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葛浩文研究 ||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推手——葛浩文

2017-07-30 张继光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作者介绍】


张继光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徐州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翻译学博士生,某外语类CSSCI核心期刊审稿专家。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中国文学作品译介研究。



-❶-


 

1

引言

       2012 年 10 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扬扬的热议。人们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就是,莫言为什么能获奖?人们得出的结论是,除了莫言自身的高超写作水平和超强讲故事能力以外,译者们的高质量翻译为莫言作品走出国门、走进包括诺奖评委在内的英美读者视野提供了莫大的帮助,甚至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汉学家葛浩文和陈安娜将他的主要作品译成优美的英文和瑞典文的话,莫言的获奖至少会延宕十年左右,或许他一生都有可能与这项崇高的奖项失之交臂。这样的例子在20世纪的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少见”。(王宁 2014:27)莫言获得诺奖激发了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兴趣,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在海外出版发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美国汉学家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莫言作品目前译介到英美国家的十三部小说、小说文集中有十二部是他翻译的①,葛浩文被认为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接生婆’”(John Updike 2005),“莫言作品英语版的御用译者”(张继光、张政 2015:96),“他的译笔让中国文学披上了英美文学的色彩”(戴乃迭),让欧美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及传统文化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领悟。葛浩文不仅翻译了莫言的作品,而且翻译了数十位其他中国作家的作品,可以说是“翻遍了全中国”,葛浩文为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英国的出版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将系统梳理葛浩文的翻译成果及其翻译特征,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鉴和参考。


2

葛浩文简介

       1939年2月,葛浩文出生在美国加州长堤市(Long Beach)。他的祖父是犹太人,早年移民美国。1961年,葛浩文从长堤州立大学(Long Beach State College)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葛浩文入读海军军官学校,接着被派到台湾,在台湾服役期间学习汉语,1968年返回美国。1970、1974分别从旧金山州立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获得(中文)文学硕士、博士学位。葛浩文的研究方向是现当代中国文学,他是著名的萧红研究专家。葛浩文先后在旧金山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圣母大学等三所美国著名大学工作,2011年从教学岗位退休。


      葛浩文的翻译道路起步于学术研究的需要,并且他的翻译实践经常与学术研究交融在一起。学术兴趣驱使他去翻译自己感兴趣的作家的作品;翻译并评介作家作品及中国文学,帮助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所欣赏。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葛浩文翻译了一些萧红、萧军、朱自清等人的作品,并获得发表。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喜欢做翻译,并逐渐走上了翻译道路。


        葛浩文翻译成果丰硕,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汉语作品英译第一人”、“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代言人”。葛浩文和他的高水平翻译作品将多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莫言获得纽曼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葛浩文本人获得过两次美国教育协会(NEA)奖金,一次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奖和其它几乎所有翻译奖项。这就反映出,葛浩文的译作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获得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可,他能使中国作品在西方社会生根发芽。


3

葛浩文翻译、出版道路的五个阶段

       在40余年的翻译生涯中,葛浩文翻译、出版了37位作家的66部小说、小说集、诗集译著(不含再版、修补版译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评论在内,他共出版(发表)了96位中国作家的201部(篇)作品的译作。②图1 按年代顺序呈现了葛浩文翻译作品数量总体情况,分为70年代(70s)、80年代(80s)、90年代(90s)、2000-2009(00s)及2010-2016(10s)这五个阶段。我们将葛浩文的译作分为两类:译著和中短篇译文。译著是指独立出版发行的小说、小说集、诗集译作,中短篇译文指分散发表于各类刊物或收录在作品文集中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评论等译作。

 

图1:葛浩文译作年代分布图


3.1 翻译第一阶段(1980年之前)


       刚开始走上翻译道路时,葛浩文选择翻译现代散文和短篇小说作为自己翻译事业的起点。葛浩文的研究兴趣是东北作家、台湾作家,这也成为他七八十年代主要的翻译对象。1974年,葛浩文所译朱自清的《给亡妇》和《朱自清散文选》,分别在《笔会季刊》(The Chinese PEN)夏季号和《亚太季刊》(ASPAC Quarterly)五卷四期上发表。这是葛浩文最早发表的两件翻译作品。


