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荷兰汉学专栏||外交官的那些事儿

2017-04-19 张晓红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点击上方“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关注我们

荷兰汉学专栏||外交官的那些事儿

专栏开设说明 

    该专栏由张晓红教授撰稿,每周推送一期;以佛克马为代表的荷兰汉学研究为中心,力求多方位呈现荷兰汉学研究成果。这些专栏文章不像一般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那般严肃,而是以散文化的形式,以轻松明快的笔触,叙述人物往事,评介思想观点,以求启迪读者,让读者了解国际汉学研究的前世今生以及中国学者对待世界汉学研究的态度,观点和方法

    目前该平台正与相关专家商谈,筹划开设其他专栏,例如美汉学专栏、法国汉学专栏、德国汉学专栏、日本汉学专栏、印度汉学专栏比较文学形象学专栏、汉学主义专栏、西方易学研究专栏、海外中国史研究专栏、中医外译研究专栏、海外红楼梦研究转来等等。届时将邀请国内外专家撰写专栏文章,以飨读者

从1959年到1968年,佛克马是荷兰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曾任东亚处处长一职,1966年4月以使馆秘书的身份被派驻荷兰驻北京代办处。由于一中国工程师随中国钢铁业代表团访问荷兰期间叛逃并死在荷兰一家医院里,两国政府交恶,宣布对方的临时代办为“不受欢迎的人”。这起蹊跷的外交纠纷,把佛克马推上了临时代办的位置,行使使馆首长的职权,因而获得了觐见朱德、周恩来、陈毅、陈永贵等国家领导人的机会。

佛克马教授做讲座

一次闲聊之际,佛克马回忆道,在人民大会堂大厅另一端,红卫兵小将又是鼓掌又是吆喝,邻座的川军将领蹙着眉头发问:“那个女人是谁?”顺着指头望去,原来是身穿绿军装的江青在挨桌敬酒。曲折的视线扫视周围,瞥见外交部部长陈毅在用牙签剔牙。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佛克马养成了搜集中国报纸、仿古字画、毛主席语录和像章的习惯。

红卫兵红烧英国驻北京大使馆事件发生后,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外交往来几乎冻结。红卫兵的破坏行为,无论从程度上还是规模上来讲,都不足以报复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国仇。佛克马接到英国大使馆女秘书的求助电话后,赶到现场,只见馆内一片狼藉,英国大使身上的衬衣沾着血迹。“干吗不换件干净的衬衫?”“血的证据,不能毁灭。”英国人的幽默,让人啼笑皆非。成年人惶惶不可终日,孩子们不改嬉戏的天性。佛克马年幼的儿女(女儿现为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英语系教授,儿子是荷兰最大的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召集了一大群巴基斯坦、印度使馆的“熊孩子们”,深夜潜入英国大使馆,在水晶灯碎片中玩起“孤岛寻宝”的游戏来。

佛克马教授接受证书

事后,佛克马的家人先行回国,转道东南亚,历时半年才回到荷兰。佛克马独自留守。教汉语的武先生人间蒸发,从此音讯杳无。据使馆雇员老张司机说,武先生的母亲被红卫兵打死了,他花重金租了一辆三轮车,驮着母亲的遗体到北京城外埋葬。1968年,佛克马提着满箱子的毛主席像、仿宋山水画、红卫兵报纸、蒙古炭火锅回到荷兰。他的前妻到机场迎接,礼节性的拥抱后,调侃道:“怎么没带个中国美人回来?!”

1968年,佛克马辞去荷兰外交部的工作,接受了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比较文学副教授一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当中。回国后,他开始撰写《来自北京的报告:一位西方外交官对文化大革命的观察》(Report from Peking: Observations of a Western Diplomat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书中包含作者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观察、理解、评述、分析,富含第一手资料,其中穿插着带有强烈个人性质的传奇经历和思想火花。1971年,该书英文版问世,为当时的欧洲人隔空远眺“神秘莫测”的共产主义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十分畅销。

作者简介

    张晓红,荷兰莱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