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译研究专栏||《黄帝内经》英译考略

2017-04-28 石雨、李伟荣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中医外译研究专栏||《黄帝内经》英译考略
石雨、李伟荣



摘要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上世纪20年代就引起了海外学者的注意,其译介及传播历史已近百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黄帝内经》的英译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梳理了《黄帝内经》英译历史,简述这些英译著作的特点及不足,以期为中医典籍、中医文化的翻译、传播做有益探索。

导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自上世纪20年代起,一代代中外学者将《黄帝内经》翻译成英文介绍至海外,至今已有13部不同时期的英译版本。这些译作包括节译、编译及全译本等不同形式,译者也囊括了中外医史学家、临床医师等专业人员。这些译作为世界了解中医药文化打开了一扇窗,使古老的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造福。


一.《黄帝内经》英译版本

1.1925年,德国珀西道森(Dawson,Percy.M.)撰写了一篇介绍《素问》的论文,其中节译了《素问》片段。这篇文章题为Su- wen,theBasis of Chinese Medicine,发表在《医学史年鉴》(Annals ofMedical History),该文也成为最原始英译版本《素问》在西方国家流传。

2.之后,美国有机化学家林达沃(J.W.Lindau)开始翻译《黄帝内经》,为了更好理解原文,他甚至放弃自己的专业,开始自学中文。遗憾的是直到1942年去世,他的译稿都没有出版,只留下大量手稿。他的夫人将其手稿公布于世,这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并直接启发了第一步公开出版的《素问》译本的诞生。

3.1945-1946年间,美国学者爱尔萨•威斯(IlzaVeith)女士翻译了《素问》前34章,命名为The Yellow Emperor' 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1949年在威廉姆斯•威尔金斯出版社(Baltimore:Williams&Wikins)将其出版,这也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素问》译本。196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修订再版。

威斯女士参考了37种有关中国医学史方面的书和文章,其中多数为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该书除了译文,还简单介绍了相关哲学、宗教、物候等知识,附上了人体解剖、脉诊、经络、穴位、针灸等图。

为了把该书的内容尽早介绍给西方,威斯确定的翻译原则为“只翻译《内经》的内容大意,而不去深究字义” 1,译作翻译以直译为主,保持了原作语言质朴,词简义深的风格。在处理难译词方面,采用了包括夹注、脚注等有效手段。不足之处是由于当时工作条件所限,译者又不懂中文,也没有中医师沟通,故书中出现了一些较严重的理解错误,常有译词与西医术语混淆。

译著出版后,《科学》(Science)、《内科学档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加州医学》(California Medicine)等权威杂志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部译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开创意义。

4.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英对《素问》、《灵枢》各章节进行了介绍和简评,命名为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并详加评注。1950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的第1、2期。

5.旅美华人吕聪明博士翻译了《灵枢》(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acupuncture),分为前言、正文、附录、索引等几部分。之后还翻译了《素问》和《难经》,组成《内、难全集》(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The Difficult Classic: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ei Jing and Nan Jing)。《内、难全集》于1978年由Academy of Oriental Heritage出版。

吕聪明具有多年行医和中医教学经验,他认为“只有逐句对等英译才能使国外读者充分理解并感受《内经》原创内涵,以最大程度来满足海外初学中医者的实际需要”2,故翻译时采用传统解释,并与中国医学现代理论保持一致。该书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遗憾的是,国内对其研究甚少。

6.美国华裔中医师倪毛信(Maoshing Ni)博士编译了《素问》(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Suwen with Commentary),1995年由美国山姆巴拉(SHAMBHALA)出版。

倪毛信生长于中医世家,又在美国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医执业医师、讲师。他将读者定为中医学学生和对中医感兴趣的外行人,因此侧重临床实用角度,以相对轻松的笔调,对《素问》进行了编译。译作参考了王冰、张志聪等历代名家的注释,以及Ted J. Kaptchuk、满晰薄(Manfred Porket)、文树德(Paul U. Unschuld)等西方名家和当代的研究成果,对较难理解的词句,译者加入了个人理解,更像对《素问》“今释”或“白话解”。

倪氏英文功底深厚,译本语言流畅,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虽存在某些错译和漏译,不失为一本极有实用价值的译著。

7.在美国行医的吴连胜、吴奇父子全译了《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The Yellow Emperor' s Canon Internal Medicine)。1997年12月,该译本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

吴氏父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并开办了一家中医诊所。他们具有深厚的中医学基础和临床经验,且英文基础扎实。译著以直译为主,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按原文顺序将所有信息译出,读起来犹如读原作一样。不足之处是文内注释偏多,篇幅过长,稍嫌冗余。

8.1997年北京海豚出版社出版了漫画版《〈黄帝内经〉养生图典》,名为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 s Canon ofMedicine。这套图典由周春才、韩亚洲编绘,但未标明译者。该书选取《素问》、《灵枢》中有关养生的章节,绘成漫画,配以浅显的说明文字,加之排印精美,漫画生动形象,是老少皆宜的普及版读物。

