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平凹论坛 || 长篇小说《高兴》:苦中带甜的现代中国梦

2017-08-29 贾平凹研究院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高兴》英文版全球首发启动仪式



导       语

2017年8月23日,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英文版全球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期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亚马逊Kindle中国区市场部副总经理于洪,加拿大汉学家、贾平凹作品译者之一若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高兴》作者贾平凹,围绕“《高兴》——苦中带甜的现代中国梦”的主题,从“创作”、“阅读”、“翻译”、“海外传播”这四个议题进行了圆桌讨论。十月文学院副院长、北师大文学博士吕约担任本次活动主持人。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应邀参会并对活动进行全程报道。





《高兴》英文版全球首发圆桌会议



活动主持





吕约

北师大文学博士

十月文学院副院长




对话嘉宾




贾平凹

中国作协副主席

长篇小说《高兴》作者




李敬泽

著名评论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若昆

加拿大汉学家

贾平凹作品译者之一




于洪

亚马逊Kindle中国区市场部副总经理



吕约:英国卫报几年前,在一次报道中写到“贾平凹先生是中国尚未被大规模翻译作家中最出色的一位”,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作为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贾老师的作品正在迅速地走向全球,这次《高兴》的英文版将首次采用纸电同步的方式,向亚马逊全球14大站点的读者发行,覆盖183个国家,今天我们的首发仪式也是亚马逊第一次为华人作家举办全球性的英文版首发活动。我想一本图书在出版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经历,现在就让我们有请本书的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高兴》作者贾平凹老师、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老师,加拿大汉学家、贾平凹老师的译者之一Nick Stember先生、亚马逊阅读市场部副总经理于洪先生和圆桌会议的主持人十月文学院的吕约副院长上场,为大家讲述一场“高兴”的故事。


今天,亚马逊为这次圆桌讨论准备了四个议题,第一是创作,第二是读者的阅读,第三是翻译,第四是海外的传播和推广。一部作品,从创作到出版到被读者接受,到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接受世界上更多新的读者的阅读检验,我想这是一部作品在全球化时的一个新命运。《高兴》这部作品从2007年出版,到今天正好是整整10年的时间。这个作品的主人公刘高兴,是一个一直想进城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民,但到最后他进城的梦并没有实现。当然这个故事没有终结。10年的时间,“刘高兴”这个文学人物却走出了中国的国门,走向了世界上更广大的读者,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文学人物刘高兴的命运很奇妙,他一定会说因为我是一个有气质的人,这个口头禅很有意思,这是贾平凹老师创作的文学人物中很独特的一句话。刘高兴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气质呢,我们接下来会谈到。





1


创       作



吕约:我们知道长篇小说的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作家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用曹雪芹的话来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贾平凹老师的创作过程也是这样的,我看了出版正好是五次修改,正好是印证了增删五次。那么请问贾平凹老师,你创作《高兴》这部小说的动力在哪里?10年后再看,创作目的是不是实现了?到今天创作了这么多的作品,《高兴》这部作品在你的创作历程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贾平凹:33 40070 33 13272 0 0 1071 0 0:00:37 0:00:12 0:00:25 3200pan>大约10多年前,几乎是20年前,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在第一批进城打工的人里面,有一部分人由于自己没有技术,进城以后就开始捡破烂、捡垃圾,在城市中生活。那时候中国的情况是大拆大建正处于最热的时候,中国每个城市几乎都是一个大机器,特别破烂,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批捡破烂、捡废品的人群,也形成了一个产业。当时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了解。西安的好多郊区一个区就有上万人捡破烂。在了解这方面情况的时候,我遇见了我小时候的同学刘高兴,我这才知道刘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在西安城内也收垃圾、捡废品。当时我特别感触,因为我在见到他的时候,他父子两个就在工厂外面搭了一个棚子,那个棚子是非常小的,父子俩就在那里生活,在里面休息。当时天是特别热的,根本睡不成觉。他就把凉席铺水上再睡。我当时看了以后特别感触,想每个人的命运,也想到了我自己,如果我当时没有偶然离开了农村到城里来,可能我就是在工厂里给人家看大门的。虽然生活很艰苦,可是刘高兴这个人特别幽默,他跟我讲了很多他的故事,讲得特别有意思。我当时就想写一下,想表现一下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民进城的情况,去致敬那些从农村到城市的打工者。这些人在城市里,根本融入不进去。刘高兴他经常拉一个架子车过去,城里人谁也不正视,但他是在清洁这个城市,我觉得这个特别有意思,就产生了欲望,想把这个写了下来。




