拒绝,还是对日元升值最积极的,配合愿望极其强烈,令美国喜出望外、欧洲长出一口气。
我们接下来就要聊一聊,日本在80年代上半期做了什么?为什么70年代极力避免货币升值,而现在又很想货币升值?

先说一个日本的经济特点。
1980-1985年,日本出口年均增速8%,不到50-70年代17%的一半,而且它的进口居然是负增长,1985年比1980年少了108亿美元,由此导致:贸易顺差烈火烹油,从-108亿增加到467亿,年增速超过60%!
而日元的汇率是稳定的,很显然,日本已经不是粗放型的出口拉动型经济了。

它走的是高精尖和扩内需的路线,因为产品高技术和内需强大,所以不需要那么多进口,培育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就足够维持经济健康运转。1985年,日本经济增长率5.23%,其中内需贡献了6%,对外收支反而拖累了1%的增长。
可以肯定地说,日本的增长模式,已经由出口拉动转变为内需拉动

所以才能使日元跟得上美元的人为剧烈升值,保持币值稳定。
当里根总统动用”301条款“限制进口日本产品时,日本不仅没有硬碰硬,反而努力增加进口美国商品,首相中曾根康弘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每个日本人都应该购买价值100美元的进口商品。“他还在摄影师的陪同下,去一家百货商店买了三条高档的进口领带。只是他”弄巧成拙”,领带是法国生产的。
但是,即使美国用贸易战打压日本产品,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却不降反升,居然从1980年的76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490亿美元,足足增长了6倍
这就说明,贸易战只能打压低端产品,高端产品不是人为因素能击败的。日本那些年横扫国际市场的产品,不是纺织、钢铁这些“我有别人也能有”的东西,而是汽车、半导体、芯片、精密机械这些“我有别人没有”的不可替代品。
到1985年,日本贸易顺差全球第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其银行的国际资产总量世界第一,GDP1.4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10,全球第二,人均GDP1.1万美元(这是80年代的美元),城市化率80%,它的产品技术独步天下。
一个能搞高科技、内需旺盛的发达大国,发展到这个地步,它下一步会干什么呢?
货币国际化!
征服制造业制高点后,它要征服金融制高点,那才是每个国家梦想的“铁王座”啊。

“日元成为世界货币,日本成为世界大国”,“日元强,则日本强”,日本的报刊头条时常出现这样醒目的标题。
早在1978年,行天丰雄所在的大藏省(财政部)就打出“正视日元国际化”的口号。在以前,日本政府是限制日元的国际使用的,当时日元在国际金融的结算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1980年(当年日本贸易逆差),大藏省修订颁布了全新的《外汇管理办法》,提出日本对外投资自由化。这是日元国际化的第一步:日元能自由走出国门。

1984年,大藏省发表《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允许外资自由进入日本。这是日元国际化的第二步:日元自由兑换

这份报告一出来,令国内和国外的专家感到惊讶:这也太快了。然而,实施过程十分顺利,日本政界和企业界几乎没有反对之声,欣然接受。
第三步就是:日元升值
日元国际化,为什么必须升值?因为疲软(汇率低)的货币,对国际投资者没有吸引力。比如说国际投资者在日本赚了100日元,如果日元汇率低,这100日元能兑换的美元就少,投资者赚得就少了。
所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才会说:”强大的日本,必须有强大的日元支持!“这个强大,就是指高汇率的日元。而且,日元汇率本来就偏低,当初美国指定的360汇率是人为的低估,1978日元汇率达到过179,现在日本更强了,但汇率是更低的240。
美元高估、日元低估,所以,当欧美抛出“美元贬值”的橄榄枝时,日本心里是一万头小鹿在撞——激动死了。

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第一节的日本主动,与很多人的看法相反。
5攀登高峰
与1978年成立300亿专项基金的华盛顿会议一样,1985年的欧美日广场会议也很顺利,当天出结果。区别只是,前者是日元贬值,后者是日元升值。
大藏大臣竹下登认为升值到190(190日元兑换1美元)也没问题,1986年1月底,日元就升值到了190日元,距离广场会议才4个月。到2月,达到180,一直到7月的154。
日本有点慌。已经升任大藏省国际金融局局长的行天丰雄告诉首相中曾根康弘:“外汇市场不相信美元已经跌透,我们最好静观。”首相稍微宽慰点,说:“我相信你们专家比我更懂得汇率。”
行天丰雄说得没错,美元指数直到1987年底才触底到85,1988年才开始反弹到90。
美元指数是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表现,而不是单单对日元。在一揽子货币里,欧洲货币的权重最高,超过50%,其次是日元和英镑,超过10%。
美元指数一直跌倒1987年底,日元汇率也一直升值到1987年底,为121,比广场会议前升值1倍。在这个过程中,德国马克升值了1.4倍,法郎升值1倍,英镑升值70%。
经历过70年代日元升值的日本,已经知道并适应了升值的好处: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进口牛肉,可以收购更便宜的酒店。日本旅游团扫荡全球的奢侈品,日本企业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纽约时代广场和帝国大厦,美国10%的不动产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对于升值,日本人是开心的。
所以,绝对不能说,欧美联手逼迫、引诱日元升值,这是日本自己选的。


