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家校共育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有效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家校共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广泛落地,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真正实现同频共振?各学校有哪些创新探索和典型经验?
《教育家》杂志特开辟“家校共育”专栏,由光明日报社基础教育智库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担任栏目主持人,面向全国各中小学、幼儿园及区域,开展“家校共育”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挖掘、提炼、推介各校(园)及区域的探索创新和典型经验。欢迎各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征集函见文末)
今日,王欢校长为大家分享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家校共育的经验。
“家校共育”是必由之路
有教育研究指出:一个孩子的成长,80%甚至85%来自于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两者对孩子的影响,决定了“家校共育”是必由之路。从国家对教育的定位、家庭自身的需求和教育本身的责任来看,都需要聚焦家校共育这一主题。国家对家庭教育予以高度重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去年两会上,大家对家庭教育进行了热议,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又对家校一体化教育进行了研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家庭教育,对于千家万户的孩子的成长,国家给予高度的关注,这也是学校教育必须发力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教育理念正在形成一体化的趋势。当下,很多家长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对自身所受教育的反思,对下一代寄予的无限期望,使他们有强烈的参与学校教育的期待,并付之于行动。在实践中,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也给教师很多的启发。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盼望更多家长的深度参与,形成共识下的共谋共为,从而让孩子在家校共育下更加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家校共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一定是正向的。当然,由于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各个家庭有各自的诉求,老师与家长沟通不到位等原因,在实践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经常产生冲突与矛盾。对此,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做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各有各的高招。史家教育集团多年来探索家校共育,有三点理念与大家分享。第一点,讲职责,不推责。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职责分别是什么?这个职责边界可能有一些模糊。有时候可以模糊,但是这种模糊要以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为前提。学校的职责是明晰的,就是要按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心有温度,心有智慧;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会学习,能创新,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学而不厌,挫而不败。这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校努力改革的方向。我们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办学的设计,课程、活动的设计都聚焦于此,作相应的改进。那么家庭教育呢?家长更多出于他们自身的感性认识进行教育,缺少系统的教育设计。我们需要一种科学化的、规范化的、像学校教育一样系统化的家庭教育。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聚焦点而焦虑,没有方法、没有方向的时候,就会向学校推卸责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家长探讨,家庭教育应该更多给孩子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应该教给孩子做好人、好公民这种基本素养。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好习惯的熏陶,当然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要让学生能体会到爱,感受到爱,学会爱和表达爱。当一个孩子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就能通过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习得的技能,去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第二点,到位不越位。每年六一的时候,史家小学都会给孩子推荐一本以“家校共育健康”为主题的小人书。第一年,我们让孩子认识身上重要的6个穴位,对这6个穴位进行按压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我们让学生把这些东西教给家长,让学生在学会自护的同时,还有他护的意识。我们倡导的家校共育,是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有教育的价值。我们培养家长的这种意识,就是家长的言行举止不仅有榜样的作用,不仅是智慧的引领,还要有教育价值,从而形成我们到位不越位的状况。第三点,动脑不动“恼”。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情绪对他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危险的情绪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而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对孩子有一种随意性的表达,导致孩子情绪不好。如何通过家校共育,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我们学校曾让学生做过一个“好家庭”的研究,研究完后孩子们提出“好家庭三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家人要常在一起,常沟通,常交流。我很赞同这个要素,这次疫情期间家长和孩子长时间在一起,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这个家庭可能会出现“灾难性”状况。