吕约:这本书中文名叫《高兴》,这个书名来源于一个主人公叫刘高兴,但这个主人公原来不叫刘高兴,叫刘哈娃,他就是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高兴。英文的书名叫“Happy Dreams”,可以说刘高兴进行了第二次改名,第一次他叫高兴,英文的时候他叫Happy Dreams。我们发现多了一个词,Dreams,梦。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还有我们中国在建设中国梦,这些都和梦有关。那么贾平凹老师,这个翻译能不能准确地表达你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它们有什么样的差异吗?




贾平凹:刘高兴他原来叫刘书祯,自己起名叫刘高兴。他儿子的名字是我起的,我说你的儿子就叫刘热闹。这个“高兴”的名字比较喜庆,所以就变成了名字。他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能融进这个城市,实现他在这个城市中过上好生活的梦想。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翻译是不错的。




2


阅       读



吕约:那么嘉宾们来讨论一下阅读的感受,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评价。贾老师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是增删五次,创作过程非常艰难。一个作家创作再艰难再辛苦,这个作品也只是完成了一半,因为这个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在读这部30万字的作品时,感受非常复杂。这里面既有沉重、苦难、悲凉的东西,但在更多的细节却有很多的欢乐的感受,你会觉得很滑稽、很幽默,会不断地发出笑声,这是很复杂的体会。我想请问台上的三位嘉宾,你们在阅读这个作品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首先我们请敬泽老师谈一谈,把它放在当代文学中来看,《高兴》这部作品最大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李敬泽:虽然《高兴》走到了世界这么多读者的面前,但是有时候中国读者和世界其他国家读者的阅读感受还是不完全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对于这个作品的现实背景了解有多有少。关于《高兴》,其实有一个真正的巨大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什么呢?我刚才讲了,是中国的巨大变化。这个变革,实际上也涉及到刘高兴。在这部小说里,刘高兴从出现到小说的结束,大概是半年的时间,那是2000年。现在已经是2017年了,这里面有一个进程问题,2000年的时候,在刘高兴要进城的时候,中国的城镇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总量是42.38%,到了去年2016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是57.7%,在这16年间增长了16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听起来不是很了不得的事。但我们要知道,200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只有5亿,而到去年年底中国的城镇人口却已经有8亿多,也就是说,在10几年间增长了3亿多人,而且这3亿多人还都是青壮年。我想,这样一个规模的城市化估计放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在如此短时间里,十几年间,这3亿人的迁徙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更是几亿人满怀着他们生命的激情、他们的冲动,为了他们那个“Happy Dreams”,离开家乡到城市。这是一个如此大的过程。


说老实话,我们经常会埋怨中国的作家,说你们经历了这一切,但好像你们也没有写出很伟大的作品,但我觉得这也难怪,因为他所经历的东西太庞大了,确实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能直接、有力、全面掌握的。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特别佩服老贾的《高兴》。这样一本书,我想今后再过50年或再过更多年,如果我们想知道在这样一个几亿人迁徙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除了那些冷冰冰的数字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刘高兴。这个人在文学创作的意义上也很不平常,这个人是实有其人的,刘高兴是有一个明确原型的。我没跟老贾探讨过,我听说现在刘高兴就在老贾他们村,还开了一个店过得挺好,那个店里还卖着《高兴》这本书。这是实有其人的,为什么说“实有其人”是重要的,我觉得不仅仅是一般的创作技术问题,而是老贾在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化时,他采取了一个最老实的办法。他也没有去想很多很复杂很高大上的问题,他就盯住一个人,他就想知道这一个人的命运,他的内在的精神,他对世界的感受,他对自己生活的期望。老贾盯住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把他变成一个文学人物立在这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我们五六十年后再回顾这段变革,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刘高兴。