      1978年,葛浩文接受出版社邀请,与殷张兰熙(Nancy Ing)合译陈若曦的小说集《尹县长》出版(The Execution of Mayor Yin and Other Stories from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出版社是Indiana University Press),这是葛浩文的第一部译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应凤凰(1997:397)指出:《尹县长》英译本的出版“引起当时美国读书界相当的注意,不论评好评坏,总是书评如潮,一些有影响力的刊物如纽约时报、时代杂志都刊登了书评。”这部小说集大概是文革结束后第一部描写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作品,所以引起了国外读者的热烈关注。当然,葛浩文及时的精彩翻译也功不可没。


       第一阶段除了翻译《尹县长》以外,葛浩文还与杨爱伦(Ellen Yeung)合译了萧红的小说《生死场》,独自翻译了《呼兰河传》,这两部小说1979年在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个时期,葛浩文翻译了朱自清、思果、萧红、萧军、黄春明等人的20篇散文和短篇小说,在《笔会季刊》、《译丛》、《亚太季刊》等刊物发表。

3.2 翻译第二阶段(1980-1989)

        在第二阶段,葛浩文共翻译、出版了8部小说,其中3部小说是应出版社邀请翻译。(鄢佳 2013:183-186)出于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个人爱好,葛浩文选择翻译了萧红的《商市街》、黄春明的《溺死一只老猫》、李昂的《杀夫》、王安忆的《流逝》、端木蕻良的《红夜》等5部小说。外文局的“熊猫丛书”(Panda Books)始于1981年,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翻译,80年代出版了大量外文图书。葛浩文翻译的《萧红短篇小说选集》、《红夜》、《流逝》入选“熊猫丛书”。


       葛浩文在第一、第二阶段翻译的小说大多数由国外的大学出版社或外文局的“熊猫丛书”出版,受众主要是学者和学生,影响力相对较小。

3.3 翻译的第三阶段(1990-1999)

       在这十年间,葛浩文可以说是接触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批作家,共计翻译出版了17部作品,作者基本上全部为九十年代当代文学界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包括莫言、苏童、王朔、马波、古华、李锐、虹影等人。


       这个时期,葛浩文开始与莫言合作,翻译了莫言的两部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天堂蒜薹之歌》其实是葛浩文最早接触到的莫言的小说,但当他遇到《红高粱家族》后,考虑到国际影响,还是决定先翻译出版《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创作于1986年,根据它拍的电影获得1988年的国际“金熊奖”,并获得奥斯卡学院奖提名。这使得国际社会关注这部中国电影,该书也成为畅销书。凭借敏锐的文学意识,他要求莫言让他翻译《红高粱家族》。这本译作的出版标志着葛浩文作为译者取得了重大成功,因为这个译本大受欢迎,为全世界众多图书馆所广泛收藏,获得了评论家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金介甫高度评价了葛浩文的这个译本,称“《红高粱家族》确实是最惊人的、或许也是英文译界里最好的20世纪中文小说”(Jeffrey C. Kinkley 1994:428)。《红高粱家族》英文版出版之后,葛浩文作为著名译者的地位确立下来。更多的英美出版商来找他翻译中国文学作品。90年代翻译的17部书中有9部书由出版社邀请他翻译,1部是作者的朋友邀请他翻译,7部是葛浩文自己选择翻译。


      整个90年代,他几乎每年都有译著出版,有些是以前翻译质量较差的译本的重译本。这些重译本也为他在翻译圈里赢得了名声。成功的翻译了莫言的小说,频繁与出版商合作,反映出他90年代所取得的成就。

3.4 翻译的第四个阶段(2000-2009)

       在第四阶段,葛浩文共翻译了20部小说,其中13部由出版社发起翻译。这说明自从葛浩文1993年确立了作为译者的声望之后,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主动找他翻译。


      这个时期,葛浩文翻译了莫言的5部长篇小说或小说集,包括:《酒国》(2000)、《师傅越来越幽默》(2001)、《丰乳肥臀》(2004)、Selected Stories by Mo Ya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2007)、《生死疲劳》(2008)。

   

