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术探析 ||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17-09-04 舒俊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2015MZD045),湖南省智库专项重点委托课题“全面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16ZWB23)和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平台建设学术资助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智库建设互动战略研究”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舒俊: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缘起

(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背景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是他在批驳当时盛行的美国衰落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瓦解。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德国的迅猛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美国自身也面临沉重的债务危机,国内经济处于滞胀状态。以保罗·肯尼迪为首的美国衰落论者提出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面临诸多困境,美国可能遭遇像大英帝国般逐渐衰落的境遇。约瑟夫·奈极力为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维持与巩固寻找理论依据,指出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硬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其强大的“软实力”将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和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约瑟夫·奈“软实力”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软实力”概念的首次提出。1990年,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上发表了《软实力》(Soft Power,1990)一文,这篇文章是关于软实力研究最早的文献。他在文中指出“软实力是指利用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无形资源影响其他国家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构筑一种情势的能力,借助于这种情势,这个国家使其他国家以与其倾向和利益相一致的方式来发展本国的倾向,界定本国的利益”(Joseph S.Nye,Jr.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1990(80):153-171.)。第二,对软实力概念的进一步完善。约瑟夫·奈在《软实力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1999)一文中对软实力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并获得理想的结果,如能够让其他国家信服地跟随你,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并按照你的设想行事。(Joseph S.Nye,Jr.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J].Time,1999-2-22:21.)第三,对软实力构成要素的归纳概括。约瑟夫·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2004)一书中对软实力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提炼:“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在别人眼里我们的政策合法、合理之时,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25.)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第四,对软实力理论的引申发展。约瑟夫·奈在《灵巧领导力》(The Powers to Lead,2008)一书中将“软实力”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巧实力”(Smart Power)理论,试图克服其提出的“软实力”的局限性,强调将软实力与硬实力有机结合起来以综合运用。(约瑟夫·奈.灵巧领导力[M].李达飞,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9.)

(三)约瑟夫·奈“软实力”学说的价值与局限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为美国霸权主义服务的政治宣传,是美国霸权主义在理论上的表现。因此,我们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要有辩证的认识,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方面,以超越其理论的内在局限。

1.理论价值

第一,“软实力”理论为人们分析与解决国际政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约瑟夫·奈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这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政策价值。较“硬实力”而言,“软实力”的范畴是比较模糊的,但它又是综合国力竞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一种柔性的实力。而且,“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第二,“软实力”理论丰富了权力思想的内涵,强调了非物质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策因素的重要作用。“软实力”理论克服了现实主义者过度依赖于物质权力来界定国家权力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促进了权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局限性

第一,约瑟夫·奈对软实力内涵的概括局限于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这三个领域,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软实力的内涵远不止上述这三个领域。而且,不同的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软实力的内涵侧重当然也会有所不同。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是为了批驳美国衰落论思潮,而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我们的软实力研究也应该服务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国开始软实力研究时,很有必要将“软实力”的概念本土化,赋予它符合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第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约瑟夫·奈对于软实力范畴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上,没有系统地归纳软实力所涉及到的基本范畴。其对文化因素在软实力中的特殊重要性认识也不够,没有从文化的高度来把握软实力的本质属性。

二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主要学术文献与主要观点(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术文献统计分析

本文运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统计分析。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从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分别检索“主题”字段中含有“文化软实力”、“文化力”的文献,这两者相加的结果代表当年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文献数量,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2007~2008年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是一个转折点。这两年以“文化软实力”为主题的研究呈现爆发性增长,2007年相关期刊文献数量相对于2006年增长了约1.8倍,2008年相关期刊文献数量相对于2007年增长了约2.4倍。为什么“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文献数量会在2007~2008年迅猛增长呢?其重要原因之一是2007年10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了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此后,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表1 2000~2016年文化软实力学术论文检索统计


运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00~2016年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发文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发现,发文数量排名前20位的机构绝大部分为“985”高校和“211”高校,这说明重点高校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主力。

表2 2000~2016年文化软实力学术论文的机构分布统计(前20名)


运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00~2016年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发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发现,发文数量排名前20位的刊物分布领域较散,文化类期刊、经管类期刊、政治类期刊、新闻传播类期刊、艺术类期刊、教育类期刊均刊载了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相关论文,这说明文化软实力研究得到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遍关注。

表3 2000~2016年文化软实力学术论文的期刊分布统计(前20名)


运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00~2016年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研究领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发现,发文数量排名前20位的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文化、经济、教育、政治、传媒、艺术、语言学科,特别是文化学科的发文数量遥遥领先,这说明文化软实力研究以文化学科为主体,辐射经济、教育、政治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其研究具有跨学科特征。

表4 2000~2016年文化软实力学术论文的研究领域统计(前20名)