我很喜欢刘高兴,而且我特别喜欢的是老贾的根本立场不仅仅是作家的立场,他同时还站在了刘高兴的立场。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学中有那么多所谓的底层写作,写农民工进城写了很多,但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完全是作家立场。但我们不应该从文学的角度看文学,我们可以从经济学或者是基本人性的角度来看。几亿人从乡村到城市,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的人性过程。人要体面地生活,人要自尊,人要过得好一点。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激励这几亿人的不是什么莫名其妙的空虚历史,更不是某种外来意志,而是一个一个家庭、一个一个人追求Happy Dreams的那份冲动。我们正是在刘高兴的身上看到了这个。我们知道刘高兴叫刘哈娃,这在陕西话中不一定是什么好话,他希望得到幸福的时候,最后可能也没有做到,但是他心里的这股劲,他的梦没有破灭,应该说直到最后也没有破灭,这股心劲依然在。我觉得这样一个人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不仅仅在中国读者那里是有意义的,放到世界各国,我想大家都能理解,都能体会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了自己的幸福、自己内在的尊严斗争,而且在泥泞中挣扎。这个里面捡垃圾非常有意义,这是有象征意义的。垃圾是什么?是城市消费的剩余物,刘高兴是在消费的剩余物中谋自己的那一条生路。这样的一本书,无论是作为一个一般的故事,还是一个非常逸韵的小说,我相信中国读者都是能看明白的,世界各国的读者也是能看明白的。




吕约:我们请翻译家若昆先生(Nick Stember)接着李敬泽老师的话题谈一谈。你作为一个海外的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




若昆:刚才李敬泽老师说的我都非常同意。我第一次看到《高兴》这本小说时,第一个想起来的词是痛苦,这个有点奇怪。这本小说叫《高兴》,可是作为一个海外读者,我看这本小说时有一个想法:我没有办法了解农村人到城里是什么样的过程。我现在在中国看到收破烂和各种各样工作的人,但我没有办法了解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所以我看这本小说时,非常好奇他们是怎么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生活。作为一个海外读者,我也不了解收破烂这个行业是怎么形成的。但通过这本书,我更了解了收破烂的行业,非常有意思。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学很喜爱的人,我看这本书有非常大的收获。我觉得这个小说有很多层面的意思。这本小说也在讨论社会,但它是通过一个人,不是一个虚构的人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是贾平凹老师小学的同学。贾平凹老师有一个想法是,如果我没有做作家,可能我也得做同样的工作才能生活。但我觉得,跟很多人不一样的是,贾平凹老师的想法是如果他要做这个工作,他也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无论你做什么都可以实现你的梦想,做到你想要做到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本小说介绍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还有中国的精神。这是这本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




吕约:请于洪先生谈一下在读这本书的感受?




于洪:其实《高兴》这本书,我之前没有读过,我大概几周之前才开始读。这本书让我惊讶的是,我拿起来,放不下。尤其是书中描写警察在火车站盘查刘高兴的对话,我感觉不像在看长篇,而是在看生活,这其中的代入感真的是丝丝入扣。这是讲生活,讲的是农民工破烂的尊严、梦想和所谓的“高兴”,我看完了以后就两个字,震撼,而这震撼来源于故事性和鲜活的人物。这可以印证从亚马逊出版全球范围内来看,无论是书评人还是出版人,最看重的就是故事性,这个故事是讲人和人性的故事。我觉得亚马逊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帮助贾老师做全球首发。这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和故事性的传播,可能也在于再过二三十年后,当我们回顾中国几十年改革与蓬勃发展的数字时,还能看到数字背后一个一个的故事和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而且世界的读者也能知道中国的变化和变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把《高兴》推向亚马逊全球14个站点、183个国家的读者,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大环境和故事。我希望未来跟贾老师能有更多的合作。这真的是亚马逊和诸位作家背负着很大的使命感要推进的事。




3


翻       译



吕约:《高兴》这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故事,很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者Nicky Harman女士因为眼睛要动手术不能来到现场,但是她给我们发来了视频,里面讲述了她在翻译时面临的一些挑战。因为贾平凹老师的作品具有非常高度的个人风格,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非常的中国化,有浓郁的陕西风情。这可能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若昆先生也翻译过贾老师很多的作品,请你谈一谈你是怎么面对翻译中的挑战的,或者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方法,把贾平凹老师原著的美感尽可能地传递给英文的读者。




