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言说 || 王庚武:在继承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

2017-07-21 王庚武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主持人语


“文脉”是什么?是息息相通的文化血脉,是慎终追远的文化命脉,是沧海桑田中以人的灵性和作品打造的高耸入云的文化山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基于如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6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以10年左右时间,对江苏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典籍与成就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此一重大文化战略工程,努力达到三个目标:梳理江苏文脉资源,保存江苏集体记忆,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文本和数字化形态呈现“文化江苏”,再现江苏历史上的“文化高地”;彰显江苏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在全球化时代自觉、完整、体系性地保留江苏地方性文化物种,为未来的文明发展、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源;总结江苏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研究诸地域文化以及诸文化形态交流互动的规律,为当代江苏打造新的“文化高地”把握脉动,提供借鉴。一言蔽之,文脉工程在于知血脉、通命脉、仰望山脉。2017年5月20日,江苏发展大会“紫金文化论坛”顺利召开,王赓武、邬书林、徐俊、吴为山、丛志远、葛亮等诸位专家学者围绕“文脉传承与创新”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群贤毕至,共论乡是。情感眷念过去,理性指向未来。经诸位先生允可,现将他们发言之大概于此见刊,以飨读者。


(主持人樊和平,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王赓武


几千年中华文化传统,是被世界公认很伟大的。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仅是传承,而且有创新,一代一代从未停止。我认为我们中华文化传统最伟大之处就是能够适应时代的具体情况而改变自身,而且能够坚持创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创新往往是在尊敬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完成的,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所以到现在,中华文化还有那么高的地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几千年来不停地创新发展。但是,面对全球化、现代化诸问题,中华文化遭逢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严重问题。遇到这些相当大的困难,也可以说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文化遇到的最大挑战。


二十世纪中国爆发了多次革命,但革命不仅是政治上的革命,文化传统上也受到很大的冲击。事实上,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传统与全球化、现代化等外来冲击的关系,是四五代中国人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一直没能够完全解答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问号。到底如何解决?基本原则上,大家都知道现代化是我们避免不了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代化,如何学习并应付,如何能够把现代化的新生物好好地利用,尤其是在利用的同时还不要遗失掉中国传统里头最好的、最精英的那部分。这些事一百多年来我们大部分华人不停地在考虑的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就我个人而言,几十年来对现代化问题基本上是了解得比较清楚了,经验比较丰富了一些。现在,中国在科技方面、对外经贸等方面的发展实在是了不起的,全世界都很惊奇而且非常佩服。可是,新一代华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到底如何去维护和保留,如何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进行创新,以及如何把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进而创造一种新的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都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我认为到现在还没有一条很清楚的路线。


现在我每次到中国去,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在是可观的,这也是在全世界都非常值得敬仰的。但是,我觉得这还不够,还不能说已经满足几代中国人的愿望。几代人的愿望不仅是要现代化,还希望不要遗失了原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当然,我们应该很公开地、很坦白地承认,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已经是过时了的,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是过时的应该放弃的,哪些是真正值得保留的,而且要讲清楚为什么值得保留,使得下一代人能够接受、欣赏与传承。我现在觉得,问题是没有讲清楚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给年轻人整天讲传统东西却讲不清楚的话,就有了隔阂,会造成有些年轻人以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了不起的,其实那倒不一定。如此,反而使得有些年轻人反感。传统文化中不少是糟粕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要不得的,这是我们要承认的,而且要把它撇开。但是,传统文化中真正重要的好东西是值得我们保留的,我们要说清楚是什么理由要保留之,而且还要争取说清楚这些优秀传统跟现代化的东西怎么能够接轨。


如何接轨?这里面有个桥梁问题。现代人在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现代化,这里面的工作还是很困难的。建设一种属于自己的现代化,而不是一种抄袭或模仿别人的现代化,不那么简单。重视传统一定要能够把这传统说得很清楚,糟粕的东西保留也没有用,真正好的东西是有活力的,值得我们尊敬和维护,我们要找出其活力,找到其与现代价值结合、融合的途径,进而创造我们中国自己的现代化成就。



传承是有选择性的,至于怎么选择,到现在还是有很大的争论。有些人讲传统,过分追求“古”的东西。其实,不要以为“古”就是好,因为旧的确实不一定好。说清楚哪些东西好,好在哪里,不好的东西就要承认其不好,把它去掉。是取是舍,如何取舍,一百多年来争论了很久。那些晚清的学者、士大夫们已经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怎么去解答这个问题,他们已经面对许多困难,甚至于他们当时所面对的问题比现在更困难,因为当时的传统势力很大很大,又是文化糟粕累积极多的时候。但是现在不同了,一百多年后的中国人解决问题的经验已相当丰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不仅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更是具体地做人做事情。社会在哪些方面需要创新,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良,这些东西搞清楚,是为了使得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跟外来的现代化真有价值的东西有效融合,从而创生出新的、有活力的文化来。


活力对于创新很重要。不否认文化的创新需要从历史中来,但若是没有活力的创新,下一代人是没有办法欣赏接受的。我们首先要能够证明它有活力,解释它的活力在什么地方,使得大家至少了解可利用的旧东西在传统里头、在价值观里头为什么跟现在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而是能够结合的,从而使得现代化的创新得到最大可能的认可与接受。同时,还最好能够确认,这些新的文化创造是建立在自己的传统基础上并与传统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精华部分融合的结果。这里,尤其要提及的一点是技术上的问题。现代化的东西可能比过去的东西确实好多了,大家一定要公开地承认这些新东西是好东西,然后我们再去利用它,不要轻言放弃。至于怎么去结合,这个问题不简单,其实很多人有相当好的观念。但是中国很大,人那么多,大家的背景也不同,也就有了各种不同的想法。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但大家都这么聪明也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很难得到一个共同一致的想法。总而言之,文化创新这个问题的理想化解决,可能还需经历相当一段时间,中国已经走过一百年了,当然一百年可能还不够。


江苏是文化大省,出过很多的文化巨匠,也留下了很多的文化典籍。江苏推出“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对江苏的文化典籍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是对江苏优秀文化资源作出的积极回应。坦白地说,我尚不能够正面说出江苏文化的具体特点。我原来在江苏生活过,我的老家在苏北,居住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我知道长江流域下游一带的文化创造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这是一个文明发达地区,历代文人学者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都是很特殊的,这也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如何把这些文化产品或者遗留下来的概念、价值观等传承到下一代去,是需要全面考虑的。江苏是非常开放的地方,其人才来自全国各地,不管来自什么地方,只要做出贡献,应该都接受。据我所了解,过去我们习惯使用“江南文化”、“江浙文化”等术语,名称上使用“江苏文化”的时候相对少一些。而谈到江苏文化的发达,我往往也会首先想到江南和南京,或者最多谈起扬州,对江苏省这一概念倒是很浅。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把地域概念分得太清楚,承认了长江下游一带文化水平很高,江苏文化的成就自然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继承与发扬江苏文化的精华,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继承与发扬了中华文化,毕竟江苏文化本来就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们要以包容和尊敬的态度来面对整个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


(此文为视频采访辑录,经作者本人校订)


王赓武香港大学前校长,澳大利亚人文科学研究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伦敦亚非研究学院名誉院士,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原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