但是好家庭在这次疫情中一定是非常温暖的、幸福的、充实的状态。第二个要素是好家庭的成员之间应该好好说话。我们往往跟别人客气,跟家人说话太随便,从而对亲人造成伤害。好好说话,一定会让孩子们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三个要素是家庭要有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就是说家庭要给孩子积极正能量。这是孩子们自己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代表孩子们希望拥有的家庭氛围,这样的氛围也将更能促进他们的积极情绪。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职责去引领家长,有指导家庭教育的义务,让家长们更多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的基本方法。我们要求老师给家长做指导一定要专业。6年前,我们请相关专家每周来校给老师做专业的培训,我们集团当时将近500个老师获得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证书,这让我们的老师处于更好的从业状态,能开展更专业的指导。我们每年都给新生家长颁发“成长导师”证书,所有家长都是学生的成长导师,家长和老师一起呵护、陪伴孩子成长。也就是说,假如我校有5000个孩子,500个教师,我们的孩子至少有10500个“老师”。家长同时也是老师,家长不仅仅是他自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还是学校更多学生的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就是因为调动起了家长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家长成为老师的一员。我们学校经常有家校一体化研讨,专家讲、老师讲,更多的是家长讲,家长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听他们的教育理念,听他们的教育实践,从而达成共识。我们特别注重一种理念——父给责母给德。有时候家长知道教育理念,但到底理念怎么落实?我们给家长设置了一些路径。我们有班级-年级-校级三级的“妈妈读书会”“爸爸运动队”和“星期六课堂”,家长就是这些活动的指导老师。
所谓“妈妈读书会”就是从妈妈的角度引领学生去读书。此次疫情期间,家长们给孩子们推荐了很多书。她们要求校长、老师做形象代言,去辅助她们荐书。也就是说,是家委会邀请我们去做,这时候家委会是主导角色,学校校长、老师是辅助角色。
“爸爸的运动队”就是希望以爸爸的阳刚之气、责任感、规则意识带动孩子。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由“爸爸”组织、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群体性、对抗性的活动,让孩子能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学会合作。每一次活动都像老师上课一样有教育目的,不只是玩一玩,而是形成家校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价值。
我们每个学期都有“星期六课堂”,请来优秀的家长给孩子们“上课”。他们可能是各个领域前端的探索者,我们希望他们把社会发展的最前端的信息告诉孩子,让孩子们开阔视野,获得更好的成长、发展。
此外,我们有很多特色课。像这次疫情期间,我们从2月份就启动365天的“每天一讲”,都是家校共育的课程。复学阶段,我们又增加了一些课程,包括对孩子复学的指导,对家长和老师对开学复课的一些困惑的解答,受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最后,我们集团形成了有关家庭教育的系列指导丛书。基础教育工作者会干活,不善于总结。我校一直有这样的理念,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想明白为什么要做,然后做好规划,按规划实施,实施之后,进行复盘,看哪些做得好,哪些没做到位,总结提升,将这些东西固化成经验,积累起来,以后做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
借这个平台和机会,向大家分享史家教育集团家校共育的做法,同时也向各位伙伴们学习,希望与教育同仁一起,把教育做得更好。
●家校共育典型案例征集函●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指出,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升校长依法科学治理能力,拓宽师生、家长和社会民众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并从“四个第一”的高度强调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面对新时代对学校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学校要在传统办学模式基础上,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调整治理关系,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并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师生民主参与、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家长等教育重要支撑力量的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教育新格局,共同携手为孩子的成长护航,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同频共振、共同发展,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生态。
基于此,《教育家》杂志特开辟“家校共育”专栏,由光明日报社基础教育智库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担任栏目主持人,面向全国各中小学、幼儿园及区域,开展“家校共育”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挖掘、提炼、推介各校(园)及区域的探索创新和典型经验。具体事宜如下:
1征集范围全国各中小学(含中职学校)、幼儿园;各地省市县区域
2征集内容各学校(园)、区域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在推进家校共育的制度体系建设、课程活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家校共育的多元路径,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创新性、示范引领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
3材料要求1.文稿要求:选取本单位在“家校共育”某一方面最具特色的经验或成果,叙述案例的实施内容、过程、方法、成效等,援引生动鲜活的例证,有故事、有新意、有特色。篇幅为3000-5000字。
2.图片要求:结合文字材料内容提供相关图片,要求高清原图、画面生动。
4征集办法各学校(园)、区域自主申报,将电子稿及相关图片统一打包发送到联系人邮箱。
5案例推广入选案例将在《教育家》杂志刊发,并在本刊新媒体平台推广。
6联系方式联系人:刘老师 18510165782
李老师 18500459878
电 话:010-67071542
邮 箱:gmjxg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