若昆:确实,翻译贾平凹老师的作品有一定的难度。第一,最明显的是方言的问题,方言的确是很难翻译出来的。但我个人对翻译有这样一个理解,我觉得翻译中有两种问题,第一种问题是看不懂,第二种问题是表达不出来。我觉得方言是属于看不懂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材料,比如说互联网,比如说问朋友,或者直接问贾老师才可以看懂这个作品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我觉得表达不出来是更大的一个问题,你能看懂,但也要了解这个人物自己的性格。你自己在读的时候会了解到刘高兴是什么样的人,但你要表达他们的感情,而用英文真的是很难的。Nicky说她也不想用英文的方言来表达出来,因为避免不了会用自己国家的一些方言和农村话来表达同一个意思,需要小心翼翼地翻译,因为要让人感觉这个人物是一个中国人。这真的是需要思考,需要实验的。我觉得我们还是在比较初步的位置上,在翻译上,我们的文笔还没有达到成功。我觉得Nicky已经做了非常大的贡献,翻译出《高兴》这个作品。慢慢地我们会有更多有经验的翻译,他们可以给我们一些指导,让我们知道如何把握。




吕约:敬泽老师你是评论家,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除了翻译之外,书评人、评论人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你翻译完了之后,怎么让那么多的读者知道这本书是哪本书?




李敬泽:我理解翻译的难题。我们老看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国人老有错觉认为外国人很文雅,哪怕是黑社会说话都很文雅。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是因为翻译家们把那些作品翻译成汉语也很难,如果真的是翻译成粗话,把一个格拉斯哥的流氓翻译地满嘴东北话也很难,所以只好让我们觉得黑社会都那么彬彬有礼。


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我相信不管是在海外还是在中国都是一样的。一本书能不能翻译过来,一定是经过了一套复杂的机制,包括报纸、媒介、评论等,中国如此,在海外恐怕更是如此。我想对一个作家来说,翻译出去可能还仅仅是开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老讲中国文学走出去,其实是一个大的、抽象的概念。实际上真正重要的是某个中国作家走出去,比如说贾平凹走出去,绝不仅仅是这样一本书,而是持续的整个文化系统的作用。是否能让这个作家整个的作品以及他的形象,在目标国那里得到确认,这个过程是要负责的。




吕约:我们请贾平凹老师说一下,听了翻译家的感受以后,不知道您有什么话想对翻译家说?




贾平凹:我觉得具体的翻译工作还是很困难的,做翻译确实是很伟大的一件事。其实现在很多的作品都涉及到基层人,而基层人必然要说基层的话。其实,陕西话或者地方方言在写作过程如果想写的被大家理解,它还是能理解的。大致了解了以后,这些问题都是很容易解决的。在翻译会上我们也谈过,我觉得我作品中涉及到陕西的东西大家基本都会看懂。因为陕西人讲的很多方言都是原来的古代话慢慢流散在民间,以特殊方式来保留下来的。只要对中国古代文学稍有了解都会读懂陕西方言。我特别佩服一些翻译家,翻译也是重新创作了一次。所以我要对翻译家表示我自己的敬重,向他们致敬。




吕约:谢谢贾平凹老师,请问一下于总,亚马逊已经把20余部中国文学作品纳入了海外出版计划,亚马逊是怎么挑选译者,保证翻译质量的呢?