对近年来关于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主要学术专著进行搜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共出版了54本相关学术专著,这些专著涉及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现状策略研究、发展战略研究、行业文化软实力研究、国外文化软实力研究等。较早的文化软实力学术专著出现在2008年,文化软实力学术专著的出版高峰期出现在2013年,在2013年中出版了14本专著。为何较早的文化软实力学术专著会出现在2008年呢?这和前文提到的2007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分不开的。2013年学术专著数量相对于之前年份出现了迅猛增长,这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多次谈到文化软实力有关,而且习近平在2013年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文化软实力,这说明了政府对文化软实力问题的高度重视,可见国家的政策方向影响了学者们的研究方向。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梳理

1.中国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

(1)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进行批判性发展。一是认为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有学者指出文化在“软实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0-62.)二是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有学者将文化软实力概括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骆郁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79.)三是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对文化力与软实力的延伸。有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理论是以文化力理论为主,结合软实力理论而形成的更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理论。(贾海涛.文化软实力:概念考辨与理论探源[J].红旗文稿,2008(3):33-35.)(2)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国形象四大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硬实力基础上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体系。(汪金国,汪毅刚.新世纪中国文化软实力体系的要素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20-23.)有学者认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第一要务,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4.)(3)探讨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意义。有学者认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具体地说,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是硬实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骆郁廷.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807-809.

2.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研究

(1)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势,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对外文化传播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成绩。有学者指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宣传思想文化教育不断加强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深化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越来越清晰、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不断出现新亮点、孔子学院和汉语国际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世界影响。(张国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红旗文稿,2011(8):9-13.)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势,指出大力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聚合力、中华文明对外的感染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向世界提供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制造”的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刘晓丽,孙爱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3):27-28.)(2)中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挑战。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外部挑战,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等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部问题。有学者认为西方强国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严重威胁着我国文化在国民心中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宁德业,尚久.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10(4):192-193.)有学者认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没有因为中国硬实力的提升而显著提高,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地位尚未很好匹配,面临巨大压力与风险。(方兰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制约因素、战略机遇与核心路径[J].学术探索,2016(9):20-21.)有学者指出文化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新能力不足表现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相对落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文化传播方式相对滞后、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欠缺等方面。(樊瑞科,李彩华.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若干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117.)有学者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的区域文化软实力进行了评价,指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估指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文化软实力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性。(罗能生,郭更臣,谢里.我国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9):1505.

3.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策略研究

(1)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探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学者指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的标准关键在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李静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12(2):56-58.)(2)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学者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极大增强民族团结奋进的凝聚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抵抗文化渗透的免疫力和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颜晓峰,赵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J].文化软实力,2016(2):46-51.)(3)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对保障国家传播力以及提升国家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指出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一,深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改革;第二,制定和完善与时俱进的文化产业政策;第三,鼓励文化创新、培育知名文化品牌;第四,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席珍彦.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81-82.)(4)从借鉴国外经验的角度探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把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法规、文化政策;二是把强大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三是注重文化输出,弘扬和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邓显超.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J].理论探索,2009(2):35-38.

4.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要素研究

学者们认为,虽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未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但其思想中早已蕴含着文化软实力的要素。(1)儒家思想中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其意在表明统治者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对百姓行仁爱之道,那么统治天下将会变得容易。由此可见,儒家学派认为治国安民重在以仁爱之心感化民众,主张德治,施行仁政。在儒家学派的思想中,“仁爱”、“教化”等理念就蕴含了软实力的要素。(2)道家思想中的文化软实力要素。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就像是软实力,“坚强者”就像是硬实力,“水”虽柔弱但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硬实力虽坚强但也不免被软实力所击败。所谓“以柔克刚”就是这个道理。(3)兵家思想中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孙子兵法》有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提倡运用谋略、智慧来使“战”变成“不战”,认为单纯依靠军事硬实力去解决矛盾并不是明智之举,而巧妙地运用外交、谋略等软实力才能更有效地达成目的。

纵观近些年的相关研究,学界在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发展现状、发展策略及传统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从研究方法上看,重定性研究而轻定量研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质和量的特征,文化软实力研究需要从质和量两方面出发来揭示其本质特征。在今后的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应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便获取更加科学、准确的研究结果。从研究视角上看,宏观研究多而微观研究少。文化软实力涉及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文化产业、文学艺术、舆论引导、国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必须在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所研究的具体文化问题进行微观的分析和评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化软实力宏观的战略、政策层面。