       当莫言的小说文集《师傅越来越幽默》2001年翻译出版后,1994年的诺贝尔获奖者大江健三郎说到,“要是让我来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我就选莫言”(转引自姜智芹 2006:76)。《纽约图书评论》认为 “莫言将日常生活琐碎的小事描写的生动有趣、充满新鲜感”(Michael Porter,2001)。 2008年,莫言凭借《生死疲劳》获得首届纽曼华语文学奖(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邵璐(2011)指出,《生死疲劳》是莫言最受西方读者喜爱的作品,也是莫言在西方世界获奖最多的作品,邵璐(2013)认为“《生死疲劳》对莫言终获诺奖具有决定性作用”。翻译《丰乳肥臀》时,葛浩文说服莫言大幅缩减篇幅以保留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丰乳肥臀》英译本正文之前,葛浩文写了长篇导读前言,介绍莫言系列作品及该书的艺术特色。


       20世纪头十年,葛浩文连续翻译莫言多部小说并积极宣传莫言及其作品,他为莫言获得诺奖做出了重大贡献。

3.5 翻译的第五个阶段(2010-2016)

       在第五阶段的7年时间里葛浩文已翻译、出版了18部小说,每年都有2部左右的译著出版。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葛浩文作为莫言作品英译本的“御用译者”,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空前关注,尤其是国内“莫言热”、“葛浩文热”一直持续到现在仍“高烧不退”,葛浩文的翻译能力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学者、评论家和普通读者的普遍认可。这个阶段葛浩文所翻译、出版的作品几乎全部来自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包括莫言、刘震云、苏童、毕飞宇、韩寒、贾平凹等人。最近几年葛浩文的一个重点译介对象是刘震云,2014年至今翻译了刘震云的三部作品。葛浩文的最新译作Remembering 1942: And Other Chinese Stories,就是译自刘震云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温故一九四二》,2016年11月由美国的Arcade Publishing出版。


       这个时期,葛浩文翻译了莫言的自传体小说《变》(2010)以及《檀香刑》(2012)、《四十一炮》(2012)、《蛙》(2014)、《透明的红萝卜》(2014)等共5部中长篇小说。

4

葛浩文翻译的阶段性特征

       葛浩文坚持不懈地投身于中国文学的翻译与海外传播长达4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第一人”,他的五个翻译、出版阶段呈现出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第一,在翻译的前两个阶段,葛浩文以翻译短篇小说及散文为主,并在多种文学期刊发表;出版译著11部,其中7部是出于学术兴趣和个人爱好自主选择翻译然后找国外的大学出版社或“熊猫图书”出版,这类译作被归为学术化、小品化作品,受众相对来说较少,影响力不是太大。


第二,进入翻译第三个阶段,尤其是在成功翻译莫言的《红高粱》之后,葛浩文作为优秀译者的地位确定下来,更多的出版社、甚至作者本人邀请葛浩文翻译他们的作品。在后三个时期,葛浩文翻译的长篇作品数量快速上升,在报刊发表的短篇译文数量快速下降,所译短篇主要收录于他所编选的文集,例如2006年他参与编选的中国文学作品选集《喧嚣的麻雀》(Loud Sparrows: contemporary Chinese short-shorts)就收录了14篇他首次翻译的短篇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葛浩文的译作主要是由西方的商业出版社出版,例如企鹅集团、Telegram Books,这些商业出版社出版的作品纳入到主流图书商业运营,展示到普通大众读者面前,受众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第三,葛浩文翻译的66部译著以独立翻译为主,但也有部分作品与其他译者合作翻译。共有四名合作者与他合译16部小说、小说集,其中他的夫人林丽君与他合作翻译了11部。2011年葛浩文夫妇从教学岗位退休,全身心的投入翻译事业。葛浩文2010至2016年翻译的18部小说中有7部是与林丽君合作翻译的。


第四,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葛浩文不仅仅翻译作品,同时也通过译序跋、撰写评论文章等方式评介他所翻译的作品特色及作家风格,介绍他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进行英汉语比较等等。


      葛浩文译著主要源自六名作家:莫言,12部;萧红,4部;苏童,4部;刘震云,4部;毕飞宇,3部;黄春明,2部。②葛浩文翻译的中短篇作品主要来自八位作家:莫言(10篇)、袁琼琼(9篇)、黄春明(7篇)、萧红(7篇)、李昂(5篇)、朱自清(5篇)、陈若曦(5篇)、王蒙(5篇)。萧红、黄春明、莫言等人一直是葛浩文非常欣赏的作家和学术研究对象,葛浩文重点选择他们的作品翻译,将个人兴趣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5