9.2001年,北京外文社出版了中医师朱明的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这是中医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程士德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英译本。译作采用直译法加注释,严格按照教材顺序将句子一一译出,能较完整的展现出原貌。但是书中存在对原文理解的偏差,加之英文表达不甚流畅,有闭门造车之嫌。

10.美籍华人吴景暖撰写了《灵枢》选译本Ling Shu, The Spiritual Pivot,2002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吴景暖先生是华盛顿最早的中医师之一,其译作哲学和医学内涵并重,虽缺乏严格的术语标准,但很多人认为更接近原文3,且选择了较少关注到的《灵枢》,在中医古籍的传播方面有重要意义。

11.德国医史学家、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文树德(Paul Unschuld)主持并完成了《素问》全译本,题为Huang Di Nei Jing Su Wen,Nature,Knowledge,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这是迄今西方规模最大的中医典籍翻译工程,为了全面反映《素问》研究成果,译本引用了20世纪中国作者发表的3 000余篇论文,以及中日两国600多部专著,体现了翻译和研究紧密结合。

这部译作译文分3册出版,首册于2003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首册夹杂有大量的《素问》引文,详尽地介绍了《黄帝内经素问》的成书、书名含义、历代相关著作,并将整部书内容(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人体和藏府、气血、经络、病因、疾病、诊法、各种疗法)、跋、注释、附录等全面评述,确实做到了文树德自序所言:“旨在产生出第一部语义正确的《素问》英文全译本以及一个有助于将来对原文研究工作的研究工具”。

文树德坚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层理解中医,译著没有采用任何现有的医学术语,全文翻译自成体系。

1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照国全译《黄帝内经》,其中《黄帝内经素问》于2005年,《黄帝内经灵枢》于2008年分别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英汉对照的全译本,被列入《大中华文库》系列作品。

李照国是中医古籍英译理论界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具有语言学、英语、中医学多种背景,其译文参照了历代医家多种注释,不但传达出医学信息,还处理好蕴含的哲学、文学、宗教、价值观、社会学等信息 。4

李照国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译古如古,文不加饰”,基本概念的译法以音译为主,释译为辅,篇章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在翻译的准确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方面有较高保证。

13.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罗希文翻译的《素问》前22章注解节译本《黄帝内经与研究》(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介绍《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成书过程、学术思想、以及中医学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疗原则、诊断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素问》前22章译文(全文与详尽注释),文末附有中英术语对照表。

罗希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首席专家。罗先生长期从事中医药典籍英译工作,他翻译的《伤寒论》(1986)、《金匮要略》(1987)、《本草纲目》(2003)、《黄帝内经与研究》(2008)等中医著作,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的工作长期由西方汉学界主导的局面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走出了一条新路,为提升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的话语权及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科技成果开辟了新的领域。

二.《黄帝内经》英译时代特点及不足

梳理以上13部《黄帝内经》英译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黄帝内经》英译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萌芽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该时期译者以西方学者为主,他们较少具备中医学知识和中国文化背景,译作多从医史角度,介绍《黄帝内经》的内容,多为选译本。

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十世纪末),该时期译者以海外华人为主,他们受过中国文化熏陶,又熟悉西方文化,是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些译者多为海外医师,具备一定中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故译作着眼于医学价值的挖掘,强调在临床中的应用。该时期出现全译本。

繁荣时期(二十一世纪-今),该时期译者以中国学者为主,他们多具有医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重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又熟谙英语,翻译过程中哲学、医学、文化、社会几方面并重,主张深层次理解中医,突出医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译作系统介绍了中医概念、思想,综合历代医家多种注释。词语选择上不直接套用现成的医学术语表达中医概念,而采用多元化表达方式。

《黄帝内经》近百年译介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英译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素问》中,尤其是前面章节的翻译,而其他章节、《灵枢》部分研究十分有限,我们应予以重视,加大研究力度,促使《黄帝内经》平衡发展。另外,《黄帝内经》的内容和意义不仅限于医学,其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哲理思想,如何在翻译时把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转换成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能够认知的内容,最大程度地传播中国中医文化,是今后译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学习中医,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国医籍的翻译工作日益迫切。回顾《黄帝内经》译介历史,我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也看到需要努力的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优秀中国医籍将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介绍到世界,造福全人类。


作者简介和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石  雨(1983—),女,河北保定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电子邮箱:yu.shiyu@qq.com

李伟荣(1973—),男,湖南攸县人,博士,教授,电子邮箱:LEEWRCN@163.COM,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

中国翻译研究院2015-2016年度重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调研报告”(项目编号:2016B12);2016年教育部人文项目“晋唐文献涉医资料词汇研究”。


参考文献:

1 施蕴中,马冀明,徐 征.《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上海科技翻译2002, (02):46-49.

2  张登峰,孙红梅,史文君.《黄帝内经》翻译比较[]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1):92-94.

3  邱玏. 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

4  王忻玥.学术交流中的中医学英译启示———《黄帝内经》李照国英译版赏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2,25(4)36-39.

5  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19


往期回顾

中医外译研究专栏||美国学者Ilza Veith对中医典籍的研究及其贡献

中医外译研究专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英对照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