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言说||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后记

2017-05-23 赵毅衡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编者按语

 此文是国际著名学者赵毅衡教授为其学术著作《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写的后记,也是赵老师对其一生工作的低调总结,提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煤窑苦力到文科教授的人生经历,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其中关于学术话题的处理也做到了语言简朴,至诚至真!



赵毅衡,形式理论研究者,专攻符号学-叙述学。1968年南京大学毕业,1981年中国社科院硕士,1988年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1988-2005年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2005起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


赵毅衡教授出版新书《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

本书是笔者《形式论三书》的第三本,前两本是《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012年、2015年三版),《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三本书是十多年内的写成的,却是我一生工作的总结。

人生苦短,吾辈短上加短:六十年代初进大学,就发现大学绝非读书地:一旦看见学生拿起书,层层有领导责任的人士,就焦虑万分,觉得自己在走近犯错误的悬崖边了,于是一个一个“运动”把学生赶下农村。这样还不够,索性停课闹革命,全部到“大课堂”军垦农场,工厂煤矿。人生最好的十五年,没有读书机会,我只有连续几小时手捧红宝书时,心里偷偷练习翻译。现在颇有人说文革如何好,看来这些人本来就不想领导一个读书的地方:也害怕让人读书。如此历史今日有人怀念,也是一奇。

1978年我终于能从煤窑钻出来,到社科院做研究生,师从卞之琳先生读莎士比亚。老童生走入层层书架,如入天堂般兴奋。当时北图尚在沙滩,街对面树荫下可能是北京唯一的商业小面馆,回想当年的读书,颇有担担面的芳香。不过卞之琳先生不久就发现我读书太喜欢钻牛角尖,指示我改方向,重新拾起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已经掀起,却被二次大战打断的形式论学术运动。先生给我看了他年轻时翻译的,在叶公超办的《学文》创刊号上刊登的艾略特名文《传统与个人才能》,希望我在中国学界把形式论重新研究出一个名堂,从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论开始,一个一个流派弄通。四十年来,我大致上没有离开形式论研究。虽然做过一些兴趣溃堤的分心事,基本上谨守师训,不敢越矩。今天写完此书,不由得感慨万千:如果能像今日课堂里的学生那样幸运,不至于只有如此少的一点芹献,慰先师之灵。

人生有涯,能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批评》,到八十年代的《文学符号学》、《苦恼的叙述者》,到九十年代的《比较叙述学》、《礼教下延之后》,一直到千禧年后的《建立一种现代禅剧》,以及最后写这《形式论三书》。应当说,这不是一条阳关大道。中国从古至今的读书人,不喜欢严密的分析解剖,乐于“整体掌握”,耽作疏阔之论;或是过于强调经世济用,知行合一。中国本是符号学大国,《易经》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揭示世界规律的符号体系。但是先秦名墨之学,当时就被荀子攻击“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佛学中逻辑最严密的唯识宗,哪怕玄奘主持、皇帝支持,也只有一代之传。今日学者说起形式论,往往一言打发“早就被解构了”,意思是不懂无所谓,没读可以跳过;比起大开大合的理论,形式论的确是饾饤小道,蜗角境界。甚至在学界内部,索绪尔的挥洒包揽,吸引力依然大于锱铢必较的皮尔斯。

我们直观地感到,任何文本中有形式因素与内容因素。表面上看,形式是外部的包装,内容是内部被包裹的东西(这是汉语“内容”与西文content的由来);形式是技巧,内容是质料。但是深入看可以发现,形式是抽象的,内容是具体的;形式是共相,内容是殊相;形式是普遍规律,内容个别具体。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是诉诸感官的形象。”笔者斗胆觉得黑格尔正好说反了:内容是具体的,接近感性;形式才是普遍的,接近理念。

皮尔斯解释道:形式就是一般项的普遍品质,它具有广度(覆盖许多文本),而特殊项具有深度(单个事物有无穷细节),在形式研究中,特殊项被暂时“悬搁”了。因此,皮尔斯给了形式一个最彻底的定义:形式“就是任何事物如其所是的状态”(that by virtue of which anything is such as it is)。所谓“如其所是”(such as it is),就是事物在意识之前本质的呈现。

不过,在《后记》中为形式论研究做辩护,的确太晚了:已经读过这本书,如果没有觉得形式论的好处,也就不会再听这几句啰嗦。形式论并没有解释天下万事万物的野心,它至多是我们理解世界的辅助。虽然这本《哲学符号学》意图回答一系列根本性的哲学问题,设法让符号学跳出仅仅是方法论的地位,符号学必须谦逊谨慎,拒绝包打天下,这一点是我一直提醒自己,也提醒每位读者的。

以这样的低调总结一生事业,未免煞风景,给自己打气可能是最愚蠢的事。能够有机会写下这几句话,我已经感到此生大幸,也对许多友人至为感激,包括几位青远胜于蓝的青年学者唐小林、谭光辉、胡易容、饶广祥、彭佳、方小莉、赵星植等等,以及时刻挑战我的想法的内人陆正兰。没有他们的注视,我就是一个学术上的喁喁自语者,孤独者行而不远,有同好是人生至福。本书第五章已经论证了:真知依靠社群。




2016年10月,锦江秋色中

责任编辑:欧婧

说明

本文原载公众号“川大比较文学”,已获授权在本公众号推送。特此说明!非常感谢!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中心


研究人员:

李清良教授

张晓红教授  

黄  立教授

李海军教授   

任运忠教授   

侯海荣博士   

熊谊华博士   

林嘉新博士   

石  嵩博士   

孟庆波博士   

瞿莎蔚博士 

何  敏博士       

李伟荣教授

罗宗宇教授

张冬梅教授

吴结评教授

赖文斌教授

成  蕾博士

石  雨博士

万  燚博士

李安光博士

耿  健博士

冯  俊博士

简功友博士











网络编辑:刘湘苹、郭紫云


本公众号致力于国际汉学研究和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既包括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研究,也包括国别研究、区域研究,与此相关的文章或报道均欢迎在本公众号里发布。欢迎关注、分析、投稿!



投稿邮箱:LEEWRCN@163.COM,来稿标题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附件形式附上作者清晰生活照2张200字以内作者简介)。期待您的来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