结语

       葛浩文一生投身于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为包括莫言、萧红、苏童在内的众多中国作家寻找海外知音、延伸了作品生命力和影响力。葛浩文的优秀译作以及他本人向评奖委员会的积极推荐,帮助多名中国作家获得各类文学大奖,提高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声望和地位。


       葛浩文成功的翻译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发:

(1) 合作模式。源语与目标语分别作为母语的两名或多名译者相互合作,既保证了对源语的正确理解,又确保译文的地道表达,提高可接受性。葛浩文与其妻子林丽君及其它合作者的互补互助,保证了高质量译作的产出。

(2) 知识储备。专业知识加翻译技能是译者成功翻译的重要保障。译者如果对自己翻译的领域非常熟悉,这将助益于译文的准确性和妥帖性。葛浩文本身就是一名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这为其翻译选材、理解原文提供了重大帮助,也符合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原则。



             殳

-❷-

注释

         夂                 

                              革             鱼

 莫言作品被葛浩文译介到英美世界的12部小说、小说集:(1)《红高粱家族》,Viking出版社,1993;(2) 《天堂蒜薹之歌》Viking出版社,1995;(3) 《酒国》,Arcade Publishing出版社,2000;(4)《师傅越来越幽默》,Arcade Publishing出版社,2001;(5)《丰乳肥臀》,Arcade Publishing出版社,2004;(6)Selected Stories by Mo Ya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7)《生死疲劳》,Arcade Publishing出版社,2008;(8)《变》,Seagull Books出版社,2010;(9)《檀香刑》,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出版社,2012;(10) 《四十一炮》,Seagull出版社,2012;(11)《蛙》,Penguin China出版社,2014。 (12)《透明的红萝卜》,Penguin Specials出版社,2014。莫言作品被译介到英美世界的作品仅一部非葛浩文翻译:小说集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由Janice Wickeri与Duncan Hewitt编辑、翻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本文统计数据主要来自http://u.osu.edu/mclc(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网站)、亚马逊网站(www.amazon.com)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

葛浩文翻译的萧红作品:《生死场》(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9);《呼兰河传》(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9);《萧红短篇小说选集》(熊猫丛书,1982);《商市街》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6)。

葛浩文翻译的苏童作品:《米》(William Morrow,1995);《我的帝王生涯》(Hyperion,2005);《碧奴》(Canongate,2007);《河岸》(Transworld Publishers,2009)。

葛浩文翻译的刘震云作品:《手机》(Merwin Asia,2011);《我不是潘金莲》(Arcade Publishing,2014);《我的名字叫刘跃进》(Arcade Publishing,2015);《温故一九四二》(Arcade Publishing,2016)。

葛浩文翻译的毕飞宇作品:《青衣》(Telegram Books,2007);《玉米》(Telegram,2009);《推拿》(Penguin China,2014)。

葛浩文翻译的黄春明作品:《溺死一只老猫》(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故事》(Renditions,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葛浩文译作特征描述性研究”(项目编号:13WWC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文汉译文本研究”(项目编号:12YJC740137)以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语言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WYB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网络编辑 /岳忠奕

❖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

本公众号致力于国际汉学研究和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既包括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研究,也包括国别研究、区域研究,与此相关的文章或报道均欢迎在本公众号里发布。本公众号每周一、三、五推送。欢迎关注、分享、投稿!

李清良、李伟荣、张晓红、罗宗宇、

李正栓、黄   立、张冬梅、李海军、

赵长江、李新德、谢志超、熊德米、

陆志国、唐艳芳、李玉良、骆贤凤、

王祥兵、唐   均、吴结评、赖文斌、

任运忠、谢   淼、侯海荣、林嘉新、

孟庆波、成   蕾、王晓农、宋   丹、

石   嵩、王治国、刘性峰、石   雨、

万   燚、赵朝永、赵祥云、冉诗洋、

李安光、葛文峰、简功友、熊谊华、

冯   俊、瞿莎蔚、耿   健、何   敏、



投稿邮箱:leewrcn@163.com,来稿标题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附件形式附上作者清晰生活照2张200字以内作者简介)。期待您的来稿! 


Sinology Database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