三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要学术活动

自2009年以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办了八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1)2009年11月14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在湖南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论坛主题是“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框架”。与会专家围绕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框架、构成要素、研究现状、发展对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2)2011年2月18日,“第二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首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是“文化软实力与理论创新”。与会专家指出,近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舆论引导不断改进,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3)2011年11月30日,“第三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是“文化强国”。论坛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研讨:第一,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第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主要着力点;第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4)2013年6月22日,“第四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2》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是“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与会专家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者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中国梦的胜利实现承担起“思想库”和“智囊团”的时代重任。(5)2014年6月13日,“第五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3》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是“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界定、文化软实力与智库建设的关系、如何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等发表了演讲。(6)2015年2月6日,“第六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是“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建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是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体系建构的一部立纲之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7)2015年5月6日,“第七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论坛主题是“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的前身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该协同创新中心将建设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最佳窗口,成为世界领先的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和数据库。(8)2016年4月17日,“第八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文化软实力》创刊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是“把握正确导向、打造高端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文化软实力》期刊是文化软实力思想理论的研究和宣传阵地,是文化软实力专家发挥智库作用的服务平台,是交流中国文化软实力新观点、新思想、新成果的学术园地。

除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外,近年来有影响力的重要学术活动还有:(1)国家文化软实力高峰论坛。2016年6月5日,武汉大学举办了国家文化软实力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哲学、历史、政治、国际关系、文学、语言、新闻传播、教育、艺术等多学科视角探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中国道路。(2)文化软实力调研学术研讨会。2016年6月29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文化软实力调研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丛书首发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该套丛书所展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研讨。(3)创新文化与软实力建设理论研讨会。2016年6月15日,国防大学与武警政治学院联合举办的“创新文化与软实力建设”理论研讨会于上海召开,国防大学、武警部队机关及军事院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就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四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要进展与成果

回顾“软实力”概念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内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1)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花建在《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花建.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一书中,通过对中、美、欧、澳、日等国进行深入调研,设计了文化软实力的统计指标,研究了各主要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模式、指数和经验,分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面向2020年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和应用对策。(2)上海交通大学郭树勇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郭树勇.中国软实力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一书,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国际社会规制中国等角度,孔见中国软实力的历史使命。(3)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赵刚在《国家软实力—超越经济和军事的第三种力量》(赵刚,肖欢.国家软实力—超越经济和军事的第三种力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一书中,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将现实主义理论、结构实力论与软实力理论进行了比较,并批判了软实力理论的不足。(4)大连理工大学洪晓楠在其著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洪晓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中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世界主要国家软实力发展和研究状况,并提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命题,强调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软实力理论。

整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于“软实力”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透彻,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思想的批判性反思还不够深刻,对“软实力”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逻辑关系等重要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基于国内“软实力”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一书,清晰地分析了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局限性,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框架。从结构来看,书中首先回顾了“软实力”概念产生及演变的背景,介绍了世界各主要大国“软实力”研究的概况,审视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状况和发展状况,诠释了“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基本内涵,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宗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八大研究范畴、八项“人本观”原则、十六个主要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问题,最后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的大思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三个关键环节以及文化软实力研究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从内容来看,该书既高度关注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的研究,注重文化软实力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又在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关键环节等重大现实问题,为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积极建言献策,可谓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理论框架构建的空白,引起了学界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立足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思想文化建设实际,在中国特色软实力理论体系研究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并建构起了相应的体系。时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一个大纲,它的谋篇布局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国特色软实力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是一部充满文化自信的创新之作,它以一种宽广的视野,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化软实力的特征以及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观点。(项江涛.中国特色立纲之作——中国特色软实力理论体系建构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大家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06.)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从理论宗旨、思想内涵、体系结构等方面对“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话语作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立论与系统建构,体现了当代中国学人在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方面的自觉与担当。(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J].文化软实力,2016(2):12.

五 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我国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得到逐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逐渐增强,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注入了血液、提供了方向,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更富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最终要落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来。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此,学界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如何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如何有效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于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何构建长效机制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稳步推进等重要问题,以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深入人心。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浓缩,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对内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还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中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话语权。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使得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潜力。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当前的世情、国情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58 36470 58 21409 0 0 4027 0 0:00:09 0:00:05 0:00:04 4229分挖掘其与时代精神和现实国情相协调的因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法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和发展,克服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并赋予其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在自我超越中不断升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根基。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敢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20世纪初以来散布在西方社会的文化迷雾,也是在中国上空飘荡的幽灵,以否定历史事实为手段,掩盖其宣扬西方普世价值之本质。(谭扬芳,贾江华.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J].文化软实力,2017(1):55.)在历史观上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在方法论上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相对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因而不可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来粗暴践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无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歪曲评价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造成人民思想的困惑和社会舆论的混乱,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异于是精神命脉上的自我毁灭。因而,我们决不能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否则将会丧失文化发展的历史根基。就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而言,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要求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俨然成为了“地球村”,我们既要以包容的姿态学习和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但更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四)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舆论引导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涌入的外来思想使得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心态浮躁、信仰缺失、价值迷茫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确引导舆论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要功能,这既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舆论保障。因此,在今后的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必须更加注重研究文化软实力的舆论引导功能。

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舆论引导功能呢?其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回答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其二,要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导向,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其三,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善于运用各种新闻媒体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编辑:孙国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