伴随这场剧烈升值过程的,是日元的加速国际化。

1985年12月,广场协议才过去三个月,东京证券交易所放开了外国证券公司的会员资格;1986年,再次修改《外汇管理法》,允许设立日元离岸账户;1987年,提高债券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政策,都是为了推动日元在国际中的使用。
在1990年泡沫破灭之前,在日本进出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德,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在全世界外汇交易中,日元的比重为13.5%,全球第二。
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构成的“三极通货体制”,一个新的货币秩序开始在世界形成。
行天丰雄在一次国际论坛中,情不自禁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三个国家取消所有的外汇和资本管制,然后同意这三种货币都在彼此国家自由流通,从而建立全球稳定的汇率体系。当时,新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在台下,始终保持眉头紧锁、不苟言笑的形象,也就无法从他的表情中读到心理变化。
正当日本雄心壮志之时,隐患已经埋下。
6手心手背的选择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已成定局。前面多次说过,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升值带来了出口企业的工人失业(主要是无需进口原材料的国内生产企业),1986年日本失业率突破3%大关,东京还爆发”反解雇、反降薪“的游行示威。
手心手背都是肉,心软的日本政府想减轻出口企业的压力,就宣布降息
1986年1月,广场协议刚签订4个月,日本将银行利率从5%降至4.5%;1986年3月,降至4%;1986年4月,降至3.5%;1986年10月,降至3%;1987年2月,降至2.5%;
1年的时间,银行利率就降了1倍,比升值狠得多。
而且,日本政府还宣布了一个6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主要投向基建。
这个赤裸裸的货币放水,就惹了大祸了。
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优胜劣汰,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企业,就该减产或破产,将空间留给更有前景的企业。70年代的日本转型升级,就是这么干的。
强行续命,逆势而行,必遭反噬。80年代的日本,就没想明白,没有坚持70年代的”市场出清“策略。直接导致,货币放水使得钱的确多了,但这些钱不会流向政府想救的那些过时企业,那些企业利润率低,搞不好还亏损破产,有前景的好企业又不大缺钱,那些这些放水的钱会去哪呢?
肯定不会放在账上不动啊,就只剩下股市和楼市了
这就是脱实向虚。这才是后来泡沫破灭的罪魁祸首,而不是区区广场协议。
2012年,行天丰雄接受媒体采访,记者提问:”《广场协议》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说了很长一段话,结尾是这样的:
我认为9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是在“广场协定”之后,应对日元升值的政策应对错误,或者说过度依赖货币宽松政策造成的。“
1986-1989年,日本的楼市和股市均是三级跳,暴涨2倍!这些数据大家早就耳熟能详,在此不再赘述。
1989年,行天丰雄在泡沫最繁盛的这一年退休,他在大藏省做了34年公务员,可以领到5000万日元的退休金,但是这笔钱在当时只能买到一室的公寓,行天丰雄觉得太不可思议。第二年,泡沫开始崩溃。
如果你读得认真,应该还会记得,前面我已经写过,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后,日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货币升值、股价地价暴涨。但是,日本在1973年及时进行严格的货币紧缩,化解了那场危机。
尽管70年代的GDP增速和出口增速都受到较大影响,但日本完成了产业升级,为80年代的爆发打下基础。
时隔多年,行天丰雄依然对日本政策耿耿于怀:”日本在当时,应该改革产业结构,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但是当时采用的几乎只有货币宽松政策。“
80年代泡沫的扩大终于引起了日本政府的警惕。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央行连续5次加息,将利率由2.5%上调至6%,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规模。在泡沫破灭的过程中,大藏省和日本央行丝毫没有心软的意思,孜孜不倦地推行挤泡沫政策,不挤干誓不罢休。
这就是国人喜欢讨论的”保房价还是保汇率?“,日本选择了硬着陆,主动刺破泡沫,保汇率。泡沫破灭的90年代,日元仍然保持了升值,一直升到了95年6月的86!很不可思议。


手心手背都是肉,让泡沫破灭,因为欧美都发生过泡沫破灭,这不是什么稀奇事,泡沫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宿命,但货币国际化,这种机会是很难碰到的。
日本必然知道泡沫破灭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但他们依然如此选择,只是为了山巅荣耀:日元国际化!实际上,当泡沫破灭后,日本社会普遍担心泡沫死灰复燃,当大藏省在1991年解除不动产贷款的规模限制时,国会的反对声音不绝于耳。

小结

关于广场协议,我们传播的版本,避重就轻,总是透露出两个意思:


1、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正是中国发展的三十年,一种幸灾乐祸和莫名的民族自豪感跃然纸上;


2、”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陈词滥调。


只要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哪有那么多阴谋论?


作为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大国,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的命运,并非失策,而是选择。


这就是我的故事版本。


下一篇,我将以日元国际化为主题,展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而我要告诉你的是,日本没有失去,只是选择。


无论成败和结局,都不影响一个结论:日本,好样的!


END版权所有,转载请后台联系

中美  | 美国剪羊毛与中美决裂

中国  | 千年等一回,中国国运的三次大辩论

美国  | 美国国债200年:一出生就没打算还,却能越借越多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小炒和他的朋友们」知识星球。长文在公号,精华在星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