于洪:大家都知道亚马逊的DNA就是图书,亚马逊也是从图书开始起家发展到现在这么大的一家公司。其实,对于整个的翻译来说,中国有一句话叫“信、达、雅”,在整个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翻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亚马逊是比较实在而且注重行动的一家公司,所以我们特别注重作者的作品和翻译家的质量,我就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如何做这件事情的。首先,我们不只是在说,而是实实在在拿了1000万美元作为翻译的投资,用来在这几年翻译约来自29个国家,19种语言的作品,把它推广到整个的亚马逊平台上做推广。另外,《纽约时报》有报道,亚马逊在出版外国文学作品方面已经是美国第一的推广海外文学的出版公司,所以在美国有投资也有结果。第二,亚马逊专门有一个特殊的平台,我们叫它翻译家或者叫译者平台,这个平台开放给很多有名的中国和海外文学翻译译者。整个平台包括了像若昆,Harman这样的翻译家,希望老中青翻译家可以在这样一个平台里相互交流和促进。另外,在选材和保证翻译质量上,基本我们对于每一个作品都会做一件事就是试译,先翻译一些样章,然后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配备顶级的适合这种题材的翻译家来做翻译。而这些翻译家来源于亚马逊长期参与的美国翻译家协会年会,来源于和世界范围内专家沟通的长期积累。经过这样的试译以后,下一步则是中国的编辑。中国编辑非常重要,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会和了解美国翻译语境的美国翻译家一起,来推荐谁适合翻译这本书。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投入后才可以翻译。我们是非常认真、负责而且仔细地来干这件事。




4


海外传播



吕约:我们讨论了翻译的问题,一部作品翻译完成了,走向世界的路也才走完了一半,海外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文学最大的话题是走出去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中国文学界最大的中国梦,在座的各位都在做这样的工作。先请问敬泽老师,这些年你自己亲自参与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政方针制定,也有很多的经验和体会,请你谈一谈,中国文学为了走出去做了这么多的努力,我们存在的收获和不足各是什么?




李敬泽:我觉得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过程是个漫长、水滴石穿、需要耐心的过程,我们不要想像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奇迹,这是不可能的。确实,这考验我们的耐心,不能浮躁。同时这也需要我们对中国文学将去的那个地方非常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第二,中国文学走出去挂在旗号上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不存在。对一些美国读者来说,不会说今天买一本中国文学,一定会说我今天买一本贾平凹,或者说我今天买一本莫言吧,对他有效的是一个一个的中国作家。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要付出比以前更大的努力,真正地把我们中国那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具体的作家做好,这个我想同样也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但必须一开始就要有明确的意识。




吕约:第一是没有捷径,第二,传播不是抽象的,应该是具体的一个个作家。请Nick来谈谈,从你的角度,对于中国文学做好海外传播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




若昆: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我最开始对中国的作品是不了解的,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所以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文革、大跃进等历史的题材。现在的读者,对这些事情都比较了解了,现在更多的人还是想了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是怎么回事。贾老师的作品现在于美国上市是比较有市场的。英文会说marketing,你要了解市场,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一个作品在中国很成功,所以你只要翻译好在海外就可以成功,可是这也不一定,我们在海外不知道这个作家的背景和作品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做翻译,还是要做很多背后的工作,我们会一直写文章,会给大家介绍中国的好多作品。我觉得在中国,特别是中英翻译圈子里的难点是现在比较缺乏编辑,很少有编辑会读中文的。如果你说西班牙语、德语等欧洲的语言,有很多的美国编辑都会读这些语言,他们自己在读,读完了会找一个翻译来翻译这个作品。对于中国作品而言,这样的编辑比较少。看一下中国的作品,自己去找编辑,而我们是既要做编辑也要联系出版社,相当于是代理的工作。之前莫言是中国最有名的作家,还有余华,但现在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应该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现在美国的读者想了解中国人对未来的看法是什么。我觉得现在可以大力地推中国的作品,特别是贾平凹老师的作品还有其他的已经翻译出来的作品,他们应该能在美国找到市场。




吕约:我们请贾平凹老师说一说,您的作品现在已走向全球了,全世界有很多的读者想对作家有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有机会您能跟海外的读者面对面交流,您最想交流的是什么样的话题?




贾平凹:我会和海外的读者交流一下中国近些年的变化,转型时期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中国一般老百姓日常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精神状态,我想交流一下这些方面的东西。或者是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关于作品翻译的东西,或者说一些民间的东西,对译者和读者更希望了解的东西做一些解释。



首发式现场精彩回顾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发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发言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艾博儒(Bruce aitken)发言




贾平凹主席与亚马逊全球副总裁艾博儒交流


(图片由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拍摄,《高兴》英文版圆桌讨论上的发言由亚马逊中国整理)



 有35720人读过


来源: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


68 40070 68 27392 0 0 2051 0 0:00:19 0:00:13 0:00:06 666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