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育空间的创新,就是让教育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
早在五六年前,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中,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就指导过我们对学校教育空间的育人价值进行了研讨。2015—2017年,局前街小学原地重建,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如何面向未来,打造一个新的学校实践样态。作为一所市中心占地面积很小的学校,我们基于学校具体情况打造新型教育空间,让学校建筑也能育人。
面向未来创造学校空间的建设实践形态,需在物理空间的打造过程中挖掘和转化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努力构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数字空间融为一体的立体网状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主动发展。
赋予学校建筑和教育空间以文化熏染与教育理解,是现代学校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学校的建筑,作为校园中庞大的物质文化载体,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教育空间的创新,就是让教育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为培养未来新人奠定基础。
进入校门,在门厅中轴线,图书馆、展览厅都按照年代的顺序展现着龙城书院的遗存,学生一进校就能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我们在原址挖掘时,发现了18口不同历史时期废弃的水井,重建时我们选择了一些古井进行陈列,让孩子们一进学校就能了解井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也体现出“喝水不忘挖井人”的育人价值。校园中的三栋教学楼,原来叫一二三号楼,在重建命名时,我们从历史中汲取一些文化作为传承,选取了书院历史上的三位名人来命名。校园里的文化墙、花坛、水池等设施的建筑材料,都是学校改造时从地下挖出的具有年代意义的基石,包括筑石、石条、石板,我们让其尽量保持原样,让老物件诉说岁月沧桑,实现历史留痕。尤其是“中国石”所在的水池,就是书院原有水池的池石所砌。与水池对望的是“世芳亭”,以学校第一任校长的名字华世芳命名,寓意教育是流芳百世的事业。
其次,文化传承要彰显地域文化,它能更好地传承和彰显未来性和世界性。学校建筑在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的同时,结合常州地域文化特色,充分运用具有江南区域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以及新中式建设中的设计手法,包括江南园林的园艺技巧等,来体现学校建筑对明代常州书院的文化气质的传承。同时,学校建筑还有江南民居的元素,复刻了清代书院的中式形制,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
首先,建筑设计要尊重儿童的生理特点,尤其是内部的设施、设备的设计都要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发展的特点,从儿童成长的视角规划与设计,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楼梯和成人走的楼梯应该有所区别,我们依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平均步幅确定了楼梯的高度,让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孩子在上下楼时尽量感到舒适;教室里的窗台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高度,尽量让孩子能平视看到窗外风景;学校卫生间的洗手池高低错落,方便不同身高的儿童使用;教室里的桌椅也可以根据学生身高进行动态调整。
其次,要在设施设备使用当中,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因为儿童是校园的主人,校园要为儿童开放,学校应充分尊重孩子自由纯真的天性,在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中,一切要为孩子的自主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学校处处皆校史,学校的校史展览遍布校园各个角落,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所有的场馆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进入场馆开展阅读和研究活动;学校所有的小径,学生可以自由地进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首先,挖掘校园空间的教育功能,让每一处教育空间都能够承载起学校的理想,让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追求、办学目标等办学之魂在学校的醒目处呈现,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育人。我们精选历代名人的题词陈列于校园中,用名人的名字命名学校的部分建筑,用时光长廊镌刻名人的生平事迹,实现建筑物育人价值的提升。
其次,拓展学校建筑的教育空间,注重活动的设计,把校园的景观设计和四季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根据不 同季节,在学校走廊上的花栏培养不同的花种,增强校园的景观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实现叶澜教授所说的“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创造校史”。在学校的露天平台,孩子们可以赏花、学习、开展午间活动,这是一个自主的空间,是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宝地,更为劳动教育等提供了支持和资源。教学楼的每层楼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类型的教室特点,充分利用地面和墙面,设计不同的主题情境,打造不同的空间文化。如小型的舞台,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在舞台上开展一些活动,包括发布相关的研究成果。普通教室以及连廊,也结合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设置了相关的体验活动。
部分社团教室如机器人教室、创客教室等,数字化设备一应俱全,孩子们可以在数字化环境中开展科创活动。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提升,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专用学科教室注重发挥学科功能,面向师生互动学习进行设计,科学专用教室让儿童一站式体验研究过程,使学生们置身于具体的研究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合作、交往、探究能力。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多功能教室有利于开展学生的跨学科和超学科学习。
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所以,在校园生活中,应当为每一类群体提供最好的服务,力求为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创造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来彰显学校建筑的育人张力。为避免暴露孩子的隐私,以及促进家长和老师近距离交流,我们特地在校内开设了家长接待区。同时,为关爱残疾人,我们在学校设立了专用的通道和卫生间。校园里部分原有建筑的转角是直角,容易让学生有安全隐患,我们用圆角对此进行了改进,减少了安全隐患。
面向未来,对于建筑空间育人功能的挖掘,学校做了一些思考和设计。面向未来,学校建筑包括学校空间的改造,值得进一步探索,让未来性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编辑 | 邓晓婷
《教育家》2023年征稿启事
这份被校长、老师们盛赞的“学习资料”,学校必备!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